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芸
李少芸 | |
---|---|
编剧 | |
本名 | 李秉达 |
罗马拼音 | Lee Siu-wan |
别名 | 李小云 |
国籍 | 英国属土 加拿大 |
永久居留权 | 英属香港 加拿大 |
民族 | 汉族 |
籍贯 | 广东番禺 |
出生 | 1916年 |
逝世 | 2002年7月21日 | (85—86岁)
职业 | 粤剧剧作家、粤剧班政家、电影编剧、电影监制 |
语言 | 粤语、普通话、英语 |
配偶 | 余丽珍(1952年离婚)(2002年结束) |
儿女 | 2子2女 |
出道地点 | 英属香港 |
出道作品 | 粤剧: 《归来燕》(1930年代初) 电影: 《三月杜鹃魂》(1947年) |
代表作品 | 粤剧: 《归来燕》(1930年代初) 《风雨泣萍姬》(1940年代) 《文素臣》(1940年代) 《光绪皇夜祭珍妃》(1950年) 《红白牡丹花》(1952年) 《真假武潘安》(1952年) 《蟹美人》(1956年) 电影: 《金凤斩蛟龙》(1961年) 《金锏怒碎银安殿》(1962年) 《龙凤争挂帅》(1967年) |
活跃年代 | 1930年代至1980年代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李少芸[注 1](英语:Lee Siu-wan,1916年—2002年7月21日),原名李秉达,别名李小云。广东番禺人。香港粤剧剧作家及班政家、电影编剧及监制。香港粤剧名伶余丽珍之丈夫。
生平
[编辑]李少芸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在广东番禺长大,素有文学修养,并钟爱广东音乐、粤曲和粤剧。年少时经常参与广州音乐社团的演出,及后专注于从事粤剧编剧的工作。1930年代初,李少芸获粤剧名伶薛觉先赏识,为其所创办的觉先声剧团编撰粤剧《归来燕》,乃李少芸所编首部粤剧作品。其后,李氏为觉先声剧团先后编撰《陌路萧郎》、《曹子建》、《妒雨酸风》、《再度刘郎》等粤剧。1940至1950年代,李少芸所编的名剧则包括为何非凡组织的非凡响剧团所编撰并由何非凡主演的《风雨泣萍姬》(1940年代)、为新马师曾、邓碧云及廖侠怀组织的胜利年剧团所编撰并由新马师曾主演的《文素臣》(1940年代),以及为李少芸及余丽珍组织的大凤凰剧团所编撰并由新马师曾主演的《光绪皇夜祭珍妃》(1950年)。此外,李氏编写的名剧还包括由红线女主演的《红白牡丹花》(1952年)以及由任剑辉主演的《真假武潘安》(1952年)等。[1][2][3][4]
香港日占时期期间,李少芸曾为罗品超组织的光华剧团编撰《宏碧缘》、《王宝钏》、《北河会妻》、《花街慈母》等粤剧。当时,光华剧团的正印花旦乃余丽珍,由于李少芸与其长期合作,二人日久生情,后结为夫妇。香港重光后,余丽珍主演的不少粤剧皆为李少芸所撰的剧本,包括1940年代的《赵飞燕》、《燕子楼》、《三月杜鹃魂》、《凄凉姊妹碑》、《断肠姑嫂断肠夫》、《落花时节落花楼》等,以及1950年代的《十奏严嵩》、《新封神榜》、《七彩蝴蝶精》、《楚云雪夜盗檀郎》、《枇杷山上英雄血》、《张巡杀妾飨三军》等,其中余氏又以主演“扎脚戏”如《扎脚樊梨花》、《山东扎脚穆桂英》、《扎脚十三妹大闹能仁寺》等粤剧而扬名梨园。战后,除了光华剧团外,李少芸亦曾替觉光、觉华等剧团编写粤剧剧本。[5][3][4] 在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李少芸与徐若呆及唐涤生在粤剧界齐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曾把三人并称为当时香港粤剧的三大编剧家。[6] 据撰曲人梁山人忆述,战后粤剧编剧界又尤以唐涤生及李少芸二人平分秋色,其中前者多于油麻地普庆戏院为芳艳芬和红线女等花旦开戏,后者则主要于上环高升戏院为余丽珍开戏。因唐李二人皆为当年炙手可热的名编剧,须为不同剧团编剧,屡屡分身乏术,故当时他们不少粤剧剧本均往往在二人认可的情况下,先向不同撰曲人如李愿闻、庞秋华及梁山人交代故事及桥段梗概,后交由撰曲人代笔以配上曲调、撰写对白甚至兼写分场,但剧本最终定稿仍挂以唐李二人之名并予以公演。[7]
除粤剧编剧外,李少芸也是一位活跃的粤剧班政家。1950年代,李少芸及余丽珍曾合力创办及主理不同粤剧团,例如大凤凰、大富贵、新景象、五福、丽春花、丽士、高升乐等剧团,并先后与多位粤剧名伶合作,包括薛觉先、马师曾、白玉堂、上海妹、关德兴、梁无相、何非凡、任剑辉、麦炳荣、凤凰女、林家声等。[3][4] 其中较主要的剧团包括以薛觉先、马师曾、白玉堂、余丽珍、任剑辉等名伶担纲演出的大凤凰剧团,李氏所撰名剧包括《帝苑春心化杜鹃》(1951年);于1956年成立,以余丽珍、黄超武、麦炳荣、凤凰女、靓次伯等为主将的丽士剧团,其名剧包括《蟹美人》(1956年);以及于1959年成立,以麦炳荣、凤凰女、谭兰卿、梁醒波、林家声、陈好逑、黄千岁、靓次伯、少新权、白龙珠、阮兆辉等为主将的大龙凤剧团,李氏所撰名剧则包括在大龙凤、庆红佳剧团双班制时期所编撰之《蛮汉刁妻》及《十奏严嵩》。[8][4][2][9][10] 1966年起,李少芸与由林家声创办的颂新声剧团合作,并曾于1974年为该剧团编撰粤剧《连城璧》。该剧创作灵感源自林家声、李少芸及粤剧花旦吴君丽等人游览长城的经历,后由李氏以著名京剧历史剧目《将相和》为骨干并创作出《连城璧》剧本。[11] 1977年,李氏又曾为颂新声编撰《武松》,分短剧和全本两个版本。[12] 1979年,李氏再为该剧团编撰两出贺岁粤剧《仙侣奇缘》及《狄仁杰三打武元爽》。[13]
