回溯性公共投資規劃建議書 - 20230927 -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8

目錄

目錄............................................................................................................................................ 1
壹、專案概述與背景說明..........................................................................................................4
一、專案簡介........................................................................................................................4
二、專案緣起........................................................................................................................4
貳、數位公共財..........................................................................................................................5
一、何謂數位公共財(Digital Public Goods,DPGs)..........................................................5
(一)數位公共財的特色與標準.................................................................................... 6
(二)數位尖端科技帶來的衝擊.................................................................................... 8
(三)以數位基礎建設因應尖端科技衝擊.................................................................... 9
(四)數位公共財扮演的功能...................................................................................... 10
(五)數位公共財與永續轉型...................................................................................... 10
二、建造數位公共財時需要注意之處..............................................................................12
(一)國內開源社群現況,開源軟硬體的既有進展與困境........................................12
(二)數位公共財的建造要點...................................................................................... 12
(三)打造基礎建設的環境所需元件.......................................................................... 14
1. 開發與營運環境的常設團隊............................................................................ 14
2. 長期的資金計畫與初期的飛輪........................................................................ 14
3. 選出初期的示範明星計畫................................................................................ 14
4. 與線下機構接軌................................................................................................ 15
5. 整理抽象通性.................................................................................................... 15
6. 交付給適當的機關............................................................................................ 15
7. 避免瀑布式開發................................................................................................ 15
(四)機制設計的額外注意要點.................................................................................. 15
三、建造數位公共財的可能模型......................................................................................16
(一)選賢與能(Placing a bet)......................................................................................16
(二)有機複刻(Organic adoption).............................................................................. 16
(三)開源外送(Export)............................................................................................... 17
(四)專業化/收購(Professionalisation/takeover)........................................................17
(五)企業捐贈(Corporate ‘donation’).........................................................................17
(六)群募...................................................................................................................... 17
(七)基金會.................................................................................................................. 18
參、回溯性公共投資憑證作為投資數位公共財方式之可行性分析....................................18
一、何謂回溯性公共投資..................................................................................................18
(一)回溯性公共投資如何實現 PMPC.......................................................................19

1
(二)公共投資如何永續.............................................................................................. 20
(三)回溯投資潛在web3工具......................................................................................20
1. Gitcoin grant - to fork one.................................................................................. 20
2. Retro PGF on Optimism..................................................................................... 21
3. Hypercerts by Protocol Labs.............................................................................. 22
二、回溯性公共投資憑證作為投資數位公共財方式可行性之建議框架......................25
(一)框架預期效果說明及執行步驟.......................................................................... 27
(二)回溯性投資框架設計說明.................................................................................. 28
1. 增進開源社群的主體性.................................................................................... 28
2. 以回溯性公共投資框架促進共同參與、共同信任..........................................28
3. 保障公平和公共性............................................................................................ 29
4. 使用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工具的效果............................................................ 30
5. 同儕互評的重要性............................................................................................ 30
肆、法規之現況及修法建議....................................................................................................32
一、現況概述......................................................................................................................32
(一) 政府積極投資數位公共財的必要性...................................................................32
1. 扶植開源軟體產業發展................................................................................... 32
2. 實現數位民主並強化數位韌性....................................................................... 33
(二) 政府促進公私協力推動數位創新的進步措施...................................................34
1. 數位發展部推動「PMPC」與「公益創新。徵案 100」........................................ 34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布「政府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 35
(三) 下一哩路:政府採購走向開源社群.....................................................................36
1. 開源生態的貢獻價值雖難以事前衡量,卻易於事後回溯..............................36
2. 開源生態的分散性與法規適用主體,應加以調和..........................................37
3. 以回溯性公共投資的評估與紀錄,作為政府採購的前置措施......................38
二、修法方向盤點(兼專家會議議題設定)......................................................................39
(一)獎助與採購二階段各司其職,是否可行?........................................................39
(二)預算編列與計費方式,應否調整?....................................................................40
(三)電子採購的帳戶與廠商資格,應否允許數位登記資訊?................................41
(四)其他潛在適用風險.............................................................................................. 42
三、小結..............................................................................................................................43
伍、社會團結經濟(SSE,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簡介及現況分析...................... 44
一、SSE的特徵、原則、機制............................................................................................. 44
(一)前瞻性與過渡方式.............................................................................................. 44
(二)SSE的發展與地域性影響................................................................................... 44
(三)核心原則與目標.................................................................................................. 45
(四)降低投機與提供難被主流涵蓋的服務.............................................................. 45

2
(五)永續發展與全球合作.......................................................................................... 46
(六)挑戰與政策支持.................................................................................................. 46
二、SSE目前的施行狀況舉例...........................................................................................47
三、為何建設數位公共財時,值得採取 SSE 模式?...................................................... 47
四、如何評估 SSE 的成效?.............................................................................................48
五、建立數位 SSE,從源頭降低數位衝擊....................................................................... 50
六、根據 IAD 方法制定出適用於台灣的SSE發展框架..................................................52
(一)、行動情境............................................................................................................53
(二)、邊界共同體........................................................................................................54
(三)、如何促進建造公共財........................................................................................55
1. 以IAD框架分析線上社群................................................................................. 55

3
壹、專案概述與背景說明
一、專案簡介
此建議書為數位發展部 moda(以下簡稱數位部)委開拓文教基金會「Web3 分散式數位驗
證與自治組織技術研發資訊服務委託案」執行標案下之「回溯性公共投資規劃建議書」。

二、專案緣起
人工智慧、大型語言模型(LLM)、區塊鏈與分散式網絡、元宇宙、零洩密證明(ZKP)等新
科技的出現,大幅影響了人們吸收資訊、儲存資料、理解新聞、進行民主參與、思考公共
問題的方式。如何確保資料的品質與可信度、如何使新聞與公共言論符合倫理規範與民
主價值、如何防範社群網路上的身分偽造、如何在資訊處理自動化的時代升級產業並保
障勞動權益、如何防止政府與科技巨頭利用 AI 進行數位監控、如何防止數位貨幣被用
來轉移不當資產、如何監理分散式網絡上的性暴力與仇恨言論、以至於如何防止敵對國
家持續升級的資訊操弄和輿論操弄等等,都是數位政策必須面對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些新科技也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人工智慧終於可以進行跨領域的學
習、大型語言模型可以研發標靶新藥或尋找系統中的漏洞、許多筆譯與口譯都能自動
化、研究的質性摘要與量化統計都可以由機器大幅增速、區塊鏈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完
全不可竄改的規則、Web3 讓使用者可以從平台手中奪回資料與足跡的主權、分散式自
治組織使線上社群首次獲得穩固的社會與經濟權力、貨幣的供給可能不再完全仰賴主權
國家、金融交易可能不再仰賴銀行、各種領域的基本知識與訓練不再完全仰賴學校與職
訓課程、就連程式的書寫都不再完全仰賴人類程式設計師。

不久的未來將是一個極為多中心、價值極為多元、真假極為難辨的世界。當代仰賴的各
種集中式權力機構,包括金融、法律等等,在不久之後都將面臨大幅質變。而既有的經濟
模式、教育職訓系統、以及定期選舉的代議民主,則很有可能都會陷入嚴重的存在危機。

《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的作者 Glen Weyl 甚至在〈21世紀的三種意識形態〉1中,把


《文明帝國6》的三種未來政體當成譬喻,粗分未來世界的三種可能:政治失能完全由市場
決定的財閥亂鬥(Entrepreneurial Sovereignty, ES)、政府掌握一切資訊的電馭極權(
Abundance Technocracy, AT)、以及人民守住資訊與政治權力的數位民主。除了數位民主
以外,其他兩種顯然都是反烏托邦。

為了防止這些新科技進一步集中權力、守護人權與民主不受侵害,就需要各種社會科技
(societal technology)去實現多元涵容、全民參與。這些科技的建造一方面需要國家的長
期投資,另一方面又屬於全民,不應該由政府來單一決定,而且它同時涉及太多不同層
面,多個不同產業,實務上也不可能用由上而下的集中式規劃來建設。

1
E. Glen Weyl (Feb. 2023), “Political Ideolo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RxC,檢自: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political-ideologies-for-the-21st-century/ (搜尋時間:2023.09.19)

4
這些科技就是如今各種國際組織所稱的數位公共財。為了確保在建設數位公共財的過程
能得到公信力,且建設的成果能盡量有效,本計劃書根據嶄新數位科技的衝擊與機會,
分析數位公共財需要具備的功能,以及如何使政府部門與開源社群合作建造的方法。

這邊的成敗關鍵,在於決策者、開源社群、利害相關者能否溝通順利。本文參考社會團結
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SSE)與制度分析發展架構(Institutional Analysis
Development, IAD),建議用回溯型公共投資的方式,來培育產官學研社共同參與建造。
確保建設出的數位公共財符合需求、能夠確實培育出下游相關產業、建設方式與果實分
配能夠維繫社會信任與社會團結。

貳、數位公共財

一、何謂數位公共財(Digital Public Goods,DPGs)


數位公共財係指一系列保障數位主權、守護隱私與人權、保障數位世界自主性、提供重
要公共服務的數位產物。根據 OECD 發展報告2,它是數位公共基礎設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ture)的重要元件,各國在實現數位主權時,需要一系列身份識別(ID)、支付、資
料交換系統等平台,這些建設稱為數位公共基礎設施。而使數位基礎建設得以運行的各
種開源軟體、開放資料、人工智慧模型、標準、內容,則稱為數位公共財3。這些開放格式
的數位產物,能使各國根據需求自由採用和調整,在打造數位公共基礎設施時,掌控科
技與資料的自主權。

聯合國在 2019 年底為了促進各國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以數位工具促進人類福祉,而


與多方協力者共同建立了數位公共財聯盟(Digital Public Goods Alliance)。目前該聯盟
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政
府、挪威發展合作署(Norad)、智庫 iSPIRT、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兒童基
金會(UNICEF)。該聯盟將數位公共財描述為:「開源軟體、開放資料、開放人工智慧模
型、開放內容的集合。它必須符合隱私和其他相關適用的最佳作法、設計上不會造成損
害、並且能夠實現聯合國 2030 年永續發展目標。」4

(一)數位公共財的特色與標準
該聯盟列出了 9 項數位公共財必須符合的標準:

2
Liv Marte Nordhaug & Lucy Harris (2021), “26. Digital public goods: Enablers of digital sovereignty”. In:
OECD (2021),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Report 2021: Shaping a Jus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ECD
Publishing, Paris,網址: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c023cb2e-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c023cb2e-en#section-d
1e24284。
3
UN Secretary-General (2020), “Road map for digital cooper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High-level Panel on Digital Cooperation.”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網址:
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20/102/51/PDF/N2010251.pdf?OpenElement。
4
參見:Digital Public Goods Alliance, "Digital Public Goods Standard",網址:
https://digitalpublicgoods.net/standard/

5
指標 要求

1. 推進永續發展目標 必須證明自己能夠促進永續發展目標 (SDG)5。

2. 開放授權 開源軟體必須使用 OSI 核可的授權。開放內容必須使用創


用 CC 授權,鼓勵使用允許衍生盒商業利用的 CC-BY、
CC-BY-SA;完全奉獻給公領域的 CC0;也接受非商業性使
用的授權如 CC-BY-NC 和 CC-BY-NC-SA。開放資料必須使
用開放資料共享許可。

3. 所有權清晰 數位公共財必須用版權、商標、其他公開資訊等方法,明確
定義並記錄衍生資產的所有權。

4. 平台獨立 當數位公共財出現強制依賴性,所受限制比原始授權更多
時,核心數位公共財必須獨立於衍伸出的封閉性元件,或者
必須能夠在不對核心產品進行重大更改的情況下,提供開
放的同功能替代品。

5. 說明文件 必須提供原始碼、使用範例、功能需求的說明文件。開放內
容需要列出使用該內容時所需的所有相關/兼容的應用程
式、軟硬體,以及使用方法。軟體解決方案需要準備使用手
冊,使不熟悉該計畫的技術人員啟動和運行軟體。開放資料
需要簡述其中的所有內容,並提供資料收集與解釋的方法
脈絡。

6. 資料存取方式 具有無法用來識別身分(Non-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non-PII)的資料與內容,必須允許使用者讀取
與匯入 non-PII 資料,並且不需使用專有的格式或工具。

7. 遵守隱私和相關法律 設計和開發過程必須遵守隱私與其他相關法律。

8. 符合標準與最佳作法 設計和開發過程必須符合相關標準、最佳作法與原則。如數
位發展原則。6

9. 設計時不造成傷害 設計時必須能夠預見、預防和避免造成傷害。

9.a) 資料隱私和安全 若要收集、儲存和分發個人資料,必須證明自己能夠確保這


些資料的隱私、安全和完整性,並採取措施防止其收集、儲
存和分發造成的負面影響。7

9.b) 防止不當和非法內 收集、儲存或分發內容時,必須擁有檢測、審核、報告、刪除

5
參見:THE 17 GOAL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org),網址:https://sdgs.un.org/goals。
6
參見:Principles | Principles for Digital Development (digitalprinciples.org),網址:
https://digitalprinciples.org/principles/。
7
參見:publicgoods-candidates/help-center/personal-data-definition.md at main ·
DPGAlliance/publicgoods-candidates (github.com),網址:
https://github.com/DPGAlliance/publicgoods-candidates/blob/main/help-center/personal-data-definition.md。

6
容 不適當/非法內容的流程,並且必須制定識別不適當和非
法內容的政策。

9.c) 防止騷擾 能夠促進與使用者或貢獻者互動的數位公共財,必須有一


個流程讓使用者和貢獻者保護自己免受悲傷、虐待和騷擾。
必須有一個系統解決未成年使用者安全問題。

滿足這些條件的數位公共財具備以下三個關鍵特質8:

易落地(adoptability)
各國政府與使用者能夠自由選用數位公共財,並根據當地脈絡修改。成功獲得使用的數
位公共財可以快速衍伸到其他地區,節省資源,加快試點、加速推出。例如南非推出的
District Health Information Software version 2(DHIS2)後來在挪威奧斯陸大學 HISP 的推
廣下,已有73個以上的國家用來協助分析當地的公衛資料。

可問責(accountability)
數位公共財讓所有人都能獨立檢查審核原始碼,有利於問責與協助公共討論。上述標準
中的「符合最佳做法」、「不造成傷害」原則,可以讓人在科技進一步推廣之前就找出潛在
問題。

開放互用(interoperability)
數位公共財可以讓不同來源的系統與解決方案協同運作。歐盟早在 2004 年的泛歐電子
政府計畫 Pan-European eGovernment Programme (IDABC)就提出了歐洲互用框架(
Europea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EIF 1.0),訂定最低標準,並要求各國電子政府服
務遵守9。 2019 年的研究發現,法國在使用 Circulaire 5608 指南之後出現大量的開源解
決方案, IT 新創企業數量每年增加 9-18%。10

8
參見:Liv Marte Nordhaug & Lucy Harris (2021), “26. Digital public goods: Enablers of digital sovereignty”,
網址: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c023cb2e-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c023cb2e-en#section-d
1e24284。
9
Fernando Almeida, José Oliveira and José Cruz (2011), "OPEN STANDARDS AND OPEN SOURCE:
ENABLING INTEROPER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Applications
(IJSEA), Vol.2, No.1, January 2011。來源:https://www.airccse.org/journal/ijsea/papers/0111ijsea01.pdf.
10
Blind, K., Böhm, M., Grzegorzewska, P., Katz, A., Muto, S., Pätsch, S., & Schubert, T. (2021). The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Hardware on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 the EU
economy. Final Study Report.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 doi, 10, 430161. 網址:
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library/study-about-impact-open-source-software-and-hardware-technolo
gical-independence-competitiveness-and

7
(二)數位尖端科技帶來的衝擊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負責數位轉型的首席數位辦公室 (CDO)在《數位策略 2022-2025 》11
中列出了數位科技可能帶來的四種未來:政經體制依照既有框架繼續發展、既有體制崩
潰、激進新常態、永續轉型。這些推估都根據科技將帶來的衝擊,包括

● 數位鴻溝繼續擴大。
● 科技逐漸取代政治制度,成為真正的權力分配機制。如果沒有制衡,權力將逐漸
從政府與國家,轉移到科技巨頭手中。
● 平台掌握大量資料並從中獲利。可能侵犯人權並獲得不成比例的談判條件
● 自動化造成激進勞動轉型。「技能」的定義快速變化,培訓與學習方式完全跟不
上。可能造成大量失業或新一波的國際殖民。
● 人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更容易分心,也更加分化。不實資訊與假訊息氾濫。
如果不加以應對,人們將逐漸不知道該相信什麼,對體制的信任達到了歷史新
低。
● 企業逐利加速環境崩毀,而且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與資源被資訊平台決定,而非由
合理性決定。
● 民族國家和大型社會分崩離析,權力劃分與政治問責機制崩毀,人們將關注的重
點放到離自己最近的社區上。

但這些衝擊也可能帶來新機會,包括
● 「工作」與收入脫鉤,大多數社區都依靠成員的志願付出。
● 自動化造成的全新勞動形式,帶來了公平且平等的报酬。薪資差距與收入差距逐
漸縮小。
● 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找到兼顧經濟增長、社會包容、環境保護與生活條件的新
方法。
● 政府、企業、社會為了維持穩定,製造了大量的公共財,實施了大量的科技與數位
治理規範。

除了這些全球性的衝擊以外,民主國家還必須防護企業或主權國家帶來的數位監控或數
位威權(Digital authoritarianism)。例如根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Avril Haines 發表的演
講12,就顯示:

● 物聯網、資料平台、大型語言模型,給予國家或科技巨頭無法撤除的監控能力。
● 主權國家可以用數位工具進行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降低對於傳統兵器等
硬實力資產的需求,並提升灰色地帶的騷擾能力。

