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應天府 (明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應天府
明朝
1356年—1645年
坐標:32°03′N 118°46′E / 32.05°N 118.77°E / 32.05; 118.77
國家明朝
歷史 
• 成立
1356年
• 廢除
1645年
前身
繼承
集慶路
江寧府
今屬於南京市
明朝陳沂所著《金陵古今圖考》中明朝都城圖

應天府明朝設置的,為明代初期首都,後改留都。轄區即今南京市,及句容市溧陽市範圍。

歷史

[編輯]

元朝時,為集慶路,屬江浙行省

明京城

[編輯]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太祖丙申年),朱元璋攻占集慶路,三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定都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拓建建康城[1][註 1]。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稱帝,仍以建康城為京城,二年九月始建新京城,六年八月建成。都城內的宮城(即明故宮)稱紫禁城。洪武十一年,稱京師

失去京城地位、作為明陪都

[編輯]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反叛他的姪子建文帝,發動了靖難之變,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應天府城,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明年改元永樂。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定北平府改為順天府(今北京),立為陪都北京[註 2]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史稱永樂遷都,南京應天府成為陪都,仍有南京六部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佔領江南,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官制

[編輯]

洪武初年,應天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經歷知事照磨等官。後添設治中推官。洪武三年、陞格為正三品衙門。賜銀印。同時,將知府改為府尹。同知更為府丞。洪武二十七年、添設檢校

行政區劃

[編輯]

應天府下領八縣。

原歸屬、名稱 縣名 今地名 簡介 備註
上元縣 上元縣 今南京市 五代時,由江寧縣分出,兩縣以秦淮河為界兩縣同城而治,河北為上元縣、河南為江寧縣。太祖丙申年(1356年),遷縣治淳化鎮,明年復還舊治。東北有鍾山,山南有孝陵衛,洪武三十一年置。北有覆舟山。西北有雞鳴山幕府山。又東北有攝山。東南有方山。北濱大江。東南有秦淮水,北流入城,又西出,入大江。又北有玄武湖。東有青溪,又有淳化鎮巡檢司。
江寧縣 江寧縣 今南京市 南有聚寶山牛首山。西南有三山烈山慈姥山。西濱大江。東北有靖安河。西南有大勝關江寧鎮。東南有秣陵關。西有江東四巡檢司。北有龍江關,置戶分司於此。
句容縣 鎮江市句容市 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水源於此。北濱大江。西北有龍潭巡檢司。
元朝溧陽州 溧陽縣 常州市溧陽市 洪武二年,由州降為縣。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北有長蕩湖,一名洮湖,與宜興縣金壇縣分界。西北有溧水,一名瀨水,上承丹陽湖,東流為宜興縣荊溪,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曰中江也。西北有上興埠巡檢司,後廢。
元朝溧水州 溧水縣 今南京市溧水區 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水別源出焉。南有石臼湖,西連丹陽湖,注大江。
高淳縣 今南京市高淳區 弘治四年(1491年),以溧水縣高淳鎮置。西南有固城湖、丹陽湖、石臼湖等湖泊。東南有廣通鎮,俗曰東壩,有廣通鎮巡檢司。
江浦縣 今南京市浦口區 本六合縣浦子口巡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析和州滁州及江寧縣地益之。二十五年七月移於江北新開路口,仍置巡檢司於舊治。東南濱大江,有江淮衛,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置。又有西江口巡檢司。
六合縣 今南京市六合區 元朝屬真州。洪武三年直隸揚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屬。東有瓜步山,濱大江,滁河水自西來,入焉。有瓜埠巡檢司。

人口

[編輯]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編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弘治四年(1491年),戶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萬一千三。萬曆六年(1578年),戶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九十七,口七十九萬五百一十三。

職官

[編輯]

