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风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
(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风筝、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
申报地区或单位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438
编号项目Ⅷ—88
登录
  • 2006年
  • 2008年
  • 2011年

风筝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游戏,亦称风琴纸鹞纸鸢等。古代南方稱之為,北方稱之為,並稱南鷂北鳶。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装哨子,其鸣如,故称之为“风筝”或“风琴”。现代以风筝作为统称,包括没有风哨的纸鸢。

其他方言的称呼有鷂子烟台话上海话)、紙鷂福州话)、風吹臺語闽南话貴陽話)、風燈武汉话湖南话)、郑州话开封话)、風子西安话)、風籠合肥话)、風禽客家话)、黟县话)、浦城话雷州话温州话)等。

历史

[编辑]

中国傳説魯班用木头製作风筝,稱之爲“木鳶”,《渚宫旧事》记载「(魯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然而《呂氏春秋·爱类》記載“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提到魯班當時制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1]

韩非子·外储说》記載木鳶的發明者是墨子,云「(墨子)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2]。意思是说墨子曾就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飞行一天后就损坏。墨子制造的「木鸢」(或「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3]。另外,《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加精巧,称其“(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4]。后東漢蔡倫發明造紙术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爲“紙鳶”。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來源請求]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但未成功[5]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來源請求]唐朝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6],取得了成功。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7]。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來源請求]。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风筝传入欧洲。

清朝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分类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的风筝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

软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

硬翅风筝骨架由上下两根竹条做成,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能从两翅的端部逸出。

板子风筝:即平面型风筝,升力片是主体,无凸出部分,风筝四边有竹条文撑,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

其他主要类型还包括串子类立体类桶行形类自由类(其特点是运用现代新技术和外国风筝之长)等等。

产地和制作方法

[编辑]
龙形风筝”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而全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竹篾做龙骨,贴上丝绢尼龙布塑料膜纱纸条马拉纸等,并可绘上鲜艳的颜色。首先要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英寸及23英寸。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英寸,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此时,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并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校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令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倾斜的一方。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見《呂氏春秋·愛類·五曰·二》
  2. ^ 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十一》
  3. ^ 見《康熙字典》“鳶”字釋義
  4. ^ 見《墨子·卷十三·魯問·二十一》
  5. ^ 見《獨異志》卷中,原文:「梁武帝大清三年,侯景反,圍臺城,遠近不通。簡文與太子大器為計,縛鳶飛空,告急於外。侯景謀臣謂景曰:『此必厭勝術,不然即事達人。』令左右射之。及墮,皆化為禽鳥飛去,不知所在。」
  6. ^ 見《新唐書列傳第135藩鎮魏博,原文:「悅自將兵數萬繼進,又使朝光攻臨洺將張伾。伾固守,食且盡,……有詔河東馬燧、河陽李芃與昭義軍救伾。三節度次狗、明二山間,未進。伾急,以紙為風鳶,高百餘丈,過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燧營噪迎之,得書言『三日不解,臨洺士且為悅食。』……」
  7. ^ (唐)高承《事物纪原》:“纸鸢其制不一,上可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風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