11
數位策略2022-2025 ,內容參見:
https://digitalstrategy.undp.org/?_gl=1*6old0d*_ga*NjQ5NjU5NjQ4LjE2OTM4MDAwNDc.*_ga_3W7LPK0W
P1*MTY5Mzg5MjQ4Mi40LjEuMTY5Mzg5Mjk2Ni4zLjAuMA..
12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主辦:"Digital Authoritarianism: A Growing Threat”,內容參見:
https://www.dni.gov/index.php/newsroom/speeches-interviews/speeches-interviews-2023/3687-digital-authoritar
ianism-a-growing-threat-at-the-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peace。

8
(三)以數位基礎建設因應尖端科技衝擊
由上述列表可知,以整體國家的觀點,需要用科技或數位工具發展以下功能。這些功能
都無法單靠民間自行建設:

弭平數位鴻溝的能力。包括:
● 普及的無線網絡
● 數位知能的培訓

資料與科技自主性,包括:
● 分散儲存、分散使用、分散驗證的科技工具與基礎建設
● 可徹底刪除資料與足跡的方法和法律框架
● 促成集體行動,例如集體談判或聯盟,對平台造成威脅,藉此與其競合的方法
● 可互相操作的軟硬體系統和資料規格

技能自主性,包括:
● 以技能成長為主,而非以軟硬體資本為主的經濟結構
● 以自主學習及人機協作為基礎的全新教育與職訓結構

民主參與性,包括:
● 鼓勵參與治理與集會的機制 (無論線上或實體)
● 促成主動打造功能,而非被動等待他人創造的工具與結構
● 促進在地化與在地原生複刻(fork)的科技經濟體制
● 促進個人、社群、小企業彼此合作而非零和競爭的經濟模式
● 能使第二部門與第三部門,與第一部門合作的體制與工具

市場穩定性,包括:
● 穩定易用的溯源方法
● 難以竄改、難以逃避的稽核方法
● 能夠簡易辨別不實資訊或資訊操弄的方法
● 促進行動者信任與交流(無論對市場、對社群、對政府)的方法
● 可互相檢核的檔案系統與紀錄標準
● 有效威懾與懲罰違規者的金融體系與資料工具

民主防禦軍備,包括:
● 墊高資訊操弄成本的體制或工具
● 預警與反制混合戰的系統
● 國際的安全互保工具、風險共擔工具、或互相保證資料毀滅工具
● 分散且可回復的資料體系,尤其醫療、財產、法律、新聞、物流、國防資料的體系
● 因應資料刪除或操弄的輕易檢核方法
● 培育數位民主素養的全年齡教育措施

9
(四)數位公共財扮演的功能
上述功能都必須在多方協力、產官學研社合作共創、跨部會協作統合的情況下才可能達
成。因此其中必然有許多功能,必須大量仰賴在開放互用的狀況下,以分散的方式不斷
堆疊出分別適用於各場景的軟硬體、內容、介面,並方便檢核與除錯。這些都是數位財因
標準而生的特色。

此外,在打造這些軟硬體、內容、介面時,為了防止上述列表提到的數位威權、監控資本
主義、拉大數位鴻溝、人民失去信任、敵國數位入侵等威脅,這些產物的原始碼必須盡量
公開,供公眾監督,並盡量納入利害關係人一同協作。在監督與參與的過程中,也能讓全
民了解民主相關之科技議題,提供可應用的知識,幫助人們勾勒出理想的數位服務藍
圖。

這些需求都呼應了歐洲自由軟體基金會發起的「Public Money, Public Code」(PMPC)13 倡


議。這項倡議希望所有人都有使用、研究、分享與改進公共軟體的權利。這些權利與其他
基本人權自由息息相關、相互支持,例如言論自由、著作出版自由與祕密通訊自由等。因
此主張用納稅人的錢所寫的軟體,全國所有人都應該可以使用。 PMPC倡議是基於規範
性的人權理由,但從上述推論,即使是基於集體抗衝擊的維穩理由,在工具理性上也需
要符合 PMPC 規則,而且還需要輔以更多原則。

(五)數位公共財與永續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永續轉型的過程中,這些數位公共財可能相當重要。 JD Sachs 等人在
2019 年的評估論文中整理了完成 SDGs 目標的相關論文14,指出 16 項 SDGs 目標彼此
相關性太高,需要科技面、制度面、法規面的整體創新才有可能達成。15其中的科技面包
括:
● 普及物美價廉的行動寬頻。
● 促進數位涵容、技能培訓、隱私保護、普遍身份認同的設施,例如政府設施的數位
化、可在正式場合使用的全民線上身份、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收入重分配、避免線
上服務與大數據壟斷的稅務和監理體系、線上資料治理與資料互操作性標準,以
及對尖端科技的民主監督。
● 利用數位革命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包括醫療和教育的數位化、線上金融和支付,
支持性公共財。
● 強化公共機構的能力,以治理和引導數位創新走向永續發展。

這些要素與目前上述的數位公共財功能不謀而合,例如 DID 、資料聯盟(Data Coalition


)、以及在 LLM 衝擊之下可能會需要的民主監督或本土 LLM 。

13
參見:https://publiccode.eu/zh-tw/。
14
Sachs, J.D., G. Schmidt-Traub, M. Mazzucato, D. Messner, N. Nakicenovic, and J. Rockström (2019), “Six
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ure Sustainability. P. 15,網址:
https://irp-cdn.multiscreensite.com/be6d1d56/files/uploaded/190830-Six-Transformations_working-paper.pdf。
15
同上。

10
其中也引述到國際貨幣基金 Gaspar 等人的報告16,認為這些工具和資料庫應該開放取用
(Open Access),以創用 CC 授權進行自由共用。開放取用與創用 CC 具有以下特色:

● 方便政策制定和實施:開放的工具和資料庫,可以讓政府機構更容易設計、實施
SDGs 政策。其他政府機關與其他合作國家也能容易了解彼此的進展,從而導入
相關措施。

● 提供準確完整的資料:實現 SDGs 和轉型的效果需要大量資料和指標。開放取用


和創用 CC 確保了科學界、政府、產業界、公眾都可以使用和共享可靠的資料,監
測轉型進展。

● 促進多方參與協作:轉型需要產官學研社的共同積極參與。自由共享使得所有利
害關係人都能共同使用工具與資料庫,共同解決 SDGs 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 透明和追蹤:資料開放可以確保透明,各方都容易追踪評估彼此的進展。有助於
加強政府的責任和監督,加速找到最佳做法(Best Prictice),同時也有助於建立國
際合作。

為此,政府需設定 10 至 30 年的中期目標,並制定實現這些目標的詳細政策路徑,藉此
促進公眾瞭解永續轉型,指導產業的投資決策。

過程中需要結合由上而下的計畫,與由下而上的實驗。這方面的作法可以參考加州能源
轉型17,國家找頂尖工程師建立準確的能源系統模型,同時鼓勵民間逐步發展減少碳排
的科技路線。然後與能源公司、金融機構、工會以及其他相關人士一起討論這些方案。每
個團隊都帶來新的觀點,指出分析和提議的不足之處回饋機制可以快速改進作法,並得
到社會的認可,盡早通盤找到所有可能受到影響,以及可能獲得利益的人,共同制定相
應的策略。

另一種方式是參考美國的登月計畫、人類基因組計畫、網際網路發展史、綠色能源推廣
史,這些方案都分為兩部分,以整體性的戰略決策開發出通用技術與知識(例如網際網
路的基礎原理與硬體、綠色能源需要的電池儲存技術),推動金融、法規和標準方面的創
新與投資;同時以政府採購來鼓勵民間發展新科技的應用場景。

16
Vitor Gaspar ; David Amaglobeli ; Mercedes Garcia-Escribano ; Delphine Prady ; Mauricio Soto (Jan 2019),
"Fisc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Human, Social, and Physical Investments for the SDGs", 網址: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Staff-Discussion-Notes/Issues/2019/01/18/Fiscal-Policy-and-Development-
Human-Social-and-Physical-Investments-for-the-SDGs-46444
17
Sachs, J.D., G. Schmidt-Traub, M. Mazzucato, D. Messner, N. Nakicenovic, and J. Rockström (2019), “Six
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ure Sustainability. P. 15,網址:
https://irp-cdn.multiscreensite.com/be6d1d56/files/uploaded/190830-Six-Transformations_working-paper.pdf

11
二、建造數位公共財時需要注意之處

(一)國內開源社群現況,開源軟硬體的既有進展與困境
由上可知,因應數位尖端科技的衝擊,數位公共財的需求在品質、數量、層面上都相當巨
大且廣泛。但因為開源軟硬體與創用授權本身的特性,目前國內的發展遇到以下困境:

計畫難以永續
● 開源計畫大多由志工完成,受制於志工的技能、人生規劃、興趣、閒暇時間。其中
任何一個條件落到標準以下,就很有可能斷尾。
功能不夠細緻、開發速度較慢
● 許多計畫沒有時間壓力,或者志工人數/工時不足,開發進度遠低於商業專案或政
府採購案。有些計畫因執行時具有學習性質,反而無法產生原本應有的堆疊性,
其他類似計畫在打造類似功能時寧可從頭開始(尤其是在私有專案試圖堆疊時特
別容易發生)。
難以募集使用者
● 價值捕捉不是開源計畫的核心需求,許多專案並不爭奪市占率,且 UI 、 UX 、推
廣的成本經常不值得開源計畫支付。
難以因應使用者回饋
● 同上,使用率的提高難以直接激勵開源計畫,付費機制的弱化使開發者難以區別
應該回應哪些回饋,以及應該在哪裡修改。
欠缺與政府合作的機制
● 開源計畫符合公共性,但重視參與者自由與非商業訴求的特質,反而使其難以組
織化。在我國目前的法制下,開源社群如果沒有法人化,甚至無法承接政府的採
購案。

(二)數位公共財的建造要點

圖一:數位公共服務的品質,取決於使用者需求、政策意圖、營運能力。18

18
圖片來源:Richard Pope (2022), "A measure of value for digital public service delivery",網址:
https://richardpope.org/blog/2022/03/16/UPC-measure-value-digital-service-work/。

12
英國政府數位服務團創始團隊的 Richard Pope 對數位公共服務的建立與觀察有許多值
得參考之處。他認為公部門打造產品時,通常要在使用者需求、決策者的政策意圖、實際
上的製作營運能力中取得平衡。根據他的洞見,數位公共財在確定政策目標之後,要處
理的是如何使民間對齊這些目標,以及如何孕育製作與營運的生態環境。

任何數位產品與服務,無論來自政府、營利企業、或個人,都注定帶有一種資訊不對稱,
理解自己使用的東西需要大量時間與專業技能。反過來也一樣,數位產品服務需要不斷
更新,因而在時間演進之後,整個系統影響使用者的方式,可能對每個人都不同且不斷
變化,出了問題要找人負責相當困難。這些都會阻礙信任、阻礙使用、阻礙合作。

解決這個困境的必要條件是公開。為了要孕育產業環境、加速普及使用、維繫全民信任,
這些基礎建設都必須公開程式碼,使人們了解運作機制,而且必須公開堆疊的每個層面
,並完整記錄並公開資料的蒐集與使用狀況,並使其成為常規。19

為了維繫數位公共財的公信力,甚至必須記錄版本歷史、UI/UX 設計流程,使外人理解
為什麼做出這些更改;而且必須公開這些服務的組成元件,包括資料庫、資料輸入/輸出
點、進行哪些資料分析、哪些 A/B test 或其他實驗。

達成這樣的任務顯然需要符合 PMPC 原則,但光是 PMPC 並不夠。政府還需要主動打


造開發工具與指南;並且需要推動多個示範計畫,使政府、執行團隊、民眾都能了解透明
有用的數位公共財建設流程應該長怎樣;最後還需要跟民間組織建立協作,藉此了解需
要孕育哪些新的素養與技能,需要建立哪些新類型的組織。

這些都顯示,成功打造數位公共財的方式,是對於每一個大方向,先劃出總體需求之後,
先製造一個邊界或環境條件(媒合的場域或市場、軟硬體基礎建設、資金與法規需求、以
及清除其他必要的障礙),讓人們打造出一些零件,解決符合該總體需求下的常見基本
問題,之後再從這些彼此有點關係的小型零件(Small pieces loosely joined)整合出一個總
體能量。

而這些小型零件需要滿足以下條件20:

● 簡單而具體:好好解決一個問題,該問題是夠多終端產物的共同基礎,或者是夠
多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 功能範圍清晰:所有工具都將在社會中不斷迭代互動。工具須清楚自己在其中的
定位,包括時間、空間、服務對象。
● 永續:能夠建立適當的團隊和資金來不斷改進。
● 易用:隨開即用,或者能夠根據當地需求/終端需求輕易改造。附有精心設計的
使用手冊與開源程式碼。
● 共同治理:有一個決策過程能使其反映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而非其中少數人的利
益(尤其要避免淪為僅服務少數上下游組織的利益)

19
參見:Richard Pope (2021), "A transparency stack for digital public goods",網址:
https://digitalpublicgoods.xyz/transparency。
20
參見:Richard Pope (2021), "Digital public goods as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as a platform for all?",網址:
https://digitalpublicgoods.xyz/gaap。

13
(三)打造基礎建設的環境所需元件

1. 開發與營運環境的常設團隊
需求與科技會不斷變化,該環境會不斷需要資源才能正常運作。營運團隊的規模不用大
,但能力必須很強,例如 Android 有一個規模很小(數十人,核心團隊更小) 但非常資深
的團隊,支撐全球 25 億台設施。

2. 長期的資金計畫與初期的飛輪
整個建設環境需要一個穩定的金流模型,使其能夠隨著時間進展逐漸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很可能違反政府既有的資金模式,需要額外訂製,或者設法導入民間資金。

主事者需要擁有一個長期資金藍圖,關鍵問題包括:誰能受益?需要多久才能達到規
模?期間如果出現新的使用需求,資金能否因應?

這種資金藍圖必須精心設計。由於公共財的特性,建造初期功能的團隊很可能無法捕捉
價值,例如社福機構打造出來的資料整理 API,日後很可能會嘉惠到銀行類的機關,但
銀行類機關不會因此協助打造 API。同理,要量化專案的總體影響力也會有其困難,政
府需要有宏觀的視角與方法學,去衡量應該培育怎樣的計畫,而非以各部門的既有視角
來判斷。

此外,畢竟數位公共財勢必有許多全新的嘗試,打造的內容充滿未知,需要計算短中期
(例如三到五年)分別有哪些成果可以預期,生態系成熟之後可以提供哪些核心優勢,以
及可能出現哪些額外優勢。

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初期的媒合與使用,因為數位公共財就像所有面對終端使用者的
產品一樣,成本隨著使用者的增加而下降,早期使用者承擔更高的成本。很可能需要一
筆長達數期的初始資金來啟動飛輪。

3. 選出初期的示範明星計畫
需要有簡單的方法吸引產官學研社的注意,示範該互動機制的功能與運作機制。那些重
複出現的共同需求可能是很好的切入點。政府可以從訪談調查、治理流程、服務地圖等
環節,找出哪些功能被許多不同的人不斷重複使用,為其培育出單點解決方案,然後吸
引社會注意。之後從這個示範明星計畫的實施,制定出各計畫通用(generalized)的規格。

4. 與線下機構接軌
數位世界大部分的功能,在物理世界都有類似的對應版。支付功能可能對應稅務局或銀
行,物流功能可能對應便利商店。設法和這些平台合作,將分散的物理世界介面整合成
互通甚至單一的線上功能。

14
5. 整理抽象通性
無論是線上線下的對應關係,還是各個產品與服務之間的關係,可能都相當抽象,需要
找了解行政、社會科學、資料科學的人來幫忙,整理出共通的結構,藉此方便資料互通與
程式快速複刻。

6. 交付給適當的機關
數位化的功能,往往代表各部會不會自行維護整個系統,而且很可能會因為大量的API
而經常使用彼此的資料庫。政府需要經常思考「在哪個環境設置共同建造流程,能夠促
進最廣泛的利益」,有時候答案並非公部門。

7. 避免瀑布式開發
政府的採購與資助模式,很容易進入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Model)。但這不利於數位公
共財,後者涉及多部門、利害關係人相當分散,需求與變化不斷出現,根本無法劃分出明
確的階段。21敏捷式開發(Agile Model)較佳,但它需要供需緊密協同運作、面對面的溝
通、頻繁交付新的軟體版本。

這代表數位公共財的資金投放方法也許不能像傳統的採購案那樣,甚至有可能得配合民
間資金。而且必須採用某些方法使其適合敏捷式開發,政府只給予策略方向與遠大的目
標,由功能的供需雙方自己組成開發團隊,在共同的利益下不斷試錯、回收、改良。

(四)機制設計的額外注意要點
此外,設計機制時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 如何讓人們可以理解、信任這些數位公共財,如何讓數位公共財出問題時能夠找
得到人負責?找得到人求助?

● 有些問題需要靠著早期使用者的反覆回饋,才能逐步釐清。這時產品或服務可能
既不精準又並不細緻,很難直接向最終使用者交代。但這些實驗和學習是必經之
路。如何為此留下機會?

● 政府不可能滿足所有需求。如何設計體制,使其他機構或個人可以進來滿足,或
與政府協作,而不會被排除在供應商之外?

● 有些價值是間接產生的,或者是必須靠著中介機制才會產生的,無法直接由使用
者端得到。如何評估這類需求?
此外,大部分的價值都不是光靠滿足終端使用者就能誕生的,而是在好幾個產
品、服務、基礎建設的彼此搭配中產生,所以需要建造更互通的(interoperable)的
生態系。

21
參見:Richard Pope (2021), “Government as a platform – who pays?”,網址:
https://www.bennettinstitute.cam.ac.uk/blog/government-platform-who-pays/。

15
● 目前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的方法,大多都是從既有的成果與模式中改進。這種方
法適用於所有創新嗎?如果碰到不適用的場景,如何嘗試新的方法,同時盡量避
免吸引只會編織美夢的江湖郎中?

