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李丽云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6

摘 要

摘要内容: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中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的结构方式,这
种结构也最能体现汉语“以简单的结构形式负载丰富的语义内容”的特点。虽然动补式
复合词在形式上只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动+补”格式的双音节词,但是它所能传达的意
义内容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行为,而是由至少两个彼此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
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的子事件整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的致使性事件。正因为如
此,动补式复合词中用以表示这两个子事件的构词语素“动”和“补”之间也就有着十
分复杂的语义关系。而这种复杂的内在语义结构又同时使得动补式复合词在不同句法结
构中出现时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句法表现。动补式复合词不单在句法功能上有着区别于其
他结构类型复合词的复杂表现,即使在动补式复合词内部,不同小类之间在句法功能方
面的表现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动词配价、构式、语
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
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考察与分析。文章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
上揭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
句法格式的关系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写和阐
述,同时也尝试对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为四章,分别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范围、来源,内
部结构,外部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其中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特
别是深层语义结构的分析与阐释、对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功能特征的考察与描写是本论文
研究的重点。
在绪论中,我们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所运用的相关
理论加以介绍,综述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还对本文在选词以及语料的择选与取舍过程
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首先对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动补短语、动结式、使成式等几个相关概
念加以区分,明确了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然后对比动补式复合词与连动式、联合式、
兼语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复合词以及动补短语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了动补
式复合词的范围;最后对动补式复合词从来源上进行了分类,同时探讨了动词的虚化和
短语的词化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在动补式复合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章我们从表层语法格式和深层语义结构两个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进行了挖掘。在表层格式上,我们根据构词成分性质和功能的差异概括出了动补式复合
词的不同格式,并对哪些语素可以作为构词成分进入动补式复合词进行了说明;在深层
结构上,我们根据补语性成分的意义类型和语义指向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
分类,并以此揭示出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特征即致使性语义特征。
第三章重点分析和描写动补式复合词的外部语法功能特征。我们分别从动补式复合
词所能承担的句法角色,与其他句法成分之间进行组合的能力,与“着/了/过”等时体
范畴的制约关系,与否定式、可能式、重叠式等特殊的句法形式以及“把”字句、
“被”
字句、意念被动句等特殊句式之间的共现情况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句法功能表现
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同时也对不同小类动补式复合词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表
现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第四章可以说是第三章内容的延伸。通过对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功能的分析,我们发
现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
“动+补”的结构格式以及“致使性”语义结构特征)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它的语法功能表现,而这种结构对功能的影响在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
合词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本章将以动宾式和主谓式为例进一步论述复合词结构与
功能之间的关系。
结论是对全文内容和观点的综合论述,同时也指出本项研究中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关键词:现代汉语 动补式复合词 结构 功能
Abstract

Content: The v-c (verb-complement) compound is a very special and important


compound structure in Chinese. This is a typical exe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simple structure embedded with rich semantic contents”. The verb-complement is a verb
plus complement dissyllable, but it does not only convey a simple action or behavior. It shows
a causative event which comes from at least two connected sub-events with time order and
logical cause-effect relation. Thus the two component morphemes manifest complicated
semantic relationship. The complicated internal semantic structure finds varied syntax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syntax structures. The syntax functions of v-c compounds differ with
other forms of compounds. Even within v-c compounds,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vary a lot in
syntactical functions.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full-scale and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the range,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v-c compound by combining semantic analysis and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using modern linguistic theories such as prototype theory, valence theory,
construction theory,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theory.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v-c compound, the thesis discovers resulativ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It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v-c compound in terms of syntactic role, compounding capability, relationship with certain
syntactic form and special clause. At the same time 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ounds.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y focus
respectively on the concept, range, origin, internal structure, external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key part of the research i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verb-complement especially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mantic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v-c compound.
The introduction part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research ideas,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and related theories. It summar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 selection, lexicon selection and some other related issues.
Chapter on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for v-c compound by distinguishing its differences
with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verb-complement phrase, resulative construction, causative
form. It restricts the range of verb-complement by defining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v-c compound and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coordinative disyllabic construction,
dual-function construction,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subject – predicate construction,
verb-object compound, verb-complement phrase. It classifies v-c compounds by origins. and
also discusses delexicalization of verbs and lexicalization of phr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verb-complement for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internal structures of v-c compounds in terms of surface
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 It summaries 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of v-c compounds
according to parts of speech and functions of the components. It also demonstrates what kind
of morphemes can be the components in v-c compounds. In terms of deep structure, it
analyzes semantic types of the complements and semantic orientation aiming to discover
resulativ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v-c compounds.
Chapter 3 analyzes and describes external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c compound.
The syntax function is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yntax role, the collocation
capability with other syntax components, the bi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ime and tense
indicator zhe, le, guo, concord with special syntax form as negative, possibility expressive,
duplicated form, concord with special clause as Ba clause, Bei clause, notional passive clause.
It also describes and explains different syntax function of the sub-categories.
Chapter four is the extension of chapter three. From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verb-complements, we can see that the structure confines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to some
extent. The structure’s confinement on function is common in compounds, especially in
syntactical compounds. The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und
structure and its functions, taking subject – predicate compound and verb-object compound as
examples.
The conclusion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content and points of view of the whole thesis.
It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Verb-complement compound;Structure;Function


目 录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绪论 …………………………………………………………………………………………1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5
(一)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5
1、关于复合词结构的研究 …………………………………………………………5
2、关于复合词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10
(二)动补式复合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1
1、关于动补结构(或使成式)产生时代的研究 …………………………………11
2、汉语史专书中的动补结构研究 …………………………………………………12
3、动补结构的性质研究 ……………………………………………………………13
4、近些年对动结式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14
5、“动补式复合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4
(三)本课题以往研究中的未尽问题 ………………………………………………15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16
(一)研究思路 ………………………………………………………………………16
(二)研究方法 ………………………………………………………………………17
(三)研究中运用的相关理论 ………………………………………………………18
四、语料的选择与整理 …………………………………………………………………19
(一)选词 ……………………………………………………………………………19
(二)语料的搜集、分析和整理 …………………………………………………24
第一章 动补式复合词概说 ………………………………………………………………27
第一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范围…………………………………………27
一、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 ……………………………………………………………27
(一)什么是动补式复合词 ………………………………………………………27
(二)动补式复合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8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 …………………………………………………………32
(一)原型理论与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 ………………………………………32
1、关于原型理论 …………………………………………………………………32
2、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原型范畴 ……………………………………33
(二)动补式复合词范围的界定 …………………………………………………36
1、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结构类型复合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6
2、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短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3
3、确定动补式复合词的标准 ……………………………………………………44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 …………………………………………45
一、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及其分类 …………………………………………………45
(一)由短语词化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 …………………………………………45
(二)以“动+补”为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46
二、动补式复合词与语法化、词汇化 ………………………………………………48
(一)语法化和词汇化 ……………………………………………………………48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产生与语法化和词汇化 …………………………………49
1、动词的虚化 ……………………………………………………………………49
2、短语的词化 ……………………………………………………………………50
第二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51
第一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形式 ………………………………………………51
一、从构词成分的词类性质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 …………………………51
二、从构词成分的功能特征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 …………………………53
(一)动补式复合词中动词性语素的功能类别 …………………………………53
(二)动补式复合词中形容词性语素的功能类别 ………………………………54
三、从语义特征看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55
(一)不能进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语素 ……………………………………………55
(二)能够进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语素 ……………………………………………55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 ………………………………………………57
一、关于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58
(一)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学说 ……………………………………………58
(二)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 ……………………………………59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61
(一)
“补”在动补式复合词深层结构中的地位 …………………………………61
(二)
“补”的语义类型与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63
1、结果义补语性成分 ……………………………………………………………64
2、趋向义补语性成分 ……………………………………………………………65
3、评述义补语性成分 ……………………………………………………………65
4、意义有所虚化的补语性成分 …………………………………………………65
(三)
“补”的语义指向与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66
1、指施型 …………………………………………………………………………68
2、指受型 …………………………………………………………………………69
3、指动型 …………………………………………………………………………70
4、指他型 …………………………………………………………………………71
(四)动补式复合词是致使结构的一种特殊类型 ………………………………73
1、动补式复合词所表达的语义关系 ……………………………………………73
2、动补式复合词本身也是一种构式 ……………………………………………74
3、动补式复合词作为致使结构的特殊性 ………………………………………77
4、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类型 ………………………………………………77
5、从辞书释义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 ………………………………………80
第三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外部功能 ………………………………………………………87
第一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特征 ………………………………………………87
一、动补式动词的句法角色 …………………………………………………………88
(一)动补式动词作谓语 …………………………………………………………88
(二)动补式动词作定语 …………………………………………………………90
(三)动补式动词作主语、宾语 …………………………………………………91
(四)动补式动词作补语 …………………………………………………………93
二、动补式动词的句法组合能力 ……………………………………………………94
(一)动补式动词带补语 …………………………………………………………94
(二)动补式动词带宾语 …………………………………………………………96
(三)动补式动词前加状语 ………………………………………………………97
(四)动补式动词前加定语 ………………………………………………………98
三、动补式动词与时体范畴 …………………………………………………………99
四、动补式动词的特殊句法形式 ……………………………………………………100
(一)否定式 ………………………………………………………………………100
(二)重叠式 ………………………………………………………………………101
(三)可能式 ………………………………………………………………………102
五、动补式动词与特殊句式 …………………………………………………………104
(一)动补式动词和“把”字句 …………………………………………………104
(二)动补式动词和“被”字句 …………………………………………………105
(三)动补式动词和意念被动句 …………………………………………………105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配价研究 …………………………………………………106
一、配价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概述 …………………………………………………106
二、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分析 …………………………………………………………107
(一)动补式动词配价分析的两种思路 …………………………………………107
(二)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分析举例 ………………………………………………108
(三)动补式动词的配价规律 ……………………………………………………110
第四章 双音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 ………………………………113
一、动补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113
二、双音复合动词的结构方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115
(一)动宾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115
(二)主谓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119
三、双音复合动词的语法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122
结论 ………………………………………………………………………………………125
参考文献 …………………………………………………………………………………127
附录一 参考书目 ………………………………………………………………………131
附录二 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 …………………………………………………………140
附录三 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类 ……………………………………………………142
附录四 《现汉》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及其释义 …………………………………………144
后记 ……………………………………………………………………………17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76
绪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词都是最重要的一级语言单位,它既是词汇单位,又是语法单
位。一方面,词是构成词汇系统的主体部分,是词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作为最
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词又是语法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词特别是复合词的
研究,我们既可以深入其内部,进行微观的词法考察,分析其构成形式,探讨其内部构
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外部,对其进行宏观的句法功能分析,考
察词在更大语法单位中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可以说,复合词是沟通词汇和语法的桥
梁,是联结词法和句法的纽带。复合词研究也就因此成为了词汇研究甚至整个语言研究
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复合词特别是双音节复合词所占比重很大1。这是汉语词
汇双音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句法结构对复合词结构
的影响角度来看,汉语双音复合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借用句法结构模式来加以解释2。
在这些词中,有些是直接由内部结构相对松散的词组凝固而成的,词组内部词与词之间
的句法结构关系在词汇化过程中被凝结在复合词内部,从而决定着构成复合词的语素与
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有些则是人们在句法结构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或者不自觉
地将句法结构的构造规律运用到构词上创造出来的、构词语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类似
句法解释的新词。无论是经历了由词组凝结成词的词汇化过程,还是以句法结构为原型、
将其结构模式和句法关系投射于词的内部的构造新词的过程,这些词都更多地体现了复
合词的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关系。正如陆志韦(1960)曾经说过:“汉语里,造句
的形式和构词的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个语言片断的内部结构有种种类型,一个
类型,单就它的各部分的意义上的关系来说,可以是构词法和造句法所共有的”[1]。认
知语法学家 Givón(1971)也提出过“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2]的著名论断。那
些在句法上能够讲得通的关系大都可以在词内语素之间的关系上得以复现出来。朱德熙
先生(1982)明确指出“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
系一致的。句法结构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等,绝大部分复合词也是

1
根据周荐(2004)的统计,《现汉》1996 年修订本收条目 58481 个,其中双字格的有 39548 个,约占该词典收条总
数的 67.625%。其中由单词根与单词根构成的双字复合词有 32346 个,约占该词典所收条目总数的 57.8%。
2
根据周荐(2004)的统计,汉语中的双音节复合词总数是 32346 个,其中可以用句法结构模式加以解释的有 31237
个,约占 96.57%。

1
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3]。
我们承认某些复合词的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在对汉语复合词进行构
词法分类时,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借用句法结构的关系来进行命名和分析的。但是我
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朱先生所列举的这些以句法结构关系命名的复合词并不都是通过句
法构词手段构造出来的,至少占复合词多数3的偏正式和联合式就很难说是句法关系的
凝结或者仿造。典型的体现句法关系的复合词主要有动宾式、主谓式和动补式等几类。
对于这些通过句法手段创造出来的复合词而言,它们的构词成分中至少包含有一个
谓词性的中心成分,这也就使得整个复合词在句法属性上往往体现为谓词,在与其他成
分组合成更大句法结构时居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以句法构词手段创造出来的复合词
在词类属性上大都以动词为主,它们可以在句子结构中充当谓语的中心成分,是整个句
法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成分4。
像这样既能在词的内部体现某种句法关系,同时又在更大句法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的“句法复合动词5”有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等几类,我们之所以选择动补式复合
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复合词在各种语
言中都有,但是并非所有语言中的复合词都有着完全相同的构造方式。换句话说,对于
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词而言,大多数结构类型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类
型是某一种或几种语言所特有的。动补式就是这极少数例外中的一类,它是汉语中非常
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而在其他语言中却是比较罕见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可能
存在“动+补”的结构格式,但是这样的组合形式在语法属性上通常是短语而非复合词)。
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复合词的一种特殊结构类型,也因此最能凸显汉语复合词区别于其

3
各类复合词的数量及其所占比重会受到分类标准、考察对象及收词范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统计的结果就可能
会因人、因对象而异。我们这里所说各类复合词数量的多少主要就是依据周荐(2004)的统计结果。周荐(2004)
曾经对各类复合词的数量及所占比重进行过统计,他按照字与字之间的意义结构关系将现代汉语双字复合词分为了
定中格、状中格、支配格、递续格、补充格、陈述格、重叠格、联合格和其他九个大类,其中的“补充格”基本上
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动补式”。根据他的统计,现代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总数为 32346 个,其中定中格 13915 个,占总
数的 43%,状中格 2496 个,占 7.72%(这两类相合即相当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偏正式”,所占比重为 50.72%);联合
格(即联合式)8310 个,占总数的 25.7%;支配格(即动宾式)5030 个,占总数的 15.6%;递续格 547 个,占 1.7%;
陈述格(即主谓式)380 个,占总数的 1.17%;补充格(即动补式)300 个,占总数的 0.93%;重叠格 259 个,占 0.8%;
其他(即难以归入上述八类的双字复合词)8310 个,占 3.4%。
4
即一般所谓“动词中心/核心论”。吕叔湘早在 1942 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动词中心观” ,
但只是勾画了一个理论框架,而没有深入和展开。法国的泰尼埃尔则在 1959 年出版的《结构句法基础》中提出了较
为系统的“动词中心说”和配价理论。动词中心论认为,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和重心,它支配别的成分,而它本
身则不受任何成分的支配。
5
如前所述,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等双音复合词都是通过句法构词手段产生的复合词,我们在这里将其统称为句
法复合词。 “句法”说明其来源与句法结构有关; “复合”说明其构词语素都是词根语素; “动词”说明其在词类划分
上的归属。

2
他语言复合词的结构特点。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地揭示汉语复合词的构造方法
和结构规律。
其次,与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相比,动补式复合词更能体现汉语“言俭意丰”的
表达效果和语用特点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一个最简单的双音节词的形式来表
达由两个彼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子事件所构成的复杂事件的意义内容,这是汉语其他
类型的复合词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其他语言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其他语言中,
同样的内容往往要用短语甚至是句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正是因为动补式复合词在语义
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和优越性,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
研究,全面考察它们在语言材料中的语义语用情况,并深入挖掘和揭示动补式复合词内
部两个构词语素自身的性质意义、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其对整个动补式复合词句
法语义功能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前人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关注不多,这里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新领域。就汉语
的五种基本复合词结构类型6而言,学者们对除动补式之外的其他四种类型的复合词大
都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而且深入的研究,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某些探讨和阐释相关问题
的著述;然而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关动补
式复合词研究的著作与论文数量不多,而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则更不多见。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比较少,在整个
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不甚显著7;其二是因为动补式复合词较其他各类更为“复杂”,
而这种复杂性也就使得对它进行研究的难度较其他各类而言都要大很多。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复合词来说,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比较少,因此不大容易引起人
们的关注,研究者以及相关成果不多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谈到动补式复合词的复杂性,
我们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界定起来比较困难。在确定某些成分是否属于动补式复
合词时,我们经常会面临两种困境:其一,动补式复合词从形式上来看大都是“动+动/
形”格式8的,但是对于某个“动+动/形”格式的双音节复合词,其构词语素之间在彼
此组合时既可能形成动补关系,同时也有可能具有联合、动宾、连动、状中甚至是兼语

6
即根据复合词内部的构词语素之间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的不同,将汉语的双音节复合词分成的偏正、联合、动宾、
动补、主谓五种基本类型。
7
参见第 2 页注释○
1 。
8
这里的“动”和“形”指的是双音节复合词构词语素的语法属性,即“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可分别
简称为“动素”和“形素” 。因为作为复合词构成成分的语素本身都是可以独立成词的词根,可以有动词、名词、形
容词等语法上的分类,所以我们在说明复合词格式时,就直接用语素的属性类别的组合形式来表示。

3
等其他各种关系,这样我们有时就很难判定一个“动+动/形”格式的双音节复合词究竟
是动补式的,还是联合式、动宾式,甚至是连动式、状中式或者兼语式的。也就是说动
补式复合词经常和联合式、动宾式、连动式、兼语式等其他类型的复合词纠缠不清。其
二,动补式复合词跟粘合式述补结构9(即不带“得”的动补短语)之间也很难划出绝
对清晰的界线。由动词和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等组成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在句法格式上
通常也表现为“动+动/形”,而且它们在语法功能上也大多相当于一个动词,甚至有的
粘合式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4]。那么,当在这种述补结构中充当述语成
分的动词本身是单音节的,其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也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时,
整个述补结构在语音形式上也就只有两个音节,这样就很容易与双音节的动补式复合词
发生混淆。与此同时,要对有着同样的音节形式、句法格式、语法功能甚至语义特点的
粘合性述补结构和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分辨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应该说,以上这两种困境都很容易使人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产生某种畏难情绪。
所以,到目前为止,专门以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即使某
些著述是以动补式复合词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为名,究其内容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文
章中所谓的“动补式复合词”也都并不限于复合词的范围,而往往同时涉及到了大量的
粘合式述补结构(动补短语)。我们甚至可以说,
“动补式复合词”范围的界定本身就是
我们在进行研究时首先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其次,动补式复合词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内部的深层语义结构与外部的语
法功能表现等方面的情况都比较复杂。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音节
形式和语法属性上只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双音节复合词,但是它所能传达的意义内容却不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行为,而是由至少两个彼此之间有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
辑上的因果关系的子事件整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事件。基于此,动补式复合词中用以
表示这两个子事件的两个构词语素“动”和“动/形”之间也就有着纷繁错综的语义关
系,整个动补式复合词在深层结构上也就显得十分复杂。而这种复杂的内在语义结构又
同时使得动补式复合词在不同句法结构中出现时往往有着不同的句法表现。也就是说,
动补式复合词在句法功能上不仅有着区别于其他复合词的复杂表现,即使在动补式复合
词内部,不同小类之间在句法功能方面的表现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无论是对其
结构进行解析还是就其功能加以描述,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研究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9
朱德熙(1982)将述补结构分为粘合式和组合式两类。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组合式
述补结构指带“得”的述补结构。

4
情,其间会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并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动补式复合词虽然为数不多,且范围界定、语义结构甚至句法功能上都
有着其他复合词无法比拟的复杂性,但它却是汉语中的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复合词
结构方式,这种结构也最能体现汉语“以简单的结构形式负载丰富的语义内容”的语用
特点。而且,动补式复合词及其所涉相关问题虽然比较庞杂,但并非毫无头绪,只要我
们做好面对困难的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条分缕析,就一定可以将这团乱麻整理出来,
为我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语义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纵观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学界对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形式和
构词法、动词的性质特点和句法配置等问题的探讨开始得比较早,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但是对于动补式这一种结构类型的复合词进行构成方式、语义结构和句法功能上
的专门研究的论著还不是很多。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动补短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动
补式复合词则是作为动补结构的一部分捎带提及。而且早期关于动补结构的研究大多集
中于对其产生时代的探究,只是近些年来才出现了一些着眼于动结式的语义类型、论元
结构、句法性质、配位方式等方面研究的论著。动补结构、动结式虽然和本文的研究对
象——动补式复合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单
纯针对动补式复合词所进行的研究仍然少之又少。所以,对于本项研究及相关课题的研
究状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1、关于复合词结构的研究
对汉语复合词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最早始于《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用一种
并不清晰的词的观念分析了古汉语词的构成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构词研究的雏形。
他提出的“对待”、
“加字”、
“殿字”等概念可以看作是后来的“并列”、
“附加”等构词
方式的前身。但他的分析还没有涉及到动补式复合词。
第一个真正系统地研究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学者是黎锦熙(1920)。他在《黎锦
熙的国语讲坛》10书后附录的“词类连书条例”中,阐述了自己对复音词的结构形式的
认识:他把“复字名词”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双音节名词”
)分为合成、并行、联
属、对待、叠用和带语尾的六类。他的分析不仅概括了当时国语的大部分复音词结构,

10
《黎锦熙的国语讲坛》一书是陆衣言辑录的黎锦熙在 1920 年 9 月至 11 月在江浙一带讲演的笔记共计 13 篇编著而
成的,此书由中华书局于 1921 年出版。

5
也同时注意到了词内语素的语法性质和语素之间的结构关联。此后,黎锦熙(1922)又
,进一步把汉语的双音节词分为三大类、16 个次类和 43
列出了一个“复音词类构成表”
个小类。黎氏的分类可以说是相当细致,虽然尚未用到“动补式”之类的概念,但他在
“相属的复音词”大类、
“副属动”次类、
“动+副(副或可作介)”小类之下所列举的例
词中却包括了“投入、起来、省却、看清”等我们通常视为“动补式”的复合词。其后
的张世禄(1939)也有与之类似的分类,他认为“在文言当中用单词的,在白话当中常
改用复词。有并行的复合语词;相属的复合语词;有复合词和其他单词所构成的相属复
合语词;复合词互相结合的相属复合语词(如由‘看察’和‘中意’结合成为‘看中’
等)各类”[5]。在他看来,
“看中”之类的动补式复合词就属于“复合词互相结合的相属
复合语词”。
吕叔湘、朱德熙合著(1952)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曾经提出“双音词的构成跟短
语相似,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类是联合式,就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起来构成一个
新词,……第二类是主从式,两个字里,有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用来修饰或是限制那
主体的,……第三类是动宾式,一个动词跟一个宾语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词,……除了这
三种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方式,譬如‘打倒’、
‘看见’、
‘听说’、
‘一切’、
‘胡涂’、
‘咖
啡’之类”[6]。他们的这种分类还比较简单,仍然将“打倒”、“看见”等动补式复合词
和“一切”、“胡涂”、“咖啡”等词罗列在一起,而没有为其划分出一个独立的类别。
在《汉语词汇讲话》中,周祖谟(1955)也对词的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
为,词可以从所包含的音节多少的角度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也可以从构词法的角度分
为单纯词和合成词。根据词素之间关系的不同,合成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九种,其中第一
类是“由同样重要的基本成分构成的”
,包括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前面
一个词素表示一种动作,后面一个词素表示那个动作的结果”[7],如“说明、指定、发
动”)、表述式、重叠式六种。应该说,周祖谟将补充式(即动补式)从其他合成词类型
中独立出来,并根据构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为之命名,是比较早的,同时也对此后的
复合词结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志韦(1956)早在《构词学的对象和手续》一文中就曾经提到“汉语的构词法,
与其说是‘形态学’的一部分,还不如说是结构学的一部分。构词法也必须把意义和形
式结合起来。……一个类型,单就它的各部分的意义上的关系来说,可以是构词法和造
句法所同有的”[8]。在他列出的对照表中,“击败”之类的词被看做是“后修饰前”。而
到了《汉语的构词法》中,他又进一步对具有类似结构关系的词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