至于电影方面,李少芸自1947年起开始兼涉粤语片电影编剧工作。直至1970年编写最后一部电影剧本为止,李氏共计编写了逾百部剧本,当中不少乃改编自他编撰的粤剧剧本,例如《光绪皇夜祭珍妃》(1952年)、《蟹美人》(1957年)、《风雨泣萍姬》(1963年)等。李氏也编撰了不少以东西宫斗争为剧情主轴的电影剧本,开创了“锺无艳”和“无头东宫”等粤剧神怪系列电影的先河。由于这些电影大多由余丽珍及李香琴主演,李少芸亦因而分别成功塑造了余丽珍“东宫娘娘”的可怜忠角幕前形象,以及李香琴“西宫娘娘”的阴险奸角幕前形象。[14][15][16][17][2]
除了编剧,李少芸亦有参与电影监制工作。在1950及1960年代,他先后自资创办了友利影片公司、大凤凰影片公司及丽士影片公司。其中于1959年至1967年间,丽士出品了近百部电影,大多是由李少芸编剧及监制、并由余丽珍主演的粤剧电影,包括《金凤斩蛟龙》(1961年)、《金锏怒碎银安殿》(1962年)、《金箭银龙》(1964年)等。此外,丽士亦有出品时装片,如《冷秋薇(上、下集)》(1963年)、《四儿女(上、下集)》(1964年)、《木屋沙甸鱼》(1965年),以及丽士最后一部出品电影《卖当借》(1967年)等。[15][18][2] 1960年代末,李少芸曾一度移居澳门,后于1970年回港并重组复兴影业公司以拍摄彩色粤语片。[14] 1970年,李少芸与司徒安一同负责编剧并由复兴出品的粤语片《不敢回家的少女》,是李氏最后一部参与制作的电影作品。
1980年代退出演艺圈后,李少芸与家人移民加拿大多伦多。2002年7月21日,李氏于多伦多病逝。[17][19][2]
家庭
[编辑]李少芸与余丽珍于1940年代结婚后,育有两子两女。[4] 1952年5月23日,李余二人离婚。[20] 其后二人复婚;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李余二人曾一度失和,并分别短暂移居澳门及美国。[14]
部分粤剧作品
[编辑]注:除特别注明外,以下粤剧资料主要出自岳清著作《花月总留痕——香港粤剧回眸(1930s-1970s)》(2019年)及《大龙凤时代——麦炳荣、凤凰女的粤剧因缘》(2022年)。[3][4]
年分 | 剧名 | 备注 |
1930年代 | 《归来燕》 | |
1930年代 | 《陌路萧郎》 | |
1930年代 | 《曹子建》 | |
1930年代 | 《妒雨酸风》 | |
1930年代 | 《再度刘郎》 | |
1940年代 | 《风雨泣萍姬》 | |
1940年代 | 《文素臣》 | |
1940年代 | 《宏碧缘》 | |
1940年代 | 《王宝钏》 | |
1940年代 | 《北河会妻》 | |
1940年代 | 《花街慈母》 | |
1940年代 | 《赵飞燕》 | |
1940年代 | 《燕子楼》 | |
1940年代 | 《三月杜鹃魂》 | |
1940年代 | 《凄凉姊妹碑》 | |
1940年代 | 《断肠姑嫂断肠夫》 | |
1940年代 | 《落花时节落花楼》 | |
1950年 | 《光绪皇夜祭珍妃》 | |
1951年 | 《帝苑春心化杜鹃》 | |
1952年 | 《红白牡丹花》 | |
1952年 | 《真假武潘安》 | |
1956年 | 《蟹美人》 | |
1959年 | 《蛮汉刁妻》 | |
1959年 | 《十奏严嵩》 | |
1950年代 | 《新封神榜》 | |
1950年代 | 《七彩蝴蝶精》 | |
1950年代 | 《楚云雪夜盗檀郎》 | |
1950年代 | 《枇杷山上英雄血》 | |
1950年代 | 《张巡杀妾飨三军》 | |
1950年代 | 《扎脚樊梨花》 | |
1950年代 | 《山东扎脚穆桂英》 | |
1950年代 | 《扎脚十三妹大闹能仁寺》 | |
1967年 | 《龙凤争挂帅》 | |
1974年 | 《连城璧》 | [11] |
1977年 | 《武松》 | [12] |
1979年 | 《仙侣奇缘》 | [13] |
1979年 | 《狄仁杰三打武元爽》 | [13] |
电影作品
[编辑]年分 | 片名 | 职衔 | 备注 |
1947年 | 《三月杜鹃魂》 | 编剧、故事 | |
1949年 | 《大闹粉妆楼》 | 监制 | |
1949年 | 《凄凉姊妹花》 | 故事 | |
1950年 | 《花街慈母》 | 故事 | |
1950年 | 《月下琴挑淑妇魂》 | 故事 | |
1950年 | 《荡妇杀妾惨案》 | 故事 | |
1950年 | 《落花时节落花楼》 | 故事 | |
1950年 | 《新茶花女》 | 编剧 | |
1950年 | 《五鼠闹东京(第三集)》 | 演员 | |
1950年 | 《断肠姑嫂断肠夫》 | 监制 | |
1951年 | 《张君瑞情杀贾宝玉》 | 监制 | |
1952年 | 《红白牡丹花》 | 故事 | |
1952年 | 《真假武潘安》 | 编剧 | |
1952年 | 《光绪王夜祭珍妃》 | 演员、编剧、监制、故事 | 与刘芳、陈云一同编剧 |
1955年 | 《戏王之王》 | 编剧 | |
1956年 | 《狂风暴雨吊寒梅》 | 故事 | |
1957年 | 《蟹美人(上集)》 | 故事 | |
1957年 | 《蟹美人大闹水晶宫》 | 编剧 | |
1957年 | 《司马相如》 | 故事 | |