● 某些問題同時會有好幾個團隊同時挑戰。如何盡量減少團隊之間的重複工作?如
何資助和支援其他共享的開源工具?22

三、建造數位公共財的可能模型
Pope 也根據既有機構與發展歷史,提出了幾種建立數位公共財的可能模型23。本文則根
據國內已知的狀況,分別提出各模型必須注意的危險:

(一)選賢與能(Placing a bet)
當問題的需求夠強烈,就建立一筆獨立的資金,打造一個專業新團隊,從頭開始打造一
些可重複利用的基礎建設,在打造的過程中逐步修正該團隊的假說,看看能不能解決問
題。
● 實施例:印度的模組化開源身分平台(Modular Open Source Identity Platform,
MOSIP24)
● 可能的危險:由於需要爭取資金或主管機關信任,實際上的新團隊很可能完全來
自既有的實施機關,評量方式也來自既有的機關。實作路線與組織動力學早在啟
動之前就被鎖定(lock-in),根本無法解決新問題。

(二)有機複刻(Organic adoption)
政府或機關先根據自己的需求或目標,打造自己使用的產品或服務,然後其他部門或企
業從開放原始碼中複刻(fork)出自己的版本。複刻出的版本不一定需要貢獻回原始的程
式碼資料庫。
● 實施例:英國數位政府 Notify25
● 可能的危險:複刻需要成本,使用者與企業很可能放棄複刻,直接從頭重寫一個。
最後開源版本只在公部門流通,效能與便利度大幅低於民間封閉版,反而無法推
廣至社會。

(三)開源外送(Export)
政府或機關先根據自己的需求或目標,打造自己使用的產品或服務,然後將其轉交給現
有組織或全新的組織來管理。「有機複刻」模式的可能發展之一,成功之後就能對國外輸
出軟實力。

22
Richard Pope (2021), "Digital public goods as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as a platform for all?"
23
Richard Pope (2021), "From products to digital public goods",網址:
https://medium.com/digital-public-infrastructure/from-products-to-digital-public-goods-69389de366cb。
24
Modular Open Source Identity Platform:https://mosip.io/
25
英國數位政府 Notify:https://www.notifications.service.gov.uk/

16
● 實施例:愛沙尼亞國家資料庫 X-Road26
可能的危險:政府與外部的合作關係要夠穩固,社會信任要夠高。成功的實施可
能仰賴一個強大的主責單位,甚至某些歷史偶然。

(四)專業化/收購(Professionalisation/takeover)
政府或機關先根據自己的需求或目標,打造某個可以重複使用的東西。然後開發團隊以
某種方式獲得資助,成為一個組織,持續更新、推廣、推動在地化。又或者,開發團隊被
某個原本無關的慈善組織相中收購,繼續營運。「有機複刻」模式的可能發展之一,可產
生巨大影響力。
● 實施例:南非與挪威大學合力開發的公衛資料分析工具 DHIS227
● 可能的危險:金主對整體發展的影響力過大,需要設計有用的整體規劃與聯絡管
道,找到值得合作並值得信任的金主。

(五)企業捐贈(Corporate ‘donation’)
私有企業或科技團隊,將自己打造的基礎建設、產品、服務捐出來供全民使用。近年來科
技巨頭開始從事這種行為。
● 實施例:蘋果與谷歌開發的 COVID 接觸通知28 系統
● 可能的危險:國內企業捐贈公共財的文化可能不夠成熟;國際企業捐贈的誘因以
及捐贈物是否符合國內需求,則都需要進一步研討。此外,企業的捐贈物可能並
不開源。

除了上述幾種模式之外,近幾年的一些模式也可以參考:

(六)群募
開發團隊先打造出某種產品或服務,在計畫執行到一半的時候上群募平台爭取資金,轉
為永續營運。
● 實施例:各種議題型 NGO、MODA 的公益創新徵案10029
● 可能的危險:大部分的民眾傾向購買問題急迫、容易引發共感的計畫,而非基礎
建設與組織維持。民眾並非上下游相關組織,並不了解基礎設施需要的功能與規
格。此外,這種模式很可能會逐漸轉向慈善型重分配,無法處理前瞻問題。

(七)基金會
將功能掛勾到某種正在擴張的基礎建設。該基礎建設所支撐出的生態系擴展會自然產生
利益,然後營運基礎建設的基金會,從獲益之中撥出一部分,持續資助該軟體或服務。

26
愛沙尼亞國家資料庫 X-Road:https://eid.hsiaoa.tw/estonian-x-road/ai-sha-ni-ya-shu-wei-zheng-fu-jie-shao
27
公衛資料分析工具 DHIS2:https://dhis2.org/
28
COVID接觸通知:https://www.google.com/covid19/exposurenotifications/
29
MODA的公益創新徵案100:https://100.adi.gov.tw/

17
● 實施例:Web3 Foundation30、Ethereum Foundation31、本文第參章第一節提到的
RetroPGF32
● 可能的危險:既然營運費用來自基礎建設的擴張,基礎建設又很可能來自私人組
織,這種方法本質上就是一種以私人組織的股票,來獲取被動收入。專案的走向
勢必將會轉為擴大該基礎建設,而非直接服務整體社會。基礎設施會不會因此喪
失公共性,取決於國家的涉入程度與方法。國家必須有非常明確的總體戰略與政
策工具,與這類私人組織協商,或者盡早涉入該基礎建設的打造,以該基礎建設
來滿足國內的整體利益,也就是公共監理(public regulation)。

參、回溯性公共投資憑證作為投資數位公共
財方式之可行性分析
一、何謂回溯性公共投資
回溯性公共投資,是一種讓社會更容易評估公共財價值,根據其價值給予認購,鼓勵社
群主動建設公共財,並獲得所需資金得以繼續營運下去的一種方式。

長久以來,如何讓社會成員自主建設公共財,都是困難的問題。公共財不具排他性,難以
像私有財那樣限定哪些人可以使用,故傳統的投資方式無法獲得回報,必須仰賴政府補
助、慈善捐款、或建設者無償付出。

但這些既有方式各有侷限。政府補助需要根據組織既有的成果與信譽,補助方向也會受
到專家對於既有領域的理解方式所限制,不容易評估新方法的可行性;且在面對當代逐
漸迫切的跨領域主題,如氣候變遷、公正轉型、AI 對社會的衝擊等等問題時,難以找到
可通用的標準,去比較不同跨領域方法之間的效益高低。

傳統的慈善捐款則大幅仰賴社會連結,以及慈善家的個人偏好。善款投放的方向,可能
無法充分嘉惠到實際使用到該公共財的利害相關人。而且投放標的較為單一,風險集中
,面對必須多方嘗試解法的社會問題,更可能無效落空。

至於慈善捐款的變體:群眾募資,雖然將捐助者分散到整個社會,並同時允許多個專案
獲得補助,更能夠分散投資風險,但群眾較為重視當下有急迫性的計畫,且捐助方向偏
向於轉移性的補助,打造公共財的基礎建設類專案難以獲得青睞。

因此正如前一節所述,目前建設數位公共財的社群很容易陷入無償付出的窘境,專案容
易中斷,難以持續。

30
參見:Web3 Foundation,網址:https://web3.foundation/
31
參見:Ethereum Foundation,網址:https://ethereum.org/en/foundation/
32
參見:RetroPGF,網址:https://app.optimism.io/retropgf

18
回溯性公共投資試圖用數位工具提供另一種方法,使社會根據公共財的實際影響力去補
助計畫。它的基礎假設是「事後評估公共財的效益,通常比事前預測更簡單」。只要能夠
以某種工具,使公共財建設過程盡量公開透明,數位公共財就更能夠獲得整體社會的認
可,社會也能有穩定的管道參與、監督其建設過程與建設成果。

而在回溯性公共投資中採用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工具的可溯源、不可竄改特性,使得它
比既有工具更容易形塑公信力,更適合記錄公共財的建設過程、參與成員、達成效益、甚
至評估者的組成。

(一)回溯性公共投資如何實現 PMPC

PMPC 的主要功能,在於搜尋漏洞、複刻、衍伸應用,以及前三者背後所需的理解原理過
程中,都不需要重新開發軟體,也不需要對既有(私有)軟體做違法的逆向工程。
另外,則是可以結合某些紀錄方法,使開源軟體開發者的貢獻,可以隨著應用與衍伸場
景的擴張而同步擴大,鼓勵開發。

這些功能都預設了開源軟體存在,處理的是「政府單位的軟體在處理社會既有需求時,
必須滿足那些條件」。但數位公共財的範圍不僅限於局部性的既有需求,同時必須因應
未來的趨勢,超前佈屬進行重大的基礎研究、建設必要的基礎建設、或者探索可能的系
統性衝擊。

以當下即將面對的一些衝擊為例,
● 資訊操弄、機器假帳號、舉行平方募資或平方投票、保障稽核者隱私---需要分散
式身分(DID)。DID 的必要條件,至少包括零洩密證明(ZKP)的軟體、數位簽章/
魂綁代幣(SBT)的格式統一、管理私鑰的服務。
● 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民主化:目前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方式相當集中,審查敏
感詞的方式過於粗糙、許多人工訓練者來自開發中國家、主流文化在語料庫中有
不成比例的露出度,這些特徵都可能加劇社會的歧視與分裂,甚至被威權國家刻
意操弄。為了保障民主社會的完整性,至少需要分散式的稽核方法,甚至分散式
的訓練過程。但要達成這項目標,整體社會必須先打造一個易於參與、且能及時
偵測並阻斷操弄的協作管道。
● 數位地緣政治下的國際標準參與:網路資料互通、防治網路犯罪的規範、大型語
言模型訓練資料庫的互通、物聯網(IOT)資料的彼此互通等,都會直接影響各國
的民主穩定、經濟自主性、重要基本人權;且都無法以主權國家目前的物理管轄
方式充分調控或監理,需要建立國際標準。世界各國正根據意識形態陣營、國貿
利益、地緣政治利益,進行上述諸標準的合作與協商。
中華民國基於守護國民權利、國家主權、民主價值、經濟發展等理由,必須及時
進入標準協商圈,並盡早成為產業鏈關鍵節點,或標準實施的重要試點。但要進
入國際標準,台灣在地需要能實施這些標準的軟硬體提供者,以及能夠測試標準
效果的社會沙盒環境。

19
這些都是具體明確、影響深且廣的衝擊,但回應這些衝擊所需要的建設與工具,卻都是
系統性的、不直接連結到特定功能。針對特定機構特定功能,如醫院、物流、戶政等打造
的公共軟體或公共檔案庫,無法回應上述衝擊。因此在既有的公共軟體以外,我們需要
同時新增多套系統性的重要數位基礎建設公共財,這些公共財除了必須滿足PMPC 原則
以外,建設時還必須擁有一套回饋機制,同時確保建設能盡量滿足功能,且不會僅能處
理當下的資料規格與社會現象,而能衍伸至未來。為了確保滿足功能,這套機制必須結
合投資與使用,也就是要讓使用者的檢驗/捉漏/增強能夠盡快回到開發端與專家審議
端,並能夠影響投資的分配。

(二)公共投資如何永續
要使社會或企業持續投資公共財,就必須讓企業的利益仰賴公共財造成的效益。 Apache
、Github、甚至 RetroPGF 等國際經驗顯示,企業持續投資開源產物的主要理由大致分為
三類:

1. 分擔開發成本:當代技術的複雜度變高,單一公司很難壟斷底層技術。而且近年公司
規模逐漸縮小,自行開發底層基礎建設的負擔會變大,因此會更仰賴開源產物,藉此分
攤開發成本。

2. 掌握最新標準與動態:能否掌握底層標準,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產品穩定度,跟開發時
的試錯成本。與開源社群維持關係是更新動態的有效方法。而且開源軟體的模式鼓勵使
用者參與軟體的開發與改進,這樣的參與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功能迭代
速度可以變快,更能快速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3. 人力資源永續:企業讓員工參與開源的基礎建設專案,可以持續更新員工的技術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與開源社群保持良好關係,及早找到優秀的人才。

(三)回溯投資潛在web3工具

1. Gitcoin grant - to fork one


Gitcoin 可視為全球在數位公共財領域中最成功運用平方募資法(Quadratic Funding)
的 web3 組織。Gitcoin Grant 集結了大量的資金,然而,該組織認為專家評審制並無法
有效地選擇出最優質的開源專案。因此,Gitcoin Grant 開放了公眾投票權,讓票數成
為補助款分配的決定因素。所有人都需以捐款形式來投票,且每一塊錢即等同於一
票。然而,所有投出的票數都必須進行開根號計算,此機制使得富豪無法操縱投票結
果。

在完成數輪成功的測試後,Gitcoin 近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版。他們開發了全新的「護
照」(Gitcoin Passport)系統,該系統使用社交圖譜的驗證方式來識別並排除潛在的機
器人假捐款行為。

20
然而,由於過去的 Grant 實施過程過度成功,開始有人質疑 Gitcoin 官方可能操縱
Grant 的運作,包含審核委員會選擇與市場推廣行為,就像政府偏向特定廠商的嫌
疑。為了釐清這些質疑,Gitcoin 決定將所有的服務開源且進行模組化,任何人都可以
使用平方募資法來設計自己的 Grant。

2. Retro PGF on Optimism


Retro PGF的概念來自以太坊創辦人Vitalik Buterin,並由以太坊第二層網路 Optimism
進行實驗。Retro PGF每次進行時,Optimism 都發放一定數量的代幣,並由以太坊社
群選出的代表組成公民院(Citizen House),根據每個數位公共財專案,在申請時的預
期成果,有多麼可能提高 Optimism 生態系的價值,來投票決定各專案分別能獲得多
少代幣。

由於代幣的市價受到 Optimism 生態系的價值所影響,Optimism 希望用這種方法形成


某種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鼓勵人們提出有助於 Optimism 壯大的數位公共財
計畫,並以社群的力量選出這些計畫給予補助。補助代幣的價值會隨著Optimism 幣
值的增長而增加,建設公共財變得有利可圖,更能留住優秀的專案與人才。

圖二 、RetroPGF 機制圖解說明33

3. Hypercerts by Protocol Labs

超證系統(Hypercerts)是一種用於追蹤和獎勵正面影響的新代幣標準,每張單一的超
證(Hypercert)都代表一個獨特的影響力貢獻聲明,其中會包含以下資訊:

33
圖片來源:Optimism(2023). OP Economics,網址:
https://community.optimism.io/docs/governance/economics/

21
● 工作範圍及其相應的影響範圍
● 一組工作及其影響的時間段
● 一組貢獻者:工作背後的組織或人員
● 通過擁有超證獲得的一組權利
每一張超證本身都是一個 ERC-1155 半同質化代幣(Semi-fungible Token),它會記錄
上述資訊作為後設資料(metadata)儲存在 IPFS 星際檔案系統上。

以下是一個範例。

圖三、 Hypercerts 官方範例圖示34

人類社會每年通過政府機構、基金會、私人捐贈和企業支出數兆美元在公共財(public
goods);然而,並未有效地追蹤這些資助實際上產生什麼結果,只是一廂情願地希望
它們真的能產生原先預期的正面影響。
理想上…
● 應該從追蹤這樣個工作過程,這就是超證系統的用途。
● 應該利用超證系統的開放評估設計,來衡量這件工作產生了什麼正面影響。
● 應該獎勵那些特別有影響力的工作成果,這就是公開展示超證系統和回溯性資助
的目的。
透過這些步驟,能開啟強大的激勵作用。

理論上,回溯性資助可以:(一)激勵創作者從事具有潛在高但不確定影響的公共產品
項目;(二)實現回饋循環以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及(三)通過改善基於成果來
提供回報的效果,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公共財的領域。

34
圖片來源:Protocol Labs. Hypercerts Doc (2023) 網址:https://network-goods.github.io/hypercerts-docs/

22
不過超證系統並沒有強加任何特定的資金分配機制,而是從追蹤應該有影響力的工
作開始。此外,超證系統作為各種質金分配機制的資料庫,能促進機制之間的探索實
驗和可交互操作性。

開發動機

從氣候變遷到人工智慧安全,這個世界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問題,需要我們對公共財投
入數以「億」甚至「兆」計的資金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既有的公共財資助,通常是以成
本為基準的「補助」模式或分階段完成任務的賞金模式。因此,增長潛力高但不確定性
也高的專案往往缺乏足夠的誘因來吸引貢獻者投入,而這也會使得小型貢獻者直接
面臨很高的風險,付出可能不會獲得回報。然而,恰恰正是像這樣子的專案,常常會
被預期能產生非常高的的正向價值,非常需要讓它們可以獲得好的挹注。

這就是為什麼,當前時代需要新的影響力投資機制來應對這個情況。當專案創造出可
被觀察的影響力之後才對其資助的回溯性(事後)資助(retrospective funding)模式,就
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專案參與者能合理預期自己創造的貢獻可以換來事後報酬,
他們就有了最大化自身影響力的誘因;特別在人們預期專案能產生的正面價值很高的
時候,他們會跟事前資助者(propspective funders)一樣,更願意押注付出在更具風險
性的貢獻上。

該組織認定,為了要讓影響力資助系統(Impact Funding Systems, IFSs)達到最佳效益


,需要建立可交互操作的資助機制、資助來源,以及影響力評估。不同的資源分配方
式,例如平方投票、議價、分散化自治組織(DAO)式的投票、階段性任務獎金,甚至無
附加條件的補助,都有各自的優勢。這些觀察表明,不應該將資助者局限於特定的決
策機制中。若不能包容多種機制,當一個項目有多位資助者時,協調和溝通的成本可
能變得極高,進而導致影響力資金配置效率無法最佳化。理想情況下,不同的資助人
之間應該要很容易協同合作,或者有意識地資助不同專案以使得資助對象更多元。而
在評估方面,評估者應該要能夠以不同的方法來評估同一件影響力貢獻;即使這樣可
能導致互現矛盾的評估結果,但仍將有助於提高影響力評估方法論的嚴謹和進步。