6
描写,称之为“后补格”,并根据后面“补语”意义的不同分出“结果性的后补结构”
和“趋向性的后补结构”两种类型。应该说,“结果性的”和“趋向性的”这两种类型
的划分真实地反映出了“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性成分在语义上的差别,也代表了当时学
界对于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的较为先进的认识。
崔复爰(1957)从方便教学的角度出发,杂取众家之说,将他对词的结构形式的研
究心得写成了《现代汉语构词法例解》一书,对汉语构词法做了详细的分类和讲解。他
把汉语中所有的词汇单位分为单纯词、合成词、固定词组和兼词四个大类,合成词又下
分缀合式、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重叠式和简略式。他首次使用
“动补式”的名称来表示“推动”
、“提高”等词的结构方式,而且他的分类全面而又细
致,这种分类方法和划分结果也为后来的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并被某些汉语语法教材吸
收,成为当时乃至现在都深有影响的汉语构词法体系。
孙常叙(1956)在指出造词方法和造词结构之间关系的同时,对汉语的造词法做了
详细划分,并构建了汉语的造词法系统。在他的造词方法系统表中,列有“因果关系”
这样一个小类,属于这一类的词有“推进”、
“提高”等。应该说,在当时,
“因果关系”

“修饰关系”等概念的提出,表明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构词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并以
此作为词的结构分类的依据。之后的武占坤、王勤(1959)将汉语的构词方法分为形态
构词、语音构词、语义构词、句法构词四类,其中句法构词又包括“修饰格”
、“支配格”

“并列格”、
“因果格”
、“注释格”、
“说明格”六种,而“推翻”、
“拉长”等动补式复合
词被归入句法构词中的“因果格”。任学良(1981)在《汉语造词法》中也明确地将“说
明、凑巧、除了”等“补充式”的复合词看作是与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联合式等
并列的句法学造词法中的一类。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都看到了词的结构和句法结构(或者说
是构词法和造句法)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并试图以句法结构来说明词的内部构成,后来
又有学者(朱德熙 1982 等)进一步论述和发挥了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的
观点。我们也承认词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和句法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关系,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明确的是,词和句子毕竟不是具有同一性的语言单位。正如王宁先
生(2008)指出的“汉语合成词并不是不能用句法结构的术语来分析,但是……将构词
法与句法合流,实际上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9],
“就句法形式而论,现代汉
语双音构词的很多形式,是现代汉语造句法无法涵盖的”[10]。虽然汉语中的大部分词似
乎可以用句法的格局加以解释,但并不具有真正的句法结构关系,而且有些词的结构方

7
式甚至根本无法在句法中找到对应的同类格式,像“谢幕、陪酒”之类的复合词就都不
能用现行的句法关系来对它们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
黎锦熙先生(1959)虽然也承认所谓“句法构词法”的存在,但他也明确指出“语
言里纯粹的‘结构学构词法(按:即句法)’是不存在的,……汉语的合成词虽然并不
避免跟句法打通来进行分析,但纯粹的句法构词法也是不存在的”[11],王宁先生(2004)
也同样认为“词汇的存在和演变不完全依赖语法”[12]。因此,学者们在看到一致性的同
时,也逐渐开始认识到词的内部结构关系的独立性,并开始尝试从词汇学的角度去观察
和分析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较早按词中所包含的意义成分和结构关系来给词进行分类的是张寿康(1981)。他
注意区分构词法与构形法,首先将汉语的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个大类,之后又根据
构词语素的性质将合成词分为“实语素与实语素合成的”和“实语素与虚语素合成的”
两类,前者又分为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述说式四个小类,“看见”之类的词被他
归入了“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张氏的分类为后来学者们从词汇学角度进行构词法
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到了 90 年代以后,刘叔新(1990)从纯词汇学的角度对复合
词结构研究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就复合词的结构而言,无论是其词素的
顺序形式还是它们之间意义关系,既不存在句法性质,也并非什么词法现象,而只是词
汇性的。“在一个词的内部存在词与词的句法关系,这是荒谬的,逻辑上绝对讲不通。
复合词的结构成分是词素,而不是词,词素之间的结构关联当然不能是句法现象”[13]。
“句法结构充其量只在复合词的大部分结构格式中有个模糊的投影,绝不应把这比喻性
的模糊影子看做实质”[14]。他还同时强调对复合词结构应“从词汇意义及其关系范畴的
角度”进行分析,应该侧重于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据此,他主张对复合词进行纯语义
的分类研究,把复合式的合成词划分为质限、态饰、支配、补足(如“说服、制止、冻
结”等)、陈说、并联、重述、统量、表单位、杂合等不同的“格”

后来的构词法研究又逐渐转入了对于深层语义关系和语义结构的挖掘。黎良军
(1995)提出合成词的词素序“是没有句法性质的一种约定性顺序”[15],词的结构本质
上是提示性语义结构,词的语义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合成词的理据,而不是把合
成词归纳出一些语法结构类型。他提出的合成词语义结构类型有虚词融入式、同义互限
式、反义概括式、类义互足式、分别提示式、因果式(如“说明”、“澄清”)、物动式、
时间顺序式、短语词化式、截取古语式等。应该说,他将词的结构研究推进到语义结构
层面,是汉语构词研究的一个进步。

8
颜红菊(2008)的《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一书也是从语义的角度研究汉
语复合词的结构。他提出用“一个特征语素义+一个义类语素义→一个词义”的模式分
析复合词语义结构,并说明语素义是如何分别表示特征和义类的。他充分重视词义结构
对复合词形式结构的制约,并以此作为研究复合词语义结构的理论基础。作者对补充式
(即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做了如下分析:“补充式复合词的词义表示行为动作。
中心语素在前,一般为动语素,附加语素在后,一般为形容语素,或者表示趋向的语素,
其语义结构是:一个行为动作义类+一个行为动作特征→一个行为动作义,……语义类
为行为动作,主要由动语素表示”[16]。
朱彦(2004)从语义的深层出发,在认知的背景下挖掘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关系的
根源,力图描写和解释复合词构成的一系列语义组合过程,发现其语义规律,并最终将
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归结为一定的认知框架。他不过多地考虑复合词的语法结构形式,而
是进行纯语义的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将复合词内部语素之间的语义联系归结为人的某种
认知经验,用认知框架去限定复合词的构成。应该说,他的这种尝试和探索本身是具有
开拓价值的,只是这种纯语义的分析思路是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犹未可知,还需要等
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关于对复合词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苏宝荣先生(2008)认为“任何一个语言单位
(包括语素与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属性、语义层与语法层是同时存在,融为一体
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语义关系与语法属性有大体的对应关系;
另一方面,有时相同的语义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层语法形式来表达,相同的语法属性可
以蕴含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我们研究复合词的内部结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进行语
法结构分析,需要进一步说明其深层的语义关系”,
“汉语复合词结构的认知与研究应当
坚持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原则”[17]。刘叔新先生(1990)也承认“复合式的两
个结构项之间的结合关系,往往像是句法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18],只是他不赞成用习
惯上描述句法结构的“主谓、动宾、动补、联合、偏正”等术语来说明复合词的内部结
构关系,因而采用了“陈述格、支配格、补足格、质限格”等新的更加突显语义的术语
来指称复合词的结构关系。朱彦(2004)也指出“尽管汉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类型与句
法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是参差的,交叉的,但是每一个语义结构类型的大部分词例还是
对应于某一句法结构类型”[19]。由此可见,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
2004 年,周荐专门讨论词汇结构问题的专著《汉语词汇结构论》出版。他在复合词
类型的名称上采用了“支配格、递续格、补充格、陈述格”等表现构词语素之间意义关

9
系的术语,但是他同时在书中指出“复合词的字和字能/不能搭配,是深受句法结构规
律的模式影响的”[20]。汉语中为数众多的双字格复合词“有些本就是由短语凝固成的,
短语在词化的过程中其句法格式随之被凝结在复合词的词根和词根之间,……更多的
词,则是人们在造词时受到句法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句法结构规律用到
构词上从而对词根与词根的关系做出句法式的解释”[21]。此外,他还根据词根和词根之
间所体现的“句法上讲得通的关系”对汉语复合词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计量统计。
综上所述,在对汉语复合词的结构进行分析时,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这两种方法并
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具有互补性,二者不可偏废。为了做到既可以全面揭示语法与语
义之间的关系,又能够以简驭繁地把握复合词的内部结构,我们主张采取语法结构分析
与语义关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合词进行结构分析。
2、关于复合词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陆稼祥等人(1981)在《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试探》一文中曾
经指出过“词的本身结构方式(包括形态标志)可以决定词的性能”[22]。后来戴昭铭(1988)
针对陆文中的观点,提出“复合词的结构和性类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反而有着深
刻的矛盾”[23],并进一步指出句法构词和句法结构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词法结构不可能
模拟所有句法结构的模式,句法结构也未能涵盖全部词法结构的模式。他认为造成词法
结构和句法结构不完全对应的必然性根源在于词有区别于词组和句子的本质特征,即符
号性、概念性和意义的词汇性。
张登岐(1992,1997)全面考察了合成动词的内部结构和重叠形式的特点,并对不
同结构类型的合成动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性进行了说明。特别是《汉语合成动词的结
构特点》一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汉语合成动词带宾语、作定语、作状语和补语、受程度
副词“很”修饰等语法功能,只是限于篇幅,作者仅仅对各结构类型的句法功能表现做
了简单地描写和说明,而没有深入地分析结构类型和句法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郭锐(2004)也曾经指出构词因素会影响词的分布,他认为现代汉语的复合词有不
少都是由词组凝固而成的,制约词组的句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仍作用于词内部的语素,
影响着词的功能。他同时指出构词因素影响语法功能的显著例子是动词、形容词的第一
个词根是“不、无、有”时,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不能受“不”的修饰;第二个例子是
VO 格的动词一般不能带真宾语。
除了上述这些从宏观上考察和把握复合词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著述之外,还出现
了一些专门研究某一结构类型复合词功能的文章。如石彦霞(2004)的硕士学位论文首

10
先区分了支配式(即动宾式)动词的语义小类,并对构词法和句法进行比较,论证了汉
语词法和句法之间存在相似性的观点;其次考察了支配式动词的语法功能,运用配价语
法理论对支配式动词加以研究,并在筛选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支配式动词的基本
句模。此外作者还对一种和支配式动词密切相关的格式——“动宾式动词+宾语”,从认
知语言学角度和汉语语法自身特点角度进行了重新探讨。
董秀芳(2002)虽然并未涉及主谓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其语法功能表现之间的关系问
题,但是她对于主谓式复合词内部构成成分所受句法和语义限制的分析,却有助于我们
对主谓式动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语法功能特征作进一步的解释。她认为主谓式复合词成
词要受到句法语义方面的一些制约:从句法上看,动词成分不能是及物的;从语义上看,
主语成分主要是无指的无生名词,在语义角色上是当事而不是施事;谓语成分在语义上
具有不可控和非完成的特征。
王贵英(2006)以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将词法和句法联系起来,运
用比较的方法,结合配价理论,对两类复合词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文中既指出了连动
型、兼语型与其他类型复合词在构词语素的性质、语义特点和语素之间逻辑关系上的差
异性,也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复合词各自的语义关联和结构特征,同时还对两类复合词与
同构的连动式、兼语式(词组或句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还在最
简单的抽象句中对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的配价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二)动补式复合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关于动补结构(或使成式)产生时代的研究
动补结构与动补式复合词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密切联系。从形式和语法功能两个
方面来看,由单音节的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音节粘合式述补结构都“跟述补式复合
词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24]。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对动补结构这一特殊的词语组合模式发生了兴趣,对动补结构
的历史来源,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对动补结构的具体产生年代等的
探讨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关于动补结构的产生时代,学界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我们选
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述如下:
1)先秦说:
周迟明(1957)曾经指出使动性复式动词“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
大概起源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源于先秦”[25]。余
健萍(1957)也认为使成式“使成式在周代已经萌芽,历秦至汉,应用日广,不是萌芽

11
而是繁荣滋长起来了”[26]。杨建国(1959)、潘允中(1980)、何乐士(1984)也都持此
观点。梁银峰(2006)将动补结构从语义指向上分为语义指受型、语义指施型和语义指
动型,其中“语义指动型动补结构产生得最早,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萌芽”[27]。
2)汉代说
王力(1944)认为使成式“大约最晚在唐代口语里已经有了”[28]。不过,后来他又
修改了自己的看法,王力(1958)提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
应用于唐代”[29]。祝敏彻(1963,2003)、宋绍年(1994)也都有着类似的观点。吴福
祥(1999)认为“汉语的动补结构包括三个小类,每一小类出现的时间不同,指动补语
产生于汉代,指受补语产生于南北朝,指施补语始见于宋代”[30]。
3)六朝说
志村良治(1984)提出“六朝初期可能已经出现了能够看作使成复合动词的复合化。
在中古初期复音节词激增的时期内,某些词越过并列连用的阶段而使成复合动词化了,
这是有可能的”[31]。但是,他也同时指出“这种使成复合动词化不是在中古初期一下子
完成的,……应该说大多数还是在唐代才完成复合化的”[32]。梅祖麟(1991)、蒋绍愚
(1999)、刘承慧(1999)基本上也都倾向于认为动补结构是在魏晋六朝时期产生的。
4)唐代说
太田辰夫(1958)认为确定使成复合动词的产生时期虽有困难,但“这种形式多数
是在唐代产生的,在那时,可以认为两用11动词已经逐步固定为自动用法,因此,可以
认为使成复合动词至迟是在唐代产生的”[33]。
动补结构究竟产生于何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以上几种关于动补结构产生
时代的说法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而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不在于个人掌握的材
料不同,而在于对同样的材料有不同的分析”[34]。
2、汉语史专书中的动补结构研究
吴福祥(2000)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朱子语类辑略》中各类带“得”
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朱子语类辑略》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
构系统,同时文章还对该系统产生、消亡的过程和背景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和论述。吴福
祥(2004)对《敦煌变文》中各种类型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进行了全面
的分析和探究。朴元基(2007)以《水浒传》中“V 得 C”实现式述补结构为主要对象,
对“V 得 C”实现式补语内部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描写,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
11
即自动、他动两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不及物、及物,笔者注。

12
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现的此消彼长的变化。
此类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刘子瑜(2007)的《<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

此书选择《朱子语类》作为研究述补结构的语料,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其中
所涉及到的述补结构的类型进行了描写,分析了各种类型述补结构的语义特征,并对述
补结构和汉语其他语法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
3、动补结构的性质研究
关于动补结构的性质,一直是一个未有定论的问题。说到动补结构,很多学者都是
将它们作为短语来认识并加以研究的。石毓智(2003)曾经明确指出“把动补结构定义
为复合动词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因为这暗示它仅仅是一种词汇性质的东西,而不是一
种能产的句法结构。……动补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能产的句法结构,原则上允许任何
具有意义的‘动’和‘补’搭配”[35]。而且他所提到的动补结构几乎都是短语性质的,
有时甚至将“动补结构”和“动补短语”两个概念混用。施春宏(2008)明确指出他更
倾向于将动结式“当做一个结构式,只不过是有些‘个性’的结构,而不是仅仅看做复
合词”[36]。
王力(1944)最初也将动补结构都看成是短语,但是后来在《汉语史稿》中却认为
“在现代汉语里,有些使成式逐渐单词化了,例如‘推翻’、‘扩大’、‘改善’、‘革新’
等”[37]。赵元任(1979)也认为动补关系的组合有动补结构(即短语)和动补复合词之
分,但是他进一步说明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指的是自由的、谓语性的补语和某些黏着的短
语补语,而动补复合词的范围则远比朱先生认为的大得多,根据可扩展性可以分为凝固
的、可带中缀的和可扩展的三类。朱德熙(1982)也持相同的观点,在说到述补式复合
词时朱先生列举了“革新、改良、证明、扩大、降低、推翻、削弱、扭转、记得”等例
词;他认为述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和粘合式之分,在粘合式述补结构中有一种由结果补语
组成的述补结构,如“长大、走远、煮熟、看见、学会、杀死”等,它们“在语法功能
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后头可以带动词后缀‘了’或‘过’,……跟述补式复合词没有什
么不同”[38]。当然朱先生也指出了带结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之间的
区别就在于“述补结构可以用‘得’或‘不’扩展,……述补式复合词不能扩展”[39]。
顾阳(1996)、李亚非(2000)将具有致使意义的双音节动补结构看成词汇结构,
董秀芳(1998,2007)也从韵律和词汇化的角度论证了带宾语的双音动补结构和粘合式
动补结构具有词汇性质。梁银峰(2006)将广义的动补结构分成了三种类型:不可以扩
展的双音节结构、可以扩展的双音节结构(也包括极少数习语性的三音节或四音节结构)

13
和能自由扩展的三音节或四音节结构,其中可以扩展的又分三种情况:有限制地扩展、
自由地扩展、可自由扩展却不能带受事和结果宾语。在他看来,狭义的动补结构仅指动
补式复合词,即前面分类中不可扩展的双音节结构和可以扩展的动补结构中的前两个小
类。很显然,他也是把动补结构当做词来进行研究的。
4、近些年对动结式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动结式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动结式研究的诸多观察视角、研
究方法和既有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句式构造和
句式意义的关系成为句法理论的热点问题,作为致使结构类型之一的动结式也逐渐成为
了学界关注的焦点,对动结式及其相关句法现象进行研究的著述层出不穷。
王红旗(1995)把配价的概念推广到了动结式述补结构之上,考察这种动词性结构
支配体词性成分的能力。作者通过语义上的推导和句法上的验证,得出了动结式述补结
构的三种情况,即一价、二价、三价,并就各类动结式的具体配价情况进行了讨论,同
时还对制约动结式配价的原因作出了解释,将动结式配价的控制因素归结为补语的语义
指向。郭锐(1995)也对述结式的配价结构及其与述语谓词和补语谓词配价结构之间的
关系进行了考察,得到了计算述结式配价结构的公式,同时也归纳出了述结式中述语谓
词和补语谓词的论元提升规则以及整合(表现为合价和消价)在述结式配价过程中的作
用。施春宏(2008)从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两个角度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动结式
在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特点,探讨句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外,还有大批的论文如马希文(1987)、任鹰(2001)、傅爱萍(2003)、施春宏
(2004,2005,2006)、宋文辉(2004,2006)、胡敕瑞(2005)、熊仲儒、刘丽萍(2006)
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动结式的核心、语义、配价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里我们
不再一一论述。
5、“动补式复合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李亚非(1990)在普遍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对汉语动补词(补充式复合动词)的形
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汉语动补词内部语义结构和论元等级的分析和日汉动补词
的比较,对汉语动补词“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出现歧义”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逯艳若(2003)从历时角度出发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打碎”
、“喝醉”
等由表动作的动词和表该动作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的结构),认为这种结构是
词而不是短语。并进一步指出动补式复合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韵律规则促动下的词汇
化现象。

14
薛玲玲(2004)在英汉结果式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中发现汉语的 VR 复合词
(VRC)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通过对 VRC 中 R 语义指向性的讨论,指出“VRC 在
V 与 R 组合的瞬间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词汇,R 的语义指向受到题元结构、语义限制的同
时还受题元阶层理论的约束。
许菊(2007)借鉴 Ross 根据结果补语的语义和功能差异将汉语动结合成词分为表
述型、方位型和成就型的分类方法,指出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动结合成词中,结果补语
的词化程度不尽相同,因而三种类型的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也就不完全相同。
马婷(2008)在黄正德的句法说框架下,通过“主题化、关系化和宾语的意义限制”
三个测试,对“动补式复合词后面的名词是整个复合词的宾语,并不是补语动词的主语”
观点进行了验证;同时以“强弱”将及物和不及物动补式复合词的形成过程统一在一起,
利用“互动式”证明了汉语动补式复合词同样遵守补语指向宾语定律。
上述文章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进行界定时,大都采取了广义的概念,也就是说
文中所谓“动补式复合词”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由动词和结果补语组合而成的动补结构,
至于这些动补关系的组合在语法属性上究竟是词还是短语,则不予区分,均视为动补式
复合词,因而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定得过宽,其中包含了大量动补关系的短语。
(三)本课题以往研究中的未尽问题
应该说,目前对于复合词特别是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功能以及动补结构的相关问
题进行研究的论著不在少数,但是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淆了动补结构、动结式、使成式等与动补式复合词之间的界线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在自己的论著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与动补式复合词
相关的某些问题,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往往混淆了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和动结式之间
的界线,模糊甚至偷换了二者的概念。有人将某些动补式复合词当做动补结构来进行分
析,忽视了它们作为词的性质和功能;也有人说是以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但所
分析的具体实例则大都是具有动补关系的双音节句法结构,而非复合词。这样就不可避
免地导致了概念上的混乱和研究中的缺失。
2、缺乏对动补式复合词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性研究
综观以往的复合词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动宾、主谓、连动、兼语等
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也出现了大量以这些类型的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论文和硕博
论文,但是动补式复合词却还一直属于汉语复合词结构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动补式复合

15
词的观照不多,研究也还不够深入。即使偶尔能在某些论著中看到关于动补式复合词结
构、功能方面的论述,也大都是一些零散地分析和描写,或者是在动补式复合词研究名
义之下所进行的对某些动补结构的考察和叙述,真正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全面、系统地
研究和阐述的论著则并不多见。
总之,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动补结构的关注较多,而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相对较
少;对动补式复合词结构、意义、功能等的局部、零星的研究较多,而全面、系统的研
究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关系的成果则仍不多见;而且还存在将动补式复
合词与动补结构混淆的情况。本课题将明确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动结式等相关概
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格式、深层结构、句法表现
等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揭示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一)研究思路
我们将以动补式复合词这一特殊类型的双音节复合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原型范
畴、动词配价、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尝试在句法功能的框
架下采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汉语复合词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动补式
复合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以及二者关系的分析与阐述,揭示动补式复合词区别于其
他类型复合词和动补短语的特殊性,同时也要对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结
构对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地解释与探讨。
首先我们要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明确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类型
复合词以及动补短语之间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其次,我们将重点分析动补式复合词的内
部结构。通过对动补式复合词内部构成成分性质功能的考察与分析,概括出动补式复合
词的表层句法格式;根据动补式复合词词内补语性成分意义类型和语义指向等的不同对
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类型进行概括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语义结构;在深入分析动补式复
合词内构成语素之间语义关系、补语性成分的意义类型和语义指向的基础上,说明动补
式复合词“致使性”意义的构式来源并揭示出动补式复合词在深层语义上作为“致使结
构”的特殊性。然后,我们还要在宏观的句法结构中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
特征进行全面地考察与分析。我们将从动补式复合词所能承担的句法角色、与其他句法
成分的组合能力、与否定式、可能式、重叠式等特殊语法形式以及“把”字句、“被”
字句、意念被动句等特殊句式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句法功能表现进
行系统地描写和论述;通过对不同小类动补式复合词句法功能表现的分析,进一步概括

16
和揭示动补式复合词自身结构方式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和制约,并进而论证复合词结构
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普遍性,探究汉语词汇自身构成、发展、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
律性的东西。其中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特别是深层语义结构的分析与阐释、对动补式
复合词语法功能特征的考察与描写是本项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1、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第 5 版)12中所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根据词典中标注
我们首先将《现代汉语词典》
的词性进行划分,并从中挑选出属于动词的部分;然后根据这些复合词内部结构方式的
不同进行分类,从中遴选出本文重点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明确《现汉》中动补式复合
词的具体数量及其在全部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中所占比例。在分析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
义结构时,我们不单根据补语性成分的意义类型和语义指向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了分
类,概括出各类动补式复合词的特点,还对每一类型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及其在全部动
补式复合词中所占比重进行了统计。
2、归纳与演绎的结合
在分析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时,我们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对
动补式复合词在具体言语材料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集中考察和描写,全面掌握了动补式
复合词在不同句子中出现时的句法角色、组合功能等语法功能特征,从而归纳出不同类
型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不同表现。同时,我们还把在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运用到动宾式和主谓式复合词的分析中,从而使“结构方式对语法
功能的影响在句法复合动词中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此外,我们还
注重将语言理论的阐释与言语材料的验证结合起来。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
实践。文中各理论观点的提出都是以丰富翔实的语言事实材料作为基础的;同时,语言
规律的存在又对言语交际有着制约和指导作用,并在日常运用中得以验证,充足的语料
是说明语言规律的最好例证。
3、共时与历时的比较
在考察和辨识动词的结构类型时,我们注意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既注意考察词语在产生时的结构意义,同时又侧重词语在现时平面上使用时所体现的结
构意义。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双音复合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表现,所以当词的结
构意义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出现变化时,我们遵循的是以现时的使用状况为主,同时参考
12
以下简称《现汉》。