歷任長官

[編輯]
明代知府[2][3]
姓 名 籍貫 上任時間 備註
王子謙 不詳 洪武初年
夏仲信 不詳 洪武三年
盛德昭 不詳 洪武三年 見《明實錄
蘭以權 湖廣襄陽府襄陽縣 洪武三年 改府尹
明代府尹[2][3]
姓 名 籍貫 上任時間 備註
蘭以權 湖廣襄陽府襄陽縣 洪武三年 知府改
鄭沂 浙江金華府浦江縣 洪武三年
張遇林 直隸廬州府[註 3] 洪武五年 見《明實錄》
楊元杲 直隸鳳陽府滁州[註 3] 洪武七年
孟景容 山東濟南府章丘縣 洪武八年
班用吉 河南開封府尉氏縣 洪武八年
劉仁 湖廣武昌府 洪武九年
曹廷訓 河南河南府陝州靈寶縣 洪武十年
徐鐸 江西南昌府豐城縣 洪武十三年
曾朝佐 不詳 洪武十三年 見《明實錄》
高守禮 河南河南府洛陽縣 洪武十八年
李拳 山西太原府徐溝縣 洪武十九年
李實 河南開封府儀封縣 洪武二十一年
林衡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 洪武二十三年
宋翊 陝西延安府膚施縣 洪武二十五年
洪敬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洪武二十六年
張道禮 陝西延安府膚施縣 洪武二十八年
侯賢 河南開封府鄢陵縣 洪武二十九年
向寶 江西南昌府進賢縣 洪武三十年
方賓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建文元年
張遇林 直隸廬州府 建文二年
薛正言 浙江紹興府新昌縣 建文四年
向寶 江西南昌府進賢縣 永樂二年 再任
姚恕 江西吉安府廬陵縣 永樂七年
夏思忠 直隸揚州府高郵州[註 3] 永樂八年
汪翔 直隸徽州府[註 3] 永樂九年
紀正 不詳 永樂十年
陳諤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永樂十二年 署任
於潛 河南開封府鄢陵縣 永樂十二年
陳福 直隸鳳陽府宿州 永樂十五年
李秀 湖廣 永樂十七年
顧佐 河南開封府太康縣 永樂十八年
向寶 江西南昌府進賢縣 永樂二十二年 再任
薛均 湖廣黃州府蘄水縣 宣德元年
紀正 不詳 宣德二年 再任
張璘 湖廣黃州府黃岡縣 宣德七年
史怡 北直隸永平府灤州樂亭縣 宣德九年
鄺埜 湖廣湖廣郴州宜章縣 宣德十年
陳俊 浙江金華府東陽縣 正統三年
杜時 北直隸真定府深州 正統六年
李敏 北直隸保定府新安縣 正統十年
馬諒 南直隸和州 景泰二年
王弼 江西饒州府鄱陽縣 景泰三年
郭士道 江西吉安府萬安縣 景泰七年
馬諒 南直隸和州 天順二年 再任
見《明實錄》
王弼 江西饒州府鄱陽縣 天順二年 再任
見《明實錄》
畢亨 河南都司河南衛 天順八年
彭信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成化九年
魯崇志 浙江台州府天台縣 成化十三年
于冕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成化二十年
楊守隨 浙江寧波府鄞縣 弘治元年
秦崇 山東兗州府單縣 弘治三年
樊瑩 浙江衢州府常山縣 弘治五年
冀綺 南直隸揚州府高郵州寶應縣 弘治八年
高敞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弘治十年
韓重 山西平陽府絳州 弘治十一年
吳雄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弘治十四年
陸珩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 正德元年
沈銳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正德二年
黃寶 湖廣長沙府長沙縣 正德三年
常麟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 正德四年
周宏 浙江湖州府德清縣 正德四年
丁鳳 北直隸保定府蠡縣 正德五年
孫春 河南開封府尉氏縣 正德六年
張淳 南直隸廬州府合肥縣 正德七年
歐陽旦 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正德八年
白圻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正德九年
黃瓚 南直隸揚州府儀真縣 正德十年
王宸 陝西都司神武右衛 正德十年
龔弘 南直隸蘇州府嘉定縣 正德十一年
陳世良 浙江台州府臨海縣 正德十三年
胡宗道 陝西鳳翔府扶風縣 正德十四年
孟春 山西澤州 正德十六年
王震 北直隸順德府邢臺縣 正德十六年
孫祿 山東登州府棲霞縣 嘉靖二年
陳鼎 山東都司登州衛 嘉靖二年
聞淵 浙江寧波府鄞縣 嘉靖二年
王爌 浙江台州府黃巖縣 嘉靖三年
王大用 南直隸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 嘉靖六年
陳錫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嘉靖七年
陳良器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嘉靖八年
江曉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嘉靖十年
邊憲 北直隸河間府任丘縣 嘉靖十二年
柴奇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嘉靖十三年
江曉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嘉靖十四年 再任
吳山 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 嘉靖十五年
孫懋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嘉靖十六年
袁擯 山東濟南府德州 嘉靖十七年
文明 江西袁州府萍鄉縣 嘉靖十八年
戴金 湖廣漢陽府漢陽縣 嘉靖十九年
陳卿 四川敘州府宜賓縣 嘉靖十九年
洪珠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 嘉靖二十一年
戴儒 江西饒州府德興縣 嘉靖二十二年
吳瀚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 嘉靖二十二年
歐陽塾 江西吉安府泰和縣 嘉靖二十三年