超證系統做為一個單一、開放、共享、分散化而且可兼容於不同影響力資助機制的資
料庫,為滿足前述考量創造了可交互操作性。每一張超證都是一件半同質化代幣,用
以記錄某件具影響力價值的工作,而且可以被再分割或者(在特定條件下)轉移。理論
上,多張超證組成的系統既不受限於採用單一種特定的資助機制,而且能確保無論改
採用哪一種機制,系統中的每一張超證都不會被遺落。該組織認為這樣的設計使得超
證系統有助於事後資助機制。

超證系統做為資料層

為了使影響力資助系統(IFS)發揮最大效益,需要在資助機制、資金來源和評估方面
建立可交互操作性。

23
在此以下圖來說明一個 IFS 參與者之間的潛在動態。在這種應用場景中,超證系統可
以計錄來自不同資助者的事前資助(步驟 2-3)以及事後資助(步驟 8-9)。對本專案的
評估是公開的,所有資助者的超證記錄內容都可以公開檢視(步驟 5-7)。事後資助者
不僅可以獎勵貢獻者,還可以獎勵事前資助者(步驟 10-11)。

圖四、 IFS 參與者之間的潛在動態關係圖35

作為單一、開放、共享、分散化的資料庫,超證系統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協調和資助有
影響力的工作。這很重要,因為單一資助者的最佳資助決定,需取決於所有其他資助
者的資助。一些工作只有在提供最低資金的情況下才會有影響:影響在資金數額上是
非線性的。舉例來說,建到一半的橋,其影響力肯定不及完全竣工的橋的一半。另一
方面,也有一些工作可能得到了過多的資助,也就是說每額外多資助的一美元,其影
響力卻基本上為零。最終,資助者希望找到每增加一美元支出的最大影響。在現行的
情況下,有多位資助者的影響力資助,其協調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導致影響力資
本分配效率不佳。藉由導入超證系統,資助行為將變得更加透明,並且可以輕鬆共享
為有影響力的工作提供資金的信用。協調資金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35
圖片來源:da0. Hypercerts 白皮書 v0.2 (2023),網址:https://hackmd.io/@goodoryza/r1S1_ehy3

24
二、回溯性公共投資憑證作為投資數位公共財方式可行性之建議框

台灣的開源社群長久以來具備各種創意與開發量能,而且相當重視民主、涵容、透明等
公共價值,多年來以這些價值與文化建造許多數位公共財36,但不容易向社會募集資金。
而且因為現有採購法限定只有法人團體可以參加,阻礙了政府購買開源社群建造產品的
可能性。

根據第貳章所述,要開闢一個有利於打造數位公共財的環境,必須盡可能讓參與各方在
開始建設之前與建設過程中,有更頻繁的溝通和對齊。政府官員需要知道製作結果,製
作者需要知道政策期待,其他受影響的利害關係方需了解產品建設出來的影響,其中如
何確保參與者不只是提出期待,而是真正能提出希望執行的專案樣貌,並且在執行過程
中能夠盡量跟上進度,充分了解計畫內容,是相當大的挑戰。

本建議書嘗試以「全民利益、全民執行」的方式,盡量達成「你行你來」的願景。我們建議
需要建設數位公共財的政府部會,盡早參與開源社群,充分告知每次建設所需的規格、
預期效果、政策目標、相關影響層面,藉此與開源建設者建立信任。以類似 g0v 開坑及填
坑的方式,根據具備的資源、人力、時間,共同設定專案在每個階段要達成的目標,並共
同執行。

因此,本文建議由開源社群、政府相關單位、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共同形成「計畫集合」
充分對齊數位公共財規格與建設目標與預期成果,開發專案過程中,將以區塊鏈數位憑
證紀錄工具紀錄專案的工作過程、各成員的貢獻、以及各階段的成果。之後會由相同成
員籌組黑客松研討每個專案的可行性,以平方投票方式選出應該購買哪個專案,最後由
政府研議以現行採購案方式採購。以下將分步驟詳述執行框架。

36
參見:開放文化基金會(2017):《2014-2016 開放政府觀察報告》,網址:
https://opengovreport.ocf.tw/report/#tab-0。

25
圖五、回溯性公共投資建議框架執行流程圖

26
(一)框架預期效果說明及執行步驟

框架預期效果:

● 專案達成多少社會影響力,由該專案的使用者、貢獻者、組織者共同認定。衡量方
式在專案內部具備正當性。社會影響力的衡量方式與需求的解決相對齊,免除社
會影響力衡量標準未必完備,以及外部衡量組織成本昂貴的問題。
● 以經濟誘因強化成員持續參與的動機,降低專案中斷的風險,以及難以要求成員
認真貢獻的問題。

整個框架包含兩種機制:
1. 社群互動機制:讓使用者(提出實際需求,反映待解決問題的人)與貢獻者(擁有技能,
可以開發工具或製造內容來解決問題的人)對接並共同在 GitHub 與其他協作工具上完
成專案。

2. 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機制:將以區塊鏈數位憑證工具紀錄數位公共財的建造過程,後
續根據成果給予給付。這兩個機制將能:
● 向政府、市場、社會介紹這種回溯型公共投資行為,以及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工
具。
● 使開源社群習慣紀錄活動中的貢獻,並開始學習如何評量自身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尤其是同儕互評。

上述框架的流程大略如下:

Step 1. 政府與決策者(即提出該次數位公共財建設目標的政府部會)根據該期的政策期
待,並明列出預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效果、需要使用的工具、需要滿足的技術標準與
法規標準、希望用這類公共財創造的技術優勢或解決什麼問題。這部分的敘述要盡量明
確,尤其是希望數位公共財達到的效益。

Step 2. 決策者到開源社群經常活動的場域(例如實體黑客松,或社群經常使用的線上社
群軟體)與之溝通,了解目前已有哪些潛在的可用技術,及開源社群能夠建造的量能,並
公開該期政策期待相關時程與該產出之工具要達成的期待、建設的預期經費。這個階段
必須讓開源社群了解,之後將以採購案的方式回溯性購買數位公共財。並且由決策者、
開源社群共同籌組一個「計畫集合」,其他成員包含相關專家、其他具有相同技術而且會
希望製作的人等。

Step 3. 根據溝通的結果修正,推出建設目標說明書;同時設立一個獎助案,獎助該次製
作與研討過程(包含下述用於同儕互評的研討黑客松,以及提供一個資金池以互評方式
分配),並向開源社群公告。

Step 4. 開源社群參與者在 GitHub 及各協作工具上各自根據目標建設專案,並以區塊鏈


數位憑證工具紀錄每個人的貢獻內容。

27
Step 5. 由計畫集合成員共同決定,在研討黑客松同儕互評的平方投票中,專案起碼要獲
得幾票以上,才值得成為推薦政府回溯性投資採購的目標。這是為了讓在實際上製作過
程經多次改良依然未達標準,或是違反全民利益的時候,集合成員可以透過之後的投票
及時避免政府買到不符該期政策需求的產出物。

Step 6. 由計畫集合的成員共同組成一個研討黑客松,根據每個實行專案的可行性、符合
目標程度、可堆疊性、穩定性與安全性等等各面向,評估哪幾個專案最值得被政府正式
採購,最後以進行平方投票法的方式彼此互評,選出建議採購的專案。另外各專案分別
根據所得票數,從該次獎助案的總資金池分得相應比例的獎助金。

Step 7. 政府根據研討黑客松的平方投票結果進行研議,以採購案流程回溯性投資開源社
群製作的專案,同時購回開源團體於專案期間發布之數位憑證。如果在研討黑客松中,
有多個專案得票數都夠高,且結合使用之後能發揮更大綜效更值得採購,也可以由法人
團體(例如:系統整合業者)媒合這些專案讓政府採購。

採購案的內容必須符合該期建設規格說明書所述,但政府依然擁有一定的裁量空間。如
果製作成果真的明顯低於政策需求,可以只給付一部分價金。

(二)回溯性投資框架設計說明
政府在回顧性公共投資框架下,採取階段性方案,以第一階段黑客松搭配第二階段政府
採購的方式,與開源社群共同合作進行數位公共財建設。首先,政府與開源社群深入磋
商,以明確建設目標和規範,並以獎助案的方式協助辦理研討黑客松;之後以採購案的
方式,根據研討黑客松的投票結果,研議採購建設出的專案。

這也是回溯型公共投資的特長。開源貢獻者在與決策者充分對齊認知之後,先根據時間
經費條件,製作出符合需求的成果;並且經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共同研討投票認可之後
,政府才研議採購。這可以避免政府採購到不合規之產品,同時也給予決策者遠比目前
採購案更長的時間,甚至在開立採購案之前,就能跟開源專案貢獻者共同瞭解實際上能
夠完成的目標。

1. 增進開源社群的主體性

政府與開源社群的合作必須基於相互尊重。政府決策者在確定需求和政策規範之前,就
必須積極參與開源社群的活動,遵循其文化和準則,而不是僅僅按照公共部門的流程來
辦理。這樣才能增強開源社群在公共建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而非削弱之。開源
社群是「計畫集合」的一部分,研討黑客松的參與資格也限於「計畫集合」成員。因此,該
流程旨在建立政府與開源社群之間的信任,而不是減少。

2. 以回溯性公共投資框架促進共同參與、共同信任

28
在本框架下,採購案的功能是提供回溯型公共投資的大部分資金,並確保開源社群交付
的成果標準符合政府所需。故只要沒有其他必要原因,政府在採購案研議時,應該將參
加研討黑客松的評選,列入重大要件。

雖然開源產物本身就開放自行複刻,開放所有製作者以此製造出自己的版本;但回溯型
公共投資必須維繫參與各方的共同參與、共同信任。

如果製作者在研討黑客松舉辦之前複刻出更佳的產物,自然可以在研討時獲得更多青睞
,因而成為政府採購的目標;但如果是在黑客松結束之後才複刻出產物並藉此競爭採購
,就破壞了政府與社群在共同製作中的信任,不應成為採購的目標。

這套溝通、製作、同儕評鑑、回溯採購的流程,是政府跟開源社群共同建設的資源,需要
共同守護。

在符合授權的前提之下,廠商可以將 GitHub 上的開源產物複刻出去商業使用,這表示


該次建設的結果相當成熟,有商業化價值。但產物的潛在商業價值,與整套流程的價值
兩者彼此獨立,外部廠商不應破壞整套流程的價值,政府身為整套回溯性公共投資流程
的成員更不應該破壞。

3. 保障公平和公共性

決策者與開源社群的溝通過程,以及研討黑客松的整體活動,均應全程被紀錄並公開。
公開方法可以參考 PDIS 的工作紀錄37,若人力不足也可以先用全程錄影錄音,之後交由
AI 輸出為文字稿。社群軟體上的對話則可交由機器人謄錄。

基於諸多理由,目前資訊採購案中的專家評審團成員、評選意見、評選標準、以及評審與
製作者之間的利益關係,往往因為採購實務施行中的各種限制而無法完全公開揭露。38
故上述流程的公開透明度,至少大幅高於至今的傳統軟體採購流程。

反觀開源社群和 GitHub 都是公開的。在過程中無論是政府人員、相關專家、可能被影響


的利害相關方、還是其他具有相同技術而且希望參與製作的人,只要遵守開源社群的守
則,符合其標準,均可成為該次「計畫集合」的成員,給予回饋並參加製作,也可以在研討
黑客松中共同決定製作的過程是否公平、成果的品質是否推薦採購。

而且在此流程下,打從政府人員接觸開源社群與其溝通開始,構成「計畫集合」的成員名
單、所有的溝通過程、製作進度、研討松的發言內容,都必須全程被紀錄並公開給全民檢
視。紀錄全程公開透明的要求,使得其他人能夠輕易檢核最後的採購規格是否包含額外
秘密資訊,能夠防止廠商用檯面下的互動來獲取不當利益;以同儕互評來推薦採購目標
,則能極大幅度地堆高共謀或歪曲評審機制的門檻,防止廠商以此方式獲得採購而妨害
全民利益。
37
PDIS的工作紀錄:https://pdis.nat.gov.tw/zh-TW/track/
38
參考:林雨蒼(2017),〈政府的資訊採購,出了什麼問題?〉,鳴人堂。網址: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020/2540340

29
最後,政府官員依然需要以採購案方式,研議後購入社群建議的專案,故依然會為此負
責。而研討黑客松則使這項責任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故上述流程的公共性、公平性、負責程度,至少都不低於施行至今的大部分資訊採購流
程,許多部份明顯高出。

4. 使用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工具的效果

區塊鏈數位憑證紀錄工具主要功能是記錄成員在專案中的貢獻,以及專案每個階段製作
的成果,藉此方便查核,累積外部人士與整體社會的信任,同時作為專案內部分配酬勞
的依據。

這些紀錄確實可以用既有的文件格式來進行,未必需要使用 Web3 的工具;但 Web3 的


可溯源、不可竄改、分散儲存三項特性,卻更能保障這些紀錄的透明與公正,更能鼓勵專
案從一開始就以正當負責的方式進行;而不可竄改特性更是給予可信的時間戳記,使驗
證時能夠確保紀錄並非事後捏造。

過程透明可追溯、效果可評估、各步驟的權責易於稽核,都是建立信任的重要條件。在社
會充斥著各種信任危機與資訊操弄的當下,公部門在推動大型建設時都非常值得採用。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回顧性公共投資,還可以應用於各種其他公共計劃。

5. 同儕互評的重要性

本框架是為了在充分溝通下交付民間製作,充分運用開源社群量能與創意,確保產品交
付品質,並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與民間的信任關係。在溝通足夠頻繁且足夠具體時
,產物的功能與滿足的政策需求應已相當對齊,而評斷數位公共財品質的標準,諸如:

1. 可發展、可堆疊
2. 確實能夠在關鍵技術下,推行整體社會所需的創新或改革
3. 技術符合最新動態、製作者具備足夠能力與資源、製作方式務實
4. 符合國際標準,有助於推動國際合作

最了解產物是否與政策需求對齊的,很可能都是可能使用到需求與製作的利害相關人,
或這些利害相關人的同行。這些人的理解甚至可能超過相關專家。

此時能夠盡量找出產物瑕疵、避免系統性偏誤或迴音室效應的方法,是讓更多人以獨立
的不同角度來檢查。故本框架設計了研討黑客松,在所有利害相關人面前檢查每個專案
可能的漏洞。獨立專家在黑客松中將是優秀的檢查者,切入角度是否務實也會立刻受到
其他與會人員的公評。

30
我們建議使用開源社群行之有年的同儕互評(peer review)機制來推薦專案。國際經驗顯
示,同儕互評在開源社群中的品管功能相當良好,已被成功的開源軟體專案廣泛接受39
40
。不同的專業知識、經驗、資源和價值觀,會使參與者在處理問題時採取不同的方法,
更容易找到瑕疵,且提早修復瑕疵。

我們建議將這個機制衍伸到獎助金的分配。在同一個具體的建設目標下(例如核實資
訊、維持資料主權、分散式身分等等),有相關需求的利害關係人,以及建置功能的製作
者彼此之間的需求與技能雖然差異甚大,但只要媒合方式適當,應該已經涵蓋絕大部分
可能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當問題的複雜度高,光靠第三方專家無法提供足夠權威性時,以彼此互評
來分配資源與權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最能夠獲得參與者同意的方法。而且仰賴同儕互評
的方式進行創新投資,更能有誘因吸引有相關需求或專業技能的人進入共創。

我們建議讓各專案的潛在影響力,以及對其它專案或整體環境的正面影響,成為專案在
競爭獎助金時的目標。平方投票法的同儕互評,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當各專案以開源
的方式彼此合作與檢查,最後以平方投票的方式分配總資金池的報酬,那些能夠協助越
多相關上下游關係人,越能夠兼容其他專案的內容跟架構(也就是有發展潛力、可堆疊、
適用範圍廣、品質佳等等,而非短期效益高)的專案,就越有可能爭取到其他同儕的票數
,分得更高的獎助。這也是平方投票法的關鍵特色。

當然,現實中一定會有一些專家或利害相關人擁有深刻的技能與洞見,卻不願前來參加
專案,甚至不願改進專案缺陷,而是等到同儕互評的結果出現明顯漏洞之後,再設法從
漏洞中獲益。但這樣的期待已經使他們失去了正當性,不應分享創新與試驗中的公共資
源。

同樣的原理也可知,同儕互評可以增進公眾的信任。數位環境的快速變遷,很容易使大
眾懷疑公共投資的必要性。此時同儕互評的規則設計,可以使社會上擁有相關需求與技
能的人士,以及擁有能力與洞見的賢達,盡量在一開始就加入「計畫集合」成為成員,前
來引導資源配置、改善專案製作的品質,不需要等到公共投資完成後才批評。

39
參見:Revisiting Linus’s law: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peer review ,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71581915000087
40
參見:Rigby, P. C., & Storey, M. A. (2011, May), "Understanding broadcast based peer review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pp. 541-550),
網址:https://dl.acm.org/doi/abs/10.1145/1985793.1985867

31
肆、法規之現況及修法建議
一、現況概述

(一) 政府積極投資數位公共財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相對於民間投資,透過政府投資數位公共財(此處所稱「投資」,泛指直接投
資、政府採購、獎勵或補助等資金挹注措施,惟本節後述修法方向盤點,則限縮於政府採
購的範疇),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主要因素包括:

1. 扶植開源軟體產業發展

民間投資基於獲利預期,願意對私有財進行事前投資。而公共財有別於私有財,一方面,
公共財不具競爭性,一個人的使用不會減少其他人的使用,難以藉由供需市場競爭,追
求利潤極大化的目標,而另一方面,公共財不具排他性,一個人的使用不會排斥其他人
的使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存取利用,也難以禁止不勞而獲的搭便車行為。從而民間對
於公共財的投資,往往認為無利可圖,欠缺投資誘因。也因此,在「傳統公共財」的領域,
例如:國防建設、造橋鋪路等,多由政府提供、投資、或至少介入干預,以確保社會公眾
的基本需求獲得滿足。