17
其历时的产生、演化过程。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双音复合动词来说,也许它在由古代汉
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演化过程中结构方式上发生了某些变化,我们在确定其结构类型时
主要以它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上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关系作为判定标准,同时参考它
在产生之初以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构成情况。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原则下对动补式复
合词进行认定,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了哪些词是动补式复合词,才能确
定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这既是此项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和进一步
展开的基点。
4、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注意将“从共性出发,共性与个性并重”的原则贯彻到动补式复合词外部功能研究
之中。与其他类型的复合词相比,动补式复合词在语法功能和句法表现上有着自己的独
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正是动补式复合词的共性之所在,是我们在宏观上把握动补式复合
词功能特征的出发点。同时,动补式复合词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出一些小类,而不同小
类的动补式复合词在句法功能上也可能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这种功能特征上的不同表
现正是不同小类的动补式复合词个性的显现。因此,我们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外部功能
进行研究时,既要着眼于动补式复合词区别于其他结构类型复合词的独特性(即共性),
也要考虑到不同小类动补式复合词句法功能的差异性(即个性)
,两者并重,不可偏缺。
5、传统分析与现代理论的融合
注意将新的理论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分析之中。本文主要是在结构认定的基础上对动
补式复合词进行“形式(即结构方式)——意义(即语义结构)——功能(即句法表现)

兼顾的、全方位、总括式地分析和研究,其基础理论是传统的结构主义,但在分析过程
中又不局限于结构,适当地融合了原型范畴、动词配价、语法化与词汇化、构式语法等
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因素。原型理论为我们研究汉语复合词的构造提供了
新的视角;动词配价理论将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功能的研究与深层的语义分析结合
起来;语法化与词汇化是我们研究动补式复合词来源的理论依据;构式语法的理论则使
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功能意义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动词本身而将其视为一个结构体。此
外,我们也不仅仅停留在就语言研究语言的阶段,而同时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将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与对人类认知经验的描写结合起来,力图在认知的背景下对语言结
构进行合理化解释。
(三)研究中运用的相关理论
每一个词,从意义上讲都可以归属于某一个原型范畴,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典型性,

18
成为该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或者非典型成员。结构上也是如此,每一种结构类型也同样可
以看作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一个词都归属于一定的结构范畴,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典型
性,当其典型性不足以使之归入某一结构范畴时,我们就有必要为之另立新的范畴。因
此,汉语中的每一个双音节复合词就都可以根据其结构上的特征归属不同的范畴。而每
一范畴内成员之间在典型性上也会存在某种差异,典型性程度越高的成员,越是处于该
范畴的中心位置;典型性程度越低的成员,越是处于远离范畴中心的边缘地带,甚至进
一步靠近其他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为我们认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明确动补式复合词范围
的界定标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动补式复合词,从词性的角度看绝大部分属于动词,它们在句
中出现时往往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无论是在句法还是语义上,其他成分大都要受到
它们的支配。而动词对其他成分的支配能力就是配价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在动补式
复合词内部,其构词语素中也至少包含有一个动词性成分,这个动词性成分本身也可以
有自己的支配成分。因此我们在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分析时,必然会涉及整个动补式复
合词以及词中动词性成分可能存在的论元结构及其配价问题。配价理论是研究动词句法
语义功能的基础性理论。我们要考察动补式复合词的句法功能表现,配价理论的运用也
是必不可少的。
从来源上看,绝大多数动补式复合词都是从上古或中古时期的连动结构发展演化而
来的,其间既经历了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的结构关系变化也经历了从动补短语
凝合固化为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属性变化。从连动结构到动补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表层
的结构关系变化,其深层的动因就在于连动结构中第二个动词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弱
化,而这一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语法化现象。从动补短语到动补式复合词,成分之间
的关系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动补”组合的性质则由句法单位降级为词汇单位,这是一
种典型的词汇化现象。所以,语法化与词汇化的相关理论也是我们研究动补式复合词必
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四、语料的选择与整理
(一)选词
“选词”说起来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一个异常繁杂而且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动补式复合词,因此选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众多的双音节复合
词中将动补式复合词拣选出来、确定论文研究对象范围的过程。我们主要以现代汉语中
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取词时就选择了以《现汉》所收录的双音

19
节复合词作为取词范围。也就是说,将《现汉》中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全部找出、逐一
进行结构上的解析并加注类型标识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现汉》所收录的双音节复合
词词目众多,其结构类型也是复杂多样,在选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个复合词的结构
方式加以判别,这也就使得整个取词过程异常琐碎而且艰难。
为使选词工作快速、有效地得以进行,我们首先要根据构词语素之间关系的不同,
将这些双音节复合词逐一进行结构上的分类13,确定其所属结构类型,然后将分类的结
果以此前所确定的数字标识代码14在词典中进行标注。如,通过对构词语素之间关系的
分析,我们认为“提拔”从结构方式上来看应该属于联合式,则在词典中的该词条前标
注数字“1”;
“提纯”的结构方式为动补式,则在该词条前标注数字“4”;
“提词”可以
分析为动宾式,则在词条前标注数字“3”。通过这样的数字标注,我们就将动补式复合
词从数目众多的现代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中分离出来了。最后再将全部标注有数字“4”
的双音节复合词进行统计和进一步地分析整理,我们就得到了《现汉》中的全部动补式
复合词。
当然,对于选词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具体运作,我们还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双音节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进行判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
事情。虽然有些词构词语素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判断其结构类型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也有相当数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明朗,结构类型模糊难辨,有时
甚至出现一词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归属两类甚至多类的情况。如,在“病故”、
“病逝”

“病退”、
“病休”和“保洁”、
“保暖”、
“保湿”、
“保温”、
“保鲜”这两组词的结构类型
归属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对于“病”组词,我们曾经对语言学专业的一些学
生和老师做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是:有人认为它们是动补式的,理由是两个动素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之间不仅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且还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病”
“故/逝/退/休”是“病”的结果15;也有人认为是连动
是导致“故/逝/退/休”的原因,
式的,因为两个动素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相继发生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顺

13
分类标准主要依据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提出的“九类说” (即将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分为定中格、状
中格、支配格、递续格、补充格、陈述格、重叠格、联合格、其他九种) ,同时我们又结合汉语动词的实际情况,做
了细微调整。最终得到了双音节复合动词的 7 种主要的结构方式,在名称选取上我们也采用更为普遍的叫法,它们
分别是: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连动式、兼语式,对于那些不能简单地归入上述其中结构之
内的双音节复合词则统一列为“其他”一类。
14
在对每一个双音复合动词的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时,为了便于操作,我们采用 1——8 的数字分别代表上面划分出来
的 8 种结构类型(1—联合;2—偏正;3—动宾;4—动补;5—主谓;6—连动;7—兼语;8—其他),并将相应数字
标注在词典中。
15
对于“病退”、“病休”以及与之相类的“挫损”、“感奋”、“梗死”、“激荡”、“嫉恨”、“惊悸”、“畏缩”等,我们
也倾向于将其看作动补式复合词,具体的分析详见正文。

20
序,而且可以理解成“病之后故/逝/退/休”
;还有人认为可以将它们分析成偏正式,因
为在这些词中“故/逝/退/休”是整个词的语义重心,可以看作是中心语,而“病”虽
然用以说明使“故/逝/退/休”等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但它只是作为修饰语成分存在
的。对于“保”组词,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意见:有人主张将其分析为动补式,因为它们
在结构格式上都是“动+形”,而且从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联上看,也可以理解成“保
使洁/暖/湿/温/鲜”;也有些人认为将它们归入动宾式似乎更为合理,原因在于“洁/暖
/湿/温/鲜”等构词语素虽然在其自身的词类属性上是形容词性的,但在与前面的动素
“保”构成复合词时,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性质义,反而更像一个名词,整个复合词
的意义也似乎理解成“保持清洁(度)”、
“保持温度”、
“保持水分(即湿度)”、
“保持新
鲜(度)”更为合适,这样“洁/暖/湿/温/鲜”也就成为了“保”的对象,因而整个复
合词也就是动宾式的了16。
对于上述这样难有定论的复合词结构类型归属问题,我们并不过多纠缠,而是将这
些词每一种可能的结构类型都进行数码标注,也就是说同一个词条前面可以出现两个甚
至多个数字。这样的处理只是为了在确定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时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可能
的成员,是我们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的初步择选。之后还要根据我们所确定的动补式复
合词的判断标准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并最终决定它们的去留。
第二,我们所择选出的动补式复合词中不包括方言词(《现汉》中标<方>)、书面上
的文言词(《现汉》中标<书>)、过于土俗的口语词(《现汉》中标<口>)以及外来词17。
这样的词有瞅见、搞定、起开(<方>);规正、惠及、崛起、匡复、厘定、厘正、料及、
失却、绥靖、望断、削平、凿空、张大(<书>);拉倒、干掉、来得 1、来得 2、瞧见、
玩儿完、养活(<口>);发明、集中、介入、输出、输入、演出、组合(外来词)等。

【起开】 qǐ·kāi <方> 动 走开;让开:请你~点,让我过去。

【望断】 wàngduàn <书> 动 向远处望直到望不见了:~天涯路。

【瞧见】 qiáo//·jiàn <口> 动 看见:瞧得见|瞧不见|他~光荣榜上有自己的名字。

【介入】 jièrù 动 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16
我们也倾向于将“保”组词看作动宾式复合词。
17
对于外来词,《现汉》并没有逐一予以标注,而只是将其中音译的外来词语附注外文,对其他借词形式则不做任何
说明。因此,我们要判断一个词是否外来词就不能单凭《现汉》的注释情况。音译的外来词中没有动补式的,所以
这里我们主要参考了刘正埮、史有为等编著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以及杨锡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等,将一些源
自日语的动补式复合词从中择选了出来,排除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之外。

21
以上这几类词往往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使用范围和领域,而且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
程,因而在深层结构和语法功能等方面都可能与其他典型的动补式复合词存在某些不确
定的差异表现。而且,这几类词的数量都非常少,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几个,对本文的
结论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将它们排除在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
第三,对于《现汉》作为异形词处理为推荐词形和非推荐词形的动补式复合词,我
们也根据《现汉》的处理只将词典中立目并进行了注解的推荐词形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对于非推荐词目则因其只是推荐词目的不同写法不再另行分析。如,
“制服”和“制伏”
是一组异形词,且同为动补式复合词,《现汉》中作了如下处理:

【制伏】 zhì//fú 动 用强力压制使驯服。也作制服。

【制服】1 zhì//fú 同“制伏”。


根据《现汉》的处理,我们可以知道“制伏”是推荐词形,而“制服 1”是非推荐
,对于非推荐词形“制服 1”则不
词形,因此我们在选词时就只选择了推荐词形“制伏”
再收入。
第四,对于形同而音义不同的词,《现汉》采用“分立条目”的处理办法,我们对
于结构关系同是动补关系的同形词也采取同样的处理办法,因为它们虽然在书写形式上
完全相同,但由于音义都不相同,它们就应该是不同的词,所以就应该一并收入、分别
处理,并在词后分别注音以示区别。如:

【澄清】 chéngqīng 2 动 使浑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天下。


【澄清】 dèng//qīng 动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这水太浑,~之后才能用。

【拆散】 chāi//sǎn 动 使成套的物件分散:这套瓷器千万不要~了。

【拆散】 chāi//sàn 动 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婚姻|~联盟。

第五,对于同形同音只是意义或者词性不同的词,《现汉》也是分立条目,我们同
样根据《现汉》的做法,将其作为不同的词分别处理,如果几个同形同音词都是动补式
的就都收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并依照《现汉》的处理方法,分别在【】外右上方
标注阿拉伯数字 1、2、3 等;如果在几个同形同音词中只有一个是动补式复合词,而其
他的或者不是动补式,或者其词类性质就不是动词,我们就只选择这一个动补式复合词
作为收词对象;对于那些本身有若干义项的动补式复合词,如果不同义项下该词的词类

属性并不相同,我们就只选取其中标注为动的义项。如:

22
【突出】1 tū//chū 动 冲出:~重围。

【突出】2 tūchū ○
1 动 鼓出来:悬崖~|~的颧骨。○
3 动 使超过一般:~重点|~个人。

【隔断】 géduàn 动 阻隔;使断绝:高山大河不能~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往来。

【隔断】 gé·duàn 名 用来把屋子空间分隔开的遮挡的东西,如板壁、隔扇等。

18
【协定】xiédìng ○
2 动 经过协商决定:双方~共同出资办厂 。

《现汉》将“突出 1”和“突出 2”处理为同形同音词,它们都是动补式复合词,所


以我们也将这两个词一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是通过标注数字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
词。对于“隔断”的处理,《现汉》只是根据读音上的轻重差别分列两个词条,却没有
在【】外右上方标注阿拉伯数字,我们只选其中重读的动补式动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对于名词性、可以轻读的“隔断”则不予选择。“协定”除上面列出的义项之外还有一
个名词性义项,我们也不再将其列入考察范围。
第六,对于那些经常成对出现、意义相反的词,我们必须要一一甄别,不可一概而
论。有时即使两个词之间具有某种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也可能只表现在某一方面的
意义上,而在其他意义上也许并不形成反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多义词从某一个
义项上可以分析为动补式复合词,它的反义词并不一定就是动补式复合词,因为它们之
间的反义关系可能与能够分析为动补式的那个义项并无关系。这样,我们在选词时就只
能选取作为动补式复合词存在的那一个意义,而在其他意义上与之形成反义关系的那个
词则不予收入。如“促进”和“促退”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在“促使前进”和“促使退
步”这个意义上形成反义关系,但作此理解的两个词从结构关系上来看更适合分析成动
宾式,
“进”和“退”分别作为“促”的目的宾语出现在动词后。
“促进”还可以理解为
“推动使发展”,此时可以分析成动补式复合词,
“促退”却并不具有这方面的意义,导
致这种意义差别的原因在于“推动”的意义(使事物前进)本身要求它所导致的结果应
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促”可以“使前进”,却不能“使退步”,所以“促进”可以是
动补式复合词,而“促退”只能是动宾式复合词。

【促进】 cùjìn 动 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派|~工作|~两国的友好合作。

【促退】 cùtuì 动 促使退步:~派。

18
协定的第一个义项:○
1 名协商后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款:停战~|贸易~。因为我们只对作为动词的义项进行考察,

此项意义则不予考虑,所以此处并未列出。

23
第七,我们在选词时还特别对那些同形同音不同义的构词语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因
为有时书写形式完全相同的两个语素在构成不同的双音节词时可能并不是作为同一语
素存在的,它们可能在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确定那些成系列出现、第二个构词语
素为同形同音语素的所谓“同素词”中的某一个词是否为动补式复合词时,我们必须要
对这个同形同音语素在该词中出现时的意义以及它跟前一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加以分
析,并反复考量,从而确定其是否作为补语性成分出现。如以“却”为第二个构词语素
构成的双音复合词可以有“推却”
、“退却”
、“除却”、
“冷却”、
“了却”、
“省却”、
“失却”、
“忘却”等,但是“却”在这几个词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与它前面的动词性语素之
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不能将这些词一概而论。
“除却”、
“冷却”
、“了却”
、“省
却”、“失却”、“忘却”这几个词中的“却”都可以理解成“去;掉”,这时它是作为意
义有所虚化的补语性成分出现的,所以这几个双音节词都可以看作是动补式复合词;而
“推却”中的“却”是“推辞;拒绝”的意思,与“推”同义,“退却”中的“却”是
“后退”的意思,与“退”同义,所以将“推却”和“退却”分析成联合式似乎更为合
适,类似的词都被我们排除在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
(二)语料的搜集、分析和整理
对选词阶段所确定的每一个动补式复合词,我们都先在语料库中进行搜索,找到并
下载包含有该词目的全部语料;然后对搜索到的语料逐条进行审查,剔除其中不符合条
件的无效语料用例。也就是说,对于在语料库检索系统中得到的每一条语料,我们都逐
一分析,看搜索到的那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段是否以动补式复合动词的身份在该语料中出
现,对于那些在语料中出现时不成词或者非动词的,便排除在我们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外。
1 语料中出现的双音节
所谓不符合条件的无效语料用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形式虽然与要搜索的动补式复合词书写形式相同甚至结构形式也完全一致,但实际上并
不成词;○
2 语料中出现的双音节形式与要搜索的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具有同形同音甚至同

义关系,但是在搜索出的语料中并不是作为动词出现的,其功能表现可以明确地显示出
它们与要搜索的动补式复合词有着不同的词类属性。○
3 在不同条目下重复出现的同一语

料用例。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重复出现的同一语料并不仅仅指的是那些语料库中重复
收录的冗余性材料,同时也包括那些在不同语料中出现,却有着完全相同的前后搭配成
分并因此体现出完全一致的语法功能的语料。
下面我们将就搜索语料过程中的几个实例来说明一下具体的语料取舍过程。

24
首先,要看搜得的语料中是否包含有本身并不成词的“目标语段”19,并将其剔除。
例如,我们在语料库中搜索“拔高”,得到的语料共计 313 条,但是对这些材料逐一进
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有些语料中的“拔高”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动补式复合词,甚至本身
都不成词,只是语料中两个临近词的后一语素和前一语素的偶然性组合。如:
12)一般来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约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
降 1℃。(《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11)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条件差,牧民们对这位金珠玛米心存芥蒂。
(王犁田、
刘滨奎《<洗衣歌>和它作者的悲欢曲》)
118)那一带所有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以及火力配备的详细情况,就连海[拔高]
度也在图纸上准确地标了出来。
(季宇《县长朱四与高田事件(3)》)
112)李岚清指出,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全面培养年轻干部的好方式。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6a)20
119)如果说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是培养、使用和选[拔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成功之
举,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其中凝聚着许多人……(文件名:\当代\报刊\人
民日报\1995\Rm9508a.txt)
117)如果不是路旁栽种着一排排挺[拔高]耸的白杨树,总觉着没有离开北京城。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7b)
以上几条语料是我们从所搜得的 313 条包含有“拔高”的语料中选出的。其中第 12、
111、118 条语料中的“拔高”都不成词,它们的生成只是由于“海拔”和“高程”、
“高
度”或者“高”、“高达”等词前后相继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便意外地形成了“拔高”
这样的双音节组合;第 112 和 119 条语料中的“拔高”也不成词,是由“选拔”和“高
“高水平”等词语前后相继出现时临时生成的;第 117 条是由于“挺拔”和“高耸”
校”、
前后相继出现而临时生成的。类似于这样的偶然性组合在搜得的语料中有 130 条之多,
它们很显然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因而被我们从既得语料中剔除出去了。
其次,要判断搜得材料中的“目标词语”在词类属性上是否为动词,将包含有非动
词性质“目标词语”的语料剔除出去。上例中的“拔高”没有非动词的用法,这一步也
可以跳过,所以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双音节语言形式“决定”的搜索结果:

19
这里我们用“目标语段”来代指我们要搜索的动补式复合词以及与之同形的或不成词、或词性不同的双音节形式。
20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于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我们在引用时进行了一些处理。对于语料
中注明作者、篇名或书名的材料,我们直接在语料后以括注的形式标明;对于语料中本无作者、篇名等信息的,我
们则只列出语料库中提供的信息路径。

25
91)
“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决定]在好几个城市中实行武装暴动”
。周恩来、翟秋
白参加了讨论。共产国际于 1930 年 7 月作出[决定],要周恩来、瞿秋自回中
国纠正李立三的错误。(力平《周恩来传》)
92)你唯一能够自己做出[决定]的是你的专业,你得在录取前就[决定]而且不能更
改。(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93)“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完全按照共产国际七月[决定]办的,周恩来、
瞿秋白等贯彻得很好。(力平《周恩来传》)
94)他们从照顾大局,相忍为党出发,就不再辩解,接受国际[决定],表示自己既
已错误,应退出政治局,辞去中央职务。(力平《周恩来传》)
这几条语料是我们在对“决定”进行搜索时所得到的 74286 条语料中随机挑选出来
的,其中第 93—94 条语料中的“决定”在词类属性上应该归属名词的范畴,像这些作
为名词在句子中出现的“决定”的非动词用法很显然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要
将它们剔除出去。第 91 和 92 条语料比较特殊,在这两条语料中都出现了两个“决定”

而且分别归属不同的词类。第 91 条中的第一个“决定”是动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而第二个“决定”则是名词,应该被排除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第 92 条则与 91 恰好
相反,第一个“决定”是名词,第二个“决定”是动词。这样的语料是应该予以保留的。
第三,去除搜得语料中重复出现的用例。我们仍以“拔高”的语料为例:上文已经
说过,我们从语料库中搜得包含有“拔高”的语料共计 313 条,去除掉其中不成词的临
时组合 130 条之后,剩余含有我们要搜索的动补式复合词“拔高”的语料 183 条。然而,
在这 183 条语料中,第 16—49 条中存在着大量整条语料完全重复的情况,几乎每一条
都重复出现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中重复的部分第 19、27、35—49 条删略掉。下面的
第 42 和 44 条很显然就都是前面已经在第 26 和 29 条曾经出现过的重复语料:
26)对整个大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是盘中反弹或者是次级行情,[拔高]吸
货很可能拉高,没有群众基础,拉到多高也出不了货。(张晓君《股市宝典》)
42)对整个大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是盘中反弹或者是次级行情,[拔高]吸
货很可能拉高,没有群众基础,拉到多高也出不了货。(张晓君《股市宝典》)
29)在跌势中[拔高]吸货,往往较为隐蔽,但眼光更需老道。
(张晓君《股市宝典》

44)在跌势中[拔高]吸货,往往较为隐蔽,但眼光更需老道。
(张晓君《股市宝典》

本文所用语料就是在经过了上面的搜索、拣选、删略的取舍过程之后而得到的。

26
第一章 动补式复合词概说

本文着力研究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此之前我们
有必要先就动补式复合词的相关概念、范围、来源等做一个大致地说明和阐述,以便形
成对动补式复合词的初步认识。本章简要介绍动补式复合词及其与动补结构、动结式等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类型复合词之间的纠结与分辨;动补式复合
词与动补短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我们还将尝试对动补式复合词与词汇化、语法化之
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第一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范围
一、动补式复合词的概念
(一)什么是动补式复合词
动补式复合词,也叫述补式、补充式、后补式复合词、VC(Verb-Complement)复
合词、VR(Verb-Result)复合词等等,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复合词
结构类型。顾名思义,动补式复合词就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21”和一个由动词或形容
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22前后相继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从结构形式上来说,动补式复合词
往往体现为“动素+动素/形素”的组合;而从语义关联上看,动词和补语性成分之间形
成一种补充说明关系,补语性成分用以说明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等,
也可以是对动作行为的一种评价。
在理解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其中包含的两个要点:一是整个双音节组合的复合词
性质;二是语素间的动补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语言片段(尤其是双音节形式的)要成
为动补式复合词,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使一个双音节组合是由两个词
根语素复合而成的,且在语法属性上是词汇单位,但是如果两个语素之间并不具有动补
关系,它也就不是动补式复合词;当一个双音节语言片段的前后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补
关系,后面的成分是对前面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之后所导致的结果、趋向、状态等的补
充说明时,这样的片段就构成了动补结构,但如果这样的动补结构只是一种临时性组合,
没有经常性地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从而不具备结构上的凝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等词

21
从严格意义上讲,动补式复合词的第一个构词语素并不都是动词,也可能是形容词,或许说成是谓词更为恰当。
但是,考虑到第一个构词语素是形容词的此类复合词只有极少的几个,同时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仍以动词概言之。
22
从这个动词或形容词语素在整个复合词中的地位及其与前面的动词性语素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有着与句法上的补
语比较一致的功能表现;此处之所以称其为补语性成分而不是直接说成是补语,主要就是考虑到它是作为复合词内
的构词成分存在的,而非句法成分。

27
的特征,我们也很难将其视为动补式复合词,它们只是一种动补关系的短语。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动补式复合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上面对
动补式复合词概念的介绍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它要求作为补语性成分出现的第二
个词根语素在词类属性上必须是动词性或者形容词性的。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补
语往往并不局限于动词和形容词,有些介词结构、数量结构23等也经常作为补语出现在
动词的后面,补充说明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结果、位移、动量等等,如“放[在桌子上]”