1957年 | 《无头东宫救太子》 | 编剧、故事 | 1957年香港电影《无头东宫生太子》第三集 |
1957年 | 《红鸾喜》 | 编剧 | |
1958年 | 《七彩锺无艳》 | 编剧、音乐 | |
1958年 | 《蟹仔夜祭蟹美人》 | 编剧 | |
1958年 | 《扎脚刘金定》 | 编剧 | |
1958年 | 《芙蓉恨》 | 编剧 | |
1958年 | 《广东顺母桥》 | 编剧、执行监制、原创故事 | |
1958年 | 《女摄青鬼乞米养孤儿(上集)》 | 编剧、监制、故事 | 与冯志刚一同编剧 |
1958年 | 《女摄青鬼乞米养孤儿(下集大结局)》 | 编剧、监制、故事 | |
1959年 | 《三月杜鹃魂》 | 编剧 | |
1959年 | 《四郎探母》 | 编剧、监制 | |
1959年 | 《杨八妹取金刀》 | 编剧、监制 | |
1959年 | 《山东扎脚穆桂英(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59年 | 《山东扎脚穆桂英(下集)(七彩胭脂将)》 | 编剧、监制 | |
1959年 | 《妹仔王挂帅平西》 | 编剧、监制、故事 | |
1959年 | 《七彩锺无艳(续集)》 | 编剧 | |
1959年 | 《七彩锺无艳(三集大结局)》 | 编剧 | |
1959年 | 《墓美人火烧棺材精(上集)》 | 编剧 | |
1959年 | 《墓美人火烧棺材精(下集大结局)》 | 编剧 | |
1959年 | 《三月杜鹃魂》 | 编剧、故事 | |
1959年 | 《神眼东宫认太子(上集)》 | 编剧 | |
1959年 | 《神眼东宫认太子(大结局)》 | 编剧 | |
1959年 | 《扫把精》 | 监制 | |
1959年 | 《春风秋雨又三年》 | 故事 | |
1960年 | 《金麒麟五福临门》 | 编剧 | |
1960年 | 《扎脚樊梨花》 | 编剧 | |
1960年 | 《猩猩女飞马斩魔龙(上集)》 | 编剧、监制、故事 | |
1960年 | 《猩猩女飞马斩魔龙(下集)》 | 编剧、监制、故事 | |
1960年 | 《樊梨花挂帅罪子》 | 编剧 | |
1960年 | 《飞龙太子劈石救银妃》 | 编剧、监制 | |
1960年 | 《十三妹大闹能仁寺》 | 编剧、监制 | |
1960年 | 《节妇斩情夫》 | 编剧 | |
1960年 | 《七儿八女九状词》 | 编剧、监制 | |
1960年 | 《神鹰飞天侠》 | 编剧、监制、摩托车特技 | |
1960年 | 《七彩金叶菊》 | 编剧 | |
1960年 | 《女黑侠飞鹅岭救夫》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女飞侠红姑》 | 编剧 | |
1961年 | 《富贵花开凤凰台》 | 编剧 | |
1961年 | 《十年割肉养金龙》 | 编剧 | |
1961年 | 《无头正宫救子闹金銮》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野龙怒碎金蛇塔》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无头女卖头寻夫》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神蛇飞虎救正宫》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金凤斩蛟龙》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花蝴蝶三气飞天猫》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三宫六苑斩狐妃》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八美审状元》 | 编剧、监制 | |
1961年 | 《沉香太子毒龙潭救母(上集)》 | 编剧 | |
1961年 | 《沉香太子毒龙潭救母(下集)》 | 编剧 | |
1962年 | 《七凤斗魔龙》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金凤银龙双挂帅》 | 编剧 | |
1962年 | 《望儿楼》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金锏怒碎银安殿》 | 编剧 | |
1962年 | 《平阳宫主替子受斩刑》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罗成叫关》 | 编剧 | |
1962年 | 《哪吒出世》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哪吒劈天救母》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银合太子乞米告御状》 | 编剧 | |
1962年 | 《薛门七女将》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哪吒三斗红孩儿》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飞天雷震子》 | 编剧 | |
1962年 | 《望夫亭》 | 编剧 | |
1962年 | 《神眼峨眉寻太子》 | 编剧、监制 | |
1962年 | 《双太子飞渡雁门关》 | 编剧 | |