「數位公共財」雖然同樣欠缺民間投資誘因,有賴政府資金挹注支持,然而相較於傳統公
共財,數位公共財每增加一位使用者,不僅是邊際成本為零,還能夠藉由網絡效應,使其
使用價值與效益,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數位公共財能夠在知識協作和共享的
基礎上促進創新,為各種應用和服務提供基礎設施,對整體社會和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
,均有如前述。尤其,開放性與相容性乃是網際網路通訊協定的兩項重要技術特徵,然而
在商業上,則因為網路效應而產生大者恆大的市場局面,導致原本具有公共財性質的網
路資源,透過平台商業模式的運作,轉化成為少數科技巨頭藉以獲致巨大財富的私有
財。

歐盟最早自 1998 年起,便推出一系列開放源碼計畫,受到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奧


地利等國的支持,其主要動機一方面是政府電子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扶植開源軟體相
關產業,藉由鼓勵各政府機關推動伺服器的通訊協定與文件格式互通,減少對單一大型
軟體業者的依賴,並降低採購成本。其中,法國國會甚至立法禁止政府機關使用非開源
軟體,並建議政府採用 Linux 伺服器。日本在 2002 年提出 e-Japan 計畫,配合電子化政
府的政策方向,呼籲各機關資訊系統採用開源軟體。南韓則在 2003 年宣布於政府機關
與教育體系推動以開放源碼軟體取代大型業者作業系統與套裝軟體。41 事實上,開源軟
體與專屬軟體的產業發展,未必是零和遊戲,近年來 Web3 新興技術的發展,強調開放

41
參見:各國政府推動開放原始碼軟體之政策及發展狀況: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879/7/61012107.pdf

32
協作與賦權使用者的技術與思維,並嘗試建構一個開發者、運營者與使用者共享共榮、
價值共創的生態系,可望延伸有別於傳統資訊服務的市場契機。

2. 實現數位民主並強化數位韌性

為實踐數位民主、多元涵融而發展的數位公共財,一方面需要國家的長期投資,另一方
面又屬於全民,如何確保由下而上發展出屬於本土的健康強韌的開源生態系,至關重
要。政府推動導入開源軟體,可加速程式開發、更新及安全漏洞修補,進而有效提升軟體
品質及資訊安全。2003 年由 The Mitre Corporaion 提出「使用自由與開源軟體於美國國
防部」的建議報告(Use of Free and Open-Source Software in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便肯認使用自由與開源軟體在國防層級的安全性。42 而為了同時防止數位威
權、監控資本主義、拉大數位鴻溝、人民失去信任、敵國數位入侵等威脅,打造這些數位
公共財時,其原始碼必須盡量公開,供公眾監督,並盡量納入利害關係人一同協作。在監
督與參與的過程中,也能讓全民了解民主相關之科技議題,提供可應用的知識,幫助人
們勾勒出理想的數位服務藍圖。

然而,如前所述,儘管數位公共財的需求在品質、數量、層面上都相當巨大且廣泛,然而
開源社群現況,仍遇到諸多發展困境。開源專案多由志願開發者參與貢獻,受制於個別
因素,開發計畫較難長期持續,而由於價值捕捉並非民間開源社群的核心需求,推廣成
本也經常不值得開源專案支付,因而難以因應使用者回饋,並導致付費機制弱化的惡性
循環。此外,開源專案雖符合公共性,但重視參與者自由與非商業訴求的特質,反而使其
難以組織化,也難以進入政府採購程序。

換言之,如同本建議書提及,英國政府數位服務團創始團隊的 Richard Pope 主張政府推


動數位公共財,需要在使用者的需求、決策者的政策意圖、與實際執行能力當中取得平
衡。也因此,數位公共財在確定政策目標之後,要處理的問題在於如何使民間對齊這些
目標、以及如何孕育落地實踐的健全生態環境。43而參照本建議書針對 IAD 的分析與論
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Ostrom 為回應公地悲劇的問題,主張以 IAD 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進行公共財的集體治理是可能的。而非營利組織
Sustain OSS 於 2020 年針對「The Principles of Governing Open Source Commons」 的研
究44、以及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Ada Lovelace Institute 同年針對「Common Governance of
Data: Appropriate Models for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Rights」的研究45,均認同將 IAD 理
論應用在數位公共財的領域,相較於自上而下的傳統法規框架,更能強化數位民主、有
效保護與管理公共財,甚而優化公共財的投資效益。

42
參見:「使用自由與開源軟體於美國國防部」的建議報告,網址:
https://dodcio.defense.gov/Portals/0/Documents/FOSS/dodfoss_pdf.pdf
43
有關數位公共財之透明化堆疊,參見Richard Pope (2021), “A transparency stack for digital public goods”,
網址:https://digitalpublicgoods.xyz/transparency
44
參見:Greg Bloom (2020),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ing Open Source Commons",網址:
https://sustainoss.pubpub.org/pub/jqngsp5u/release/1。
45
參見:Greg Bloom, Dr. Angie Raymond, Willa Tavernier, Divya Siddarth, Gary Motz, Melanie Dulong de
Rosnay and Anouk Ruhaak (2021), "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Applying Ostrom’s Principles to Data
Commons Governance",網址:
https://foundation.mozilla.org/en/blog/a-practical-framework-for-applying-ostroms-principles-to-data-commons-
governance/

33
(二) 政府促進公私協力推動數位創新的進步措施

1. 數位發展部推動「PMPC」與「公益創新。徵案 100」

我國早於 2002 年經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推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 committee,簡稱 NICI)提出「自由軟體產業推動計畫」,由經濟
部工業局成立「自由軟體推動工作小組」,統籌協調行政院相關部會資源,擬定相關推動
計畫及執行策略,並健全相關法規與標準,其中,目前各機關積極推行適用的開放文件
格式(Open Document Format,簡稱 ODF)、建立資料交換標準,便是源自於該計畫的努
力成果。此外,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於 2003 年接受該計畫補助,成立自由軟體鑄
造場(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簡稱 OSSF),亦從教育、社群、產官學合作、國際接
軌等面向,大量培植本土自由軟體人才,從而擴大自由軟體在台灣的應用幅度與研發能
量。46就鼓勵政府機關導入自由軟體應用的角度而言,該計畫於基層公務體系積極推廣
教育訓練與工具運用,亦達致明顯示範成效。47

儘管如此,我國推動開源軟體的計畫進展,相較於前述歐、美、亞洲各國,似乎較為遲
緩。尤其在政府機關率先採用開源軟體的方向上,雖然產業創新條例第 27 條第 1 項明
文規定:「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鼓勵政府機關(構)及企業採購軟體、創新及綠色產
品或服務。」,並於 2018 年據此授權訂定「經濟部創新產品或服務優先採購辦法」48,針對
雲端技術、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區塊鏈等新興科技領
域,鼓勵採用「創新採購彈性機制」,並鼓勵採取最有利標(而非最低標)決標,並集結政
府機關購買力,透過共同供應契約採購方式,購買新創產品或服務。49

然而,前述新創採購措施,與政府導入開源軟體的政策,仍有本質上的差異,尤其面臨如
何平衡開源軟體與專屬軟體公平市場競爭的難題。50數位發展部設立後,加強推動政府
投資數位公共財,呼應歐洲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urope)發起的
「公共出資,公共程式」(Public Money, Public Code,簡稱 PMPC)倡議,積極研擬數位基
礎設施的開源採購政策,除了確保政府出資建設的數位基礎設施,能由全民共享之外,
同時能夠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強化數位韌性、促進規格互通、強化透明監督、並鼓
勵協作與堆疊。前述 PMPC 模式並不限於公共程式,也及於採用 CC0(公眾領域貢獻)的
開放數據與開放數位內容,可謂符合國際趨勢的進步措施。51
46
參見:自由軟體鑄造場,網址:https://www.openfoundry.org/tw
47
參見:政府機關自由軟體推動情形,網址: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2210153871.pdf
48
參見:經濟部創新產品或服務優先採購辦法,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30138
49
參見: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之採購流程,網址:https://www.spp.org.tw/spp/
50
參見:各國政府推動開放原始碼軟體之政策及發展狀況,網址: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879/7/61012107.pdf
51
參見:唐鳳與彭筱婷(2022):「數位部從導入公共程式開始」,網址
https://pdis.nat.gov.tw/zh-TW/blog/%E6%95%B8%E4%BD%8D%E9%83%A8%E5%BE%9E%E5%B0%8E%
E5%85%A5%E5%85%AC%E5%85%B1%E7%A8%8B%E5%BC%8F%E9%96%8B%E5%A7%8B/#:~:text=
%E7%82%BA%E4%BA%86%E5%BE%B9%E5%BA%95%E7%BF%BB%E8%BD%89%E5%83%B5%E5%
B1%80%EF%BC%8C%E4%BB%A5%E6%95%B8%E4%BD%8D%E5%9F%BA%E5%BA%95%E6%8B%93

34
此外,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為促進政府與民間協力推動數位創新,於 2023 年初開辦
「公益創新。徵案 100」專案,針對社會福祉、公共治理、產業經濟、永續環境等重大公共
政策議題,尋求建立通訊傳播領域的數位公共財,向民間廣徵一百件解決方案,並透過
階段性審核,確保獲選方案非僅停留在概念階段,而必須通過實作與驗證,並提出詳細
營運與募資規劃,並進一步採用「平方募資」概念進行群眾募資,了解該解決方案是否受
到民間普遍支持,並具備未來發展性。數位產業署將協助輔導最終獲選的二十件解決方
案,持續進行營運,並評估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公益創新。徵案 100」呼籲民間關注可能
衍生公地悲劇的各大公共政策議題,並鼓勵民間在實作驗證階段重視民間支持與潛在使
用者回饋,有如將總統盃黑客松的黑客精神與運作機制進一步發揚光大並予以體制化。
在民間社群難以自發組織並參與數位公共建設的這個弱項環節,也採取寬鬆鼓勵措施,
仿照黑客松模式(惟排除陸資與外資),接受本國籍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二人以上組
成的團體,其中,針對非單一個人、亦非法人的團體組織,於初步徵案階段,僅要求不得
更換成員、及選定一位代表人。

然而,有別於開源社群所熟悉的黑客松,不在意個案規模、而強調社群交流與成果堆疊,
「公益創新。徵案 100」係以推動持續營運、創造社會價值為目的,因此鼓勵專案進行過
程中同步啟動募資管道,並仍要求以自然人或非法人團體至遲應於營運驗證評選前,完
成公司設立或法人登記、或將其解決方案與平方募資實績授權或移轉予其他公司或法人
承接成為受獎對象並持續營運。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布「政府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

傳統實務上,政府採購資訊服務的困境包括機關習慣採取最低標決標,由於創新產品或
服務價格較不具競爭力,較難進入政府採購市場,即便採取最有利標評選程序,實務操
作上仍過於著重價格,難以突顯創新價值,也是經濟部推動前述「新創採購」的主要原
因。然而,細究前述問題的本質,其實屬於資訊服務採購的通案困境,並非新創所獨有,
為此,行政院採購暨公共工程委員會甫於 2023 年 9 月 25 日公布與數位發展部共同研訂
的「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包含四大重點,即要求機關編列獨立資安預算、擴大工程
會採購諮詢機制並納入數位部、資訊服務採購以不訂底價的最有利標為原則、並要求開
發過程設定查核點等,從採購全生命週期提醒機關辦理資訊服務採購應注意事項,俾使
機關資訊服務採購需求更加明確、並能合理編列費用、及減少履約爭議。52

%E5%AF%AC%E7%A4%BE%E7%B6%93%E7%99%BC%E5%B1%95%EF%BC%8C%E6%AD%90%E6%
B4%B2%E8%87%AA%E7%94%B1%E8%BB%9F%E9%AB%94%E5%9F%BA%E9%87%91%E6%9C%83
%EF%BC%88FSFE%EF%BC%89%E4%BA%8C%E3%80%87%E4%B8%80%E4%B8%83%E5%B9%B4%E
8%B5%B7%E5%80%A1%E8%AD%B0%E3%80%8C%E5%85%AC%E5%85%B1%E5%87%BA%E8%B3%
87%EF%BC%8C%E5%85%AC%E5%85%B1%E7%A8%8B%E5%BC%8F%E3%80%8D%EF%BC%88publi
c%20money%2C,public%20code%EF%BC%89%E9%81%8B%E5%8B%95%EF%BC%8C%E4%B8%BB%E5
%BC%B5%E3%80%8C%E6%94%BF%E5%BA%9C%E6%9E%B6%E8%A8%AD%E7%9A%84%E7%B3%
BB%E7%B5%B1%E7%A8%8B%E5%BC%8F%EF%BC%8C%E9%83%BD%E6%87%89%E5%AE%8C%E6
%95%B4%E5%85%AC%E9%96%8B%EF%BC%8C%E4%B8%A6%E6%8F%90%E5%87%BA%E6%98%8E
%E7%A2%BA%E6%8C%87%E5%BC%95%E5%92%8C%E8%A6%8F%E6%A0%BC%E3%80%82
52
參見:政府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網址
(1120925)https://planpe.pcc.gov.tw/prms/explainLetter/readPrmsExplainLetterContentDetail?pkPrmsRuleConte
nt=75001760

35
特別的是,前述政策捨棄修法一途,而採取公布作業指引、並修訂「資訊服務採購契約範
本」的方式為之,過程中並多次召集會議、促進產官學界意見交流,除就資安規格進行具
體討論之外,也決議採取以固定價格決標且「議約不議價」的措施以回應過往「加量不加
價」的痛點,並明定機關不得要求「回饋」,而應著重以「創意」作為分辨廠商優劣的參考,
非僅對於國家整體資訊採購具有宣示效用,也可望真正改善資訊服務採購實務,緩解前
述困境。

然而,如同前述,新的「政府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與政府導入開源軟體的政策,仍有
本質上的差異。該指引針對智慧財產權的約定,仍係強調:「基於尊重著作人創作、成果
能善加運用開發與鼓勵廠商參與政府採購之意願,機關與廠商約定履約標的著作權歸屬
時, 應考量機關與廠商間之平衡,先評估原始碼無洩漏或被竊取 不當使用之風險,並依
風險採取必要措施。另為利後續系統 維護管理及功能增修,機關應儘量以取得著作財產
權之授權 利用為優先,包括轉授權或再製權等。」而並未鼓勵優先採購開源軟體。依照
現行資訊服務採購契約範本第 16 條,也僅規定:「智慧財產權:廠商依本契約提供機關服
務時,如使用開源軟體,應依該開源軟體之授權範圍,授權機關利用,並以執行檔及原始
碼共同提供之方式交付予機關使用,廠商並應交付開源軟體清單(包括但不限於:開源專
案名稱、出處資訊、原始著作權利聲明、免責聲明、開源授權條款標示與全文)。」並未強
調機關應以開源軟體為主要採購方針。換言之,政府面臨企業對於扶植開源軟體可能衝
擊專屬軟體市場競爭的疑慮,仍應積極思考藉由市場區隔與不同的採購措施,予以回
應。而由於作業指引與契約範本不具法律層級的強制性,長期政策仍應考慮修訂政府採
購法與相關子法。

(三) 下一哩路:政府採購走向開源社群

1. 開源生態的貢獻價值雖難以事前衡量,卻易於事後回溯

如前所述,包括開源軟體在內的數位公共財,因為不具競爭性與排他性,不但導致民間
投資誘因欠缺,即便政府能夠編列預算、導入資金,又面臨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影響力難
以事前衡量的窘境,這是政府數位公共財政策未能向開源社群走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
面,坊間大量的開源軟體及其他數位公共財專案,主要來自於分散式開源社群的個人或
團體開發者志願發起,並非政府相關採購、投資或補助專案的鎖定對象,也導致開源生
態長期未能與政府政策對齊。政府施政資金主要來自租稅或舉債,並受到立法機關監督
,對於成效與影響力高度不確定的數位公共財項目,難以於事前規劃或執行初期即投入
大量資金支持,導致現況多停留在一次性黑客松活動、給予獎勵或補助的形式。

然而,事實上,全球現行規模較大的開源社群包括 GitHub、GitLab 與 Bitbucket 等平台,


其中 GitHub 是受到上億開發者普遍使用的軟體開發及版本管理工具與開源社群。
GitHub 採取 Git 分散式的版本控制,強調協作式的軟體開發(Collaborative Coding),除
了GitHub有一份所有版本的程式儲存庫外,每位開發者的本機端都有一份同步變更的完
整專案儲存庫(Repository,簡稱 Repo),開發者只需在自己的 Repo 上面實作,待連線時

36
再進行程式碼整合。開發者利用 Issue 來指派協作者並追蹤工作進度,並透過 Pull
Request 來要求其他協作者將其程式碼納入專案中,透過這些功能,開發者彼此能以程
式碼進行技術交流與協作。53

換言之,在此種開源社群的運作模式當中,所有的過程都能夠被公開透明加以記錄,並
有完整的時間戳記。社群關注的是開發者的實際產出、以及事後紀錄,而非事前的評價、
或根據事前評價來競爭資源分配。GitHub 的帳號相當於開發者的作品集,能夠充分表彰
個人參與開源社群的所有貢獻。如何善用既有開源社群前述運作模式,納入政府採購機
制、抑或採用為政府採購的前置程序,應為值得思考的方向。

2. 開源生態的分散性與法規適用主體,應加以調和

如前所述,包括 GitHub 在內的開源社群,參與其中的開發者遍佈全球,依據 Git 的分散


式軟體開發與版本控制機制,開發者不受地域限制,彼此能以程式碼進行技術交流與協
作,所有的過程與參與者的貢獻都能夠被公開透明加以記錄。然而,依照 GitHub 目前建
立帳號的規則,係以個人用戶的 email 為基礎,僅於提供服務所需的範圍內,最小限度
搜集個人資訊(參見 Github 隱私權聲明)54,換言之,除付費服務可能藉由信用卡等支付
機制確認個人身分外,並未嚴格採行「實名制」的帳號政策。受限於現行法規與實務,高
度分散並以個人或團體開發者為主的開源社群,難以成為政府資金挹注的適用主體。