“给他[以致命的打击]”、“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跑[两趟]”、“翻[两番]”等等。
像这样由动词和介词结构、数量结构等构成的动补短语很多,其中有些短语在长期反复
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凝固下来,演化成了词。然而,由于受到复合词音节数量的制约,
它们在凝固成双音节词时,只能在原有的多音节动补短语中选择两个音节保留下来并作
为突显成分以语素的形式固定在双音节词中。由于动词性成分在整个结构中的核心作
用,它自然而然地会被留存在双音节词中,这样作为补语的整个介词结构或数量结构中
就都只能有一个音节被保留在词语中,其他的成分都将被隐去,其中介词结构选择了介
词、数量结构选择了量词保留在凝固之后的双音节词中,而介词的宾语、数量结构中的
数词则相应地被隐去了。如“归于、寓于、给以、加以”等就是由动词性语素和介词性
语素组合而成的;“翻番”则是由动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从广义的范围
来说,像这样由动词性语素与介词或量词性语素组合成的双音节词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
种动补式复合词。此外,
“提前”、
“落后”、
“滞后”这几个词也可以看作是“提到前边”

“落在(到)后面”、
“滞留在后面”之类的动补短语凝缩固化而成的,只不过这里保留
下来的不是“在、到”这样的有介词化倾向的动词,而是其后的宾语,即方位词“前、
后”,
“在、到”则被隐去了,没有出现在凝固后的双音节词中。这样的词似乎也可以归
入到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实际上包括由一
个单音节动词和任何可能作为补语性成分的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
这个补语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可以是介词性的、量词性的,甚至可
以是方位词性的。只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那些狭义的动补式复合词,所以上述几
种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并不在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之内。
(二)动补式复合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综观汉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动补式复合词的界定与研究似乎一直

23
对于数量结构出现在动词后面时究竟是做补语(朱德熙 1982)还是做宾语(吕叔湘 1979),学界还没有定论,但
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将其看做补语,所以我们此处也以补语论之。

28
与“动补(述补)结构”、
“动结式”、
“使成式”等纠结在一起,难以分辨。那么,人们
为什么总是将这样一些概念混杂在一起呢?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我们又该如
何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呢?这正是我们此处要予以澄清的问题。
1、几个相关概念
“动补结构”是使用范围和所指范围都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说到“结构”,一般
情况下指的是“句法结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短语”,所以说到“动补结构”通常指
的就是“动补短语”24。不管构成该短语的动词和补语的音节数量如何(是单音节的、
双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也无论补语属于哪种类型(是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
25
语还是状态补语),更不管补语是由什么成分充当的(是动词、形容词 还是介词短语、
数量短语),只要动词与补语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补充说明关系,它就属于“动补结构”。
如“吃[完]、写[好]、说[清楚]、收拾[干净]、打得[他满地找牙]、哭得[眼睛都肿了]”、
“看了[三遍]”、“放[到柜子里]”等等都是“动补结构”。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在对
动补结构进行研究时并不局限于“短语”,而是将“动补结构”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组
成成分之间在结构关系上形成“动—补”这样一种语义关联的语言片段,而不管这个语
言片段在性质上是词汇单位还是句法单位,也就是说,他们界定的动补结构范围比较宽
泛,动补式复合词也一并被包含在了“动补结构”的范围之中26。Li&Thompson(1981)
所定义的动补结构就指的是那些“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体,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
作和结果的关系”[40]。至于这两个成分是词还是语素,整个动词复合体在语法属性上是
词汇单位还是句法单位则不予过多考虑。以上两种认识的差异性实际上也正体现了人们
从狭义与广义两个不同角度定义动补结构时得到的不同结果:狭义的动补结构仅指动补
关系的短语,包括粘合式动补结构和组合式动补结构;广义的动补结构还包括动补关系
的复合词,即动补式复合词。当然,也有人(梁银峰,2006)认为狭义的动补结构特指
27
动词带结果补语的动补结构,甚至仅指动补式复合词 。
“使成式”的名称,最早见于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他当时曾经指出“凡叙述
词和它的末品补语成为因果关系者,叫做使成式”[41]。从王先生所举的例子来看,定义
24
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都认为汉语中既有动补结构(短语),也有动补式复合词,即主张将动补式复合
词从动补结构中分离出来。
25
包括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性结构。
26
梁银峰(2006)所研究的动补结构中就包含有“打倒” “激怒”之类的动补式复合词,董秀芳(1998,2007)在判
断某些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时也将“战败”、“击毁”等作为动补结构一同研究,甚至认为带宾语的双音动补结构
和粘合式动补结构本身就具有词的性质。
27
在梁银峰(2006)的论述中,特别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狭义的动补结构即动补式复合词。但是他所谓的动补式复
合词又与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界定不同,他书中所涉及的所谓“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复合词
的范畴,基本上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动结式” 。

29
中的“叙述词”既包括及物动词也包括不及物动词,不仅“教坏”、“饿死”是使成式,
“爬上去”
、“挂起来”、
“带进来”之类的词语也都是使成式。后来,他又修正了这个定
义,王力(1958)指出“使成式(causitive form)是一种仂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
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
‘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
‘救活’)

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
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42]。很显然,王先生修正之后的“使成式”的范围较之
前的定义小了很多,仅指那些“叙述词”是及物动词,补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且
补语在语义上指向受事宾语的动补结构。正如王先生自己在注释中所说的“我在《中国
语法理论》上册第十一节里认为,内动词带内动词(‘饿死’)和内动词带形容词(‘站
累’)这两种结构也是使成式。现在我以为使成式的第一成分应该限于外动词。这样才
和一般所谓 causitive 相当,所以这里不把这两种结构归在使成式内”[43]。之后又有祝敏
彻等人也使用“使成式”的名称,但他们所理解的使成式已经基本上等同于“动结式”
了。至于海外学者太田辰夫(1958)、志村良治(1984)等所称的“使成复合动词”,也
大都指的是“动结式”或者其中的某一个小类。
“动结式”这一术语最早是在吕叔湘等编著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出来的,
“有
两种短语式动词需要特别提一下:一类是主要动词加表示趋向的动词,可以叫做动趋式;
一类是主要动词加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可以叫做动结式”[44]。之后有很多学者(蒋
绍愚 1980,龚千炎 1984 等)用“动结式”来表示动词和它的结果补语组合在一起所构
成的动补结构。也就是说,“动结式”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与“动趋式”相对的概念,
仅指“动词+结果补语”这样的结构。然而,也有些学者指出“趋向”本身也可以看作
是一种结果,这样趋向补语也就成了结果补语中的一个小类,那么“动结式”与“动趋
式”之间的区分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后来的很多关于“动结式”的研究,其
研究对象的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动词+结果补语”这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动结式,而
同时也将“动词+趋向补语”的动趋式一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施春宏(2006)、宋
文辉(2007)等。
2、动补式复合词与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动补结构、动结式、使成式等几个相关概念的介绍,可以发现:动补式
复合词、动补结构、动结式、使成式等概念之间彼此牵连、相互交错,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谓是错综复杂。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几个概念之所以彼此关联,甚至经常被混用,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有一个

30
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就它们所指称的语言片段而言,其构成成分之间都表现为一种“动
词+补语”的关系格式。只不过,前者在性质上是词,属于词汇单位;而后三者在性质
上是短语,属于句法单位。而词与短语之间原本就没有一个绝对清晰的界线可以将彼此
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过多纠缠于一个“动词+补语”格式的语法
属性,有时甚至将两种性质的语法成分夹杂在一起,共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次,动补结构、动结式、使成式这三个概念,通常都被用来指动补关系的短语结
构,但它们所涵盖的范围实际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就像前面介绍动补结构时我们已
经说过的,广义的动补结构所指范围是最大的,所有的动补短语,无论它包含的音节数
量是多少,也不管补语属于那种类型、是由什么样的成分充当的,都属于动补结构,甚
至连动补式复合词也可以包括在动补结构的范围之内。而动结式,可以说只是动补结构
中的一小部分,朱德熙(1982)将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动结式只是就其
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而言的,是粘合式述补结构中的一个小类,仅指那些动词带上它的
由动词或形容词所充当的结果补语而构成的粘合式动补结构。使成式的所指范围则比动
结式还要小,它仅仅指的是动结式中的一部分。因为从王力(1958)对“使成式”的界
定来看,只有那些第一成分为及物动词、补语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且补语的语义指
向为动词的受事宾语的动结式才是“使成式”。梁银峰(2006)也认为在动补结构的几
种语义类型中,只有语义指受型的才是使成式。
第三,动结式和动趋式是在对动补短语进行研究时分出的两个小类,这两个小类的
区分同样也可以用于动补式复合词内部,因为动补式复合词也可以根据补语性成分的意
义类型分为结果义、趋向义、评价义、虚化义等多种类型。也就是说,“动结式”的名
称可以被借用来指称动补式复合词中属于“动+结果义补语性成分”28的那一部分,
“动
+趋向义补语性成分”的动补式复合词也可以叫做“动趋式”
。只是为了避免与那些短语
性质的动结式、动趋式相混淆,我们才不主张用“动结式”、
“动趋式”这样的名称来指
代“动+结果义补语性成分”和“动+趋向义补语性成分”的动补式复合词。
综合上面对动补式复合词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发现:动补式复合词、
动补结构、动结式以及使成式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层层包含的关系,具体的包含关系
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28
此处以“动+结果义补语性成分”、
“动+趋向义补语性成分”来区别于动补短语中的“动词+结果补语”和“动词+
趋向补语”,其中“动”表示动词性语素,
“结果义补语性成分”表示作为“动”的结果出现的补语性语素; “趋向义
补语性成分”表示具有趋向意义的“动”的补语性成分。

31
使成式 a
动结式 b
动补短语 c
动补结构 d

图中明确标示出了广义的动补结构和动补短语、动结式、使成式之间层层包含的关
系,即 a ⊂ b,b ⊂ c,c ⊂ d(这里的 a、b、c、d 指的都是圆内的全部空间范围),而动补
式复合词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在图中得以明确显现。我们认为,广义的动补
结构就是动补短语和动补式复合词的总和,所以,如果我们把动补式复合词用 e(即图
中灰色部分)来表示的话,那么 e=d-c,且 e ⊂ d。
二、动补式复合词范围的界定
我们在绪论中曾经说过,要确定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往往会面临两种困境:一是
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之间经常纠缠不清;一是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短语之
间也很难划定一个严格的界线。实际上,这两种困难是我们在确定任何一种结构类型的
复合词(特别是经由句法造词手段而产生出来的复合词)时都必然要面对和必须加以解
决的。所以,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进行界定之前,我们先尝试解决确定复合词结构
类型时所要面临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要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来
处理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划分和归属以及结构类之间的辨异与相互纠结问题。
(一)原型理论与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
1、关于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范畴化理论的两个代表性理论(分别是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之一。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可以由特征束或者一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定义;特征
是二分的;范畴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
之分。作为对经典范畴理论的反动,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认为范畴
中的成员像家族成员一样,彼此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一致;每个成员都和其他
一个或几个成员共享某一项或几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成员共享的;范畴
既不是离散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边界模糊、可以扩展的。而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既
是“对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一种反动”[45],也是“对维氏家族相似性原理的一个应用和

32
发展”[46]。这种理论认为:范畴并不一定可以用一组必要充分条件/特征来定义,在实
体的范畴化过程中,好的、清楚的样本是范畴化的基础,对于其他实体则是根据它们与
这些样本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范畴的“原
型”,它们是非典型实体范畴化的参照点。原型范畴理论有几个基本假设:原型范畴内
成员的原型属性具有不平衡性,范畴内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
之分,具有更多原型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原型范畴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结构中
的不同成员以辐射的形式束集在一个或几个显性成员周围;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原型范畴不能通过一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界定。
原型范畴“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语言结构之中”[47]。
泰勒曾经在《语言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原型》一书中指出人们既可以运用语言来
对周围世界进行范畴化,也可以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语言,同时他还运用原型范畴
理论重点阐述了多义词、词法、句法、音位、语调等语言问题。此后,原型范畴理论在
语言分析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涉及到音位、升降调、多义词、词性、所有格、时态、
句型、语言演变等诸多领域。
2、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原型范畴
综合前面关于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到:原型理论
以往主要应用于各语言的词汇语义研究和词类划分、词形变化、语法范畴、句法语义等
语法形式功能问题的研究之中。而我们认为,原型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在双音复合词结
构类型的划分上。将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结构类型看作是原型范畴,正是出于之前我们提
到的那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不同结构类型的双音复合词之间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
二,相同结构类型的双音节复合词和短语之间的边界也是模糊难辨的。
(1)不同结构类型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各结构类型都可以看作是原型范畴,不同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之间
的边界是模糊的;同一结构类型的所有复合词在结构特征上并不完全一致,只是具有某
种程度的相似性;同一结构类内复合词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
分,具有更多原型结构特征的成员是该结构类的中心成员。也就是说,不同结构类型的
复合词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的分界线,最容易分辨其结构类型的词是某结构类中的中心
成员,即该原型范畴中的好的、清楚的样本,可以之作为参照点,根据其他词与这些词
在结构特征上的相似性程度归入同一结构类或者另外构建新的结构类。
如,“查检”、“查看”、“查缴”、“查收”、“查封”、“查明”、“查实”等词都是由动

33
词性语素“查”和另外一个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在对这些词进行构词法
分析、判断其结构类型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词虽然在结构形式上
都是“动+动/形”组合,但后一个动/形素跟前面的动素“查”之间在语义上的关联却
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查检”、
“查看”中的“检”、
“看”跟前面的动素“查”的意义相
同,而且两个动素所表示动作没有先后之分,所以“查检”、
“查看”在结构类型上应该
属于并列式,而且它们都是联合式复合词的中心成员,是联合式复合词这一原型范畴中
好的、清楚的样本。以之作为参照点,我们可以考察“查缴”、
“查收”、
“查封”这三个
词与它们的相似性程度。这三个词也是由“查”和另外一个动素组合而成的,但这个另
外的动素与“查”的意义既不相同也不相近,而只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查”与
这个动素所表示的动作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只有在“查”了之后才能
“缴”、“收”、“封”。因此我们认为这三个词与“查检”、“查看”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
相似度,但同时存在着某种差异性,只能看作是联合式复合词的非典型成分或者边缘成
分,甚至可以为其建构新的结构类,即连动式复合词。“查明”、“查实”这两个词则又
与“查检、查看”和“查缴、查收”等词都有所不同,其中第二个构词成分“明”、
“实”
不是动素而是形素。它们虽然也与“查”在语义上具有某种关联性,且“查”与“明”、
“实”所表示的状态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明”、
“实”所表示的状
态同时也是“查”这一动作的结果,动作与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应该说,
“查明”、
“查实”在结构特征上与“查检”、
“查看”等联合式复合词的“原型”
样本以及“查缴、查收”等连动式复合词的相似性都非常小,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却十
分明显,所以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被划入联合式或连动式复合词的范围,而通常的处理
办法就是为它们建构新的原型范畴——动补式复合词。
通过上面我们对这几个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复合词的各结构类型彼此之间并没有
一个能够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相互系联与过渡的连续统。而且这种
结构类型之间的连续性不仅仅体现为上面我们提到的这几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汉
语复合词的所有结构类型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某个方面的“家族相似性”系联在一起,共
同形成一个更为复杂和庞大的汉语复合词范畴系统,各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也就都是作为
该范畴下的一个个次范畴而存在的。
(2)结构相同的双音节复合词和短语之间边界不清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原型性不仅仅体现为不同结构类型复合词之间的系统性与连续
性,还表现为相同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与短语之间的边界不清。对于一个双音节组合,要

34
判断它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有时很容易(可以根据复合词具有的所谓“词汇性”特点即
结构上的凝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用扩展法对其加以检验),有时候却会遇到很多问
题,很难在双音节的词和短语之间划定一个严格的界线,特别是“离合词”、
“短语词”

“粘连短语”等的存在会使我们的判断变得异常艰难。正如董秀芳(2009)在《汉语的
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一文中指出的“词库与句法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在意义上具
有特异性的词汇性结构与同形的规则性的句法结构实际上形成一个连续统,中间有很多
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或规则性的过渡形式”[48]。而“离合词”、
“短语词”、
“粘连短语”
等就属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或规则性的过渡形式。
“激怒”、
“提高”、
“打破”、
“看见”、
“喝醉”、
“长大”、
“喝多”、
“长高”这些词语
都是由“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动补结构29。但是如果对它们
的结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
是它们作为词和短语以及二者之间过渡形式存在的集中体现。其中,
“激怒”和“提高”
不能扩展,其内部的两个构词成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们是原型的动补式复合词;
“打破”和“看见”可以扩展,但它们的两个构成成分之间能插入的成分仅限于表示可
能的“得/不”,它们属于能够有限扩展的离合词,是动补式复合词的次典型成分,与原
型的动补式复合词相比它们有点像短语,但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喝醉”
和“长大”也可以进行扩展,能够插入到它们的构成成分之间的除了表示可能的成分之
外,还可以是补语的修饰性成分(如“长这么大了”)、动词的宾语性成分(此时“动”
需重复,即构成所谓的“重动形式”,如“喝酒喝醉了”)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似乎可
以被视为动补式短语,但“了”、“过”等时体标记只能附在其后出现而不能插入其中,
这又告诉我们它们是作为单个动词使用的。可以说,这些词语的特异性程度比“打破”
和“看见”还要高,它们更接近短语的形式,只是在使用时又多少具有某些单词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其看作动补式复合词的边缘成分,将其归入动补式短语的范畴也未
为不可。如果再将其和“喝多”、
“长高”相比,我们又可以发现“喝多”、
“长高”似乎
具有更多的临时性特征,只是“喝够、喝晕、喝饱、吃多、说多、见多”和“长胖、长
长、长粗、爬高、举高”等等临时性自由组合中的两个,所以它们都是短语;“喝醉”、
“长大”比它们更经常地作为一个整体性成分出现在句子中,也就是说它们的凝固性和
整体性较“喝多”和“长高”要强一些,更容易被当作一个单词来使用。如果将“喝多”、

29
因为这几个词语虽然都是动补关系的,但其中有复合词也有短语,所以此处我们以“动补结构”称之,是广义上
的“动补结构”。

35
“长高”看做是典型的动补式短语的话,那么“喝醉”和“长大”则可以被视为次典型
的动补式短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复合词和短语之间并不存在绝对
清晰的分界线,只有词汇性等级的差异。根据词汇性程度高低的不同,上述词语实际上
构成了一个彼此之间难以截然分割的连续统:
激怒、提高(典型的动补式复合词)→打破、看见(离合词,次典型的动补式复合
词)→喝醉、长大(离合词,边缘性动补式复合词/次典型的动补式短语)→喝多、长
高(典型的动补式短语)
综上所述,要判定汉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归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中间可能会
涉及到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无论是与其他类型复合词进行横向的对比,还是与同构短
语进行纵向的系联,都是我们在进行复合词结构分析时可能需要面对的。也正因为此,
我们在界定某一结构类型的复合词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对该类复合词与其他类型的复合
词以及同构的短语之间的纠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和说明,以获得对该类复合
词相对全面的认识。而原型范畴理论的引介可以为汉语复合词结构类型的判断以及不同
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之间、相同结构类型的复合词和短语之间的联系与辨异问题提供一条
较为合理的解决途径。借用原型理论分析汉语复合词的结构不仅可以避免“非此即彼”
的绝对化处理方式,同时也为汉语双音节的复合词与短语之间的划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处理方法。
(二)动补式复合词范围的界定
1、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结构类型复合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横向对比的角度来说,动补式复合词与连动式、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
式等很多类型的复合词之间似乎都存在着某种关联,有某些相似之处,这种关联主要体
现为它们在结构形式上都可能表现为“动+动/形”这样一种组合形式。对于同一个“动
+动/形”的组合,
“动”和“动/形”之间既可能形成动补关系,也可能具有连动、并列、
状中、主谓、动宾等其他关系,这正是对我们的判断造成困扰的原因。下面我们就逐一
分析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相关类型复合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形成对动补式复合词
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我们判定一个“动+动/形”格式的复合词是否为动补式有所助
益。
1)动补式与连动式
动补式与连动式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从共时层面上来看,连动式和动补式复

36
合词在结构形式上有着某种一致性:连动式都是“动+动”格式,动补式中的大部分成
员也是“动+动”格式的;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动补式复合词都来源于古代的
连动结构30。因而我们在判断一个“动+动”格式的双音节动词究竟是连动式还是动补式
时就必须要仔细考量,通过与两种类型复合词的原型样本之间的比照、衡量它们与原型
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从而判定其在结构类型上的归属。例如,我们在判断“病休”

“病退”等“动+动”格式的结构类型时,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很难一下子说清它
们究竟是动补式的还是连动式的。
饶勤(1993)明确地将连动式作为一种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提了出来,他认为“现代
汉语复合法构词中,语素和语素之间表现出一种连动关系,比如‘验收’、‘离休’,它
们之间不是联合、修饰、支配的关系,也不是补充、陈述的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的先
后顺序,‘验收’是经过检验才接收,‘离休’是先离开岗位然后休息”[49]。也就是说,
连动式复合词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先后
顺序。如果两个动作分别用 V1、V2 来表示的话,它们之间的这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
意义关联可以用“V1 之后 V2”的语义结构来表示31,
“离休”就是“离之后休”
,“验收”
。此外,陈萍(2007)还指出过连动式复合词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语32
就是“验之后收”
一致是‘连动式’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连动式’构词法也必然要求 V1 与 V2 的主语
必须相同。例如‘离休’是老人先离开工作岗位,然后在家休息”[50]。
而我们认为,动补式复合词则并不要求 V1 与 V2 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必须相同,而且
二者不一致的情况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动补式复合词中 V2 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更多地表
现为 V1 这个动作的对象或者承受者,与 V1 这一动作的发出者一致的反而并不多见。
在明确了连动式复合词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离休”这样的原型样本与其他
“动+动”结构进行比照,根据该“动+动”结构与“离休”之类的原型连动式复合词之
“病退”,从 V1 和
间相似性程度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将其看作连动式复合词。如“病休”、
30
大部分动补式复合词都经历了一个由连动结构到动补结构再到动补式复合词的演化过程,甚至可以说连动结构是
动补式复合词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点下文还将详细论述,参见本章第二节。
31
高增霞(2007)指出连动式在释义方式可以体现为三种方式:一是“……后……”;一是“……并……”;一是直
接以一个连动句或者承接复句的形式释义。我们这里无意探究其释义方式,而只是为了说明连动式复合词在意义上
的特点即两个动作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所以就只提到了“V1 之后 V2”这一种释义方式,其他释义方式与这
种意义特点的关联不是很大,所以并未涉及。
32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主语一致”的说法似乎并不恰当,因为对于连动式而言,实际上是 V1 和 V2 这两个动作的发出
者一致,只是这个发出者通常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已。相对于动补式复合词来说,很显然就不能用主语是否一致
来说明了,比如“提高”,我们既可以说“小张在努力提高他的英语水平”,也可以说“小张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很多” 。
这两个句子中都用到了动补式复合词“提高”,但是句子的主语并不一致,一个是“小张”;一个是“小张的英语水
平”。而复合词内 V1、V2 的发出者则是完全相同的,V1“提”的发出者是“小张”
(在前一个句子中出现在主语位置,
而在后一句中则没有出现),V2“高”的发出者是“小张的英语水平”(前一句中出现在宾语位置,而在后一句中则
出现在了主语位置上)。或许,这里所谓的“主语一致”表述为“逻辑主语”更为合适。

37
V2 之间的关系上看,“病”和“休”、“退”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
语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病之后休”、
“病之后退”。而且,
“病”和“休”、
“退”的逻辑主
语是一致的,一般都出现在动词前主语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可以将这
两个词归入连动式复合词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病”与“休”、
“退”之
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具有一种比较
,而 V1 和 V2 之间因果关系的存
宽泛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因病而休”、“因病而退”
在与否往往是我们判断一个“动+动”组合是否形成动补关系的标志。因而,从这个角
度来看,我们似乎又可以将“病休”、
“病退”这两个词看作是动补式复合词。当然,它
们和“驳倒”、
“打破”
、“激怒”等原型的动补式复合词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因为从
严格意义上来讲,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成成分之间大都具有一种致使关系,即 V1 和
V2 之间具有一种类似于“V1 使 V2”的语义关联,如“驳(之)使倒”
、“打(之)使破”

