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情報局 (德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10月31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2月31日) |
聯邦情報局 | |
Bundesnachrichtendienst | |
機構概要 | |
---|---|
成立時間 | 1956年4月1日 |
前身機構 | 蓋倫組織 |
機構類型 | 對外情報機構[*]、higher federal authority[*] |
機構駐地 | Pullach與柏林(2014年開始) |
僱員數目 | 6500人(2012年) |
年度預算額 | 615.6 百萬歐元(2015年)[1] |
隸屬部長 | 聯邦特別事務部長:彼得·阿特麥爾 |
上級機構 | 德國總理府 |
網站 | www.bnd.de |
影像資料 | |
德國聯邦情報局(德語:Bundesnachrichtendienst,BND)是德國的對外情報機構,負責政治與經濟情報的收集、並進行分析與評價。[2],直接隸屬於德國總理府。總部位於柏林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情報總部之一。聯邦情報局在德國境內外有300個站點。2016年,有大約6500名雇員;其中10%是軍事科學辦公室正式雇用的軍事人員。聯邦情報局是德國情報系統中的最龐大機構。
BND在冷戰期間於1956年成立,是最近加入北約的西德的官方外國情報機構,並與中央情報局密切合作。它是早期蓋倫組織的繼承者,通常被簡單地稱為 "組織 "或 "機關",這是一個隸屬於中央情報局的西德情報組織,其存在沒有得到官方承認。BND歷史上最核心的人物是前德國國防軍將軍萊因哈德-蓋倫,他是蓋倫組織的領導人,後來是BND的創始主席,他被認為是 "最具傳奇色彩的冷戰間諜大師之一。"從冷戰初期,蓋倫組織和後來的BND就與中央情報局有着密切的合作,而且往往是西方情報界在東歐集團當地的唯一眼睛和耳朵。BND也被認為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東問題上消息最靈通的情報機構之一。BND迅速成為西方世界第二大情報機構,僅次於中央情報局。除了非國家暴力主體之外,俄羅斯和中東仍然是BND活動的重要焦點。
今天,BND作為一個早期預警系統,提醒德國政府注意來自國外對德國利益的威脅。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國際通信的竊聽和電子監控。它收集和評估各種領域的信息,如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非法技術轉讓、有組織犯罪、武器和毒品走私、洗錢、非法移民和信息戰。作為德國唯一的海外情報機構,BND同時收集軍事和民事情報。雖然聯邦國防軍的戰略偵察司令部(Kommando Strategische Aufklärung or KdoStratAufkl,KSA)也履行這一使命,但它不是一個情報部門。BND和KSA之間存在着密切的合作。
與BND相對應的國內特務機構是聯邦憲法保護局(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簡稱BfV)和16個州級憲法保護局(Landesämter für Verfassungsschutz);還有一個單獨的軍事情報組織--軍事反情報局(Militärischer Abschirmdienst,簡稱MAD)。
歷史
[編輯]BND的前身是二戰期間的德國東線軍事情報機構,即德國總參謀部的Abteilung Fremde Heere Ost或FHO科,由德國國防軍少將萊因哈德-蓋倫領導。其主要目的是收集有關蘇聯紅軍的信息。戰後,蓋倫在西德的美國占領軍中工作。
1946年,他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情報機構,稱為 "蓋倫組織 "或簡稱 "組織",他招募了他以前在蓋世太保的一些同事。許多人曾是威廉-卡納里斯上將的戰時反間諜組織的特工,但蓋倫也從盟軍釋放的前安全局(SD)、黨衛軍和蓋世太保中招募了人員。後者的招募是有爭議的,因為黨衛軍及其相關團體在戰爭期間是臭名昭著的許多納粹暴行的肇事者。
1956年4月1日,在蓋倫組織的基礎上成立了聯邦情報局,並將所有工作人員移交給西德政府。萊因哈德-蓋倫(Reinhard Gehlen)成為BND的主席,並一直擔任其負責人直至1968年。
組織
[編輯]職員數達7000人以上,約2000人從事對國外情報收集。
- 第1局 - 情報人員 (HUMINT)
- 第2局 - 信號情報 (SIGINT)
- 第3局 - 情報分析
- 第4局 - 管理
- 第5局 - 國際反恐對策
- 第6局 - 技術支援
- 第7局 - 教育訓練
- 第8局 - 公共安全、反間諜
領導層
[編輯]- 賴因哈德·格倫(1956年至1968年)
爭議
[編輯]一些出版物批評蓋倫和他的組織雇用前納粹分子。2018年6月29日,《獨立報》的一篇文章對BND的一些雇員做了這樣的表述:[3]
"蓋倫組織一直運作到1956年被聯邦國防部取代,它被允許雇用至少100名前蓋世太保或黨衛軍軍官。... 其中包括阿道夫-艾希曼的副手阿洛伊斯-布魯納(Alois Brunner),他曾將10萬多名猶太人送入貧民區或拘留營,但他後來還是得以善終;還有前黨衛軍少校埃米爾-奧格斯堡(Emil Augsburg)。... 許多前納粹官員,包括捕獲安妮-弗蘭克的西爾伯鮑爾,都從蓋倫組織轉到了聯邦調查局。... 國家安全局非但沒有驅逐他們,甚至似乎還願意招募更多的人--至少在幾年內都是這樣的".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指出,"他雇用了許多前納粹分子和已知的戰爭罪犯"。
另一方面,中央情報局的詹姆斯-H-克里奇菲爾德(James H. Critchfield)對蓋倫本人進行了審查,他在1949年至1956年期間曾與蓋倫組織合作。2001年,他說:"幾乎所有關於蓋倫的負面報道,[作為一個]熱心的前納粹分子,希特勒的戰犯之一......都與事實相去甚遠。"《華盛頓郵報》引用了這句話。克里奇菲爾德還說,蓋倫 "在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的壓力下,不情願地雇用了前Sicherheitsdienst(帝國元首安全局)的人,以應對'來自東德的顛覆'"。
從2011年到2018年,一個由歷史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研究了萊因哈德-蓋倫時代的BND的歷史。研究結果發表在綜合研究報告中。到目前為止(截至2020年4月),已經出版了11卷。
- 2017年2月24日,《明鏡周刊》報導,聯邦情報局自1999年起監聽多個外國媒體機構的記者電話,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路透社全被列入監聽名單。無國界記者組織譴責,聯邦情報局監聽媒體是「針對新聞自由的醜陋攻擊行動」。聯邦情報局拒絕回應[4]。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 ^ Bundeshaushalt-Info.de: Bundeshaushalt-Info.de: Startseit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8-24.
- ^ Höhne, Heinz & Zolling, Hermann, The General was a Spy. New York: Coward, McCann & Geoghegan, Inc. 1972, p. 66
- ^ Himmler's daughter worked for Germany's foreign intelligence agency in 1960s, officials admit. The Independent. 2018-06-29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2) (英語).
- ^ 桂家齊. 「攻擊新聞自由」 德被爆監聽英美媒體. 台灣蘋果日報. 2017-02-26 [2017-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6)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Bundesnachrichtendienst[永久失效連結](德文)
- 官方網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