首先,政府採購法第 1 條明確規定:「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
升採購效率與功能,確保採購品質,爰制定本法。」強調政府採購首重防弊,重視供應商
過往實績。而該法第 36 條授權主管機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訂定「投標廠商資格與特
殊或巨額採購認定標準」,也導致實務運作上,機關辦理採購時所訂定的投標廠商基本
資格與應附具的證明文件,讓欠缺採購案經驗的新興業者或個人相對居於劣勢。

政府採購法第 8 條雖明定:「本法所稱廠商,指公司、合夥或獨資之工商行號及其他得提
供各機關工程、財物、勞務之自然人、法人、機構或團體。」行政院採購暨公共工程委員
會於 2022 年就大專院校參與政府採購,亦明確表示校內學術單位得經學校同意,以學
院、學系、研究所名義參與投標。55然而,前述對於廠商資格與證明文件的要求,仍實質
限制了開源社群的投標資格。

此外,依照政府採購法第 93 條之一的授權,於 2002 年施行的「電子採購作業辦法」,56業


經採購實務普遍採用,該辦法第 4 條明定:「機關及廠商辦理電子採購,應向主管機關指
定之憑證機構申請憑證。」亦即,適用該電子投標機制,係以持有 XCA 組織及團體憑證
為前提,對於團體組織的開放,雖然並未限制以立案登記的非法人團體為限,惟因須定
義該憑證的主管機關,且主管機關仍依循人民團體法與司法實務對非法人團體的傳統見
53
參見:GitHub Codespaces documentation:https://docs.github.com/en/codespaces
54
參見:Github 隱私權聲明,網址:
https://docs.github.com/en/site-policy/privacy-policies/github-privacy-statement
55
參見:行政院採購暨公共工程委員會 2022 年函釋,網址:
https://planpe.pcc.gov.tw/prms/explainLetter/printPrmsExplainLetterContentDetail?pkPrmsRuleContent=75000
320
56
參見:電子採購作業辦法,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105

37
解,因此,仍然事實上限制了開源社群的參與。坊間大量的開源軟體及其他數位公共財
專案,來自於開源社群的個人或團體開發者志願發起,其中許多都具備高度專業背景與
豐富開發經驗。現行法規與實務採取的保守作法,又無類似新創採購的政策措施,可能
仍難實踐政府投資數位公共財的美意,如何促進開源生態的分散性與法規適用主體兩相
調和,即為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面向。

3. 以回溯性公共投資的評估與紀錄,作為政府採購的前置措施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於 2022 年對美國政府提出如何透過推動


並採用自由開源軟體以強化數位基礎建設的政策建議,主要涵蓋四個重點領域:設置開
源專案辦公室、衡量並認識自由開源軟體生態系、增強自由開源軟體的正面經濟影響、
以及維護自由開源軟體生態系。由以上四個重點領域可以知道,基於開源生態由下而上
動態發展的本質、以及長久以來遍地開花業已累積的社群,政府投資數位公共財相關政
策,應以既有開源生態系為基礎,藉由資源分配等施政措施強化其影響力,其前提是主
動積極理解既有生態,並確保其維持與發展,而非由上而下創建任何新的機制或系統。57

本建議書所設計的回溯性公共投資框架,強調公私協力的階段化獎助與採購流程,可作
為初步思考的方向。首先,由政府與決策者明列出預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效果、需要
使用的數位公共財工具、需要滿足的技術標準與法規標準、希望用這類數位公共財創造
的技術優勢或解決什麼問題。其次,決策者應主動走向開源社群與之溝通,了解目前已
有哪些潛在的可用技術及開源社群能夠建造的量能,並公開相關時程與該工具要達成的
期待,建設的預期費用,共同籌組「計畫集合」。接著,根據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溝通的結
果進行修正,推出建設目標說明書,以及該次施作與研討過程的獎助案資金池,並加以
公告。開源社群參與者在 GitHub 及各協作工具上各自根據目標建設專案,並以區塊鏈
數位憑證工具紀錄每個人的貢獻內容,並進一步由計畫集合成員共同決定,在研討黑客
松同儕互評的平方投票中,討論專案應獲得的最低票數門檻。

在最終階段的研討黑客松,則是根據每個實行專案的可行性、符合目標程度、可堆疊性、
穩定性與安全性等等各面向,評估哪幾個專案最值得被政府正式採購,最後以進行平方
投票法的方式彼此互評,各專案根據票數分別從該次獎助案的總資金池分得相應比例的
報酬金額。政府根據研討松的平方投票結果進行研議,以採購案流程回溯性投資開源社
群施作的專案,同時購回開源團體於專案期間發布之數位憑證。如果在研討松中,有多
個專案得票數都夠高,且結合使用發揮之後能發揮更大綜效更值得採購,也可以進一步
透過媒合機制或允許共同投標來銜接後續採購程序。應注意的是,由於本建議書提出的
建議框架,僅為初步架構設想,其中每一個環節與步驟,可以採取的措施不只一種,而不
同的措施將帶來不同的效果,也會影響後續政府採購流程以及法規適用的討論,因此,
更為重要的是確認整體規劃的初衷,朝向採用回溯性公共投資幫助政府善用既有開源社
群能量、填補現行採購實務缺口的方向加以探索。

57
參見:Frank Nagle (2022), “Strengthen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 policy agenda for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網址: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strengthening-digital-infrastructure-a-policy-agenda-for-free-and-open-sourc
e-software/

38
二、修法方向盤點(兼專家會議議題設定)

本建議書初步依據次級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下列修法方向盤點。由於本建議書所提出的
回溯性公共投資建議框架,係以獎助銜接採購的方向加以討論,因此,以下亦主要針對
政府採購法及相關子法進行盤點。此外,由於開源社群運作、與政府採購法實務,皆高度
仰賴執行細節,建議應於後續適當時機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開源社群、區塊鏈開發者與
研究者、資通安全領域、以及政府採購法等各界專家,共同探討數位公共財適宜採用的
採購架構,包括評估前述現況困境,並探討建議框架的可行性與操作細節,以確認或調
整相關建議。換言之,以下修法方向盤點,毋寧應理解為專家會議的初步議題設定,並非
最終修法建議。

(一)獎助與採購二階段各司其職,是否可行?

傳統黑客松的運作,多採獎助機制,對貢獻者來說,除了得獎的誘因之外,參與的動機還
包括經由這個過程,能夠了解需求、組織團隊、相互交流、並為將來進一步的成果堆疊累
積實作基礎。在本建議書設計的回溯性公共投資框架下,獎助與採購為彼此脫鉤獨立的
兩個階段。開源社群的實作參與,以及研討松的修正與投票,都停留在獎助階段,而不涉
及採購。對於執行成果優異的專案來說,獎助階段相當於採購階段的前置作業,惟倘若
黑客松各專案執行成果均不符合採購需求,機關並無義務進入採購程序。

在開源軟體開發的生命週期當中,如何善用 GitHub 等開源社群既有運作模式,確保個


別開發者的貢獻都能被確認,並且最終獲得對應的回饋,即可視個案採用本建議書所提
出的各種回溯性公共投資工具。以超證(Hypercerts)為例,透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半同
質性代幣(Semi-fungible Token)記錄了預計會產生影響的工作,並代表該影響的全部或
部分,包含各種不同維度的欄位,例如:貢獻者列表、工作範疇、工作時間、影響範疇、影
響時間、及擁有者權利等。由於建立在區塊鏈的基礎上,超證具備可識別性、可追溯性,
而在合法合規並具備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技術上也可以設計為具備可轉讓性、或附加轉
讓限制,如有必要,超證在技術上也可以被註記為退役。換言之,Hypercerts 或類似憑證
搭配開源社群既有模式的運用,有助於將前述黑客松模式延伸銜接到第二階段的政府採
購機制,能夠在特定專案獲得實作與驗證後,基於已取得的成果,判斷可能帶來的效益,
從而進入正式的政府採購流程,以進一步強化專案的可持續性與影響力,同時紓解傳統
實務上,事前投資對政府所造成的龐大財務壓力。

本建議書主張,在本框架下,採購案的功能是提供回溯型公共投資的大部分資金,並確
保開源社群交付的成果標準符合政府所需。故只要沒有其他重大原因,採購案就應該將
參加研討黑客松的評選,列入採購的要件。雖然開源產物本身就開放自行複刻,開放所
有施作者以此製造出自己的版本;但回溯型公共投資必須維繫參與各方的共同利益、共
同參與、共同信任。如果施作者在研討黑客松舉辦之前複刻出更佳的產物,自然可以在
研討時獲得更多青睞,因而勝出成為政府採購的目標;但如果是在黑客松結束之後才複
刻出產物並藉此競爭採購,就破壞了政府與社群在共同施作中的信任,不應成為採購的
目標。然而,以上主張是否能夠落實於政府採購實務?二階段措施有何銜接上的困難?

39
例如,現行政府採購法第 34 條有關機關的保密義務設有嚴格規定,本建議框架是否有
引用該條第一項但書「公開徵求」機制的空間?又如,前階段黑客松究應鼓勵組隊合作、
抑或鼓勵彼此競爭,其制度設計也與後階段如何適用政府採購法相互牽連。進入政府採
購法階段,是否採取「限制性招標的最有利決標」?如何開放或限制適用「共同投標辦
法」?58 均有待對外廣泛徵詢建議,並據以調整具體措施。

(二)預算編列與計費方式,應否調整?

傳統實務上,機關委託廠商提供資訊服務時,服務費用在公告金額以上者(2023 年 1 月
1 日起調高至新台幣 150 萬元),必須適用「機關委託資訊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59,
行政院主計總處並參照該辦法第 16 條,訂定「資訊服務委外經費估算原則」,60相關辦法
對於廠商的評選與預算編列,均有嚴格的定義與估算公式。前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的「政府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雖然重申依照政府採購法的規定,公告金額以上的資
訊服務採購以不訂底價的最有利標為原則,而鼓勵機關於招標文件明訂以固定費用決標
,不議減價格。然而,如前所述,本建議書提出的回溯性公共投資建議框架,係採取「需
求機關購回開源團體於專案期間發布之數位憑證」的方式,而基於開源生態的特性,機
關在此一模式下進行採購,無法僅考量單一資訊服務專案的成本與定價,而應同步評估
該專案可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個別專案以外,整體生態建立與維繫的價值。前
述作業指引,雖然也強調開發過程應設定查核點,反覆檢視執行成果,如有不符合契約
約定者,應立即要求廠商配合改善,然而在本建議書所設計以獎助與採購分階段實施的
流程上,此一檢驗與回饋的要求是否應提前落實?如在獎助階段加以落實,又應如何反
應在嗣後的採購價格當中?

如前所述,本建議書提出的建議框架,主張溝通、施作、同儕評鑑、回溯採購的流程,是
政府跟開源社群共同建設的資源,需要共同守護。在符合授權的前提之下,任何政府機
關或廠商都可以將 GitHub 上的開源產物複刻出去商業使用,但產物的潛在商業價值,
與整套流程的價值兩者彼此獨立,外部廠商不應破壞整套流程的價值,政府身為整套回
溯性公共投資流程的成員更不應該破壞。此種整體採購思維上的轉變,必須綜合二階段
措施,並將「最有利標」的評量拉高到「最有利生態系」的評量,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則
機關受到監督的預算編列與計費方式,又應如何調整?此外,開源軟體採購雖然具備機
關共享、甚至公私部門皆可共享的特性,相對於現行政府採購法第 93 條第 2 項及其子
法「共同供應契約實施辦法」規定的機關共同採購機制,61又應如何調和?而數位產業署
軟體採購辦公室,除協助推動數位公共財的產品規格與產業標準、輔導並促進資安規範
具體落實之外,在協調跨機關需求、議約、乃至於爭議處理,是否均應扮演主動積極角
色?62

58
參見:共同投標辦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064
59
參見:機關委託資訊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078
60
參見:資訊服務委外經費估算原則,網址: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E8%B3%87%E8%A8%8A%E6%9C%8D%E5%8B%99%E5%A7%94
%E5%A4%96%E7%B6%93%E8%B2%BB%E4%BC%B0%E7%AE%97%E5%8E%9F%E5%89%871110915.
pdf
61
參見:共同供應契約實施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081
62
參見:數位產業署軟體採購辦公室官網:https://www.spo.org.tw/

40
(三)電子採購的帳戶與廠商資格,應否允許數位登記資訊?

如前所述,依照現行政府採購法(包括其子法「投標廠商資格與特殊或巨額採購認定標
準」),機關辦理採購時所訂定的投標廠商基本資格與應附具的證明文件,讓欠缺採購案
經驗的新興業者或個人相對居於劣勢,而電子投標機制以持有 XCA 組織及團體憑證為
前提,雖然並未明確規定以立案登記的非法人團體為限,惟因仍須定義主管機關,事實
上限制了開源社群的參與。坊間大量的開源軟體及其他數位公共財專案,來自於開源社
群的個人或團體開發者志願發起,其中許多都具備高度專業背景與豐富開發經驗。現行
法規與實務採取的保守作法,可能大幅削弱政府投資數位公共財的美意。

對此,國際研究機構 Coalition of Automated Legal Applications(簡稱 COALA)長期關注


基於區塊鏈技術衍生的新興分散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與傳
統法規的相互調適,試圖提出「分散自治組織示範法」(Model Law For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簡稱 DAO Model Law)並與各界討論,藉以在已知的法規衝
突中,探索可能的最適操作方案。本專案有關 DAO 的章節亦針對 DAO Model Law 詳為
介紹分析。由於 DAO 組織與現行法的扞格,即以「DAO 的主體性」與「DAO 成員的權利
義務」之認定為甚,本建議書認為藉由參照 DAO Model Law 相關討論,可以呼應前述我
國現行法面臨的問題。尤其,考量開源社群的開發者多為技術先行者,對於數位身分等
應用或持較為開放的態度,能夠理解經由法律認可的 DAO 組織有助於銜接與實體世界
的商業交易,能夠認同公私協作參與基礎建設乃是促進 Web3 生態的重要環節,更能夠
接納 DAO 藉由法律認可的有限責任來保護成員確實有其必要,同時將為建立 DAO 組
織基礎的 DID (Digital ID)工具推動開啟重大契機。63

首先,如同本專案在 DAO 章節的研究,我國現行 XCA 組織及團體憑證所採納有關非法


人團體的憑證申請要件與流程,主要仍係回歸傳統法律實務 對於非法人團體的定義,即
有一定的組織、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有代表人或管理人,有一定的獨立財產,以及其
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或宗旨(最高法院 64 年台上字第 2461 號判例參照),尤其由於憑證發
放與管理係倚賴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也因此導致實務上無法將使用 XCA 憑證參與電子
採購的流程,落實到開源社群本身的運作機制。此種預設要件,具有其法理上的意義、並
符合操作上的需求,並無不當,例如政府採購法第七章的罰則、以及第 103 條有關「停
權」的規定與執行,都必須建基於嚴格「實名制」的要求。然而,如同世界各國已普遍承認
電子簽章文件等同於、甚至優於紙本紀錄文件,現今區塊鏈相關技術的發展,可能有助
於從技術層面回應操作定義,並使其規範成果相當於現行法律,亦即通過功能等效性(
Functional Equivalence)來達致規範等效性(Regulatory Equivalence),則法律本身即有進
一步優化並擴張適用的空間,期使通過監管對等,可以擴大實現任何特定法律的政策目
標。

而 DAO Model Law 的最大宗旨,即在試圖填補未經公司註冊、而基於區塊鏈技術所架


構與建立的非法人團體,其已經發生與將要發生的各種行為與現行法的差距。首先,

63
參見:COALA發布之 "Model Law for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DAOs)",網址:
https://coala.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1/06/DAO-Model-Law.pdf

41
DAO Model Law 第1條,即開宗明義揭示:「DAO 是一個法人實體,可用於商業、互惠、
社會、環境或政治目的,其性質將依其章程之規定。」第4條第1項則規定:「(a) DAO 必須
部署在無需許可的區塊鏈上;(b) DAO 必須提供獨特的公共地址,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該
地址審查DAO的活動並監控其運營;(c) DAO 的整個程式碼必須在公共論壇上採用開源
格式,以允許任何人審查;(d) DAO 的程式碼必須經過品質保證;(e) 必須至少有一個
GUI,允許外行人讀取 DAO 智能合約關鍵變量的值,並監控源自或發送至任何 DAO 智
能合約的所有交易。GUI 還將指定會員是否能夠不受限制地兌換其代幣,如果不能,
GUI 將明確提及現有的限制;(f) DAO 必須有外行人可以理解的章程。章程必須可通過
GUI 或公共論壇公開訪問。如果為了保護 DAO 個別成員或參與者的隱私而有必要進行
這些編輯,則可以在發布之前從章程中刪除敏感資訊;(g) 根據第3條第 (7) 款,DAO 的
治理體系在技術上必須是分散式的,儘管在操作上不一定是分散式的。(h) 無論所選擇
的治理系統如何,在任何特定時間都必須始終至少有一名 DAO 成員;(i) 必須有一個公
開指定的機制,允許外行人員聯繫 DAO。 DAO 的所有成員和管理員必須能夠訪問此通
信機制的內容;(j) DAO 必須提及或提供 DAO 、成員和參與者將受其約束的爭議解決機
制;(k) DAO 必須參考或提供爭議解決機制來解決與第三方之間的任何爭議,這些爭議
本質上可以通過替代爭議解決方式解決。」同條第3項規定,符合前述要件的 DAO 即可
以豁免向特定認證機構辦理註冊。

前述機制設計,便是希望藉由鏈上登記的功能等效性,達到如同機構註冊的規範等效
性。然而 DAO Model Law 畢竟僅是民間自發提出的示範法,目前也尚在廣泛徵詢意見
的階段,尤其應注意該示範法作為一個完整的規劃,一方面賦予 DAO 組織法人地位,另
一方面也透過更細緻的規範設計,定義組織參與的成員、以及成員的權利與義務,各該
條文相互對應,無法直接拆解適用。本建議書審酌前述設計概念,建議在開源社群適用
政府採購法的案例中,尋求功能等效以達至規範等效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出可能促使政
府採購法具體落實至開源社群的場景或方案,惟此部分有待同時參照 DAO 章節就我國
現行 XCA 組織及團體憑證的實作驗證,並透過專家會議一併進行諮詢。