蔣應奎 山西大同府朔州馬邑縣 嘉靖二十四年
呂顓 陝西慶陽府寧州 嘉靖二十八年
鄭漳 福建福州府閩縣 嘉靖二十九年
歐陽塾 江西吉安府泰和縣 嘉靖三十一年 再任
扈永通 山東兗州府曹州曹縣 嘉靖三十二年
李珊 湖廣都司衡州衛 嘉靖三十三年
汪宗元 湖廣武昌府崇陽縣 嘉靖三十四年
葉鏜 江西廣信府上饒縣 嘉靖三十五年
鮑道明 南直隸徽州府歙縣 嘉靖三十八年
呂光洵 浙江紹興府新昌縣 嘉靖三十九年
呂時中 北直隸大名府清豐縣 嘉靖四十年
孟淮 河南開封府祥符縣 嘉靖四十一年
魏尚純 河南開封府鈞州 嘉靖四十二年
唐寬 山西太原府平定州 嘉靖四十二年
劉自強 河南開封府陳州扶溝縣 嘉靖四十三年
劉望之 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嘉靖四十三年
王鶴 陝西西安府長安縣 嘉靖四十四年
萬士和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 嘉靖四十五年
李一瀚 浙江台州府仙居縣 嘉靖四十五年
譚大初 廣東南雄府始興縣 隆慶元年
畢鏘 南直隸池州府石埭縣 隆慶元年
周俶 四川成都府成都縣 隆慶四年
鄔璉 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隆慶五年
陳一松 廣東潮州府海陽縣 隆慶五年
杜拯 江西南昌府豐城縣 隆慶六年
陶承學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隆慶六年
楊成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萬曆元年
汪宗伊 湖廣武昌府崇陽縣 萬曆二年
吳文華 福建福州府連江縣 萬曆三年
程嗣功 南直隸徽州府歙縣 萬曆四年
陳于陛 北直隸廣平府曲周縣 萬曆六年
陰武卿 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萬曆六年
方良曙 南直隸徽州府歙縣 萬曆八年
劉志伊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萬曆八年
劉庠 湖廣承天府鍾祥縣 萬曆九年
鄭欽 南直隸寧國府涇縣 萬曆十年
游季勳 江西南昌府豐城縣 萬曆十年
吳善 福建漳州府龍溪縣 萬曆十一年
王元敬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萬曆十一年
顧章志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萬曆十二年
袁三接 廣東廣州府香山縣 萬曆十三年
孫丕揚 陝西西安府富平縣 萬曆十三年
石應岳 福建漳州府龍巖縣 萬曆十四年
張檟 江西建昌府新城縣 萬曆十五年
陳文燭 湖廣承天府沔陽州 萬曆十七年
邵仲祿 湖廣都司瞿塘衛 萬曆十八年
楊廷相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萬曆十九年
程拱宸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 萬曆二十年
張孫繩 廣西桂林府臨桂縣 萬曆二十一年
熊惟學 江西南昌府南昌縣 萬曆二十六年
趙欽湯 山西平陽府解州 萬曆三十一年
李堯民 山東兗州府濟寧州 萬曆三十二年 見《明實錄》
徐申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萬曆三十三年
王一乾 江西吉安府泰和縣 萬曆三十六年
陸長庚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萬曆三十八年
汪道亨 南直隸徽州府婺源縣 萬曆三十九年
劉日升 江西吉安府廬陵縣 萬曆四十年 見《明實錄》
黃承玄 江西嘉興府秀水縣 萬曆四十二年
姚思仁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 萬曆四十四年
王三才 浙江紹興府蕭山縣 萬曆四十七年
徐必達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 泰昌元年
鄭璧 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天啟元年
畢懋良 南直隸徽州府歙縣 天啟三年
魏說 湖廣武昌府蒲圻縣 天啟四年
談自省 南直隸鎮江府丹徒縣 天啟五年
李逢節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天啟六年
祝以豳 浙江杭州府海寧縣 天啟六年
周維京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天啟六年
黃景章 浙江寧波府鄞縣 崇禎元年
毛堪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 崇禎二年 見《崇禎長編
詹士龍 江西廣信府永豐縣 崇禎年間
劉之鳳 河南開封府中牟縣 崇禎八年
王心一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 崇禎十年
劉餘祐 北直隸順天府宛平縣 崇禎十一年
戈允禮 雲南永昌府保山縣 崇禎十二年
楊方盛 雲南鶴慶府 崇禎十三年
祁逢吉 南直隸鎮江府金壇縣 崇禎十五年
劉士禎 江西吉安府萬安縣 崇禎十六年
王庭梅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崇禎十七年
李正茂 山西平陽府洪洞縣 弘光元年 署任

注釋

[編輯]
  1. ^ 南宋建康知府史正志、馬光祖前後浚濠增築建康府城。
  2. ^ 相當於中都鳳陽府及後來的承天府
  3. ^ 3.0 3.1 3.2 3.3 此時南直隸仍為京師,稱直隸。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明太祖實錄》「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
  2. ^ 2.0 2.1 《國朝列卿紀》,卷一百四十一,嘉靖年間,雷禮
  3. ^ 3.0 3.1 《江蘇省通志稿職官志》,卷十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繆荃孫

來源

[編輯]
  • 明史·志第十六 地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