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元朗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元朗 (搞清楚)
元朗大馬路人頭擁擁,輕鐵穿梭其中。

元朗香港新界西北市區。響英國管治新界中期,選做新界西北面行政中心,到家下亦都係元朗區中心。元朗英文寫做 Yuen Long,早期就寫做 Un Long

元朗四周仍然係鄉郊,東面係凹頭,西面係屏山,南面係十八鄉,北面係南生圍

[編輯]

根據考古發掘,元朗喺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秦朝開始劃入中國版圖。

元朗一帶,地理環境以前同家下好唔同。古時元朗係汪洋一片,元朗舊墟一帶都係島。舊墟南便個地方叫大樹,即係家下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係水上人,即係蜑家人嘅艇聚埋一氣嘅海灣。佢哋重響處起咗間天后廟,即係大樹下天后廟[1]。天后廟東面係蜑家埔,西面係蜑家灣。因為呢處多水上人,會同村民做買賣,所以就變成墟。廟記(1938年嘅《重修天后古廟碑記》)有寫:『三百年前,元朗河流上通南坑,中有高原矗然而深秀者,則大樹也,大樹東曰蛋家埔,大樹西曰蛋家灣,處居爰處,而浮家泛室之流,若輩崇仰水神,在大樹下建小廟,以祀天后。』[2][3]後尾因為個海畀河沙積,或者村民圍淺海做田,就慢慢變成地,個墟後尾搬到去大橋墩。再因為同樣原因,個墟又搬到個近海嘅地方,即係元朗。

元朗原本係指家下元朗舊墟一帶。由一個發展而來。香港全境曾經響大清中期受遷界令打擊,人口大減。1668年,即係康熙七年,大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准村民返屋企。之後一年,1669年,即係康熙八年,錦田進士鄧文蔚封咗地開墟。佢就搬咗響原本響大橋墩大橋墩墟到圓蓢,呢件事亦都寫咗響舊墟天后廟《重修天后古廟碑》,『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塊碑係1856年,即係大清咸豐六年,愛新覺羅奕詝做皇帝嗰時(變調讀史)立嘅。因為搬到元朗,亦都改名做圓蓢墟,後尾變做圓朗墟,最尾寫成變咗元朗墟,亦即喺元朗舊墟

到咗1899年,英國人接收新界,元朗成為香港一部分。英軍無耐就開始起青山道(今日嘅青山公路),將元朗同九龍打通,方便統治之餘,亦都改變咗新界經濟面貌。響呢個時候,因為元朗墟唔夠用,亦都有鄉民嫌錦田人收租收得貴,就響1915年青山道附近,就係家下青山公路同合益街一帶,另開新墟,叫元朗新墟。啲人亦都叫青山公路做大馬路或者元朗大馬路。原本元朗墟就畀人叫舊墟,墟唔近大馬路,無咁方便,最後都沒落。

1907年香港政府揀咗大埔做新界管治中心,叫理民府。之後,再一分為二,元朗一帶屬於北約理民府,係大埔管。1947年,北約理民府分為元朗理民府同大埔理民府。元朗就成為新界西嘅管治中心。

因為經濟同政治中心都響元朗新墟一帶,所以呢度亦變得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香港政府亦都介入呢度嘅發展,好多公共設施都起響元朗。墟市呢個形式亦都慢慢淘汰。1972年政府將元朗規劃做衞星城市。1982年再將元朗加埋屏山同附近地方連埋規劃做元朗新市鎮

[編輯]
  1. 衞星圖
  2. 樹下天后廟簡介原著喺2007年5月5號歸檔。喺2007年2月26號搵到
  3. 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嘅網上刊物:港節誕十八鄉大樹下天后誕主頁:甲、十八鄉的組成原著喺2005年3月8號歸檔。喺2017年7月16號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