(四)其他潛在適用風險

現行政府採購法第 17 條第 1 項允許外國廠商參與政府採購,惟應依我國締結之條約或
協定辦理。同條第 2 項則授權行政院採購暨公共工程委員會訂定「外國廠商參與非條約
協定採購處理辦法」,就非條約協定的政府採購,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允許外國廠商參與。
此處所稱「廠商」,依該辦法第 3 條規定,包括自然人、法人、機構或團體,與政府採購法
第 8 條就本國廠商之適用範圍並無不同,惟該辦法第 6 條規定機關得於招標文件排除外
國廠商不適用政府採購法第 37 有關投標廠商資格之規定。從而,外國廠商應如何參與
並適用前述建議框架,亦為政策面應評估的問題。尤其,數位發展部推動資通安全管理
法修法,擬將現行規範政府部門的「各機關對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限制使用原則」提升
到法律位階,透過法律明定公務機關不得採購及使用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64此一措
施、連同前述資訊服務採購指引要求的「各類資訊(服務)採購之共通性資通安全基本要
求參考一覽表」相關資安規範,應如何落實到本建議書的建議框架,對開源社群提出具

64
參見:資通安全管理法修正草案總說明,網址:
https://www-api.moda.gov.tw/File/Get/acs/zh-tw/gg0LU9O1UY8QW2D。

42
體執行要求、抑或協助社群與專業資安廠商對接合作?如何避免外國廠商參與增加資安
風險、並能借助外國廠商參與強化建設韌性?均有待廣納開源社群、政府採購專家與資
安專家意見,進一步討論評估。

三、小結

政府支持並投資數位公共財,此刻便是關鍵的時刻,我們共同面對典範轉移的時代機遇
,對於數位公共財的推動,也將同時為公部門的運作效率帶來重大改變與提升。本建議
書預期現行政府採購法對於政府投資數位公共財的積極實踐可能有所限制,然而,我們
也有機會在既有法規框架下透過二階段制度設計,於規模可控、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採
用符合 IAD 框架的治理模式,協助開發者與政府需求機關相互對接,或許更能回應需求
協調,降低各方成本,同時善用數位公共財的特性,進一步優化政府資金的運用績效,並
確保數位公共財的設計開發、部署、維護、乃至於治理的完整生命週期,都能獲得開發者
負責任的參與,需求方彈性可靠的資金挹注,惟仍應廣泛徵求各界意見,並參酌國際趨
勢進行滾動式調整,俾臻完善。

43
伍、社會團結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SSE)簡介及現況分析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地都注意到既有企業組織在社會、政治、環境中埋下的系
統性風險,開始尋求改造組織形式以及納入其他經濟形勢的道路,因而將合作社、互助
會、社會企業等擁有共同理念與方向的經濟活動形式,整理為 SSE 這個範疇,呼籲彼此
互動,並要求各國政府與聯合國制定政策與專責機構實質參與。

在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會議定義中,SSE 是「基於自願合作和互助、民主和/或參與式
治理、自治和獨立原則,進行經濟、社會和環境活動,服務集體和/或普遍利益為宗旨的
企業、組織和其他實體。這些實體在分配和使用盈餘和/或利潤以及資產時,以人民和
社會為優先......它重視組織的長期永續,並嘗試在各個經濟領域,成為主流經濟活動。藉
此實踐環境關懷、平等與公平、相互依賴、自治、透明、問責、並給予體面勞動條件。」65

一、SSE 的特徵、原則、機制

(一)前瞻性與過渡方式
SSE 可以說是一種以經濟活動進行的社會運動。它尋找更具前瞻性的方法,展望未來的
趨勢,以防範市場和國家帶來的風險,並準備在該領域進行必要的調整。

SSE 也是一種將非正式經濟活動(informal economy)納入正式經濟領域的過渡方式。許


多具有生產力的活動,單純因為難以被既有經濟所量化或會計、活動內容沒有被法律保
護或規範、或者既有經濟體系無法充分覆蓋,而沒有進入正式經濟中。這些經濟活動滿
足了人們的需求,某些時候甚至顯示了既有經濟制度的系統性缺點。SSE 比既有的經濟
結構更接近非正式經濟,容易與其合作,將其納入正式經濟中。66

(二)SSE的發展與地域性影響
合作社與互助會這些 SSE 組織,在歐洲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時便有許多這類組
織滿足生產者、消費者、勞工的需求。近年來它也在歐洲、亞洲和北美,以社會企業或社
會經濟組織的方式,提供教育、社區、與整體社會的需求。

65
ILO 2022 年發布之會議報告:”General Discussion Committee: Decent work and the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P. 2 ,網址
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norm/---relconf/documents/meetingdocument/wcms_847490.p
df。
66
參見:Carlo Borzaga, Gianluca Salvatori, and Riccardo Bodini (Jan 2019),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Work",網址: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393957518815300。

44
根據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 (ICA) 資料,在加拿大、洪都拉斯和挪威,每三個
人中就有一個是合作社成員,而在美國這個比例是 1:4,肯亞是 1:5。在2010年,歐洲就
已經大約有 200 萬家企業屬於 SSE,數量佔 10%,就業人口占 6%67。

(三)核心原則與目標
如今,SSE 在操作層次上的核心原則包括68
● 自主參與
● 共同決策、共同控制
● 多元涵容、創新解方
● 資源共享、共同分配利潤

藉而在經濟活動中,同時追求環境目標、社會目標,降低負外部性;並在過程中充分促進
民主參與、落實共同治理。

(四)降低投機與提供難被主流涵蓋的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 SSE 大多用於平衡就業機會,提高勞動彈性,保障非典型就業
者的勞動條件、促進產業與在地連結;但 SSE 本身絕非慈善型經濟活動,絕非為了殘補
式地協助弱勢族群。

SSE 可以降低經濟行動中的投機與扭曲。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維護
股東權益,當股東與實際生產流程,或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資訊或利益落差甚大時,企業
的行動容易倒向股東,而偏離使用者的利益。甚至產生強大的投機誘因,以違反倫理的
方式侵蝕使用者的利益。SSE 是利害相關者導向(而非股東導向)的企業,不容易發生這
樣的扭曲。69

同理,它適合提供市場機制難以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許多重要的設施與服務之所以難以
吸引資本與人才,就是因為投資報酬不夠高,或者風險較大,收益回報率較低。傳統上這
類設施與服務都以公部門提供,而 SSE 是另一條可行的路徑。而且因為 SSE 通常是由
使用者建立或納入大量使用者,效率可能比公部門更高。

67
參見:Marta BRUSCHI, Gianluca PASTORELLI, Fabiana POMPERMAIER, Viktorija BRAZIUNAITE
(2023). Pathways for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cosystem in Lithuania: Building on European
experiences. 網址:
https://www.diesis.coop/wp-content/uploads/2023/03/Feasibility-Study-Diesis-LISVA-02032023.pdf
68
參見:“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Building a Common Understanding”,網址:
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emp/---emp_ent/---coop/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546398
.pdf。
69
Carlo Borzaga, Gianluca Salvatori, and Riccardo Bodini (Jan 2019),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Work",網址: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393957518815300。

45
(五)永續發展與全球合作

另外,由於 SSE 比傳統企業模式更接近使用者,並且從激勵機制層面,便體制性地鼓勵


勞工主動創新與彼此互通資訊,SSE 的經濟活動不太可能為了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而遷
移至其他地區,同時也更可能發現當地新出現的需求。這兩項特性目前已經廣泛用於維
繫地區經濟,但背後的原理也顯然同樣適合用於某些需要國家產業自主性的經濟活動,
以及某些特別需要使用者即時回饋效果的新創型經濟活動。

SSE 重視非物質與非市場化產出,尤其是社會、人力和永續性自然資本,藉此在降低物
質的同時提高生活品質70,也就是近年來開始倡議的「棄成長」。這種經濟方式可以自然
而然地同時滿足多個 SDGs(永續發展目標),各目標之間的進展較不容易因為物質條件
的限制,而產生矛盾71 72。

另外,由於 SSE 的核心是人力資本與在地連結,它非常重視在地、國際、全球層面的行


動學習和戰略合作,將在地社群和地方經濟的組織連結到各種國內與國際網絡,同步交
換彼此的經驗73。

(六)挑戰與政策支持

SSE 目前的主要困境,在於經濟報酬率低於傳統企業模式,故需要由國家層級的經濟政
策,還原 SSE 未被傳統會計方式計入的價值,或以碳稅、企業社會責任等方式,將傳統
企業製造的負外部性忠實呈現於所有經濟活動的資產負債表中,使 SSE 能與傳統企業
模式公平競爭。

目前實作上的推動方式,包括給予 SSE 的企業、客戶、投資者某些減免或補貼、以種子


基金或孵化器的方式鼓勵成立 SSE 企業、或者訂定針對性的公共採購規則。

其中孵化器與針對性公共採購規則這兩種方式,一方面契合了 SSE 的需求與功效,一方


面也是變革性基礎建設所必須。故本建議書高度建議,在建設數位公共財的過程中,盡
量使規則與框架符合 SSE,藉此形塑建設者/承包商之間的共同行為,確保數位公共財
的成果符合整體政策預期。

70
參見:Hall, R. (2015). The ecovillage experience as an evidence base for national wellbeing strategies.
Intelektinė ekonomika, 9(1), 30-42.。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22801115000028
71
參見:De Angelis, M. (2017). Omnia sunt communia: On the comm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postcapitalism. Bloomsbury Publishing.. 網址:https://repository.uel.ac.uk/item/84w70
72
參見:Douthwaite R. J. (1996). Short circuit : strengthening local economies for security in an unstable world.
Green Books
73
參見:Penha-Lopes, G., Hefrey, T. , Pocock, I. , Esteves, A., Creed, E., Campos, I. ...Pereira, A. (2019).
ECOLISE Status Report 2019 - Reshaping the Future: How local communities are catalys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Europe. 網址:
https://www.ecolise.eu/wp-content/uploads/2016/02/Status-Report-on-Community-led-Action-on-Sustainability-
Climate-Change-in-Europe-2019.pdf

46
二、SSE目前的施行狀況舉例

SSE 的發展重鎮目前主要集中於歐洲與中南美,並因為兩地不同的歷史與經濟脈絡而有
不同的發展。歐洲有較長的合作社與協會歷史,當地的 SSE 更能與主流經濟模式分庭抗
禮,同時支持政策也更系統化。中南美主要則試圖以 SSE 的方式獲得經濟自主性,解決
產業落後於全球北方的問題。由於本建議書的使用場景為數位公共財這種前瞻性科技領
域,以下僅以歐洲國家為例。

義大利是 SSE 最盛行的國家之一。相對於其他類型的企業,該國合作社獲得的附加價值


有更高比例分配給勞工,而且不僅是勞動合作社,所有類型的合作社平均都是如此。另
外,義大利的合作社即使面臨總體經濟危機,收入也增長了 26%,大大高於其他產業74。

正如上一節所述,SSE 的功能未必僅限於提供社會服務與就業機會,在社會條件滿足、
政府有相應認知的環境下,SSE 可以擴及各種產業。另一個值得數位公共財參考的 SSE
案例是英國的 Permaculture UK。這個組織專注於研究永續農業與生活方式,設計盡可能
滿足人們需求,並且盡量不需要後續維持的系統75。他們發起 Knowledge Exchange for
Entrepreneurship in Permaculture 研究計畫,聯絡了全英國的城鄉,找到了 150 個以上涉
及教育、食物生產和園藝設計的永續農業企業。該組織也不斷打造國際合作網絡,與
ECOLISE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CLIs on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ASA (the Latin
American Council of Sustainable Settlements),Thriving Resilient Communities Network in
the USA 等組織共同協助在地與國際的永續農業發展。該組織的成員會主動發起會議,
並在英國各地舉辦培訓課程與工作坊,甚至在其他Permaculture Association 等組織擔任
委員,建立穩固的國際聯繫76。

三、為何建設數位公共財時,值得採取 SSE 模式?


數位公共財是促進數位民主、多元涵容、自主參與、多元治理、產業轉型、產業聯繫時,
所需要的數位基礎建設,根據前述敘述,它至少具備以下特性:

1. 公共財:無法限制使用。至少有一部分的經濟效益,無法轉換為短期投資回報。
2. 基礎建設:影響層面廣,連動產業多。決定建設方向時需積極盤點潛在使用者的
需求;且須注重各產業之間的影響關係。
3. 前瞻性:主要因應社會與產業未來需求,而非延續既有經濟活動。建設的價值無
法充分反映在短期的產值變化中。

74
參見:Borzaga, C. (2015). Economia cooperativa. Rilevanza, evoluzione e nuove frontiere della cooperazione
italiana. Terzo rapporto Euricse. 網址:
https://euricse.eu/en/publications/economia-cooperativa-rilevanza-evoluzione-e-nuove-frontiere-della-cooperazi
one-italiana/
75
參見:Holmgren, D. (2002). Permaculture: Principles and pathways beyond sustainability. Holmgren Design
Services.
76
參見:Esteves, A. M., Genus, A., Henfrey, T., Penha‐Lopes, G., & East, M. (2021).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Community‐led initiatives, the social solidarity
economy and commons ecologie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30(3), 1423-1435. 網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bse.2706

47
4. 社會科技(societal technology):將改變資訊交流、物流與資本配置、人際互動、權
力分配。成功的數位公共財將影響人民、企業、組織團體的自主性與能動性。為了
確保政治上的正當性,建設過程必須足夠分散、足夠涵容。

這些特性都使數位公共財難以藉由傳統經濟活動來建設,同時雖然整體方向需要非常專
業的規劃;但為了確保建設的效率與政治正當性,它的實行過程與發展方式,並不適合
由政府、大型企業、或任何集中式的權力/資本機構來獨力掌控。

因此,數位公共財需要在專業的整體規畫之下,以社會活動或經濟活動的方式來進行。
過程中必須盡量含括潛在的使用者、盡量納入既有的相關產業、盡量及時地修正與迭代
實行方式。同時也必須充分落實民主參與。

而目前足夠滿足以上要件的活動方式,就是同時滿足社會與環境需求,目前協助並補充
公部門服務,並具備創新性的 SSE。

四、如何評估 SSE 的成效?

SSE 經常面臨的掙扎之一,就是如何向投資者與市場證明自己的影響力與價值。SSE
本來就與主流經濟模式有差異,投資者通常更習慣於與以獲利為目標的企業打交道。這
種差異可能導致投資者對 SSE 組織的理解和期望存在誤解。

投資者和資助機構可能不完全了解 SSE 設立所要解決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也不充分了


解 SSE 組織所在的當地情境。他們會以主流經濟模式的量表來衡量所有活動的效益,沒
有注意到 SSE 正是為了彌補主流經濟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為了引發經濟變革而生,如
果 SSE 確實產生了價值,本來就有一大部分位於既有量表之外。

另外,投資者也經常要求 SSE 提交複雜的報告。這些報告是在傳統的集中式管理結構、


功績主義式或官僚式組織架構下,為了檢查企業與組織的效率而設置的稽核方式,從根
本上就違反 SSE 共同管理、共同負責的結構。要求 SSE 撰寫這些不符合自己組織架構
的報告,許多時候無謂增加了 SSE 的行政成本,降低了 SSE 的獲利率或 SROI。

但某種形式的「評量」依然是必要的。原因除了必須確保 SSE 運用資源與人才產生社會


價值以外;也包括防止被既有體制侵蝕。既有體制具有較多資金與市占率,容易要求
SSE 與 TSI(社會轉型創新)符合既有的評估方法,使其無法達成真正的變革。另外也有
可能利用 SSE 與 TSI 評估方法的開放性,以灰色地帶來「漂綠」或「漂新」,將既有的方法
包裝為變革。

因此合適的衡量指標,必須能有效區分 SSE 活動與主流經濟模式之間的差異、能夠根據


各種不同的組織活動目標與具體組織情境,反映出該組織的活動方式是否體現 SSE原
則、實行手段是否能有效、以及最後是否達成了該組織的目標。

48
在 21 世紀初發展出了一套方法,廣泛用於評估非營利活動的價值。這套方法的精簡版
本稱為「變革理論」(theories of change),已被視為衡量干預手段是否能有效促進變革的
重要框架77。根據加拿大國庫委員會秘書處的整理78,這種方法的常見步驟包括:

1. 定義目標的長期變革;
2. 定義實現此長期願景所需的中間變革;
3. 確定干預手段背後的基本假設和價值觀;
4. 釐清干預手段是否符合推論79。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衡量 SSE 的干預手段或組織是否能有效達成目標。


Salathé-Beaulieu 的論文詳盡地整理了這些方法80,並列出以下幾種值得參考的工具:

● 成果定位(Outcome mapping):一套追蹤計劃中行為變化的方法,起源於加拿
大81,在國際發展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82
● 參與式評估(Participatory evaluation):邀請利害關係人參與評估過程的方法。當
代的 SSE 大多已經公認,利害關係人不應該相信任何單一的資訊來源,而要盡量
在執行的每一步中參與83。
● 發展式評估(Developmental evaluation):另一種針對創新學習型組織的評估方法,
強調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快速回饋84 85。

