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重定向自按需分配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或譯按需分配(英語: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德語:Jeder nach seinen Fähigkeiten, jedem nach seinen Bedürfnissen.)是馬克思在其1875年出版著作《哥達綱領批判》提出之口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此種狀態會於已發展的共產社會,物質生產力極大化之後發生。

各取所需和按需分配

编辑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历史文献显示,在1958年之前的所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汉语宣传文字,都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1958年之后,很快就改成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意义相同。但是前者反映的主体是个人意志,即由“取者”自己决定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而后者反映的是集体意志,个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不能自己決定,而要由“集体”或者“领导”决定。[1][2]

誤解

编辑

大躍進人民公社初期,鼓勵人們於大鍋飯食堂「放開肚皮吃」,但很快就發覺不夠吃了。持平地說,先不論該人是否已「盡所能」和生產力有多少,但對於還未覺悟的人,他取用的不一定只是剛剛足夠他需要的,而是他想要的,很可能遠多於他的(真正)需要,因此資源就不一定足夠所有人使用了,因為“各取所需”的意义在於:人们根据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提取社会资源,而非自己想要多少就取多少。例如即使在發達的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會得到免費基礎教育、醫療、政治權利等,但只有傷殘或特殊需要者會得到額外照顧。

实现按需分配的生产力基础

编辑

在列宁所著的《国家与革命》中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一节,引用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随着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4]

另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中共党史教育网.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2. ^ 徐庆全. 话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 ^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全集》 第31卷. 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翻译.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通过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4. ^ 〈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九卷.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 –通过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