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0月19日) |
《野玫瑰》(德語:Heidenröslein 或 Heideröslein),是德國大文豪歌德1771年在史特拉斯堡所寫下,並在1789年出版的一首詩。曾有多位作曲家為這首詩譜過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野玫瑰》與音樂
[編輯]舒伯特所寫樂曲的詮釋方式是由女高音演唱,而只在背景放入不濃的音樂;此外為這篇《野玫瑰》(Heidenröslein)譜曲的人還有赫因里希·維爾尼爾。
舒伯特有一日在教完鋼琴課的回家路上,在一舊貨店的門口看見一位穿着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及一件舊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見狀起了同情心,雖自己生活上並不富裕,卻將身上所有的錢與小孩交換了那本書,接過來一看是德國作家哥德的詩集,隨手一翻就看到了「野玫瑰」這首詩,頓時間被詩中的文字所觸動,靈感湧出一發不可收拾,舒伯特急忙回到家裏,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因而誕生了。[1]舒伯特也為歌德其他詩篇譜過曲。
評析
[編輯]1770年,年輕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結識了弗里德里柯·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回憶着那場難忘的邂逅,歌德改編了一首16世紀的詩歌,創作了這首憂傷的《野玫瑰》。
歌德的這首詩有多重寓意,野玫瑰象徵着年輕的少女,她拒絕了少年的追求並保衛自己。少年摘採野玫瑰,意味少年粗野地奪去了少女的貞潔;這在當時的德國是一種侵犯的象徵。而少年是否會因此永遠的忍受着愛的折磨,是顯而易見的,他想自己強烈的愛喚起野玫瑰回報的愛,然而她的離去和堅持卻使少年心碎。這篇詩篇最深入人心之處在於,少年與野玫瑰的對話中瀰漫着的憂傷情緒。
歌詞
[編輯]《野玫瑰》共有三個詩節,詩節的進行伴隨着不斷重複的旋律與和聲,因此也稱為「詩節歌」。
這首詩歌因其意境優美,將其譜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及威納(H. Werner)所作二曲最為有名,亦流傳最廣,這二首皆有中文填譯詞,分別為蕭而化先生依原歌詞字意修改之填詞與周學普先生之譯詞。在旋律方面,舒伯特的作曲比威那的作曲輕快、容易上口,而周學普的譯詞比蕭而化的填詞平易近人。[1]
德文[2] | 周學普版 |
Sah ein Knab' ein Röslein stehn, |
男孩看見野玫瑰 |
電影歌曲
[編輯]2008年台灣電影《海角七號》以野玫瑰作為串起整個故事的媒介,可見此電影片段[3]。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野玫瑰 Heidenroeslein. 世界民謠 Folk Music. [202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中文(臺灣)).
- ^ (德文)Goethes „Heidenröslein「 in einer Serie von Fotopostkart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YouTube上的台灣と日本 野ばら(野玫瑰)(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繁體中文)野玫瑰歌詞@《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