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
系列条目 |
马克思主义 |
---|
剩馀价值(德语:Mehrwert)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劳动者产生的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动价值,这些被剥削的劳动价值最终成为资本家的利润(产出的劳动价值和工资的落差),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关于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所有。
发展经过
[编辑]19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伍,结果是成本高,利润低。马克思论调在于假定利润提升源于在缺乏法律监管下,劳工被严重减薪,被迫超时工作。因此,马认为所有的资本积累都是剥削。
当时的马克思派不认为资方有参与“劳动”,因此利润应全归劳工所有。剩馀价值的计算是m(剩馀价值)=W(商品价值)-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定义假设
[编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即劳动价值论。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定义表明:首先,价值是商品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其次,价值是劳动的凝聚,所以机器不能创造价值。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认为,机器和其他的原材料,虽然不能创造劳动,但是可以把其作为商品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这种转移是通过生产过程完成的,而新价值的产生也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这一个统一的过程隐盖了工人创造剩馀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商品流通具有两个基础的表现形式——为要买而卖,以及为要卖而买;如果用G表示商品(goods),用C表示货币(currency),则前者可以简写为GCG(商品-货币-商品),后者亦可写作CGC(货币-商品-货币)。马克思提出,这两种流通形态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为了换取商品而出卖已有的等价商品,后者则是为了得到增额的货币而进行商品买卖。在G-C-G的流通过程中,虽然前后商品的使用价值会有不同,但是价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货币在其中只是充当“垫支”的媒介。而在CGC的过程则大不相同,在一轮交换过程结束后,商品买卖者可以从中取回一笔增加的货币:譬如,用100元购买棉花,再将此棉花贩卖出去而得到110元,最终所得的货币比开始时增加了10元;此时,这一过程的表示应该写作CG-C',而C'比C增加的货币量,即C' -C=ΔC被称作剩馀价值,即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当人将财富(货币)视为最重要,忽略了真实世界及人本身,是商品拜物教的内涵之一。
通过剩馀价值,我们很容易推出,工人们所得的总收入是永远比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要少的(否则没有剩馀价值);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购买力是低于社会所生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学:“供过于求”),因此,经济危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假定剩余价值不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而实际上,资本获得利润,会被用于扩大生产,直到当生产的边际利润降低时,资本会被投入国债等渠道,资助政府的种种公共支出,如教育,医疗等,最终使社会上所有人受益。(此结论,为没有考虑资本垄断的情况下得出)
两大类别
[编辑]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说,剩馀价值按照其产生原因分为两类——绝对剩馀价值、相对剩馀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馀价值,叫作绝对剩馀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剩馀劳动时间的量的比例而产生的剩馀价值,叫做相对剩馀价值。
争议与反思
[编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剩馀价值并非无偿被资产阶级占有。资本家创业的过程中须担负各种生产风险,如:政治压迫、租金上升、劳力流失、机器维护、举债创业、市场走向不确定性。企业家风险证明企业家所得的剩馀价值时正时负,资方的承担属无形劳动,其“价值”不该被无视。再者,剩馀价值并非被资本家霸占,应视为资本家无形劳动(承担风险)的结果。相反,当该等风险出现时,劳方并无分担资本家风险的义务,劳动者的最低劳动状态是零,而非负。
在传统的经济上了解马克思的存在意义。企业家职能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是证明未雨绸缪的企业家的成绩,同时资方要面对成本和风险。劳方亦是企业成本的一部份,但资方应保证劳方在任何情况下,得到共识下的“薪酬”和“福利”,而非把成本和风险转移至劳方,如欠薪,等非法行为。反之,指令经济,和国企下,资方与劳方;公营单位人员与人民亦应要存在上述原理,并非把责任推向另一方,造成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
在伙伴合作模式,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角色混合,使之同时演绎两者角色,付出与收入将被等份以一定比例瓜分(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公营单位人员与人民之间,存在职级身份的不同,与此假设不同。)。但自雇人士就是劳者自负盈亏,证明剩馀价值可于个人中实现,同时剩馀价值存在正和负。
相关条目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Shane Mage, The Law of the Falling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Its Place in the Marxia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elevance to the US Economy. Ph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1963.
- Fred Moseley papers: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erard Dumenil & Dominique Levy papers [2]
- Steve Keen, Debunking Economics; The Naked Emper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Zed Press, 2004.Economics: Debunking Economics Overview
- Emmanuel Farjoun and Moshe Machover, Laws of Chaos;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Verso,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