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龍
劉瑞龍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10年10月 清朝江蘇南通縣 |
逝世 | 1988年5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1]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職業 | 軍人 |
活躍時期 | 20世紀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親屬 | 妻子江彤(1919年10月——1999年12月) 女兒劉延准 女兒劉延寧 女兒劉延東(生於1945年11月) 兒子劉延申 |
劉瑞龍(1910年10月3日—1988年5月25日),男,江蘇南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兼城區區委書記、中共南通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通海特委書記、中共上海法南區委宣傳部長、中共江蘇省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兼軍委委員。「1932年秋,由於叛徒陳資平竄到上海,我就不能在上海活動了。1932年10月,黨中央派我前往川陝工作。」1933年2月化裝成商人隨交通員出發,3月18日到達四川省通江縣向紅四方面軍總部領導匯報完工作、送交了中共中央的文件後,劉瑞龍被派往紅二十九軍擔任政治部主任。1933年5月中共川陝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後,任川陝省委宣傳部部長,發動在川陝蘇區製作了眾多的石刻標語。其中通江縣沙溪鄉景家塬村石崖上的紅軍石刻巨型標語「赤化全川」是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鏨字隊按照劉瑞龍的指示製作的。
抗戰初期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簡稱「西青救」)主辦的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教務處處長、副主任。1939年9月隨劉少奇從延安到達新四軍第六支隊駐地渦陽縣新興集,任中共豫皖蘇邊區委副書記。地處皖東北的國民黨安徽省政府第六行政專員盛子瑾和中共建立了較好的合作抗日統戰關係,因而同桂系李品仙為主席的安徽省政府所不容並遭到通緝。盛子瑾於1940年2月29日帶領其嫡系部隊千餘人南渡淮河離境出走。1940年3月初,劉瑞龍奉中原局書記劉少奇電令,赴皖東北任蘇皖軍政黨委員會書記,受命獨立自主地創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在半年內部隊發展到3萬人槍以上,同時要求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黨,發展自衛軍,普遍建立農工青婦救國會,實行各種進步的抗日政策等等。駐津浦路東泗縣張塘村。1940年9月間,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繼續東進,很快在淮安、寶應一帶創建了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10月,劉瑞龍調任淮海區軍政委員會書記。皖東北只除留下八路軍第五縱隊胡繼成一個團,其餘全部開往蘇北;皖東北區黨委改為皖東北地委,地委書記張彥,專員劉玉柱,地委、專署機關移駐泗宿縣境內。日偽軍乘虛進占皖東北根據地的青陽、馬公店(今泗洪縣車門鄉馬公村)、金鎖鎮等主要城鎮。洪澤湖的湖匪和頑固派武裝也向皖東北根據地騷擾侵蝕。皖南事變後,1941年2月,張愛萍率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由淮海區西返皖東北,先後克青陽、馬公店,經過40多天的連續作戰,恢復了皖東北根據地的基本區域。此後清除了多年來的湖上匪患,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全部恢復。1941年5月,華中局決定重新成立皖東北區黨委,劉子久任書記,劉瑞龍任副書記。1941年9月,皖東北區黨委改為淮北區黨委,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第四師政委鄧子恢任書記,同時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劉瑞龍任行署主任,負責推行減租減息「雙減」政策,即實行「二五減租」,「分半付息」(利息不超過一分半)。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第三野戰軍後勤部司令兼政委,改任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此後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農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副部長[1]、黨組副書記,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8年,劉瑞龍在廣州參加全國農史學會學術討論會時,因心臟病猝發逝世[1]。
家庭
[編輯]女兒劉延東。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翩然儒将刘瑞龙--江总书记怀念的老革命. 新浪網. [2012-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