1963年 | 《七手八臂观世音》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玉龙太子出家》 | 编剧 | |
1963年 | 《豹山神鹤剑》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二郎神杨戬》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白猿太子阴阳崖会母》 | 编剧 | |
1963年 | 《两个东宫争太子》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龙虎三女霸(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龙虎三女霸(下集)》 | 编剧、执行监制 | |
1963年 | 《白蟒闹龙》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母子碑前鹣鲽泪》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冷秋薇(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冷秋薇(下集)》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1963年 | 《七彩宝莲灯》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天齐寺会母》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金较剪(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3年 | 《风雨泣萍姬》 | 故事 | |
1964年 | 《金较剪完结篇》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金箭银龙》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神鹤金鹰》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龙江三虎(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龙江三虎(下集)》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七彩神火棒》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4年 | 《四儿女(上集)》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1964年 | 《四儿女(下集大结局)》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半张碌架床》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4年 | 《荒唐四怪侠(上集)》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4年 | 《荒唐四怪侠(下集大结局)》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三个正宫杀太子(上集)》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4年 | 《三个正宫杀太子(下集)》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4年 | 《骑楼底新娘》 | 编剧、监制 | |
1964年 | 《木屋沙甸鱼》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海底骷髅塔(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海底骷髅塔(下集)》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萍嫂(上集)》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1965年 | 《萍嫂(下集)》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1965年 | 《999神秘双尸案》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5年 | 《三姑嫂(上集)》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三姑嫂(下集)》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赵飞燕》 | 编剧、监制 | |
1965年 | 《999离奇三凶手》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5年 | 《特务101》 | 编剧、监制 | |
1967年 | 《情侠闹璇宫》 | 编剧、监制 | 与梁山人一同编剧 |