“激(之)使怒”。
“病”与“休”、
“退”之间虽然也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但是它们之间
的致使性则不甚明显。所以,即使将它们看作是动补式复合词,也只是动补式复合词中
的次典型成员,是介于连动式复合词与动补式复合词之间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相似性
程度上更接近动补式复合词而已。
总之,与连动式复合词相比,动补式复合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它的两个动词性语素
所表示的动作之间除了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之外,同时还具有一种逻辑上的致使关系
或因果关系,即 V1 是致使 V2 发生的原因,V2 是 V1 导致的结果。
2)动补式与联合式
应该说,动补式和联合式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它与连动式之间的关系那样复杂,因为
联合式中的两个动作之间往往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构成联合式的两个动词很多时
候甚至可以互换顺序,且逆序之后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动补式则要求两个动作之间不
仅要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还要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动补式复合词的 V1 总
是发生在 V2 之前(至少 V1 要在 V2 的动作发生之前已经开始),且 V2 是 V1 导致的结果,
因此 V1 和 V2 的位置不能互换。从这一角度上看,似乎动补式与联合式之间并没有什么
关联,它们之间又怎么会出现难以辨识的情况呢?我们认为,它们之间的纠结往往发生
在第二个构词成分除动词性质之外还具有作为形容词的用法,甚至所谓的动词性质也可
以看作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第二个构词成分作形容词理解时,这
个形容词可以理解成第一个构词成分的补充说明成分,说明前面动作的结果,整个“动
+形”格式可以看作是动补式复合词;而当第二个构词成分用作使动意义时,这个具有

38
使动意义的形容词可以理解成与前面动词具有并列关系的“动词”,整个复合词也就可
以分析成一个“动+动”格式的联合式复合词了。比如我们在分析“破碎”、“卷曲”等
词的结构类型时就会产生这样的顾虑。
“碎”既有形容词的意思“零星;不完整”,也有
使动意义“使碎”,当它与“破”连用构成“破碎”这样一个组合形式时,整个复合词
也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
“破碎”是一个“动+形”组合,意思是“破成碎块”,
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将其分析为动补式复合词比较恰当;二,“破碎”的组合似乎还
可以看作是“动+动”的格式,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就是“使破碎”,应该说,此时的“碎”
可以理解成与“破”同义的动词或者说是使动用法“使碎”,那么从“破”与“碎”的
关系上看将整个复合词理解成联合式更加合适。当然,如果将使动意义看作是整个复合
词的用法也未尝不可,也就是说动补式复合词“破碎”本身既可以自动,也可以他动,
他动的“破碎”可以理解成“使破成碎块”。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
“破碎”同样又可
以分析成“动补式”。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更倾向于将“破碎”看作是“动补式复合
词”。
“卷曲”的情况与“破碎”差不多,
“曲”有形容词的意义“弯曲”,也有动词的用
法“使弯曲”,因而可以将其分析成“动+形”的动补式,也可以理解成“动+动”的联
合式。
我们认为,类似“破碎”
、“卷曲”这样的双音节复合词尽管也存在着分析为联合式
的可能,但是从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和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又与动补式复合词
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非常接近于动补式复合词的原型样本,因而这类词即使不能算作严
格意义上的动补式复合词,也可以作为次典型成分归入到动补式复合词当中。
3)动补式与兼语式
任学良(1981)曾经指出“句子格式有兼语式,构词形式也有,如‘讨人嫌’就是
例子(‘人’是兼语)。不过,兼语式的词就一般情况来看,‘兼语’并不出现,而是隐
含着的,只有仔细分析才能看出来”[51],并列举了“讨厌”
、“召集”、“诱降”、“逼供”
等兼语式的双音节词。之后戴昭铭(1988)又否定了兼语式复合词的存在,杨锡彭(2003)
也认为“既然这类词中没有表示所谓兼语的成分(既无语音形式,也无文字形式)出现,
就不存在所谓的‘兼语’,因此不能把这类词看作兼语式,它们只是一般的动宾结构”[52]。
但是,“兼语式复合词”的说法以及对该类复合词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不断
出现在其他的著述之中(张斌 2002,岳守雯 2004,王贵英 2006 等)。
兼语式之所以会与动补式发生纠结,原因就在于这两类复合词在形式上都可以体现
(V1+V2)的结构格式,且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
为“动+动”

39
辑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兼语式和动补式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基本上
是一致的,只是它们强调的语义重点稍有不同:动补式中的第二个动词性成分 V2 是对
第一个动词性成分 V1 所导致结果的补充性说明,如“打倒”,“打”的结果是被打的人
“倒”了; “看”的结果是“见”到了被看的事物。兼语式则更加强调 V1 的宾
“看见”,
语和 V2 的主语之间的同一性关系,即兼语式中 V1 所表示动作的客体或对象宾语同时就
是 V2 所表示动作的主体或者发出者。
兼语式的 V1 和 V2 之间常常可以补出那个被省略掉的“兼语成分”,如“讨厌”就
是“讨人厌”,
“劝降”就是“劝人投降”,
“人”就是被省略掉的兼语成分。而对于动补
式复合词而言,V1 的客体并不一定是 V2 的主体,如“看见”中“看”的客体是“被看
的事物”,“见”的主体并不是“被看的事物”,而是与“看”的主体一致,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兼语成分”;即使在“V1 的客体同时也是 V2 的主体”的情况下,也很难将其还
原成兼语短语或兼语句,如“打倒李四”的意思是“打李四,李四倒”,其中“李四”
既是“打”的客体同时也是“倒”的主体,但是,
“打李四倒”的结构却是难以成立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兼语式与动补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兼语式是省略兼语短语中的兼语成
分之后得到的“动+(兼语)+动”
,因而可以补出兼语成分从而还原成兼语短语或兼语
句,而动补式与兼语短语或兼语句无关。任学良(1981)也认为“兼语式的词和表结果
的补充式的词容易混淆,……兼语式和补充式的界限是:两个词素之间能插入名词(代
词)去理解的,为兼语式,……不能插进名词(代词)去理解的,为补充式”[53]。
除此之外,兼语式中的 V1 必须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而动补式中的 V1 可以是任
何动词,并不限于使令动词。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动补式和兼语式
所表达的语义关系都是一种致使性关系,但是这种致使性,兼语式复合词是通过 V1 本
身所具有的使令意义表达出来的,而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的致使性则是蕴含在整个“动+
动/形”的结构式之中的。换句话说,兼语式的致使关系是一种显性的表达,而动补式
的致使关系则是一种隐性的蕴含。当然,显性与隐性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所以对于一
个具有致使关系的“动+动”复合词究竟是动补式还是兼语式,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就
是看这两个构词成分之间能否加入“兼语成分”使其还原成兼语短语。
4)动补式与偏正式(状中)
一般认为,偏正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成分在词中的地位不同,前偏后正,即第一个
构词成分是修饰性的,第二个构词成分才是中心成分,受第一个构词成分的修饰和限制;
动补式复合词则与之相反,其中“动”是中心成分,而“补”是用来补充说明“动”的

40
结果的补充性成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类词之间似乎不存在可能造成纠缠的地方,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中,究竟是哪个修饰哪个,还是哪个补哪个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
判断了。比如要分析“蹿红”
、“淡出”、
“普及”等词究竟是状中的偏正式复合词还是动
补式复合词,还是需要费一番思量的,因为它们跟“拆毁”、“撕毁”、“拆穿”
、“看穿”
等动补式复合词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我们之所以把“拆毁”这几个词看作动补式复合词主要是考虑到“拆毁”等词的构
词成分之间的关系虽然可以作“前一个成分修饰后一个成分”的“偏正式”分析(“拆、
撕”可以看成是“毁”的方式,
“拆、看”可以理解成“穿”的途径),但它们同时也可
以理解成“后一成分补充说明前一成分”的补充关系。再加上这几个词的构词成分所表
示的动作之间具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语义重心在第二个构词成分“毁”、
“穿”

这一点刚好与动补式复合词强调动作结果的语义特征相契合。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它们
归入到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之中。而把“蹿红”这几个词归入偏正式的原因就在于它们
只能分析成“前一成分修饰后一成分”的偏正式,第二个构词成分虽然在地位上属于复
合词的中心成分,但是在语义上第一个构词成分才是整个词的表达重心,因为状中的偏
正式复合词重在强调动作进行的方式、状态、凭借、工具等。“蹿红”就是“迅速地走
红”,“蹿”可以理解成“红”的方式,但不能将“红”理解成“蹿”的结果;“淡出”
是“逐渐退出”的意思,“淡”是“出”的方式,不能将“出”理解成“淡”的结果。
5)动补式与主谓式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动补式复合词与主谓式复合词发生纠结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
动补式复合词的第一构词成分都是谓词性的,而主谓式复合词的第一构词成分通常是体
词性的。但是,从动补式复合词的历时演化过程来看,某些动补式复合词的出现又与主
谓结构有着很大的关联。如“付讫”、
“收讫”等以完成义动词作补语的动补式复合词大
都是由上古汉语中的某些主谓结构演化而来的,其间经历了由主谓结构重新分析33为动
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
梁银峰(2006)在研究隋至宋金时期动补结构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时,曾经对
“Vt+Vw+O”格式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Vt+Vw+O”格式出现之前已经
有了“Vt+Vw” (B 式)这两种格式,A 式中的 Vw 说明的是“Vt”
(A 式)和“Vt+O+Vw”
这个动作行为本身的完成、完结,构成的是动补结构;B 式中的动宾组合“Vt+O”叙述
一个事件,
“Vw”是对这个事件的陈述,说明这个事件变化的实现、完成,它们之间构
33
“重新分析”是语言演变研究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指一个语言形式结构或功能的演化。

41
成的是主谓结构。这两种格式与“Vt+Vw+O”格式之间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渐进演化的
过程。
“当‘Vw’虚化为补语和前面的‘Vt’构成动补结构以后,并不能马上带上宾语,
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期,逐渐形态化为动补结构之后,才能带上宾语。……而且,
在新的格式‘Vt+Vw+O’产生以后,旧的格式‘Vt+O+Vw’并不能马上消亡,这中间
往往还要经过一个新老格式的并存期,直到新格式完全取代旧格式”[54]。
6)动补式与动宾式
绝大多数动宾式复合词的结构格式都是“动+名”,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动+形”、
“动
+动”格式的复合词,其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为动宾式,如“认同”
“认输”的
结构格式分别是“动+形”、“动+动”,但是它们都属于动宾式,其中“认同”的“同”
虽然也可以理解成“认”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充其量只能理解成是“认”的结果宾语,
而不宜看作是补语成分,因为“认”的动作行为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同”的结果,或者
说,并不是因为“认”才造成“同”的结果,而是“同”的情况客观存在,并使得人们
主观上也“认为”它是“相同”的;
“认输”也并不是因为“认”而导致“输”的结果,
而是“承认”
“已经失败(输)”这样一个既成事实的结果而已,这样“输”就可以看作
是“认”的对象,只不过其自身所表达的是某种结果性意义罢了。也就是说,“承认”
的是“失败(输)”这样一种结果(可以是工作、考试、比赛等过程的结果),而并非“失
败(输)”是“承认”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直接导致的结果。我们需要仔细分辨“动+动/
形”格式的复合词究竟是“动+结果补语”的动补式复合词还是“动+结果宾语”的动宾
式复合词。然而对于一个出现在动词性成分后面的“动/形”究竟充当的是“结果宾语”
还是“结果补语”并不容易判断,因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清晰而且严格的分界线。
我们倾向于将“认同”、
“认输”类看作是动宾式,
“同”、
“输”是前面动词性成分“认”
的结果宾语而非结果补语。
此外,类似“趋同”、
“认可”、
“扮酷”、
“保暖”之类的词究竟是该归入动补式还是
动宾式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对于这样的词,我们也倾向于将其划入动宾式的范畴,因
为,其中的“同”、
“酷”、
“可”、
“暖”与前面动词之间的“动作——结果”关系并不明
显,它们的组合反而与动宾式中的“动+结果宾语”和“动+目的宾语”更为接近,“扮
酷”可以理解成“装扮的目的(或结果)是使自己的样子更酷”;
“保暖”的意思是“保
34
持温度”,这里的“暖”似乎已经具有了某种名词性质 ,理解成宾语自然更为合适。

34
即使将“保暖”理解成“保持温暖”
,也同样可以认为“保持”的是一种“温暖”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可以理
解成“保”的对象宾语。

42
由此可见,之所以会发生某些词难以认定它们究竟是动宾式的还是动补式的,原因
就在于宾语和补语之间特别是结果宾语(或目的宾语)与结果补语之间本就没有一个严
格的界线,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说某一个词在原型特征上更接近于某一类型(动补
式)可以作为该类型的典型成员或者次典型成员,因而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分析成某一类
型;或者某个词距离某一类型(动宾式)的原型特征比较远、只能作为这一类型的边缘
性成员存在,因而我们一般不将其看作是该类型的词。
综上所述,动补式复合词与连动式、联合式、兼语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复
合词之间都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对于某些难以判断其结构关系究竟是动补式还是连动
式、联合式、兼语式、主谓式、动宾式的词,我们必须要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其构词成
分的性质、意义及其与相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既要看到不同类型的复合词之间可能
具有的关联性,又要区别不同类型复合词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把握各类型复合词
原型样本典型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其他词与原型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从而判断它们
是否可以作为该类复合词的典型、次典型甚至边缘成分,决定其类型归属。
2、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短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纵向系联的角度来说,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短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共时层
面上,动补式复合词和双音节的动补短语有着完全相同的结构格式,它们都是由一个动
词和它的补语共同构成的“动+补”格式;从历时层面上说,大部分动补式复合词是以
与之同形的动补短语为前身的,也就是说动补短语是动补式复合词得以产生的主要来
源,大部分动补式复合词都是由同形的动补短语词化而来的,甚至有些“动+补”结构
仍然处于由动补短语向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之中。正如梁银峰(2005)“从动补
结构(短语)到动补复合词有很强的连续性,两个范畴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不同的动
补组合词汇化的程度不同,它们‘距离’典型复合词的远近也不同”[55]。正因为此,要
判断一个双音节的“动+补”格式的语言片段究竟是动补式复合词还是动补短语,并不
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要综合考虑其结构、意义甚至使用等方面的情况来加以判断。
具体来说,根据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结合程度的不同,
“动+补”的组合形
式可以分析为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如“提高”、
“激怒”、
“减少”等)、
可以有限制扩展(即中间可以也只能插入“得/不”等表示可能与否的成分,如“看见”

“完成”、“打倒”等)和能够自由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得/不”之外的其他成分如
补语的修饰成分、补语的重叠形式等,如“喝醉”、
“长高”、
“剪短”等)三种情况。其
中不能扩展的“动+补”组合词汇化程度最高,是动补式复合词的原型样本;能够自由

43
扩展的“动+补”组合,中间可以插入很多其他成分,
“动”和“补”之间结合地比较松
散,更多地体现了动补短语的典型特征;可以有限制扩展的动补组合在词汇化程度上低
于原型的动补式复合词,
“动”和“补”之间结合得不像原型的动补式复合词那样紧密,
中间插入“得/不”之类成分时可以将其看作是短语,但它们在合用时却仍然是词,这
类既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的动补组合一般被称为动补式“离合词”,可以看作是动补式
复合词的次典型成员。也就是说,从不能扩展的动补组合到可以有限制扩展的动补组合
再到能够自由扩展的动补组合,它们之间构成的是一个连续统,体现了动补式复合词和
动补短语之间没有严格界限的原型性特征。“对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动补组合来说,只
能说哪些是典型的复合词,哪些不是典型的复合词,或者说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复合词,
多大程度上是短语。动补复合词是由动补结构词汇化而来的,由句法到词法是一个不断
过渡的‘连续体’,两者很难截然分开”[56]。
3、确定动补式复合词的标准
正因为动补式复合词本身也是一个原型范畴,它与其他类型的复合词和动补短语之
间都存在着某些过渡形式,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就主要限定在那些典型的和次典型的动
补式复合词,而对于那些处于边缘地带、和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或者动补结构的短语
之间有过多纠结的“似是而非”的成分,我们则不予考虑。也可以这样说,本文的结论
只是在对靠近中心地带的、比较典型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对
于那些边缘性成员可能并不适用。
综合上面对动补式复合词和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以及动补短语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文所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进行界定:
(1)从形式上看,动补式复合词可以分析为“动+补”的结构格式。也就是说,动
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必须具有补充说明的语法关系。如“提高”,从语法关
系的角度来说,“高”是“提”的补语,对“提”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者状态进行补充
说明;“投入”,“入”是“投”的补语,用以提示“投”所表示动作的移动趋向。
(2)从意义上看,动补式复合词表达的是“动作+结果/趋向/状态/评价”的语义
关系,而且“动作”是导致“结果/趋向/状态/评价”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动补式
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在词内往往体现
为一种具体的致使关系。如“激怒”,只有受到“刺激”才会“发怒”,
“激”是致使“怒”
的原因;“病故”,虽然“病”的结果不一定是“故”,但是“故”却是在“病”的原因
促动之下才发生的。

44
(3)从扩展能力上看,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一般不能插入包括第二
个构词成分的动作主体在内的其他成分35。有些动补式离合词虽然中间可以插入表示可
能性的“得/不”,但是它们在合用时仍然是词,所以我们也将其作为次典型成分归入到
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之中。如“打倒”在合用时是词,表示“击倒在地”和“攻击使垮
台;推翻”的意思,如“一拳把他打倒”、“打倒侵略者”;它也可以分用,中间能够插
入表示可能性的“得/不”,构成“打得倒”、“打不倒”的可能式。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与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以及动补短语之间
区别的概括,同时也是我们确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的标准。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
一、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及其分类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究其来源,却有着比较
复杂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根据来源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由
动补短语词化而成的,它们大都经历了从上古或者中古汉语的短语到近代或者现代汉语
的词的演化过程,这些词从构造格式上大都属于“动+动”类,即使有少量的“动+形”
类动补式复合词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过程,其中的“形”在古代汉语中也大都可以用作
动词,具有“使动”的动词性功能;二是依照“动+补”的格式以词法手段创造出来的
复合词,其中以“动+形”类的动补式复合词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在“动+形”影响之
下创造出来的“动+动”类动补式复合词。
(一)由短语词化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
从数量上讲,由短语词化而来的动补式复合词在全部动补式复合词中占绝大多数,
它们构成了动补式复合词的主体,其产生过程也基本上可以说明动补式复合词得以出现
和存在的来龙去脉。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动补式复合词和动补短语之间有着解不开的联系,它们既相互
纠缠又彼此区分。动补短语的存在,既是我们研究动补式复合词的一个重要阻碍(我们
在确定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时,动补短语给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是我们探
究动补式复合词来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为,现代汉语中的绝大多数动补式
复合词都是由动补短语词汇化而来的(董秀芳 2000,梁银峰 2005)。我们甚至可以说,
没有动补短语就没有动补式复合词,大量动补短语的存在是动补式复合词得以产生的重

35
以此区别于“兼语式”和动补短语。

45
要根源。那么,要探究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我们就不得不对动补短语进行研究,梳理
其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脉络。
动补短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并列式36动词结构演化而来的(潘允中 1990,
冯胜利 2002 等)。在由并列式动词结构向动补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连动结构的出现
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并列式动词结构的演化导致了连动结构的产生,而
连动结构才是动补结构的直接来源(梁银峰 2006,高增霞 2007)。在此之后,动补结构
才又经历了从句法结构(即短语)到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从句法单位降级为词汇单位。
所以,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来源,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表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
动补式复合词大都经历了由动词性并列结构到连动结构再到动补结构的关系变化过程
和由动补结构到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动词性并列结构→连动结构→动补结构---→动补式复合词37
我们认为,在上述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最后两个阶段,即由连动结构重新分
析为动补结构期间 V2 的虚化过程和由动补结构(即动补短语)凝结为动补式复合词的
词化过程。可以说,动补式复合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动词的虚化和短语的词化。
(二)以“动+补”为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大部分的动补式复合词都是由动补短语在长期地反复使用中凝缩固化而来的,而当
这种凝固现象频繁发生,动补式复合词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们经常使用的复合词结构形式
之后,它甚至也可能诱发一种新的构词法(即两个构词语素直接按照动补关系复合成词)
的出现。梁银峰(2005)中指出“隋唐以后,动补结构正式确立,动补结构词汇化的条
件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动词可通过构词法直接构成复合词,如‘说破’、
‘看
破’、
‘识破’、
‘提破’等等,可以肯定这些复合词都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出现的,在上
古汉语或中古汉语时期根本不存在动补短语阶段”[57]。
其实,早在朱德熙(1982)介绍结果补语时就曾经这样谈到述补式复合词和粘合式
述补结构之间的关系:“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后头可
以带动词后缀‘了’或‘过’。……从这一点看,这一类述补结构跟述补式复合词没有
什么不同。
”“其实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
36
也有人提出动补短语是由连动结构发展而来的(梁银峰 2006,高增霞 2007 等),其实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连
动结构的发现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事情,在此之前人们将两个动词的组合一律称为并列结构,而不管或者很少注意
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是否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或者可以说,连动结构本身就是从并列结构中分化出来的。
37
我们认为,从并列结构到连动结构再到动补结构的结构关系变化只是我们在对同一句法结构内部关系认识上的变
化,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突变;而从动补结构(短语)到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体现的是语言成分词汇化
程度由低到高的逐渐演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应该算是一种渐变。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图中用短实线箭头“→”
表示结构关系变化,而用长虚线箭头“---→”表示词汇化过程。

46
可以说述补结构是一种临时创造新动词的语法手段”[58]。应该说,朱先生早就已经看到
了“动补关系”作为一种复合词构造方法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作为一种新的复合构词方式的“动补式”一经形成,便有大量直接以动补关系复合
而成的双音节词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在“清代中叶以后,社会的剧烈变动和翻译事业的
日益兴盛,大大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一大批动补式借词和新词不断出现,如‘支出、
加热、发动、发明、合成、声明、革新、测定、撤回、凝固、改进、改良、改善、演出、
输出、输入’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59]。这些词的产生不是汉语自身演化(即动补
短语的词汇化)的结果,而是为了表达汉语中原先没有的新概念而借用外语原词或者汉
化翻译的结果,可以说它们是通过动补式构词法直接产生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动
补式复合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外语借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借入途径。其中“发
明”、
“演出”、
“输出”、
“输入”等是由日语中直接借形过来的,这些词大都经历了从汉
语中被借出去再借回来的过程,只是在被借出和借回的过程中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而它们在汉语中原有的词形和结构方式却得到了保留38。对于那些不属于日语借形词的
外语借词和翻译词,在汉语中使用时一般也都经过了汉化改造的过程,用汉语中所固有
的构词语素和结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意译或者仿译。也就是说,上述动补式复合词虽然
词义来自于外语,是为了表达汉语中原先没有的新事物和新概念而对外语词直接借用或
者进行翻译的结果,但是它们的构词语素和结构方式都是汉语中所固有的,它们的产生
同样离不开汉语动补式复合构词法的作用。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也
提到了“动副结构”这样一种句法构词方式,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动补式”。书中
指出“动副结构的词在戊戌——辛亥时期也产生了一些,如‘解散’、
‘扩散’、
‘压缩’

‘扩张’39等,都是我们或日本人在翻译中创造的。它们一开始被创造出来,就是相当
固定的词,两个词素中间很少能插进‘得’或‘不’。这些词的产生,对于原有的动副
结构的凝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五四以后它也成为一个能产的类型,构成了很
多的词。……这种结构的构词能力还在迅速加强。现在有些动副词组,当中插进‘不’
或‘得’已经不太自然,它们都将会很快地凝定为词”[60]。
“建国以后,随着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词更多,同时,社会生活内
38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这些词在被从汉语中借出去时可能还只是短语成分,借出之后被当做词汇成分来使用,再
借回来时就变成了复合词。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也是由上古或中古时期的某个动补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只不过这个
词汇化的过程不是发生在汉语中而已。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时已经明确地将那些确属
于日语借形词的动补式复合词排除在了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39
根据我们的分析,“扩张”似乎应该属于联合式复合词,“扩”和“张”是同义动词,属于并列连用。

