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此條目的內容與蒙古族条目矛盾。 |
蒲松龄 | |||||||||||||||||
---|---|---|---|---|---|---|---|---|---|---|---|---|---|---|---|---|---|
作家 | |||||||||||||||||
貢生 | |||||||||||||||||
國家 | 明、清 | ||||||||||||||||
字 | 留仙 | ||||||||||||||||
號 | 柳泉居士 | ||||||||||||||||
族裔 | 漢族 | ||||||||||||||||
籍貫 | 山东淄川 | ||||||||||||||||
出生 | 1640年6月5日 | ||||||||||||||||
逝世 | 1715年2月25日 | (74歲)||||||||||||||||
| |||||||||||||||||
經歷 | |||||||||||||||||
著作 | |||||||||||||||||
《聊齋誌異》 | |||||||||||||||||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中國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漢人。世称“聊斋先生”,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1]。
生平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热衷功名。父親蒲槃,此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松齡為董氏子。年少時,張獻忠、李自成叛變、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間,烽火動盪。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縣、府、道試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極不得志,满腹实学,鄉試屡不中举,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岁時,才被補為贡生而已[2]。平日除微薄田產外,僅能以教書、幕僚維生。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後隨往高郵,一年后回家乡,在一个姓毕的人家做私塾老师,於畢家石隱園綽然堂教學近40年,直到71歲歸家。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
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收集素材,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龄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有說只要說出一些神鬼傳說供蒲松齡者就可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魯迅以為未必可信。蒲松龄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誌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想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誌異》之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3],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诗、词、散文、俚曲等,还有一篇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后来有专门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的学问,名为蒲学。
蒲松齡的座右銘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家世[4]
蒲松齡的遠祖蒲臻,高祖蒲世廣,在地方上都有點名氣。曾祖蒲繼芳,同他父親一樣,是個秀才。叔祖蒲生汶中了進士,選河北玉田知縣,是個有名的孝子,聽說老母患病,哭得湯水不進,嘔血數斗,死在衙門。他是蒲松齡屢次提到的玉田公,也是蒲家幾代中最高功名的人物了。蒲松齡的祖父蒲生汭沒有功名,父親蒲槃,字敏吾,原先也儘力讀書,知識淵博,但考到二十幾歲,不能進學,家境又困難,便棄儒經商,做起買賣來。二十年問,有了相當的積累,成為當地的富裕人家。明末天下大亂,他便停業在家讀書教於。蒲槃長子兆箕早喪,四十多歲沒有兒子,性情喜歡周貧濟困,到蒲松齡出生時,家道已經衰微了。 蒲松齡是蒲槃的第三個兒子,正妻董氏所生。上面還有長兄兆箕,次兄柏齡;下面還有個弟弟鶴齡,總共兄弟四人。
族属问题
關于蒲松齡先世的族屬有四種說法:即回族說、蒙古族說、漢族說、女真族說。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說均已被學術界排除。
根據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上的記載來看(劉氏乃蒲松齡之妻),蒲松齡全家信佛重僧且圈養家豬,不符合山東地區回族人及其後裔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另外蒲松齡的先祖在元代擔任過般陽路總管,當時朝廷對路總管人選的任用有明確的規定──《元史·世祖紀三》載:“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爲定制。”由漢人擔當各路總管是元朝定制。
蒲松齡在自撰《族譜序》也提到“吾族爲般陽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內有谕葬二:一諱魯渾,一諱居仁,並爲元總管,蓋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所謂“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罷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國時期。因爲在此時期,蒙廷對漢地進行間接統治,委付漢人世侯直接統治,漢人總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繼或祖孫相傳。由此補證了蒲松齡先祖爲元代漢人的說法。
著作
注釋
- ^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在第32期‘市民学堂’上,央视百家讲坛《话说聊斋》主讲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以‘话说聊斋,神鬼狐妖的世界’为题,在解读聊斋中告诉市民,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不但丝毫不亚于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等短篇小说巨匠,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宋广玉,2006年3月19日)
- ^ 《淄川县志·续贡生》:“先生讳松龄,宇留仙,号柳泉,康熙辛卯岁贡,以文章风节著一时。”
- ^ 光緒二十年,蒲英灝供職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氏後代,藏有《聊齋誌異》稿本,便商請借閱。後下半部有借無還矣。
-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李靈年著,第3頁
參考文獻
- 路大荒:《蒲松龄年谱》
- 《蒲松齡及他的聊齋》:司馬中原著,楷達文化出版
- 〈从两条史料看蒲松龄的民族属性〉,蒲泽 《浦松龄研究》 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