77
參見:Vogel, I. (2012) “Review of the Use of 'theory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Report,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網址:
http://www.theoryofchange.org/pdf/DFID_ToC_Review_VogelV7.pdf.
78
參見: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Evaluation at the Treasury Board of Canada Secretariat.(2012). Theory-Based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網址:
https://www.canada.ca/en/treasury-board-secretariat/services/audit-evaluation/centre-excellence-evaluation/theor
y-based-approaches-evaluation-concepts-practices.html.
79
參見:Reviers, Bruno de. (2012). Repères Sur Les Théories Du Changement. F3E. 網址:
https://docplayer.fr/20262655-Reperes-sur-les-theories-du-changement.html.
80
參見:Salathé-Beaulieu, G. (201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indicators for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State of the art. 網址:
https://austria.ecogood.org/wp-content/uploads/sites/7/2023/04/wp2019-4-salathe-bouchard-mendell.pdf
81
參見:Smutylo, T. (2005). Outcome mapping: A method for tracking behavioural changes in development
programs (No. 563-2016-38906). 網址:https://ageconsearch.umn.edu/record/52517/
82
參見:Simon Hearn, Outcome mapping. LAST UPDATED: NOV, 2021. 網址:
https://www.betterevaluation.org/methods-approaches/approaches/outcome-mapping
83
參見:Cristina Sette,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LAST UPDATED: NOV, 2021. 網址:
https://www.betterevaluation.org/methods-approaches/approaches/participatory-evaluation
84
參見:Gamble, J. A. (2008). A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primer.網址:
https://mcconnellfoundation.ca/wp-content/uploads/2017/07/A-Developmental-Evaluation-Primer-EN.pdf
85
參見:Patton, M. Q. (2016). What is essential in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On integrity, fidelity, adultery,
abstinence, impotence, long-term commitment, integrity, and sensitivity in implementing evaluation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37(2), 250-265. 網址: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98214015626295

49
● 集體影響(collective impact):強調多個組織共同衡量共享的總體目標。最初來自
Kramer、Parkhurst 和 Vaidyanathan86,之後經過多次更新87 88 89。它擅長並鼓勵組
織偕同解決複雜問題,並共同評估成效。

但無論是上述的何種方法,都與一套共同原則高度相關,那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Ostrom 的團隊開發出的 IAD 模型。這套模型是為了研究組織的活動是否能充分反映成
員的利益,成員個體的利益是否與集體利益衝突。

五、建立數位 SSE,從源頭降低數位衝擊
正如創用CC的創始人 Lawrence Lessig 不久前提到,「Code is law, but not the only law.
」90,資訊產物在製作過程中,必須考量對於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在AI
力量越來越強大,以及 Web2 逐漸轉向 Web3 的當下,資訊產物遠比過去更能直接塑造
社會,在製作時就納入治理跟考量到外部性,會遠比過去更為重要。

第壹章提到的各種數位衝擊,大半其實是科技業長期依照主流市場經濟的邏輯進行開發
,不習慣共同治理,不重視外部性,所累積出來的最終惡果。

在主流市場經濟下,產物製作的絕大多數判准,都是帶來的金錢利益或者市占率。產物
對使用者造成的影響,例如資料主權的侵害、使用足跡的收集、機器學習延續社會偏見、
社群媒體互動介面所強化的誤解和仇恨、深偽(deepfake)技術強化詐騙能力等等,通常
不在考量範圍之內。

這正是社會團結經濟要處理與對抗的目標。社會團結經濟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同時兼顧其
他價值,尤其是資本的共有、權力的分散、過程的開放、與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連帶。

換句話說,當越多數位產物以社會團結經濟,而非傳統市場經濟的方式建造,產物的負
外部性就會越低,過程與成果的多元涵容、社會連帶都會越高。

86
參見:Kramer, M., Parkhurst, M., & Vaidyanathan, L. (2009). Breakthroughs in shared measurement and
social impact. FSG Social Impact Advisors. 網址:
https://www.fsg.org/resource/breakthroughs-shared-measurement/。
87
參見:Mark Cabaj (2017). Shared Measurement: The Why Is Clear, the How Continues to Develop. Tamarack
Institute. 網址:
http://here2there.ca/wp-content/uploads/2018/01/Shared-Measurement_The-Why-is-Clear-The-How-Continues-
to-Develop.pdf。
88
參見:Mark Cabaj, and Liz Weaver (2016). Collective Impact 3.0 An Evolving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Change. Tamarack Institute. 網址:
https://www.tamarackcommunity.ca/library/collective-impact-3.0-an-evolving-framework-for-community-chang
e
89
參見:Handley, S., Sabri, F., & Kazimirski, A. (2016). Shared measurement: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90
2023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關鍵講座。紀錄見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183?fbclid=IwAR0Ice4CkLcsIPLsZBQqBZ4d4gyTZq7p-BTLvFbKTjRqN
M12xxteKjVKiV4

50
因此,在因應數位衝擊時,一方面需要更多數位工具;另一方面需要將科技業的文化與
做法,從主流市場經濟,轉向社會團結經濟。而建立數位公共財,就是同時實現這兩個層
面的方法。

在建立數位公共財的過程中,建設者必須習慣集體治理、每個專案的共同自治、協作生
產、共同承擔組織責任,並平等計算貢獻分配。所建造的產品跟服務,也必須落實資訊
透明跟平等使用。

而根據本建議書的框架,在溝通過程以及最後的研討黑客松中,製作者也必須跟政府部
門,其他開源貢獻者,可能還會有其他同業以及潛在受惠人士共同溝通。

上述全都是 SSE 社會團結經濟的規範與實作文化。

當整體社會持續以公共投資的方式建設數位公共財,就會有更多貢獻者了解,科技產物
的強大力量使它更需要遵守這些規範,更需要在建造跟迭代過程中就納入治理,考量到
安全性、個資、數位專制的風險、互操作性。製作者不應將監理與規範的責任都推給中央
主管機關。

也就是說,當社會上有更多貢獻者參與建造數位公共財,資訊科技業就更有可能了解並
習慣社會團結經濟的建造模式,也有更多科技人在評價數位產物、投資相關企業時,會
超前部屬注意到可能造成的負外部性。

這邊就要提到社會投資跟社會團結經濟的關係。

公共投資是一種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社會投資強的地方,人們之間有更多的餘
裕跟信任,也更了解許多風險跟利益都是與彼此相關。當越多社會風險是以社會投資的
方式處理,每個人就越更了解彼此之間的連帶,不容易陷入個人化。在選擇生產活動的
時候,更不容易完全以金錢利益為唯一標準,而是選擇社會團結經濟活動。如此一來,社
會團結經濟活動就更不容易被主流市場經濟活動所壓縮或侵蝕。

另一方面,社會團結經濟越穩固的地方,公共支出處理社會問題的方式就有更多選擇,
不容易被主流市場經濟的邏輯所鎖定(lock in)。提供補助時更不容易淪為一次性,或單
純的金錢重分配。決定整體規劃時也會更重視投資性的訓練、基礎建設、安全網,而非偏
向自由化的補貼。

公共投資有助於貢獻者長期投入,並使開源社群與政府、產業界其他同儕、公共財嘉惠
的利害相關人之間,產生更大共同利益。而同儕評鑑的方式更能使貢獻者在建設公共財
時,對於期待目標、人力與資源、時程規劃、外界溝通都相當務實。這樣的成效,未來將
使社會與產業更願意參與建設開源專案以及數位公共財,在 IT 界中注入 SSE 的文化與
合作模式。

本建議書的回溯性公共投資流程,能夠拓寬科技人建設數位公共財的空間;並將政府部
門與開源社群的協作,建立為一個正式的社會投資管道。透過共同參與、建立信任、分散
權力,建立社會資本。這種管道所建立的社會資本,將普遍分散在所有參與者身上,而非

51
集中在大企業或政府身上。而建設過程中所培育的做法,也能夠將社會團結經濟的文化
注入到資訊科技產業中。

六、根據 IAD 方法制定出適用於台灣的 SSE 發展框架


SSE 是一種比目前主流經濟更為永續跟涵容的經濟方式,它並沒有直接指明在組織實作
上要符合哪些要件才能達成。因為 SSE 除了重視經濟活動中的金錢誘因以外,也重視其
他與環境之間關係,實作方式需要考量如何保障共有財跟公共財的組織分析。在這方面
的分析當中,最權威的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Elinor Ostrom 的制度分析和發展框架(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IAD)框架。

IAD 並不是一個規範性的原則,而是一套分析組織行為的方法。它可以分析出符合哪些
條件時,比較容易形塑集體行為,以及這些條件會如何影響參與者的行動。本文建議在
台灣實現數位的社會團結經濟時,應該參考 IAD 框架,制定出一個相關行動者能夠形塑
集體行為的規則與環境。

IAD框架已經在公共行政與永續性的領域急遽獲得關注。它主要的貢獻是挑戰Harding
的公有地悲劇論證,進而描述如何使一群人共同維護公共財。過去普遍認為公共財難以
投資,主因是公共財不具排他性,利益與風險都是所有人共擔,因此搭便車&背叛是個
體最佳策略。

研究組織行為之後,Ostrom 發現孤立的個體常常會過度消耗公共池資源;但當資源系統
中的人們進行交流時,他們往往會共同努力來限制過度使用91。Ostrom主張,使用者的合
作網絡,通常可以比自上而下的政府監管更有效保護和管理公有地資源,也能使公有地
變得值得投資92。

Harding 對公共基礎建設,以及對於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知識共享(Knowledge


Commons)的假設有嚴重錯誤。他在公共基礎建設上,把公共財當成開放式共享,預設了
公共財沒有任何治理機制,但現實中的公共財往往涉及某種形式的集體所有權,而 IAD
顯示集體治理是可能的。

Hardin 公共領域與知識共享的假設,也再次把這些東西當成開放式公共資源,而非共享
資源,誤以為使用和過度使用這些知識、思想、藝術作品、程式碼,會使其耗盡,但現實
中往往只是降低當下的交易價值。在現實世界中,知識和思想的創造和分享往往發生在
開放訪問和社區基礎的共享資源中,而非政府補貼或知識產權市場,許多產值甚至來自
對既有知識的搭便車行為。在某些環境下,搭便車行為降低了門檻,加速知識的重組,而

91
參見:Ostrom, E. (2011). 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9(1), 7-27. 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541-0072.2010.00394.x
92
同上。

52
根據 Schumpeter 的理論,知識的創造很多時候就來自重組93。故,公共領域與知識共享
在適當情況下,本身就能造成外溢效應。

在IAD的後續研究中發現,決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時,若想設計出有效的架構,需要盡
量納入前線政策實施行動者,以及前線利害相關人。沒有通用所有情境的框架,也沒有
一體適用的政策解決方案。比較有效的方式是決策者根據命題測試找出成功政策可能需
要具備的條件,然後供前線人員因地制宜。

另外 IAD 框架也證實,只用自上而下的激勵或懲罰措施,以及現金支付的傳統政策工具
,雖然當下能夠推動個體的行為符合期待,但許多情況下會削弱原本集體的誘因。

(一)、行動情境
IAD 以「行動情境」(action arena)也就是下列各類問題,來預測行動者的可能行為發展:

圖六、IAD框架,來源:Ostrom, Gardner, Walker, 1994,頁37。

● 包含哪些行動者:有哪些人從系統中提取資源?人數有多少?
● 職位:這些人分別處於哪些職位?
● 目前可用的行動:目前在法律上、能力上、資源上,有哪些行動可以選擇?這些行
動與整體目標之間有什麼關係?
● 行動的影響:各職位的參與者對哪個區域,以及該地區的哪些事件產生影響?行
動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事件鏈?
● 參與者的權力:各個參與者在選擇行動時有多大的自主權?哪些行動需要與他人
協商?
● 行動情境結構的資訊:參與者分別能獲得整體結構的哪些資訊?是否各自了解整
體資源?是否了解其他行動者的成本和效益?是否了解各自的行動如何累積成
共同结果?

93
參見Schumpeter, J. A., & Swedberg, R. (202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outledge,網址: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mono/10.4324/9781003146766/theory-economic-development-joseph-sch
umpeter-richard-swedberg

53
● 成本與效益:行動對每個人的成本有多高,帶來哪些效益?能否因此激勵或威
懾?行動對整體又能帶來哪些效益?
● 單次或連續:整個賽局是一次性的,還是會連續多次?94

這些標準乍看之下都是描述性的,但 IAD 框架以簡單的流程圖將各標準連結起來,讓我


們更能培育出有效永續的公共財治理環境。

根據 IAD 框架,為了確保有效創造共同價值,並促使利害關係人彼此合作,行動情境必
須有明確的邊界、規則盡量由參與者共同制定、目標與效能由參與者共同評估:

● 設計規則時需要明確劃定邊界,區分參與者和非參與者。只有共同創造價值的利
害相關人,才能分享創造出來的成果。
● 規則需要在參與者眼中足夠公平,規定了怎樣算是共同創造了價值、每個人分別
為共同價值創造作出了什麼貢獻、由此創造的價值最後如何分配。
● 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可以參與制定規則、修改規則、以及決策過程。
● 必須有人監測和執行規則。利害相關人可以自行執行,也可以委託專責機關來執
行。
● 對於違規者,必須根據嚴重程度和具體情況,有適當的懲罰和制裁措施。
● 對規則的理解不同時,必須有公平、迅速、低成本的機制的解決衝突95 96。

在這些要求下,願意參與的利害相關人形成了邊界共同體(boundary commoning)。

(二)、邊界共同體
當一群人共同能夠存取資源、控制、並制定使用規則,包括對濫用或過度使用的處罰處
理制度,就可以形成一種邊界共同體(boundary commoning),社群可以藉此形成共享型
企業,與主流的盈利導向企業交易與合作,同時在資本主義營利導向的壓力下保有自主
性。

當刻意彼此串聯的共有資源網絡,在共同的制度下共享知識並一同推動整體目標,該資
源網絡便具備明顯的邊界,行動將反映環境,社會關係在經濟系統中與市場交易同等重
要;而且行動的能力鑲嵌(embedded)於社群成員與社群組織中,無法被組織型態不同的
資本或政府力量直接取走97。

94
參見:Ostrom, E. (2011). 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9(1), 7-27,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541-0072.2010.00394.x
95
參見: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址:
https://digitalrepository.unm.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848&context=nrj
96
參見:Ostrom, E. (2000).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3), 137-158,網址:https://www.aeaweb.org/articles?id=10.1257/jep.14.3.137
97
參見:De Angelis, M. (2017). Omnia sunt communia: On the comm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postcapitalism. Bloomsbury Publishing,網址:https://repository.uel.ac.uk/item/84w70

54
(三)、如何促進建造公共財
根據IAD的框架與之後的具體實踐研究98,促進集體行動的結構是:
● 降低進入門檻
● 允許參與者自由選擇任務
● 盡量讓參與者容易獲得解決任務所需的資源
● 在明確目標與明確時間要求下,頻繁即時的跨部門溝通,藉此將各部門的需求納
入集體決策中,避免各部門彼此妥協
● 明確的主導位置,統一資源、機會、偏好和責任;並且根據成員的主動性,不斷動
態調整每個人的責任範圍
● 成員主動提出問題而非被動等待詢問
● 目標與標準(怎樣算是達成目標)要非常明確,藉以讓參與者在無法達成協議
時99,決定要延續既有做法/援引外部的新框架(包括要求外部更高的權威來裁
決)/以隨機方式找個提案先做再說/否定所有提案大家一起承擔不作為的代
價。集體目標與實現標準越明確,行動者越能判斷,在無法達成協議時可以怎麼
做,才不會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

1. 以 IAD 框架分析線上社群
過去也有人以此框架分析全球的線上社群,如維基百科、Openesf、Flicker 等等,加上當
時五十個線上社群的案例,得出與本文第貳章第二節第一項類似的結果。該研究發現當
時線上社群主要的困境源自:

● 參與者的動機和興趣非常多元100 101,而且是跨時性參與,社群的邊界並不明確。
● 參與者根據自己的時間、技能或金錢資源做出貢獻102。資源豐富的參與者享有大
量的時間、人脈、技能、金錢,遠比那些沒有這些資源的人更容易做出貢獻。因此
大部分貢獻都集中在少數參與者上,這些參與者也佔有不成比例的代表性與領導
權力。
● 某些線上社群的參與具有門檻。
● 某些線上社群的規則主要被基礎建設(例如網站)制定,甚至寫在程式碼中,參與
者難以修改。
● 缺乏外部觀眾。整體社群價值難以被更廣大的社會認可103。

98
參見:Neef, R., Busscher, T., Verweij, S., & Arts, J. (2022). How rule directions influence actors to achieve
collective action: an analysis of Dutch collective infrastructure decision-making.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22. 網址: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9654313.2022.2085030
99
參見:Ostrom, E. (2009).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網址:
https://wtf.tw/ref/ostrom_2005.pdf
100
參見:Bates, B. J. (2007). Yochai Benkler. 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15 pp. ISBN 0–300–11056–1。網址:.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7620958_Yochai_Benkler_The_Wealth_of_Networks_How_Social_
Production_Transforms_Markets_and_Freedom
101
參見:Weber, S. (2004). The success of open sou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址:
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4159/9780674044999/html
102
參見:Verba, S., Schlozman, K. L., & Brady, H. E.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址:https://www.jstor.org/stable/j.ctv1pnc1k7
103
參見:Morell, M. F. (2014). 8 Governance of Online Creation Communities for the Building of Digital
Commons: Viewed through the. Governing knowledge commons, 281. 網址:
https://ddd.uab.cat/pub/caplli/2014/190122/govknocom_a2014iENG.pdf

55
而解決這類問題的可能方式,也不脫

● 建立一個具有技術、法律、經濟支援的環境,使參與者能夠有效地共同建造和分
享公共財。
● 確保參與者瞭解自己正在為誰建造公共財,要解決什麼問題。
● 讓專案能夠各自符合成員的參與程度、領導能力、決策和衝突解決機制。

這些答案都導向相同結果,就是必須讓每個專案擁有自己的邊界,成員因專案的預期目
標而產生相同的利益,並且能夠參與制定規則,評價貢獻並分配成果。

根據 IAD 的分析框架可知,要在台灣建立數位團結經濟,就必須實現共同參與、邊界明
確、具有明確退出成本、預期效益、可共同制定規則。本建議書針對這些原則,制定出回
溯性公共投資建設數位公共財的框架,詳見第參章的第二節。

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