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兰塔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兰塔文
类型
使用时期
公元第六世紀至今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梵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婆罗米文
子体系
姊妹体系瓦特卢图字母
ISO 15924
ISO 15924Gran (343), ​Grantha
Unicode
别名Grantha
范围U+11300–U+1137F

古兰塔文(英語:Grantha坦米爾語கிரந்த ௭ழுத்து giranda eḻuttu)是公元6至19世紀南印度泰米爾語使用者所廣泛使用於書寫梵語之文字,是婆羅米文之子書寫系統,傳統上在泰米爾納得邦喀拉拉邦使用。古蘭塔文源自帕拉瓦文,與泰米爾文瓦德茹得文英语Vatteluttu script同源[1],衍生了馬拉雅拉姆文,經早期帕拉瓦文與泰文爪哇文等東南亞與印度尼西亞文字以及僧伽羅文蒂格拉里文有緊密關係。早期古蘭塔文曾用於書寫梵文典籍、銅刻和印度教寺廟中石碑,亦曾用於書寫梵——泰米爾混合文語英语Manipravalam,於七世紀演變成中世古蘭塔文,到八世紀演變成過渡古蘭塔文,直至十四世紀最終變成現代古蘭塔文沿用至今。[2][1][3][2][1]

英屬印度下的泰米爾正統主義運動和泰米爾國族主義運動企圖杜絕古蘭塔文的使用,並推舉泰米爾文爲唯一正統。加上天城文作爲書寫梵語的文字的普及,因此古蘭塔文在近代已漸漸色微。

現代古蘭塔文

[编辑]

現代古蘭塔文不少字母與泰米爾字母相近。

元音

[编辑]

輔音

[编辑]

就如其他婆羅米系文字,古蘭塔文輔音字母自帶元音/a/。無韻者以怛達點畫標示:

以下每個字母自帶元音/a/:

其他元音以附加符號標示:

Unicode

[编辑]

古兰塔文被添加到于2014年6月发布的Unicode7.0中。所占区段是U+11300–U+1137F:

古兰塔文[1][2]
Official Unicode Consortium code chart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130x 𑌀 𑌁 𑌂 𑌃 𑌅 𑌆 𑌇 𑌈 𑌉 𑌊 𑌋 𑌌 𑌏
U+1131x 𑌐 𑌓 𑌔 𑌕 𑌖 𑌗 𑌘 𑌙 𑌚 𑌛 𑌜 𑌝 𑌞 𑌟
U+1132x 𑌠 𑌡 𑌢 𑌣 𑌤 𑌥 𑌦 𑌧 𑌨 𑌪 𑌫 𑌬 𑌭 𑌮 𑌯
U+1133x 𑌰 𑌲 𑌳 𑌵 𑌶 𑌷 𑌸 𑌹 𑌻 𑌼 𑌽 𑌾 𑌿
U+1134x 𑍀 𑍁 𑍂 𑍃 𑍄 𑍇 𑍈 𑍋 𑍌 𑍍
U+1135x 𑍐 𑍗 𑍝 𑍞 𑍟
U+1136x 𑍠 𑍡 𑍢 𑍣 𑍦 𑍧 𑍨 𑍩 𑍪 𑍫 𑍬
U+1137x 𑍰 𑍱 𑍲 𑍳 𑍴
注释
1.^ Unicode 版本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分配的代码点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Richard Salomon. 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0–42 [2021-06-17]. ISBN 978-0-19-53566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2. ^ 2.0 2.1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Grantha alphabet (Alternative title: Grantha script).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8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3. ^ Giovanni Ciotti; Hang Lin. Tracing Manuscripts in Time and Space through Paratexts. Walter De Gruyter. 2016: 62–63 [2021-06-17]. ISBN 978-3-11-0479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參考文獻

[编辑]
  • Grünendahl, Reinhold. (2001). South Indian Scripts in Sanskrit Manuscripts And Prints. Wiesbaden, Germany: Harrassowitz Verlag. ISBN 3-447-04504-3
  • Venugopalan, K. (1983). A primer in Grantha characters.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