47
容的日趋丰富也促使人们创造了很多新词,这些都使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急剧膨胀”[61]。
根据我们的统计40,有大约 50 个左右的动补式复合词是在建国以后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
使用的,特别是像“梗死”、
“键入”、
“盘活”、
“踏空”、
“套牢”等用于某些专业领域的
词语出现的时间就更晚,它们都是利用动补式构词法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新事物或
者新现象创造出来的新词。比如:“键入”是计算机用语,指的是“按动计算机键盘上
的键输入(信息)”,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也不过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事,所以“键入”
这个词的产生时间也就更晚了;“踏空”、“套牢”都是证券投资方面的术语,而证券市
场是 1984 年之后才在中国出现的,这些词的产生时间也就不会早于这个时间。
二、动补式复合词与语法化、词汇化
(一)语法化和词汇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和词汇化(lexicalization)是语言形式演变的两个重要
方面,同时也是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二者之间既有重要的联系又有显
著的区别。
对于“语法化”,沈家煊(1994)将其定义为“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
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62],同时还进一步指出:这样的过程或
现象在中国的传统语言学中被称为“实词虚化”;而在西方人看来“语法化”则偏重于
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范围似乎比“虚化”要广。所以,语法化也被定义
为 “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逐渐演变为意义虚灵的语法成分或由一个语法成分变为一个
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法成分的过程”[63]。
对于“词汇化”,沈家煊(1999)将其定义为“短语或词组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
形成单词的过程”[64],而西方学者(Paul J. Hoppe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1993)则
认为它指的是“一个非词汇形式变成一个词汇单位的过程”[65],应该说他们所定义的“词
汇化”所指的范围更广,因为词汇单位并不限于单词,还包括一些固定短语或者缩略语
等语言成分。
“语法化”和“词汇化”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当前学界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也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些语言演变现象究竟是语法化还是词汇化;语法化与词
汇化是交叉的还是平行的、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二者之间是否可以划定严格清晰的界
线等等问题,都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者比较关心的热点。
40
我们除对《现汉》所收录的动补式复合词在北大语料库中的现代汉语语料进行了搜索和考察之外,也考察了语料
中的古代汉语语料,结果发现:有些词根本没有古代汉语的语料用例;有些尽管能够搜到一些语料用例,也多是无
效语料,因为材料中搜索到的“目标语段”或者不成词,或者还只是连动或动补结构的短语而没有凝结成词。

48
我们这里谈“语法化”和“词汇化”的问题,并不想过多纠缠于它们的概念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想要对与动补式复合词产生过程密切相关的那些“语法化”和“词
汇化”现象加以说明。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产生与词汇化和语法化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在动补式复合词产生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由连
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和由动补结构(即动补短语)凝合固化为动补
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而连动结构之所以能够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原因就在于连动
结构中的 V2 出现了语义上的虚化和功能上的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动补式复合词的
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于动词的虚化和短语的词化。
1、动词的虚化
前文我们曾经说过,大部分的动补式复合词来源于动补短语,而从汉语史上看,这
些动补结构又来自于上古汉语中的连动结构。那么,为什么连动结构能够重新分析为动
补结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又是在哪些因素的促动下发生的呢?我
们认为,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的最根本的动因就是连动结构中的 V2 在意义和
功能上发生了虚化。
根据梁银峰(2007)的分析,上古汉语中的连动结构“Vt1+Vi-t2+O”是由两个具有
同义或近义关系的可以独立表示事件的动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
的。其中“Vi-t2 ”用作使动,语义中包含有[+致使性]的特征,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及物
动词。“由于 V1 和 V2 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潜藏着理解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因此
它孕育了从连动结构发展为动补结构的语义因素”[66]。随着连动结构的大量出现和频繁
使用,V1 和 V2 之间结合的紧密度也逐渐增强了,
“两个动词的语义关系也开始由时间上
的先后关系向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转化”[67]。
“六朝以后,使动用法开始衰落,V2 的致使
性义素脱落,在语义上只表示某种状态,上古汉语中及物和不及物两用的 V2 这时只有
不及物的用法了。V2 语义的虚化和功能的变化引起连动(并列)格式‘V1+ V2+O”结
构层次的变化,使‘V1’与‘V2’的分界变得模糊起来。……到六朝‘V1’与‘V2’的
结合已经定型,‘V2’只能作为结果成分依附于‘V1’之后,宾语由两个动词共有变为
只单纯是 V1 的,这是一种分离性的变化,预示了汉语史上一种新型结构——动补结构
的产生,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重新分析”[68]。也就是说,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
的现象在六朝时就已经开始萌芽了,这一时期出现的“V2”致使性义素的脱落和及物用
法的消失可以看作是导致连动结构向动补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因,同时也是我们判断动补

49
结构的显著标志。语义上的虚化(“致使性”语义特征缺失,由表示事件或动作转而表
示状态)和功能上的弱化(及物用法消失,由及物不及物两用变成只有不及物用法,可
以理解成及物性由强到弱)正是动词虚化的两种最显著的表现。
2、短语的词化
连动结构在经过重新分析之后演化成动补结构,这些动补结构又可能在长期的使用
过程中凝合成词。绝大多数的动补式复合词都是由动补短语词汇化而来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动补式短语都能够经历这样的词汇化过程,从动补短语演变成动补式复合词。董秀
芳(2002)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她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动补短语中,只有粘合式的
才能词汇化,组合式动补短语不能发生词汇化。而且“述语为及物动词的述补短语比述
语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更容易成词。从补语的语义类型上看,……补语表示结果的
一类最易成词,成词数量最多;而补语表示程度的一类最不容易成词41。……由指向动
词补语与动词形成的述补式复合词比较少。指向宾语的一类比指向主语的一类更容易与
述语粘合,发生词汇化。……这是因为补语指向主语的一类大都不能带宾语,而带宾语
是使述补结构在句法格式中被挤压成词的关键因素”[69]。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带宾语的
双音节动补结构更容易凝化成为动补式复合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动补式短语到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不是在短期内
能够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因此,在动补式短语和动补式复合词之
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过渡形式,即“动补式离合词”。也就是说,动补短语在向动补式
复合词发展的过程中会经过一个“可分可合”的过渡阶段,动补短语要先发展为“分用
时是短语,合用时是复合词”的离合词形式,离合词的进一步词汇化才导致了动补式复
合词的产生。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动补式离合
词看作是动补式复合词的一部分,只是它们处于词汇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词汇化程度
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动补式复合词>动补式离合词。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本
文研究对象时也将动补式离合词划入到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之中。
综上所述,动词的虚化和短语的词化是动补式复合词产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
节。动词的虚化在前,短语的词化在后,语法化和词汇化这两种既彼此关联又有显著差
异的语言演变现象合理、有序地统合在了从连动结构到动补式复合词的漫长的演化过程
之中。

41
这一结论刚好与我们给动补式复合词进行语义分类得到的结果相吻合。具体的分类情况及其相关数据,可参见本
文第二章第二节。

50
第二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形式
“动补式复合词”这一名称本身就是对该类词在表层形式上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的反
映,所以从表层形式上看,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格式都可以概括为“动+补”。然而,在
“动+补”的整体形式之下,具体在词中充当“动”和“补”的成分在性质功能上却有
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一个动补式复合词,作为其构词成分出现在“动”和
“补”位置上的语素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本节我们就将着力探讨动补式复合
词内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各自的类别属性及其功能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动+补”
的具体组合格式。
一、从构词成分的词类性质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
动补式复合词是由一个单音节的“动词性成分”42和一个单音节的补语性成分组合
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根据词中“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自身性质的不同,
我们可以得到动补式复合词在结构形式上的不同类别。
首先,就“动词性成分”的性质而言,尽管我们将这一类复合词命名为“动补式”

但是出现在所谓“动”的位置上的构词成分在词类属性上并不一定是动词,有极少数的
形容词也能够以“动”的身份在动补式复合词中出现,只是因为它们在全部动补式复合
词中所占的比重极小43,我们才在命名时将其忽略不计而以“动”统称44。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词“键入”,我们也将其划入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之所以说它
特殊,原因就在于“键”从词性上并不是个动词,它在单独使用时只有名词的用法,但
是它与“入”组合在一起构成“键入”一词时在意义和功能上都相当于一个动词,因为
从整个复合词的意义“按动计算机键盘上的键输入(信息)”来看,
“键”在词中实际上
所承担的意义却是“按动计算机键盘上的键输”这样一个动词性短语所表达的意义,
“入”
是整个动词性短语所表示动作的结果。从构词的角度来说,“键”成为了“按动计算机
键盘上的键输”这一动词性短语中的突显成分从而以构词语素的身份进入到动补式复合

42
严格来讲,动补式复合词中的第一构词成分并不都是动词,所以此处我们用加了引号的“动词性成分”来表示,
下文同。具体哪些性质的成分可以作为第一构词成分出现,下文我们将作详细说明。
43
根据我们的统计,只有四个动补式复合词的“动”是由形容词充当的,不到总数的 1%。
44
也有一些学者(朱德熙,1982)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出现在“动”的位置上而将这类词命名为“述补式”,我
们之所以不选择这个名称主要是考虑到“述” (即述语)一类的术语通常是用于句法成分分析的,用它来指称复合词
中的构词语素似乎有些不妥。

51
词“键入”中,它的整体性质和功能都等同于一个动词,所以我们也就将“键入”看作
是一个动补式复合词。
再来看补语性成分的性质。补语的作用是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而能够出现在补
语的位置上用以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或者状态的词通常情况下以动词或者形容词(也包
括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为主,正如朱德熙先生(1982)所说“补语只能是谓词
性成分,不能是体词性成分”[70]。既然能够作补语的只能是谓词性成分,那么在动补式
复合词中作为补语性成分出现的构词语素本身在功能属性上也就应该是谓词性的。而且
动补式复合词自身的双音节形式要求进入补语性成分位置的构词语素必须是单音节的,
也就是说补语性成分必须是单音节的谓词性成分,而这样的谓词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单音
节的动词和形容词。介词“在”是单音节的,但它很难直接出现在动词后与其凝结成为
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因为类似“放在桌子上”这样的动补短语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看,
介词“在”只有先跟后面的处所或方位名词结合成介词短语之后才能再与前面的动词
“放”组合在一起构成动补短语,也就是说动词“放”和介词“在”本身是不在一个平
面上的,它们之间很难跨越这种组合层次上的界限而凝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45。
综上所述,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动”的位置上的构词语素从其自身的词类属性上
看主要是动词,也有个别的形容词可以充当动补式复合词中的“动词性成分”;出现在
“补”的位置上的构词语素则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动
补式复合词的三种具体的结构格式46:
1、动+动:步入、拆毁、促成、打响、付讫、割断、激怒、看见、畏缩、下去等;
2、动+形:贬低、表明、补足、凑近、放松、改善、更新、划清、看透、缩小等;
3、形+动:干裂、冷却、乱离、偏离。
如果我们把趋向动词和那些只能出现在动补结构的补语位置上的“唯补词”(刘丹
青 1994)从一般动词中分离出来的话,上面的结构格式又可以有以下的分化结果:
1、动+动47:拆毁、打响、割断、激怒、畏缩等;
2、动+趋动:步入、回来、付出、下去、掀起等;
3、动+唯补:丢掉、看见、捞着、忘却、站住等;
45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类似于“苦于”、“难以”等结构格式表现为“动+介”的双音节词,但是
即便如此,我们认为也很不宜将这些词归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范畴之内,因为“于”、“以”之类的介词并不能独立地
起到明显的补充说明作用。
46
从理论上来讲,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格式似乎可以有“动+动”、“动+形”、
“形+动”和“形+形”四种,但是根据
我们对《现汉》所收录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格式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形+形”的动补式复合词并不存在,所以这
种格式的动补式复合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47
这里,我们用“动”代指一般动词,“趋动”指趋向动词,“唯补”指唯补词。

52
4、动+形:表明、放松、划清、看透、缩小等;
5、形+动:干裂、乱离、偏离;
6、形+唯补:冷却。
二、从构词成分的功能特征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
由上文可知,根据构词成分自身语法属性的不同,动补式复合词在组合形式上可以
分为“动+动”、“动+形”和“形+动”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构词成
分进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语素只有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动
词和形容词都能作为构词成分进入到动补式复合词中,也不是所有的单音节动词和形容
词都能彼此组合构成动补式复合词。有些动词只能以第一构词成分的身份进入动补式复
合词充当“动词性成分”,有些动词则只能以第二构词成分的身份进入动补式复合词中
充当补语性成分;形容词也是如此,只有少数的几个可以作为动补式复合词的第一构词
成分,而能够在动补式复合词中作为第二构词成分出现的形容词却很多,而且其中的某
些词甚至可以与很多不同的“动词性成分”组合成动补式复合词(如“辨明”、
“辩明”

“标明”、
“表明”
、“阐明”、
“说明”、
“证明”等都是以形容词“明”作补充性成分、与
不同的动词组合构成的动补式复合词)。当然,也有一些动词可以作为“动词性成分”
与不同的补语性成分(可能是动词也可能是形容词)组合构成动补式复合词(如“看穿”

“看淡”、
“看好”、
“看见”、
“看开”、
“看破”、
“看轻”、
“看上”、
“看中”、
“看重”等都
是以“看”作为“动词性成分”与不同的补语性成分组合成的动补式复合词,其中“穿”、
“见”、
“开”、
“破”、
“上”、
“中”是动词,
“淡”、
“好”、
“轻”、
“重”是形容词)
。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成为动补式复合词的“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呢?
能够成为动补式复合词构词语素的动词和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
我们就从构词成分的功能特征的角度进一步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形式加以分析。
(一)动补式复合词中动词性语素的功能类别
范晓、杜高印、陈光磊(1987)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趋向
动词等八类,并指出“动作动词的数量最多,……根据动作动词带宾语的情形,动作动
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71]。之后,胡裕树、范晓(1995)在介绍动词的
功能分类时,也从动词是否带宾语和能否单独作谓语两个方面对动词进行了再分类。依
照他们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动词可以分为有宾动词和无宾动词(根据动词是否带宾语),
也可以分为自由动词和不自由动词(根据动词能否单独作谓语)。我们综合了上述学者
的分类方法和角度,对动补式复合词中动词性语素的功能类别进行了考察。具体的分析

53
结果如下:
从带宾语的情况来看,动补式复合词中的动词性语素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
及物动词;在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位置上出现的动词绝大多数都是及物动词,
只有少数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作为动补式复合词的第一构词成分;在补语性成分
位置上出现的动词则以不及物动词居多,只有少数及物动词可以作为动补式复合词的第
二构词成分;以及物动词作为补语性成分的动补式复合词,其“动词性成分”只能是及
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都不能出现在及物动词的前面与之组合成动补式复合词48。
这些情况体现在动补式复合词构词成分之间的组合格式上,也就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
类型:
1、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扳倒、步入、拆毁、付出、割断、忌恨、虐杀、劝退等;
2、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打败、丢掉、付讫、唤醒、激怒、搅浑、下去、造就等;
3、及物动词+形容词:拔高、辨明、参透、拆零、改善、看好、夸大、提早等;
4、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梗死、锈蚀等;
5、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翻新、立正、廓清、跑偏、缩小、声明等;
6、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干裂、乱离、偏离等。
(二)动补式复合词中形容词性语素的功能类别
关于形容词的内部分类问题,传统的观点就是根据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形容词分为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张国宪(2006)则从情状出发,依据[+静态]、[+时间]
这样两组区别性特征参项,提出了汉语形容词的情状范畴系统,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
词、状态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三类。其中,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状态形容词表
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变化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状变化。变化形容词在某些功能特征上
更像一个动词,如可以受表示动作变化完成的副词“已经”的修饰、后面可以带有表示
情况开始并延续的趋向补语“起来”等。
根据张国宪(2006)对形容词的分类,我们对能够进入动补式复合词中的形容词性
语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能够进入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位置的形容词只有
“干”、
“冷”、
“乱”、
“偏”这四个,它们都属于变化形容词;能够进入动补式复合词补
语性成分位置的形容词有“长”、
“高”
、“多”、
“低”、
“热”、
“重”、
“乱”、
“短”、
“新”、
“大”、“松”等 60 几个,其中大部分也都是变化形容词,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性质形容
48
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动补式复合词中的构词成分在意义上轻重有别,第一构词成分的动作性要强于第二构词成分。
因为从动作性的强弱的角度来看,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呈现为由强到弱的极差序列:及物动词﹥不
及物动词﹥形容词。

54
词。这一点恰好与张国宪(2006)“变化形容词常常以结果补语的身份出现在句子里”

“变化形容词在作补语时只能充当结果补语,而状态形容词则作情状补语”[72]的观点相
一致,因为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大部分是表示结果意义的,变化形容词自身的
语义功能特征刚好符合动补式复合词对补语性成分的要求。而“状态形容词只是描述主
体所处的状态而不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发生变化”[73],不能进入动结式中充当任何成分,
同样它们也不能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的任何位置。
具体到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格式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包含有形容词性语素的
动补式复合词结构类型:
1、及物动词+变化形容词:提高、充满、放松、加强、减轻、拓宽、增多等;
2、及物动词+性质形容词:顾全、定准、改善、加固、看齐、提纯、延迟等;
3、不及物动词+变化形容词:澄清、捣乱、玷污、卷曲、跑偏、缩小、濡湿等;
4、不及物动词+性质形容词:变异、混同、抛光、缩微、推广等;
5、变化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干裂、冷却等。
三、从语义特征看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
上面我们主要从结构上分析了能够进入到动补式复合词中的构词成分,这里我们着
重从语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进行描述。
赵元任(1979)曾经指出,“动补复合词里的动词几乎可以是任何动词”[74]。其实
不然,能够进入到动补式复合词充当“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的词根语素必然地会
受到动补式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制约,因而两种构成成分在语义上对能够进入该位置
的语素有着特定的选择限制。动补式复合词的“动”和“补”两个位置都不是任何动词
和形容词都能够进入的。
(一)不能进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语素
绝大部分动补式复合词都是由动补结构的短语特别是双音节动结式经过词汇化“降
格”而来的,不能进入动结式的谓词通常也就不能进入动补式复合词作为其构词语素。
施春宏(2006)在考察动结式的述语和补语位置对谓词的语义和功能限制时,曾经指出
关系动词、能愿动词、单纯表示主体所处状态的感觉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动
结式。所以,这些词也就不能作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进入动补式复合词。
(二)能够进入动补式复合词的语素
从语义的角度上来讲,由于动补式复合词本身所表示的是一种致使性复合事件,事
件本身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事件的起点往往包含在使因事件中,而终点则在致果事件内

55
出现。这就要求充当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的动词语素所表示的动作本身具有时
间性,可以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者变化的开始状态;充当补语性成分的语素则要具有终结
性或者评价性,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终结、产生了某种结果或者变化的开始、发生以
至终结状态甚至可以是对动作过程进行评述。
1、能够充当“动词性成分”的语素
“活动动词通过自身的动作能够影响到某个客体并使其改变状态,含有时间结构的
时间起点,因此无论是指人的活动动词还是指其他现象的活动动词,一般都能够进入动
结式的述语位置,而不能进入补语位置”[75]。能够进入动结式述语位置的单音节活动动
词,一般也都能充当动补式复合词的“动词性成分”。如“拔、摆、标、插、打、说、
点、看、提、投、推、拉、放、搞、割、攻、击、搅”等,都可以作为词根语素,出现
在动补式复合词中“动词性成分”的位置。
单音节的变化动词本身就表示某种变化的过程,既包含有变化的起点,也必然存在
着隐性的终点,因此可以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的位置,后面带上表示变
化结果的形容词或者动词作为其补语性成分。如“改正、增多、扩大、革新、变异、缩
短、拓宽”等都是动补式复合词,前面的“动词性成分”都是由变化义动词充当的,而
后面的补语性成分用来说明变化之后导致的结果。
“变化形容词拥有一种异质的时间结构,可以有内在的自然起始点和终结点,多数
变化形容词还可以容纳续段,所以特别适宜于表述变化事件”[76]。变化形容词在语义上
所具有的“自变性”和“时间性”特征就使得它具有了相当于变化动词的意义和功能,
因而它们可以像变化义动词一样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的位置上,形成类
似“干裂”、“乱离”
、“偏离”、“冷却”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
2、能够充当补语性成分的语素
“结果动词能够表示受动作的影响而产生的状态或结果,也含有时间的终点,可以
进入动结式的补语位置”[77],如果是单音节的,一般也能够在动补式复合词中充当补语
性成分。如“败、残、倒、定、开、垮、破、碎、散、中”等大都可以在动补式复合词
的补语性成分位置出现,表示前面动作导致的结果。
还有一些单音节的趋向动词可以充当动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表示动作的趋
向,如“出、入、来、去、回、还”等可以出现在其他单音节活动动词或者趋向动词后
面,构成动补式复合词或者动补式复合趋向动词。
此外,还有一种意义虚化的词作动补式复合词补语性成分的情况。如“错开、打开、

56
打住、站住、得到、感到、丢掉、忘掉、省却、失却、记得、晓得、见得、看上、捞着、
看见、听见”等动补式复合词中的“开、住、到、掉、却、得、上、着、见”都有着不
同程度的虚化,其中“上、开”是虚化了的趋向动词;而“住、掉、得、见、到、着”
等被称为“唯补词”,通常既能理解成结果补语,也可以看作是可能补语。如“看见”
是一个离合词,两个构词成分“看”和“见”之间可分可合,合用时“见”是“看”的
结果补语,用以说明“看”的动作有了结果,即见到了看的事物;而当“看”和“见”
之间插入“得”或“不”这样的表示可能的成分之后,“见”就不再是“看”的结果补
语,而变成了可能补语。
除了上述几种单音节动词可以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位置上之外,还有
很多形容词也可以作为动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这样的形容词主要指的是“大、小、
多、少、高、低、强、弱、长、短、远、近、松、紧、清、浑”等可以表示事物性状变
化的变化形容词,这些词大都可以在动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位置上,用来补充说明
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或变化的结果或状态。原因就在于变化形容词具有一种
“达成性”[78]的语义特征,即它们所表示的是一种性状变化的完成或者实现。这样的语
义特点恰好符合动补式复合词对于补语性成分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
动作性状已经完成、实现、终结或有了结果等等这样的语义要求。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
“动+补”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复合词结构格式,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特有的
复合词结构类型,也是最能体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汉语词汇结构类型。从词语的构
成形式上看,它们只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词形短小,构成成分也很简单,
一般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动”)和作为其补充性成分存在的谓词性成分49(“补”)组
合而成的。然而,在这些简单短小的双音节词语形式之下,却蕴含着非常复杂的语义内
容,有时甚至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都难以进行准确地表达。以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形式表
达尽可能复杂的语义内容,正是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独特表达效果之所在,也是其自身
语用价值的集中体现。本节我们将结合《现汉》等50规范性语文辞书中动补式复合词释
义方式和规律的分析与归纳,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动+补”的表层形式之下所蕴含
的丰富语义内容,通过对动补式复合词内部“动”和“补”之间关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9
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补语位置上的成分,从性质上讲,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而无论动词还是形
容词都是谓词性的,所以我们将其统称为“谓词性成分” 。
50
本文所列举动补式复合词的辞书释义主要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同时也参考了《应用汉语词典》、《现
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新华词典》等其他规范性语文辞书。

57
揭示出蕴含在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的深层语义结构。
一、关于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一)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学说
“深层结构[79]”,是美国理论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中的重要概
念,所谓“转换”就是指深层结构如何转化、变换进而生成表层结构。在转换生成语法
理论创立之初,乔姆斯基就已经意识到短语结构语法的一些基本缺陷。他重点指出了下
面三种情况:1、歧义现象:有些句子从表面上看是有歧义的,如“我要炒饭”这句话
既可以表示“我要吃炒饭”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我要做炒饭这件事情”。2、“同形
异构”现象:有些句子从表面上看作为其构成成分的各语法成分之间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的线性顺序,且构成成分在语法性质和功能上大体一致,但是句子的语法意义却不一样,
例如“老王答应再做一遍”和“老王允许再做一遍”,这两个句子的构成成分所属的语
法范畴和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完全一样,都是“名词+动词+副词+动词+副词”,但
是,在第一句中,
“再做一遍”的施事就是老王,而在第二句中,
“再做一遍”的施事则
不再是老王而换成了别人。3、
“同义句式”现象:有些句子表面形式上看起来有较大的
差异,但实际表达的语义内容却基本相同,例如“老王昨天批评了我一通”和“我昨天
被老王批评了一通”。诸如此类的语法——语义关系都是短语结构语法所无法解释和概
括的。
正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表层形式和底层语义之间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乔姆斯基在
他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中构建了“深层结构”这样一个抽象部分,并以之与我们实际所
说出或听到的语句(即“表层结构”)相区别。句子的深层结构只有在经过各种转换规
则的作用之后才能够转化、实现为表层结构。深层结构首先要通过语义映射规则得到句
子的语义表现,进而通过转换规则得到句子的表层结构。拿上面举到的那几个例子来说,
“我要炒饭”之所以会存在歧义,就在于句中的“炒饭”在深层结构中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偏正结构,即“炒的饭”,一是动宾结构,用以回答“炒什么”的问题。而这两种
语义表现却在表层结构中实现为一个句子,其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完全相同,都是“代
词+动词+动词+名词”。同样,表层结构完全相同的“老王答应再做一遍”和“老王允许
再做一遍”在深层结构中则被识解为不同的句子,它们标明“再做一遍”的施事分别为
“老王”和其他某个人或物。而第三种情况与前面两种都有所不同,这两个句子在深层
结构中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其中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而另一句则运用了被动句转换规
则才造成表层形式相异的句子。“老王昨天批评了我一通”和“我昨天被老王批评了一

