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家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家骧(1827年—1885年),子腾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晚清政治人物。卒谥文庄

生平

[编辑]

同治元年(1862年)殿試第二甲第十二名,賜进士出身,时年三十五岁。選庶吉士散館編修,1867年出督山东学政,寻调山西(与于建章对调)。1868年因父喪解職,守喪後重新上任舊職。歷升翰林院侍講(同治十年,1874年8月)、南书房行走(同治十三年,1874年9月)侍讀、侍講學士等。光绪元年(1875),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2月,任日讲起居注官,光绪二年,任国子监祭酒,光绪七年(1881),任詹事府少詹事,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绪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任稽察科事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光緒九年(1884),任直隶省举人复试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官,朝考阅卷大臣,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任武闱会试正考官,慈禧太后50寿庆,赏赐张家骧“砥德砺才”牌匾,并赐紫禁城骑马,终官吏部右侍郎。

光緒十一年(1885年),张家骧病逝于吏部侍郎任上,归葬于鄞县龙观[1]

家族

[编辑]

世居于宁波西门板桥,后称郎官第,始祖张洪顺,万历年间由迁居月湖,三叔张岳年1852年举人,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军机处军机章京榆林知府,延榆绥道,安徽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终官陕西布政使。

事蹟

[编辑]

张家骧为参与讨论立嗣 (光绪帝)的二十八位大臣之一。张家骧曾为二帝师,初入翰林院时为同治帝弘德殿行走。同治13年,任南书房行走,同治帝十九岁病逝,当时光绪帝才五岁,张就成了光绪帝的师傅(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孙家鼐(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等大臣同为光绪帝老师,曾跟随光绪帝长达九年,是影响光绪帝戊戌变法思想的人物之一。

张家骧也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关键人物之一。此案在当时轰动一时,案件复杂,经三级六审,仍不得决断。张联合当时的知名人士翁同龢夏同善林拱枢林则徐子)等,请求此案进京复审,得批准,最终为此案平反昭雪。

家族

[编辑]

父亲张善元,祖父张积梓,曾祖父张光瑾。张家骧行二,兄张家骏,弟张家骐,张家介(早卒),张家馯(季良,1900年岁贡),妹四人,分别适周贻浚、刘鹍、林源震、董世滋。有五子,张有翊(早卒),张有培(举人),张有埰,江苏通州知州,张有埏,张有垣。至少二女:张新有(女),张庆有(女)。其家族辈份为:洪应文,承嘉光,积善家,有馀庆,坤厚载,乾健行,贞元会,世永昌。

著作

[编辑]
  • 《粤南志》
  • 《中华币制史》
  • 《中国之币制与汇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八》:张家骧,字子腾,浙江鄞县人。同治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山东学政,调山西。遭父忧解职,服除,起故官。迁侍讲,入直南书房光绪元年,转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年,命直毓庆宫,迁侍讲学士。明年,刘铭传奉召入都,疏请筹造清江浦铁路,下李鸿章等议。家骧念典学方新,讲求上理,万一言利之臣随声附和,一言偾事(此词为张家骧首创),关系匪轻,乃力陈三弊阻止之。疏入,仍令鸿章覈覆,鸿章力主铭传策。然自是御史洪良品陈五害,侍讲张楷陈九不利,并随家骧而上谏书矣,事竟寝。数迁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九年,授工部右侍郎,调吏部
    家骧纯谨好学,一谢时趋。莅官端慎。授帝读,朝夕纳诲,颇能尽心所职。十年,卒,上悼惜,赐祭葬如制,谥文庄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 《清史稿》
  • 《清史列传·卷五十三·大臣画一传档后编九·张家骧》,第4196--4197页
  • 《鄮西张氏宗谱》
  • 《翁同龢日记》
  • 《鄮西张氏信房支谱》
  • 《同治朝上谕档》
  • 《光绪朝上谕档》
  • 北京“宁波帮”史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