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海
達海 | |||||||||
---|---|---|---|---|---|---|---|---|---|
姓 | 覺爾察 | ||||||||
旗籍 | 滿洲正藍旗 | ||||||||
世居地 | 覺爾察 | ||||||||
出生 |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 | ||||||||
逝世 | 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 盛京 | ||||||||
諡號 | 文成 | ||||||||
| |||||||||
出身 | |||||||||
| |||||||||
達海[注 1](滿語:ᡩᠠᡥᠠᡳ,轉寫:Dahai;1595年—1632年),覺爾察氏,滿洲正藍旗人,通曉蒙、漢語,清太宗皇太極賜號「巴克什」。他在噶蓋和額爾德尼創製滿文的基礎上使之最終完善,因而在滿洲人中有「聖人」之美譽。
生平
[編輯]達海的先世居住於覺爾察[注 2],以地名為姓氏[1]。祖父博洛在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國之時歸附,隸屬於滿洲正藍旗。父親艾密禪官至散秩大臣,達海是其第三子[1]。達海的長兄丹譚,曾任烏赫理大;次兄丹布任武備院大臣,在大凌河之役陣亡[2]。
達海自幼聰穎,九歲的時候就通曉滿、漢語言文字[1]。二十歲時,清太祖召入文館,與明朝、蒙古、朝鮮遣使通信,皆由達海起草;在國內傳令,有兼用漢文的時候,也都由達海奉旨傳宣,皆稱清太祖本意[1]。不久,奉命翻譯《明會典》及《素書》、《三略》[1]。此後,有人告發達海與清太祖侍女扎納有染,被擬定死罪,後因達海通曉漢語,得以免死,改為囚禁[3]。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將文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負責記錄國政,而達海則與剛林、蘇開、顧爾馬渾、托布戚負責翻譯漢字書籍[4]。天聰三年(1629年),清太宗繞道蒙古直接攻打北京,途中擊破滿桂等四路總兵的部隊。後因北京城久攻不下,清太宗派遣達海作書與明朝議和,明朝閉關拒絕接受。於是清太宗命達海作書二通,一封放置在德勝門外,另一封放置在安定門外,隨後班師[1]。天聰四年(1630年),後金再度攻打明朝,行軍至沙河驛,清太宗命達海用漢語發布上諭進行勸降[5]。不久後金攻克永平,達海奉命持黃旗登城,用漢語發布上諭,城中軍民望見,都跪呼「萬歲」[5]。降將孟喬芳、楊文魁、楊聲遠跟隨貝勒阿巴泰入見清太宗,也由達海用漢語慰勞[5]。三屯營、漢兒莊投降後,明軍襲擊了三屯營。清太宗擔心漢兒莊趁勢復叛,命達海以漢語進行安撫[5]。同年,由達海等人所翻譯的書宣告完成,得授游擊之職。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賜號「巴克什」[5]。九月,再度攻打明朝,擊破大凌河守軍,清太宗命達海用漢語招降總兵祖大壽。賜宴之時,再命達海傳諭慰勞[5]。
天聰六年(1632年)三月,因之前由噶蓋和額爾德尼二人創製的滿文照搬蒙古語字母,存在着諸多清濁輔音以及元音o和ū採用相同字母以至於難以分辨的情況[6],所以清太宗諭令達海改制滿文[5]。達海在滿文旁加圈點以分辨不同輔音和元音。又添加雙元音字頭,使得滿文同漢字對音之時更加準確,自此滿文才創製成功[5]。同年六月,達海患病。次月,病情急轉直下。清太宗聽說後,十分悲傷[注 3],派遣侍臣前去探病,賞賜達海蟒緞,並表示將優恤其子。達海十分感激,但已經無法說話,幾日後去世,時年三十八歲[7]。當時達海正負責翻譯《通鑑》、《六韜》、《孟子》、《三國演義》、《大乘經》,皆未能完成[7][8]。達海有子四人,其中長子雅秦襲騎都尉世職,任佐領[注 4]。天聰十年(1636年),賜諡文成。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清聖祖聽從其孫禪布的請求,立碑以紀念達海創製滿文的功績[7]。
達海因為完善滿文創製,在滿洲人中被公推為聖人[9]。他的子孫,男子系紫帶,地位僅次於愛新覺羅氏;而女子則不參加八旗選秀[9]。
軼事
[編輯]- 達海開始創製滿文的時間有天聰六年、天聰三年和天命年間三種說法[10]。
- 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阿理瑚曾奏請清聖祖將達海附祀孔廟,但由於禮部尚書韓菼議為不可而未成[9]。
- 有學者認為,達海子孫,男系紫帶,女則不選秀女並不是因為其創製滿文而獲得的特權,而是因為達海家族本為覺羅,即原為愛新覺羅氏[注 5][11]。
另見
[編輯]注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187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5324頁
- ^ 佚名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 1998,第133-134頁
- ^ 趙爾巽等 1998,第9256頁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188頁
- ^ 佟永功 2009,第10-13頁
- ^ 7.0 7.1 7.2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189頁
- ^ 朱志美. 满文本《三国志演义》(善本掌故). 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08版). 2008年10月6日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2月13日).
- ^ 9.0 9.1 9.2 趙爾巽等 1998,第9258頁
- ^ 佟永功 2009,第17-20頁
- ^ 李林 2006,第128-131頁
來源
[編輯]- 鄂爾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5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李林. 《满族宗谱研究》.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6 [2012-09-15]. ISBN 9787807221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佟永功. 《满语文与满文档案研究》.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9 [2012-09-15]. ISBN 97878072276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佚名; 王鍾翰 註解. 《清史列传》. 中華書局. 1987 [2012-09-15]. ISBN 9787101003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 佚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譯. 《满文老档(译著)》. 中華書局. 1980 [2012-09-15]. ISBN 97871010058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98 [2012-09-15]. ISBN 9787101007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