58
通”的深层结构都是“老王批评我”,具有完全一致的“施事——动作——受事”的语
义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所说的“深层结构”主要是针对句法结构而言的,是在对
句子或短语的表层形式和深层语义及其关系的深刻观照下提出的。他充分认识到在根本
上影响和决定句法结构及其构成成分之间语义语法关系的是句子的深层结构,它与作为
其实现形式的表层结构之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想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句子的
结构,既要全面分析其表层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关系,同时也要深入揭示隐含其中的深
层结构以及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实现过程及其规则限制。应该说,“深层结
构”这一概念的提出,将句法结构的分析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和阶段。
基于对“复合词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关系”的认识,我们在对复合词特别是那
些运用句法造词手段构造而成的复合词的结构进行分析时也往往借助于句法结构分析
中的某些术语和手段。所以,“深层结构”这一概念在句法层面的提出,同时也可能为
词法层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复合词结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和深度。那么,在
复合词的内部是否也存在着“深层结构”这样一个抽象的部分,复合词的结构形式是否
也经历了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映射和转换过程才得以实现呢?如果复合词也有表
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区分,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和表层形
式之间的关系呢?
(二)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
说到复合词的结构,我们一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句法结构,特别是在对某些复合词
进行构词法或造词法分析时,学者们大都直接借用表述句法结构关系的术语来描写复合
词内构词语素之间的关系。复合词,特别是那些运用句法造词手段构造出来的复合词,
其内部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关系,已经基本上成为学界在复合词结构问
题上的普遍共识。
应该说,学者们对于复合词结构和句法结构一致性关系的认识,使得我们可以在句
法结构框架下对复合词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将句法结构分析的运作手段应用到
词法模式的建构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者们所注意到的“复合词结构
与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关系”还仅仅停留在对复合词表层结构的认知上,而对于复合词
是否也有所谓的“深层结构”、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复合词
结构与句法结构的一致性关系是否涉及“深层结构”这一抽象层面等问题,则无从解释。
王希杰最早看到并指出了“不但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复合词也有深层

59
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80],只不过大部分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一致的,只有
少量复合词在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他还举例分析了一些复
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例如“父母官”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一致的,都是偏
正式;而“钟鼓楼”的深层结构是“钟楼+鼓楼”,所以是并列式,而其表层形式则是“(钟
+鼓)+楼”
,变成了偏正式。也就是说,从表层形式上来看,
“父母官”和“钟鼓楼”都
是偏正式的,“父母”和“钟鼓”分别是“官”和“楼”的修饰性成分,两个词的表层
结构相同;但是从深层结构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词在构造过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作为修饰性成分的“钟鼓”分别修饰“楼”,即“钟楼”、
“鼓楼”,这两个成分并列
构词时在经济性原则的制约下省略了一个相同的中心词“楼”,从而构成了偏正式的“钟
鼓楼”;而“父母”则不能拆分,必须构成一个整体才可以作为“官”的修饰性成分出
现,“父官”、“母官”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父母官”的深层结构是“父母+
官”,而“钟鼓楼”的深层结构则是“钟(楼)+鼓楼”。再比如说“师母”这个词,从
表面结构上看,它是由“师”和“母”这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就两个成分之间
的关系而言,我们通常更倾向于将它分析成偏正式。但是,如果我们从深层结构上进行
分析,就会发现“师母”的意思并不是指“老师的母亲”,而是“老师的妻子”。众所周
知,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
“一日为师,终
身为父”的说法也恰恰说明了“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和“父亲”一样崇高的地位。
老师的地位相当于父亲,那么“老师的妻子”自然也就相当于“母亲”了,“师母”之
名便由此而来。由此可见,“师母”一词的深层结构远比它的表层形式所能传达的意义
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复合词内部也存在着与乔姆斯基所分析的短语
的“深层结构”相类似的这样一个抽象的层面。和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关
系相一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由深层结构
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层结构不能真实地反映深层结构即表层结构与
深层结构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一致现象,仅
仅就表层结构往往很难真正把握住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因为表层形式中的语素同深层结
构中的语素不完全一样,深层结构中的结构关系常常不能在表层形式中得到真实的表
现”[81]。所以,我们要分析复合词的结构,不能仅仅就其表层结构而言,而必须要深入
到深层结构之中,将对深层结构的分析和解读纳入到复合词结构研究之中。而且,“将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引进复合词的分析之后,不仅要求给复合词确立合理的深层结构,

60
而且要研究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运动中的规律规则”[82]。
继王希杰提出“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一说法之后,刘瑞明也表达过类
似的观点[83]。他充分认同王希杰关于某些“复合词的理据存在于其深层结构之中,只有
揭示出其深层结构,才能解释其理据性。忽视了它的深层结构,仅仅从其表层结构出发,
就会陷入困境”[84]的论述,并通过对汉语中某些“谐音趣难词”[85]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
构以及两种结构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不一致情况的深入分析和解释,为“复合词的深层结
构”这一理论观点的确立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补充。
我们认为,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只有把握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以
及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和实现过程,才可能真实、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复合
词构词语素之间的结构方式、语义关联以及整个复合词所蕴含的语义内容。在对动补式
复合词这一独特的汉语复合词类型进行考察时,就更是不能忽略隐含在其“动+补”的
简单表层形式之下的更为复杂的深层结构。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动补式复合词,顾名思义,就是由动词性成分及其相关补充性成分前后相继,彼此
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词。也就是说,从表层形式上来看,动补式复合词的基本结构
格式就是“动+补”,其中“动”往往是指动词性语素,表示某一动作行为,“补”可以
是动词性语素也可以是形容词性语素,作为补充说明成分出现在主要的动词性语素之
后。例如,“提高”、“插入”、“瞄准”的表层结构分别可以分析为“提+高”、“插+入”

“瞄+准”,其中“提”、“插”、“瞄”分别是该词中的核心动作成分,而“高”、“入”、
“准”则分别作为其补充说明成分紧跟其后,彼此前后相继,就构成了动补式复合词。
单纯从表层形式上说,
“动+补”的外在结构形式就是决定一个复合词是否可以划归动补
式复合词的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动补式复合词的底层去挖掘其所由生
成的深层结构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动补式复合词在深层结构上也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表
现。
(一)“补”在动补式复合词深层结构中的地位
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名为“动补”,从表面形式上看,
“动”似乎是在整个复合词中处
于核心地位的成分,而“补”只是作为“动”的补充说明性成分出现的,没有“动”就
无法“补”,但是从动补式复合词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情况、
“动”和“补”两种成分在
具体语境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语法功能以及“动”与“补”之间的语义关联等角度来看,

61
“补”似乎较“动”更为重要51。
如果进一步对上面提到的这三个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虽
然它们在表层结构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动+补”的结构格式,但是不同的“补”在整
个复合词中的地位、补充说明的对象以及“补”与“动”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而这种差异正是由于它们在深层结构上的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从表面上看,“高”、
“入”、
“准”都是作为补充说明性成分出现的,它们与前面的“动词性成分”
“提”、
“插”、
“瞄”组合构成了“动+补”格式的动补式复合词,但是“提高”指的是通过“提”的
动作行为使被提的对象处于“高”的位置,也就是说“高”是用来补充说明“提”这个
动作行为的对象怎么样的,“高”实际上只跟复合词中并不出现的“提”的对象成分发
生关联,而并不与“提”这个动作行为本身直接相关;“插入”则是指通过“插”的动
作行为使某一特定的人或物进“入”到某一位置,而这个特定的人或物可能是“插”的
施事,即“插”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体),也可以是“插”的受事,即被“插”
的东西(对象),所以补充说明成分“入”也并不与动词性成分“插”直接发生关系,
而是与复合词中并不出现的“插”的支配成分密切相关,用来说明“插”的主体或者对
象怎么样了;“瞄准”又与这两个词都有所不同,词中的补充性成分“准”既不是用来
说明“瞄”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体)怎么样的,也不与被“瞄”的东西(对象)
直接相关,不能说明被“瞄”的对象怎么样了,它实际上是对“(主体)瞄(对象)”这
个动作行为或者事件本身的一种评价和论断,用来说明“‘瞄’得怎么样”的问题。简
而言之,这三个词的深层结构分别可以概括为:
提高:主体“提”对象,对象“高”。如“你需要提高音量”,“提高”的深层结构
应该理解为“你提音量,音量高”

插入:主体“插”
(对象)
“入”处所,主体(或对象)
“入”。如在“你在这儿插入
一个‘※’号”一句中,
“插入”的深层结构可以理解为“你插‘※’号,
‘※’号入这
儿”。而在“你怎么插入我们的队伍中了”一句中的“插入”的深层结构则应该理解成
“你插,你入我们的队伍”。

51
关于动补式复合词中究竟哪个成分是核心的问题,学者们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有人坚持动词核心说(吕叔湘 1942,
泰尼埃尔 1959);有人认为汉语遵循“后端重量原则”,后面的补语成分更为重要,因而在句中使用时往往不能省略
的是补语性成分,动词修饰补语(赵元任 1979,李临定 1984,马希文 1987);也有人提出“双核”的说法,即动补
结构的句法核心在动词上,而语义核心则在补语上,句法和语义不平衡(袁毓林 2000,任鹰 2001);甚至还有人指
出动补式复合词的核心既不是动词性成分,也不是补语性成分,而是一个抽象的“功能范畴” (熊仲儒、刘丽萍 2005)。
对于究竟是哪个补哪个,哪个成分才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并不过多纠缠,在此也不做详细讨论,之所以认为“补”
较“动”更为重要,是因为“补”对于动补式复合词深层语义结构的分析似乎起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补”的意义类
型和语义指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容。

62
瞄准:主体“瞄”对象,
“瞄”得“准”。如“你要先瞄准靶子”中的“准”既不是
指“你准”
,也不是“靶子准”,“瞄准”的深层结构只能分析成“你瞄靶子,瞄得准”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在动补式复合词中,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容。从表层形式上来看,动词性成分
似乎在整个复合词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从深层语义上来说,补语性成分则是决定整个
动补式复合词深层结构及其蕴含语义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深
层结构进行分析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以补语性成分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补语性成分的意
义类型、补语性成分与动词性成分的关系以及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52等各方面情况的
考察,来揭示隐含在动补式复合词“动+补”的表层形式之下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容。
(二)“补”的语义类型与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从深层语义上讲,“补语性成分”似乎有些名不副实,它在整个动补式复合词中的
地位并不像在表层结构中所显现得那么“无足轻重”,并不仅仅是用来补充说明前面的
动词性成分怎么样的,而是与动词性成分本身或该动词性成分的各相关支配成分之间有
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性首先就体现在“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型上。“补语性
成分”所属的语义类型不同,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也会有所差异。
要对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进行语义上的分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补语都有
哪些语义类型。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朱德熙先生在介绍述补结构时曾经指出“补语的作用
在于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86],并根据补语在述补结构中的意义和作用的不同,将其
分为以下的几种不同的类型:
a)结果补语:即补语的作用在于说明前面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结果。结果补语既可
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如“染红、走远、说清楚、洗干净”
(动+形);
“学会、写
完、杀死、弄丢”(动+动)。
b)趋向补语:即由“来、去、进、出、上、下、起”等表示从近到远、从里到外、
从低到高等趋向性意义的动词充当的补语,用以表示前面动词所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拿
来、寄去、摘下、迈进、收起”等。
c)可能补语:即出现在动词后面用以表示其所表示动作发生的可能性的补语。由

52
所谓的“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的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个成分在语义上直接相关,一般说到语义指向主要是针对句
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而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补”只是动补式复合词中一个构词成分,但是动补式复
合词自身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词中的补语性成分也可以和它前面动词性语素之外的其他成分发生关联,也是就说
“补”可以超脱于它所构成的动补式复合词之外,而与词外的其他成分直接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像分析补语的语义
指向一样对动补式复合词中“补”的语义指向加以考察,
“补”的语义指向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认识和把握动补式复
合词的关键性因素。

63
动词及其可能补语构成的是一种组合性述补结构,动词与可能补语之间通常要出现补语
标志“得”表示可能,否定副词“不”表示不可能。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可以
转化为可能补语,如“学得会、写不完、走得远、说得清楚、洗不干净”等。
d)状态补语:即用以表示动作行为所处状态的补语。通常情况下,状态补语就是
对前面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的一种评述或论断。动词和状态补语之间要带有补语标记
“得”,但它的否定形式,不是将“得”换成“不”,而是在“得”和补语之间再加入否
定副词“不”,如“写得好、说得快”的否定形式只能是“写得不好、说得不快”。
e)程度补语:即用以表示某种性质、状态或心理活动的程度的补语。一般情况下,
程度补语主要是出现在形容词或某些心理动词的后面。如“高兴死了、漂亮极了、舒服
多了、倒霉透了、想死(某人)了”等述补结构中的“死、极、多、透”等就表示“高
兴、漂亮、舒服、倒霉、想”的程度。
能够出现在述补结构中的补语有上面提到的这些类型,但是它们并不都能进入到动
补式复合词中充当补语性成分,因为动补式复合词作为双音节词的性质本身必然会对其
中的补语性成分产生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在语义类型
上可能并没有一般述补结构中补语的类型丰富,特别是那些只能出现在组合性述补结构
中的补语类型如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等,一般情况下也就很难作为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
语性成分出现。
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中补语性成分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下面四
种类型:
1、结果义补语性成分:即补语性成分从意义上来讲,是用来说明前面的动词性成
分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这个表示结果的补语性成分可以是形容词性的,也可以是
动词性的。如“提高、贬低、扩大、缩小、减慢、放宽、分清、申明”
(动+形);
“激怒、
打倒、推翻、告知、割断、击败、拆散、戳穿”(动+动)等。
补语性成分为结果义的动补式复合词数量最多,约有 393 个53,在我们所分析的全
部 540 个动补式复合词中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将近 72.8%。在这些表示结果义的补
充性成分中,用以描述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主体怎么样的只有 56 个,仅占结果义补语
性成分的 14%多一点儿,其余的绝大部分结果义补语性成分都是用来描述动作对象结果
如何的,有 337 个,占结果义补语性成分的将近 86%。

53
本文所涉数字均是在对《现汉》中收录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分析和归纳之后得出的,如无特殊情况,下文不再予
以说明。

64
2、趋向义补语性成分:即补语性成分从意义上看,是用来表示前面动词性成分所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同时或之后而产生的方向性位移的,它们也都是由动词性语素充当
的,但是其动作性已经减弱,并不明确表示可以导致某种位置移动的具体动作,而只对
动作的位移方向加以提示性说明,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趋向动词。如“进来、出去、上
来、下去、起来、过去、产出、收入、归来、故去、撤回、讨还”等。
补语性成分为趋向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不是很多,我们的统计结果是 79 个,
占动补式复合词总数的 14.6%多一点。该类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大都是趋向动
词,该趋向动词又往往是对发出动作的主体在动作发出之后的位移趋向进行的补充说
明,特别是对于那些通常以复合趋向动词的身份出现在其他动词后面作补语的动补式复
合词来说,其补语性成分的动作性更弱,意义进一步虚化,单纯表示前面动作的趋向。
因此,在表示趋向义的补充性成分中,用来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移趋向的有 36 个,占全
部趋向义动补式复合词的 45.5%还要多。此外,还有 11 个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趋向义补
语成分是用来描述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本身怎么样的,约占趋向义补语成分总
数的 14%。剩下的 32 个趋向义补语性成分就是用来描述动作的对象可能发生的趋向性
位移了,约占总数的 40.5%。
3、评述义补语性成分:即补语性成分从意义上看,是对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
动作行为或者整个相关事件进行的评述,表示对该动作行为本身及其结果的某种评价或
判断。这个表示评述义的补语性成分通常是由形容词性语素充当的。如“定准、瞄准、
看透、参透、抓紧、贯彻、扑空、踏空”等。补语性成分为评述义的动补式复合词很少,
只有 16 个,仅占动补式复合词总数的不到 3%。
4、意义有所虚化的补语性成分:即补语性成分从词性上看还属于动词,但从意义
上看其动词性已经有所减弱,处在由动词向动态助词甚至具有完成意义的词尾的虚化过
程之中,这类补语成分,其自身作为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动补式复合词中已经不复存在,
而只是用以提示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完成,即动作行为具有了某
种结果,而具体是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也不予说明。能够在动补式复合词中出现的意
义虚化的补充性成分主要涉及“见、到、取、却、开、过、掉、住、着、得、上”等,
它们和其他动词性成分构成的动补式复合词主要有“看见、想见、得到、感到、考取、
听取、忘却、失却、打开、错开、通过、错过、越过、干掉、丢掉、打住、站住、捞着、
该着、记得、晓得、看上”等。
其实,补语性成分的意义有所虚化的动补式复合词是从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中分化

65
出来的一个特殊类型,因为意义虚化的补语性成分大都是从表示结果意义的动词虚化而
来,也就是说它们与结果义补语性成分在意义类属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都是表示动
作的发生、完成并产生了一定的结果,只是虚化义补语性成分仅仅说明动作有了结果,
而这个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则不像结果义补语成分所表示的那样实在和具体。
补语性成分意义有所虚化的动补式复合词虽然不像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那么多,但
是它们的数量和趋向义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基本上差不多,大约有 52 个,占动补式复
合词总数的 9.6%。
根据语义内容的不同,动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可以分为上面的四种类型,动补
式复合词内部也可以据此分为动结式54、动趋式、动评式和动虚式四个小类。不同类型
的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表层形式上都是“动+补”的结构格式,但是在深层结构上,补
语性成分所属意义类型不同的动补式复合词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补语性成分为结
果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表现为“通过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行为使动作的对
象具有补语性成分所说明的结果”;补语性成分为趋向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
构可以理解为“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在发出该动作行为的同时或之后使得
其自身发生补语性成分所提示的从远到近、从低到高、从外到里等不同方向性变化的位
置移动”;补语性成分为评述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则表现为“动词性成分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出之后,对该动作行为自身及其所造成的结果进行某种评述和论
断,补语性成分本身就是评述”;补语性成分意义发生虚化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
结构则可以理解为“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并获得结果或处于已经完成、实现
的状态,其中意义虚化的补语性成分本身或者已经虚化为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获得结果
或完成、实现,或者正处在由完结义动词向动态助词或其他标记性成分虚化的过程中”。
(三)“补”的语义指向与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在上文我们对几个动补式复合词深层结构中“补”与“动”及其相关论元成分之间
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已经提到: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表层结构上都表现为“动+补”
的结构形式,但在深层结构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与“补”的语义指向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补”的语义指向不同,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就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要研究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就必然要弄清该复合词中“补”的语义指向。
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问题,陆俭明先生(1997)曾经列举过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87]:
54
此处所谓动结式、动趋式与一般所说的动结式、动趋式大体一致又略有差异。一般所说的动结式和动趋式是就动
补结构而言的,是由动词及其结果义补语或者趋向补语构成的短语,而此处所谓动结式和动趋式是动补式复合词下
根据补语性成分的意义分出来的小类,是由动词性语素和结果义或趋向义补语性成分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

66
a)砍光了: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b)砍累了: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c)砍钝了: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d)砍快了:补语“快”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
儿砍”。
e)砍疼了:补语“疼”在语义上既可以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
也可以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
。所以“砍
疼了”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f)砍坏了:补语“坏”在语义上既可以指向“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

也可以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砍坏了”。所以“砍坏了”也是一个有歧义的
结构。
由此可见,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比较复杂的,因为补语在句子中虽然往往是作为动词
的补充性成分紧跟在动词后面出现的,在句法结构上形成动补结构,但是它与动词之间
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松散的,特别是在语义关系上,补语并不必然
地与前面的动词直接相关,而可能与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相关的其他任何语义成分
发生联系,如动作的施事、受事、工具等等。
动补式复合词中所谓“补语性成分或补语性语素”的名称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的意
思:一是强调它在性质和功能上等同于句法结构中的补语;一是指出它与补语的不同就
在于补语是句法成分,可以是词或短语,而“补”是构词成分,只能是语素。动补式复
合词中的“补”和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在语法性质、功能表现以及语义指向等方面都具有
很强的相似性,所以我们认为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究竟和哪个成分直接相关,它的
语义指向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对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也是十
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毕竟是作为构词语素存在的,它与前
面动词性语素之间的结合程度较动补结构更为紧密,而且日趋凝固,这也就使得“补”
和“动”之外的其他成分发生关联的难度增大,所以它的语义指向情况与动补结构中补
语的语义指向情况相比又要简单得多。
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本身的音节数量和韵律限制都使得在语义上与词义直接相关的
成分不可能全部实现为复合词中的构词语素,这样也就导致了复合词深层结构中的复杂
语义关系无法在表层结构中得以完全显现。所以,在动补式复合词中,“补”的语义指
向情况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它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词在深层结构上的语义

67
关联。通过对动补式复合词在规范性语文辞书中的释义内容及其在具体言语环境中使用
情况的分析和考察,我们根据补语性成分(
“补”)语义指向的不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类型:
1、指施型55: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的施事(或主体),
如“进来”
、“出去”、
“上来”、
“过去”等以“来、去”作为趋向补语成分构成的复合趋
向动词和“干裂”、“偏离”等由形容词56充当“动词性成分”
(即“形+动”格式)的动
补式复合词以及“立定”、
“立正”、
“病故”、
“病退”、
“梗死”、
“瘐死”等动词性成分本
身不能带宾语即动补式复合词内的动词性语素本身为一元动词的、且词义完全凝固57的
词。如:
1)敌人快[上来]了,谁来推一把梯子?(冯向光《三晋春秋》)
2)作为女人,秀莲挺可爱;可是她不肯[出去]挣钱,真叫人恼火。
(老舍《鼓书艺
人》)
“上来”指的是“上”这一动作的主体在“上”的同时伴随有一种方向上的位移,
补语性成分“来”说明了这种位移的方向性结果,而产生“来”这种方向性位移的恰
恰就是“上”这一动作的主体,也就是说“上来”一词的深层语义内容表达的是“某
,因而某人来到(某处)”。例 1)中表达的正是“敌人上,因而敌人来了”
人上(某处)
的意思。
3)但是田里的泥土已经[干裂],有几处简直把手指头压上去不觉得软。
(茅盾《秋
收》)
4)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 2000 米,所以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
并没有受到损害。(薛松编译《第三颗原子弹》)
“干裂”的意思是“因干燥而裂开”,例 3)中“干燥”和“裂开”两个“动作”的
主体都是“泥土”,所以“干裂”可以看作是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动作主体的动补式
复合词。例 4)中的“偏离”也是如此,是“原子弹”因为“偏”而“离开了确定的目
标和方向”,补语性成分“离”在语义上也同样指向“偏”这一动作的主体“原子弹”。

55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这里借用某些学者(梁银峰 2006,施春宏 2006 等)在研究动补结构或者动结式时对其进
行语义分类所使用的术语来指称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分类。
56
严格来讲,将由形容词充当“动词性成分”的动补式复合词称为“指施型”似乎并不准确,但是能够出现在这一
位置上的形容词只有少数的几个,所以我们也用“施事”这一表示动作主体的术语统称出现在动补式复合词前做施
事主语的成分。
57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而言,指施型动补式复合词在结构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最强的,两个构词语素
之间的联系最紧密,而且通常情况下都具有某种引申意义或者特殊意义,如“上来”作复合趋向补语时大多用其引
申义,“立定”已经成为军事或体操口令。

68
5)说也奇怪,冷不防的听到这一吼,日本兵莫名其妙的[立定],仿佛忘了他要干
什么了。(老舍《四世同堂》)
6)冯唐前些时已[瘐死]狱中,而卫冰是绞监候,眼看入秋,其命无多了。
(刘心武
《贾元春之死》)
“立定”是指主体由行进状态到停下并立正或者站稳,从语义上看“立定”所表达
的内容就是“某人立,某人定”,例 5)中“立定”的补语性成分“定”就是用来描述动
词性成分“立”所表示动作的主体“日本兵”的。
“瘐死”指的是“犯人在监狱中病死”

“病(瘐)”的是犯人,“死”的也是犯人,例 6)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说的是“冯唐”
在监狱中生病以致死去了。
这一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不是很多,约有 103 个,占全部动补式复合词的
19%。它们所蕴含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容一般可以概括为“动而补”的语义格式,其中
的“而”表示一种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
“动”为因,
“补”为果。这类动补式复合词的
“动”和“补”都是描述动作的主体怎么样的,所以二者之间的语义联系较其他类型的
更为密切,因而“动”和“补”之间插入其他成分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作为复合词的凝
固性更强,词汇性特征更为显著。
2、指受型: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的受事(或对象)

