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都城會幕

座標51°29′39″N 0°6′4″W / 51.49417°N 0.10111°W / 51.49417; -0.101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1°29′39″N 0°6′4″W / 51.49417°N 0.10111°W / 51.49417; -0.10111

都城會幕

都城會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是英國倫敦薩瑟克區象堡(Elephant and Castle)地區的一座大型浸信會教堂。它是1861年時最大的教會建築,被認為是現代「巨型教會英語megachurch」的先驅[1]。都城會幕自1650年開始聚會,在清教徒航海赴美洲不久。該堂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牧師,例如柯便雅憫(Benjamin Keach)、約翰吉爾(John Gill)、呂本(John Rippon)博士和司布真,現任牧師是Peter Masters博士。

歷史

[編輯]

都城會幕的歷史可追溯到1650年,當時英國國會禁止獨立基督徒團體進行聚會。他們不畏迫害,直到1688年浸信會獲准可以自由聚會。這時,他們在塔橋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座小教堂。

1720年,約翰吉爾開始擔任該堂牧師達51年。1771年,呂本博士開始擔任該堂牧師達63年。這一時期,這個教會經歷了巨大的增長,成為英國最大的堂會之一。此後該教會衰落,到1850年人數已經很少。

1854年,都城會幕所有牧師中最著名的一位,只有20歲的司布真開始盡職,很快他就成為當時英國最受歡迎的講道者。司布真盡職之初,都城會幕在新公園街禮拜堂聚會,但是很快變得擁擠,於是改為租用場地,先後在艾克特堂(Exeter Hall,可容2500到3000人)、舍里園音樂廳(Surrey Gardens Music Hall,可容一萬至一萬二千人)。

在司布真盡職期間,決定為教會興建永久的大型場所。地點選擇在象堡,倫敦南區靠近泰晤士河的一個顯要位置,部分原因是認為這裡曾是薩瑟克殉道者被燒死的地方。教堂完成於1861年,3月18日獻堂。司布真還創辦了一所布道學院(今司布真學院)和孤兒院,許多著作今天仍在印行。

1887年,該教堂離開英國浸信會聯合會,因為聯合會受到自由主義神學的影響。司布真堅持這座教堂不能像其他許多教堂那樣在信仰上「降級」(見司布真條目)。

1891年末,成員達到5311人(都城會幕能容納6000人:5500個座位,500個站立位;都城會幕尺寸:長44米,寬25米,高21米) 。司布真去世於1892年。

最初的教堂在1898年燒毀,只剩下門廊和地下室,重建的教堂在1941年德軍轟炸倫敦時再次被摧毀。1957年再度按原貌重建,但是規模較小。

二戰以後,由於許多老信徒沒有返回倫敦,教堂信徒人數大為減少。1970年,Peter Masters 博士擔任牧師後,該教堂人數開始回升。現在能夠支持每年開辦一次的神學學校和牧師的在職進修神學院。

聚會

[編輯]

該教堂在星期日舉行兩個主要禮拜,一次在上午11時,另一次在下午6點半(傳福音)。此外在星期天下午還有兒童主日學、聖經課程和教義課程。

在周間,星期一晚上舉行禱告聚會,星期三晚上舉行讀經聚會,學習聖經。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ustin (2007), p.8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