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安門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天安門

天安門北京皇城之正門也,在故大明門北,端門之南,南間長安街天安門廣場。今存者,蓋一九七零年重建者也, 高三十四有奇,下有城臺,券門五闕,上立城樓,重簷歇山,黃瓦紅柱,門前開金水河,樹華表一對。

永樂間,燕王靖難,乃以北平行在,稱燕京。遂於故宮址興皇城,永樂十八年,建成,於紫禁正門立木牌坊,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意,名曰「承天門」。

崇禎十七年李闖陷京師,焚毀之。

順治八年,改其舊制,築城臺,立城樓,樓東西闊九間,南北深五間,以合九五之意。復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意,更名曰「天安門」。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行典禮於城樓,復書標語於城臺南牆,其詞曰:「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更懸毛澤東像於中門之上。

一九五零年,易東側標語,曰:「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一九六四年,標語改書以簡體字,其制乃沿至今。

一九六九年邢臺地震,樓大損,國務院遂盡拆舊樓,依舊制重立,即今之所見者也。

門前,本為千步廊,蓋六部所在也,迨清祚終,平民始得入焉。及後,中共蘇聯人言,門前建觀禮台、拓廣場,遂毀中華門並皇城外諸城殘墻,止留天安門城臺,更建人民大會堂博物舘等,即今天安門廣場者。

以其為北京中心,民國以降,每有事,雲集門前者眾,若五四運動之屬,不得盡述矣。中共以為革命象徵,繪於國徽。至中共得國,民眾猶集焉,四五六四之事亦發於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