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团音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18日) |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指一种存在于汉语中的两组对立的咝音声母。对于齐齿呼和撮口呼的字,若声母为有咝齿头音[ʦ]、[ʦʰ]、[s](拼音:z, c, s)则称为尖音;若声母为有咝正齿音[ʨ]、[ʨʰ]、[ɕ](拼音:j, q, x)则称为团音。例如,“清”([ʦʰiŋ],发音即清华大学英文名中的“Tsing”)为尖音,“轻”([ʨʰiŋ],发音同普通话)为团音;又如,“西”([si],发音类似英文“see”)为尖音,“溪”([ɕi],发音类似英文“she”)为团音。
历史渊源
编辑尖团音的区别源于中古汉语的齿龈音([ʦ]、[ʦʰ]、[s]等)和软腭音([k]、[kʰ]、[x]等,即g, k, h)的对立,尖音直接继承自中古汉语的齿龈音,团音是软腭音腭化成龈腭音的结果。官话中的软腭音腭化成龈腭音约发生在明清之际。所以北方官话中发尖音音者声母大多与粤语相似,发团音者在粤语中大多发[k]、[kʰ]、[x]声母。
这种概念区分始见于清初,《圆音正考》里已经有尖团音的概念[1]:“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尖音指当时官话里[i]、[y]前的声母[ʦ]、[ʦʰ]、[s],如煎[ʦiɛn](ziān)、千[ʦʰiɛn](ciān)、先[siɛn](siān)的声母;团音指[i]、[y]前的声母[ʨ]、[ʨʰ]、[ɕ],如肩[ʨiɛn](jiān)、牵[ʨʰiɛn](qiān)、掀[ɕiɛn](xiān)的声母。
在昆曲中,把所有齿龈音称为尖音,也把卷舌音称为团音,尖团音的对立,就成了齿龈音和龈腭音、卷舌音的对立。
在一些软腭音没有腭化成龈腭音的汉语中,也借用尖团音来表明齿龈音和软腭音的区别,这时尖音指齿龈音,团音指软腭音。
民国成立不久后于1913年建立的国语规范“老国音”,糅合众多汉语方言特点,并存在着尖团音的区别,如“趣”读作尖音cǜ (cyù) ,而“去”读作团音qù。
现时区分尖团的汉语
编辑语言别 | 尖音例字 | 团音例字 | |||||||||
---|---|---|---|---|---|---|---|---|---|---|---|
精 | 清 | 前 | 心 | 邪 | 见 | 去 | 群 | 晓 | 匣 | ||
中古汉语拟音 | t͡s | t͡sʰ | d͡z | s | z | k | kʰ | ɡ | x | ɣ | |
不 分 尖 团 |
现代标准汉语 | t͡ɕ | t͡ɕʰ | t͡ɕʰ | ɕ | ɕ | t͡ɕ | t͡ɕʰ | t͡ɕʰ | ɕ | ɕ |
中原官话关中话 | |||||||||||
淮语合肥话 | |||||||||||
晋语太原话 | x | ||||||||||
赣语南昌话 | h | ||||||||||
湘语长沙话 | ɕ | t͡ɕ | |||||||||
分 尖 团 |
淮语南京话(老派) | t͡s | t͡sʰ | t͡sʰ | s | s | ɕ | ||||
西南官话金仙话 | |||||||||||
吴语苏州话 | z | z | t͡ɕ | t͡ɕʰ | d͡ʑ | ɕ | ɦ | ||||
闽南语台湾话 | t͡ɕ | t͡ɕʰ | t͡ɕ | ɕ | ɕ | k | kʰ | k | h | ʔ | |
闽南语厦门话 | t͡s | t͡sʰ | t͡s | s | s | ||||||
闽东语福州话 | s | kʰ | x | ||||||||
粤语广州话 | t͡sʰ | t͡sʰ | h | h | h | ||||||
客家语四县话 | t͡ɕ | t͡ɕʰ | t͡ɕʰ | ɕ | 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