1967年 | 《龙凤争挂帅》 | 编剧、监制 | |
1967年 | 《李师师》 | 编剧、监制 | |
1967年 | 《教子杀父皇》 | 编剧、监制 | |
1967年 | 《飞哥跌落坑渠》 | 编剧、监制 | |
1967年 | 《卖当借》 | 编剧、监制 | |
1970年 | 《我永远记着你》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1970年 | 《不敢回家的少女》 | 编剧、监制 | 与司徒安一同编剧 |
注释
[编辑]- ^ 李少芸名字中的“芸”字,粤音本读阳平声(wan4),然而在念李少芸的名字时,一般转调为阴上声(wan2),读若“稳”。
参考资料
[编辑]- ^ 区文凤、郑燕虹 (编). 《香港當代粵劇人名錄》.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 1999年: 77. ISBN 9628104071.
- ^ 2.0 2.1 2.2 2.3 2.4 香港影人小傳:李少芸 (pdf).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3).
- ^ 3.0 3.1 3.2 3.3 岳清. 《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1930s-1970s)》.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9年: 110-112. ISBN 9789620445125.
- ^ 4.0 4.1 4.2 4.3 4.4 4.5 岳清. 《大龍鳳時代——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年: 61-63. ISBN 9789888808281.
- ^ 占梦. 余麗珍擅長「紮腳戲」. 《香港电视》. 1969-07-02, (86): 26–27.
- ^ 王赓武 (编).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 749. ISBN 9789620438851.
- ^ 叶世雄.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粵劇編劇生涯. 文汇报. 2020-07-26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 ^ 大龍鳳慶紅佳明起演新舞台. 工商晚报. 1972-04-04: 8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 ^ 余麗珍東山復出 計劃在新春起班. 华侨日报. 1961-12-29: 第六张第一页 [2023-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8).
- ^ 名伶林家聲因病逝世 享年82歲. 巴士的报. 2015-08-05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 ^ 11.0 11.1 紛華靡麗:粵劇戲寳及服飾展. 香港科技大学李兆基图书馆.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 ^ 12.0 12.1 戲曲視窗:林家聲的首演劇目. 文汇报. 2014-03-04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13.0 13.1 13.2 頌新聲劇團公演名劇. 《香港电视》. 1979-01-26, (586): 30.
- ^ 14.0 14.1 14.2 占梦. 「東宮娘娘」的化身余麗珍. 《香港电视》. 1972-02-22, (224): 38–39.
- ^ 15.0 15.1 15.2 香港影庫:李少芸. 香港影库.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 ^ 沙壶. 流金歲月:藝術旦后余麗珍. 文汇报. 2015-08-07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 ^ 17.0 17.1 魏君子. 《光影裏的浪花——香港電影脈絡回憶》.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年: 195-196. ISBN 9789888572496.
- ^ 電影資料館「歡樂早場」 一月至二月回顧藝術旦后余麗珍的銀幕風采(附圖). 政府新闻处. 2013-12-23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许之远. 《翻騰年代的經歷:許之遠回憶錄》. 香港: 明报出版社. 2019年: 324-325. ISBN 9789888526215.
- ^ 冼秉熹律師代表余麗珍啟事. 华侨日报. 1952-05-24: 第二张第二页 [2024-09-20].
外部链接
[编辑]- 李少芸在香港影库上的简介
- 李少芸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李少芸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