如“提高”、
“激怒”、
“革新”、
“打败”等,其中的“动词性成分”一般都是本身可以带
宾语的二元动词。这一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在全部动补式复合词中占绝大多数。它们所
蕴含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容大都可以概括为“动之使补”的语义格式,“动之”是“使
之补”的原因、条件或方式。此类动补式复合词大都也可以带宾语,而且这个宾语往往
就是其构词成分中的动词性成分的宾语。同时这个充当宾语的受事成分也可以出现在整
个动补式复合词的前面,作为句子的主语,从而形成以“被、叫、让、给、令”等作为
形态标记的被动句或者意念被动句(即没有“被、叫、让”等作为形态标记的被动句)。
也就是说,此类动补式复合词所表示动作的受事成分往往既可以出现在施事主语和动作
动词之后的宾语位置上,构成“主动宾(施动受)”结构的主动句;同时也可以出现在
动词前面的主语位置上,构成“主动(受动)”结构的被动句,动作的施事成分在句中
则不必出现。例如:
主动句:
7)但她冷若冰霜的面孔和寒风般的口气,却一下子[激怒]了这位生性敏感而又自
尊心很强的年轻诗人。(张贤亮《浪漫的黑炮》)

69
8)这样就十分圆满地解决了下匮水位保持恒定的问题,既[提高]了计时精度,又
大大简化了漏壶的结构。(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9)我想我绝没有精力去[打败]所有的女人,我只要在这悲苦无奈的人生路上,有
个根据地歇歇脚。
(姜丰《爱情错觉(连载之三)》)
被动句:
10)与其说她为我的回答所[激怒],不如说我的反应令她畏惧。(王朔《过把瘾就
死》)
11)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象发了怒似的。(老舍《四世同堂》)
12)离石城的阎锡山部队被[打败]了。(高建群《大顺店(连载之四)》)
指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最多,约有 345 个,占全部动补式复合词总数的近 64%。
由此也可以说明,补语的语义指向“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的受事成分是动补式复合词
在语义方面的典型特征,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特征就是“通过施事的动作致使受事
发生某种变化”。
3、指动型:即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动作本身。
指动型动补式复合词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类是“听取”、
“懂得”、
“触及”、
“省却”

“感到”、“丢掉”、“打住”、“捞着”等补语性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虚化的动补式复合词,
这些词中的补语性成分虽然在词性上仍然体现为动词性,但是它们在意义上已经有所虚
化,动作性变得很弱,甚至有些人已经将它们看作是助动词了(曹广顺 1995 等)。意义
虚化之后的“取”
、“得”、
“却”、
“着”等补语性成分通常只是用以说明前面的“动词性
成分”所表示的动作已经发生或完成或者处于“有了一定的结果”这样一种状态。这类
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不是很多,根据我们的统计大约有 53 个,但在指动型动补式复合
词中却占大多数,占指动型动补式复合词的 76.8%还要多,然而这个数字仅占动补式复
合词总数的 10%。如:
13)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冯友兰、
涂又光《中国哲学简史》)
14)天柱山的盛衰升沉,无疑已[触及]到这个哲学和人类学的本原性问题。(余秋
雨《寂寞天柱山》)
15)我那时才[感到]这座阴森森的大楼内,原来如此地无聊和腐臭。
(张炜《柏慧》

16)池先生再三[推却],仍无法固辞,最后以“每晚去指导两个小时,不妨碍对日
广播工作。(吴越《破译密码的奇才(上)
》)

70
另一类就是“瞄准”
、“抓紧”
、“看透”等补语性成分是用来说明前面的“动词性成
分”所表示动作本身或者整个相关事件怎么样的动补式复合词,也就是补语性成分在意
义类型上属于“评述义”的动补式复合词。这类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极少,除了此处列
举的这几个之外,还有“参透”、“定准”、“贯彻”等,一共只有 16 个,仅占指动型动
补式复合词的近 23.2%,占动补式复合词总数的不到 3%。它们所蕴含的深层结构和语
义内容可以概括为“动……动得补”。因为这里的补语性成分往往是直接补充说明前面
“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行为怎么样的,它与“动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状语
性修饰成分与其所修饰动作成分之间的关系。
17)待狼跑近大约百米之处,他端枪朝它[瞄准],他想枪声一响,既可灭狼,又可
给人报警。(曾有情《无人区的神秘“烈士“》)
18)我[看透]了那个吃人的封建家庭,恨死了那个污七八糟的旧社会。
(忽培元《马
文瑞与孙铭的秦晋之约》)
19)尽管遭受这番挫折,霍英东仍然满腔热情,继续[抓紧]一切机会为中国体育走
向世界而奔走。(张宝锵、金挥宇《霍英东的创业生涯(2)》)
例 17)中的“瞄准”既不是指进行“瞄”这个动作的主体(人)
“准”,也不能理解
成被“瞄”的对象(人或物)“准”,“准”只能看做是对“瞄”这个动作的一种认知和
评断,只与“瞄”这一动作行为本身或者“他瞄狼”的事件发生直接的关联,“瞄准”
;例 18)中的“看透”既不是说“看”的人“透”,也
指的就是“主体瞄对象,瞄得准”
不是指被“看”的事物“透”,而是“人看事物看得透”;例 19)中既不是“抓机会”的
霍英东“紧”,也不是被“抓”的机会“紧”,而是“霍英东抓机会抓得紧”。
4、指他型: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在语义上除与上面提到的“动词性成分”
所表动作的施事、受事或者动作本身直接相关之外,还可能指向其他成分如施事与受事
之间的关系、距离等。也就是说,有些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成分并不单纯与动作或其
施事、受事相关,而是用来描述“动作词成分”所表示动作的施事与受事之间的某种潜
在关联的。这样的补语性成分以二价形容词为主,特别是“近”、
“平”、
“和”等表示人
或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距离、人与人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等的形容词。这一类型
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也比较少,只有“靠近”、
“变异”、
“揭晓”、
“看齐”、
“逼平”等
23 个,仅占动补式复合词总数的 4%多一点儿。
20)我突然觉得,孩子可能本来是别一类人种,受到许多伤害后就[变异]成了大人。
(李书磊《孩子本是别一类》)

71
21)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在即,中国作家是否将又一次与桂冠无缘?(戚邻《在路
上: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22)9月1日甲A联赛第14轮,天津三星队客场[逼平]上海申花队。(文件名:\
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6\96News09)
例 20)中的“变异”的意思指的是“孩子变,孩子与成人异”,所以补语性成分“异”
在语义上既不是指向前面的施事“孩子”也不是指向后面的宾语性成分“大人”,而是
指向“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异”

例 21)中“揭晓”的意思是“公布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从而使人知道”,其中的补
语性成分“晓”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知道”的语义指向既不是“揭”的施事“诺
贝尔文学奖的公布者”,也不是“揭”的受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
,而是在诺贝
尔文学奖公布后知晓结果的人。例 22)中“逼平”指的是“甲 A 联赛中处于劣势的天
津三星队经过努力迫使他们的对手上海申花队接受了平局的结果”,补语性成分“平”
很显然指的是“天津三星队和上海申花队的比分”,而不是“天津三星队”和“上海申
花队”中的任何一个。
根据“补语性成分”语义指向的不同,我们将动补式复合词分出了指施型、指受型
指动型和指他型四种。语义指向的类型不同,跟“补语性成分”发生直接语义关联的成
分就不同,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也就会有所不同。对“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
向进行分析的同时就也就揭示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及其所蕴含的语义内容。
在对《现汉》所收录动补式复合词的辞书释义及其内部语义关系进行全面地分析和
考察时,我们发现,根据词中“补”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类型的不同而分出的不同类型的
动补式复合词在深层结构上有着比较一致的对应性:结果义补语性成分在语义指向上其
所指对象大多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对象),即其语义指向类型大都属
于指受型,还有少数几个结果补语性成分表示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它们在语
义上指向的是彼此之间具有这种关系的不同事物,所以我们将其归为指他型;趋向义补
语性成分在语义指向上其所指对象大都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主体),
即其语义指向类型大多属于指施型;评述义补充性成分和意义有所虚化的补充性成分在
语义上大都指向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相关事件本身,其语义指向类型属于指
动型。在全部动补式复合词中,结果义指受型所占比例最大,数量比其他类型的多得多,
有将近 300 个;趋向义指施型和虚化义指动型的数量基本上相当,但是较结果义指受型
要少很多;评述义指动型最少,只有 10 几个;结果义指他型也很少,但是较评述义指

72
动型略多一些。
综上所述,在动补式复合词中,“补语性成分”虽然在表层结构上处于补充说明的
附属性地位,但是其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却对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意义其深层语义
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动补式复合词深层结构的挖掘和把握,离不开对其中“补语性成分”
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的分析和探讨。
(四)动补式复合词是致使结构的一种特殊类型
1、动补式复合词所表达的语义关系
动补式复合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从表层的构
成形式上看,动补式复合词大都是由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语素和一个对动作行为
所导致的结果、趋向或状态等进行补充说明的动词性语素或者形容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
“动+补”格式;从两个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上看,前面的动素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往往先于后面的动素或形素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发生,而且是导致后面的动素或
形素所表示结果、趋向或者状态的直接或间接性原因,二者之间大都具有一种或隐或显
的致使性语义关系58,前面的动素或形素为“因”,后面的动素或形素为“果”,
“因”的
发生和进行导致“果”的产生。在上文提到的几种动补式复合词类型中,占绝大多数的
结果义指受型和趋向义指施型的构词语素之间的关系大都可以理解成致使性关系,其中
结果义指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可以理解为“致使变化”,趋向义指施型动
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则表现为“致使移动”。所以说,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形式
上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双音节词,但从它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上看却是一个复杂的致使事
件。
致使事件是一种复合性事件,它是由使因事件和致果事件这两个简单事件(即子事
件)整合而成的,两个子事件之间存在一种致使关系(或者比较宽泛地说是一种因果关
系)[88]。对于动补式复合词来说,第一个动素用来表示整个致使事件中的使因子事件,
第二个动素或者形素用来表示整个致使事件中的致果子事件。两个构词语素在语义上有
一种致使关系或因果关系。我们之所以说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致使结构就在于它所表达
的是这样一种语义上的致使关系。例如:
23)他们千方百计地[贬低]周恩来的光辉形象,压制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
(草石、
萧帆《特殊决战中的叶帅(连载之一)》)

58
一般认为,评价义指动型动补式复合词的“动”和“补”之间的语义关系就不具有明显的致使性,真正表达典型
致使性语义关系的动补式复合词只限于结果义指受型和趋向义指施型。

73
24)林彪一伙进而篡改历史,妄图[打倒]朱老总,为他自己树碑立传,篡夺最高领
导权制造舆论。
(康克清《“文革”风雨中的朱老总》)
25)这一来就把中国文坛[搞活]了,很活泼的一个环境也就生成了。(张炜《仍然
生长的树》)
例 23)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贬低”表示的意思是“他们贬周恩来从而使周恩来的光
“贬”是致使“低”的原因;例 24)中的动补式复合
辉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降低”,
词“打倒”表示的意思是“林彪一伙妄图打击朱老总从而使他倒下去”,
“打”是致使“倒”
的原因;例 25)中的“搞活”的意思就是“(某人)采取措施使中国文坛活跃起来”,
“搞
(采取措施)”是致使“活”的原因。
2、动补式复合词本身也是一种构式
根据 Goldberg(1995)的观点,“如果语法中存在的其他构式的知识不能完全预测
某个构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那么该构式在语法中独立存在:C 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 C 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
从 C 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89]。这就是构式语法中关于“构
式”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整个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构式语法理论是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逐渐兴起
的。它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深受认知语
言学的影响,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构式语法理论一经
产生,很快便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构
式语法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并将其
运用到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理论还很不完善,甚至还
存在着某些问题与局限性。
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想探究构式理论作为一种语法理论的优劣利弊,而只是借用“构
式”的概念来说明动补式复合词作为一种致使结构的“构式性特征”。
Goldberg(1995)在说明构式的性质时曾经指出:
“构式被认为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
如果短语型式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特征或其他构式中得到完
全预测,那么该短语型式是一个构式。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法中提出某个构式的原因是
该构式的意义和/或形式不能从语言中已经存在的其他构式中综合推导出来。如果把前
理论概念‘构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语素很明显也是构式的实例,因为语素也是形式
和意义的配对,且其形式和意义不能从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90]。由此可见,他所界定

74
的构式的概念应该是可以涵盖所有语法单位的。如果语素都可以看作是比较广泛意义上
的构式,那么词特别是复合词就可以作为比语素更具典型性、更显著的构式的实例。因
为,词的形式和意义是不能从其构成成分语素那里得到完全预测的,或者说词的形式和
意义并非语素的形式和意义的简单加合。而且,较之语素,词更符合概念中“短语型式”
的要求,可以看做是简化了的短语型式。特别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动补式复合词本身
就与短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都由短语词化而来,而且与其他类型的由短语词化而
来的复合词相比,动补式复合词的词化程度是最低的,也就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
补式复合词较其他类型的复合词更接近短语,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动补式复合词看作是
形式上最简单的、包含有基本论元结构的构式。
之所以说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构式,原因就在于动补式复合词中的“动”和“补”
本身都不具有致使性,只有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动+补”的结构式才产生了这种致使性
意义。如:“打倒”中的“打”只表示“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的动作,本身没有致使
意义,
“倒”的意思是“人或东西(由竖立而)横躺下来”
,很显然也没有所谓的致使义,
只有当它们彼此组合成“打倒”这样的动补式动词之后,才能表示“攻击使倒下,攻击
使垮台”这样的具有致使性关系的构式意义。应该说,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意义不能简
单地通过两个构词成分的意义相加得出,而是附加在整个“动+补”的结构式之上的所
谓的构式意义。再如,
“激怒”是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它的意思是“刺激使发怒”,从构
词成分的意义来看,“激”是“刺激”的意思,“怒”指的是“发怒”,两个构词语素意
义相加之后得到的意义应该是“刺激+发怒”,那么这样的两个意义成分如何加合在一起
呢?我们说主要是通过一种致使性关系将“刺激”和“发怒”两个意义成分组织在了一
个词语当中,使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呈现出一种“V1 使 V2”的特殊语义关系,然而词中
并没有一个语素可以表达“使”的致使性意义,所以这个意义只能是来自“动+补”的
结构式,而与构词语素的意义无关。
典型的“动结式”从语义特征上同样可以解释为一个致使性结构59,这恰恰可以从
侧面说明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致使性意义不是来自词内的任何一个构词语素,而是附加于
“动+补”组合而成的整个结构式的一种特殊的构式意义。从这一点上看,
“动结式”在
结构特征上与动补式复合词本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也同样是由动词及其结果补语
组合而成的“动+补”的结构式,二者只是在语法属性上分别属于句法单位的短语和词

59
Comrie(1981)等各种语言中的致使结构分为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并指出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由分析到综合
的连续体。

75
汇单位中的词而已。
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双音节的语言片段,在语法属性上属
于词汇单位,但是它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却非常复杂,基本上与“动结式”相当,往往也
是由两个彼此之间具有致使性关系的子事件构成的复合事件。这种形式结构上的简单性
和语义表达上的复杂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意义不能够从其构成成分的意
义中直接得出,致使性语义关系并不仅仅与构成该动词的两个构词成分的意义有关,同
时也跟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动补式复合词看作是
一种致使构式,而且是所有致使构式中形式最为简约、最能体现语言组织的经济性原则
的一种。因为在其他语言比如说英语中,类似“动作——结果/趋向”的致使性结构关
系,大都需要用短语来表示,也就是 Goldberg(1995)所说的“动结构式”和“致使—
—移动构式”。如:
(1)借出去的书应该收回了。
It is time to call in the books that are out on loan.
例中的“收回”在汉语中表现为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它所表达的语义结构是“收借
出去的书使它回来”,同样的“致使——移动”结构在英语中却要用类似于“call in”这
样的动词短语来表示。
(2)你不该当众揭穿他的老底。
You shouldn’t have brought his past to light in public.
此例中,汉语的动补式复合词“揭穿”表达的是“你揭他的老底使他的老底穿”的
意思,而在英语中同样的“动作——结果”的语义结构却用到了“bring sth. to light”这
样一个带有介词结构的动词短语来表示。当然,英语中还有下面的表达:
(3)You shouldn’t have disclosed his past in public.
这句话的意思和例(2)中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很难从
“disclose”这个词的形式上找到与“动结构式”有关的意义内容,
“disclose”本身只是
一个单纯的动词。所以,虽然英语中的某些词在词汇意义上具有某种致使性意义,但是
我们无法从单词的意义中分析出“动作——结果”的语义结构,也就不能将这些词看作
是“动结构式”。或者可以说,在句子中表达致使性意义的是“disclose”这个单词,
“disclose”这一个单词就构成了前文曾经提到过的“词汇型致使结构”,但“致使结构”
并不就等于“动结构式”。也就是说,英语中的某些单词尽管也可以表达致使性意义,
但是它本身却根本无结构可言,因而也便无法形成所谓的“构式”。

76
总之,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虽然在语法属性上应该归属词汇单位的范畴,但是
由于其构词语素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动+补”的结构关系,而这种结构格式生成的过程
同时也就是“致使”这样一种构式意义的产生过程,这也就使得动补式复合词的意义不
等于其构词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合,而是在构词成分的意义之上附加了一层表示成分意义
之间的“致使性关系”的构式意义。
3、动补式复合词作为致使结构的特殊性
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表达致使性语义关系的构式,是一种致使结构,但它是一种特
殊的致使结构。之所以说它特殊,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致使结构,与致使结构的
任何一种类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种差异。具体来说,它既不属于形态型,没有用以
表示致使性关系的特殊词形标记;也不同于将两个子事件由两个彼此独立的谓词分开表
述的分析型(如“吃饱”
、“写完”之类的“动结式”),因为它是词汇单位而不属于句法
结构(短语)的范畴;还不同于由单个光杆动词构成的词汇型60(如“Mary broke the vase”
中的动词“break”,它本身是个单纯词)。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动补式复合词既具有分析
型的特点,整个致使结构由两个彼此可以分开表述的谓词性成分构成;又体现了词汇型
的特点,由两个谓词性成分构成的动补式复合动词在性质和功能上和单纯的动词之间并
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差异,也具有独立的词的身份。可以说,动补式复合词是介于分析
型和词汇型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致使结构。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动补式复合词在结构类
型、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与其他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不同的地方。
两个彼此在语义上存在致使关系或因果关系的构词语素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双
音节词就可以表达由两个子事件整合成的复杂事件。这样的复杂性致使事件有时是用短
语甚至简单的句子都无法表达的。以简单的结构形式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体现了动补
式复合词深层结构的特殊性,同时也是动补式复合词在表达效果上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之
所在。
4、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类型
构成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存在一种致使性语义关系,整个动补式复合
词的语义结构可以看作是一种致使结构。而致使结构又可以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致
使事物发生变化”、
“致使物体发生位移”等。所以,根据复合词内表达使因事件和致果

60
有人认为可以将动补式复合词“看成类似‘kill’的词汇型致使结构”
,但它又与“kill”等由一个谓词性语素构成
的单纯词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汉语的动补式复合词内部可以分析为两个谓词性成分。

77
事件的语素自身语义类型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V+X61”格式的动补式复合词做如下
分类:
1)致使变化类:其语义格式为“V+结果”,其中表示动作 V 的成分大都由动词性
词根语素充当,其主体成分(用字母 a 表示)一般出现在整个动补式复合词主语的位置;
表示结果的补语性成分由形容词或者动词性词根语素充当,表示某种变化的发生,其主
体成分(记作 b)一般出现在整个动补式复合词宾语的位置。整个动补式复合词表达的
意思是“a 通过动作 V 使 b 发生某种变化。”如:
26)我会去向老总[澄清]事实真相的,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池莉《来来往往》

27)通过曲折的象征功能,玛雅人[摆平]了两性的权力关系。
(文件名:\当代\报刊
\读者\读者(合订本))
28)各人走的路不同,而目的是一样,是[改善]社会,是教导国民;国民觉悟了,
便是革命成功的那一天。(老舍《赵子曰》)
在例 26)和例 27)中,动词性词根语素“澄”和“摆”分别表示动作 V,其主体
成分“我”和“玛雅人”作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主语;“清”和“平”所表示的分别是
其主体成分(动词的宾语)“事实真相”和“两性的权力关系”发生的某种变化。两个
动补式复合词“澄清”和“摆平”表示通过隐喻性动作“澄”(以具象动作“澄”表示
抽象动作“解释,说明”)和“摆”
(以“摆”的具象动作表示“处理”的抽象意义)致
使“事实真相”和“两性的权利关系”变得“清楚”和“平衡”。例 28)表达的意思是
“改”是动作 V,
“人”改变原来的情况使“社会”变得更好一些, “善”则是变化之后
的结果,“改”的主体成分是“人”,而“善”的主体成分则是“社会”。
2)致使移动类:其语义格式为“V+趋向”,其中表示动作 V 的成分为动素,其主
体成分 a 一般出现在主语位置;表示趋向的补语性成分由趋向动词充当,表示动作 V 的
方向或者动作发生或结束时 a 的移动情况和位置变化,处在整个动补式复合词宾语位置
的成分表示 a 在移动之后所处的方位。整个动补式复合词表达的意思是“a 通过动作 V
使 a 的位置发生移动。”如:
29)往往顾客刚刚[步入]门厅,他便引导他们到自己常坐的座位上去。(文件名:\
当代\应用文\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第十二单元 哈佛经理公关艺术)
30)经法院调解,原告接受了池莉和《知音》编辑部的道歉,[撤回]了起诉。(谢
海阳《池莉与起诉她的老师握手言和》)
61
这里的“X”表示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

78
31)当年的我为此曾[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曾头破血流至今处处疤痕。
(梁晓声《表
弟》)
例 29)中的“步入”表示的是顾客通过“步”的动作使自己进“入”门厅,主语“顾
客”既是“步”的行为主体也是“入”的行为主体,宾语“门厅”表示动作“步”发生
“顾客”进“入”的地方。例 30)的“撤回”则是表示主语“原告”
之后, “撤起诉”的
趋向,也就是使“起诉”回到自己手里。例 31)的意思是主语“我”(动作主体)通过
“交付”的动作从而造成“极其惨重的代价”(趋向运动的主体)。
3)评价类:其语义格式为“V+状态”,其中表示动作 V 的是动素,其主体成分 a
一般出现在主语位置;补语性成分通常表示对 V 所表示动作的评价性说明,多为形素;
出现在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宾语位置的 b 多是动作 V 的客体成分。换句话说,评价类动
补式复合词的补语性成分,其语义通常是指向动作 V 本身,用来补充说明动作或与之相
关的整个事件怎么样。整个动补式复合词表示的意思是“a 对 b 施加动作,致使动作或
事件处于某种状态或得到某种评价”。例如:
32)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抓紧]有利时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这是一件
造福人类的事业。(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3\R93_03)
33)中国队将踏上新的征途,[瞄准]亚特兰大奥运会,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5b)
34)虽然什么也没交谈,我却觉得已经将她[看透]了。(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瞄准”和“看透”就都属于评价类动补式复合词。例 32)
这三个例子中的“抓紧”、
中的“抓紧”表示的意思是“许多国家抓有利时机抓得很紧”,
“紧”用来说明“抓时机”
所处的状态;例 33)中的“瞄准”表示的是“中国队瞄亚特兰大奥运会瞄得准”,“准”
是对“瞄亚特兰大奥运会”这一事件的总体评价;例 34)中的“看透”的意思是“我透
彻地了解和认识了她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
“透”是对“我看她”这一事件结果的
整体评价。
对于动补式复合词而言,无论它表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语义结构,其“动词性成分”
和补语性成分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概括为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致使性。也正是由于动补式复
合词表示的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致使性语义关系,其补语性成分的语素义不只是简单地与
“动词性成分”的语素义加合在一起,因此整个复合词的意义也就不能从构词语素的意
义直接得出,而要同时对二者在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致使性关系予以揭示。这也就使得
辞书中在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释义时往往会采用不同于其他词语的特殊的释义方式,以

79
便在释义用语中或隐或显地提示出构词语素之间这种语义上的致使关系(或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就将对辞书中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内容进行分析,以便从另一个侧面来揭示动
补式复合词作为致使结构的特殊性。
5、从辞书释义看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
由于动补式复合词大多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致使性语义关系,“致使性”是动补式
复合词区别与其他复合词的典型语义特征。这就使得辞书中在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释义
时,释义内容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出构成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成分“动”和“补”
在深层语义上的致使关系或因果关系。下面我们就结合《现汉》等规范性语文辞书中有
关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用语,从侧面揭示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
大多数动补式复合词(主要是指那些结果义指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
都可以概括为“动之使补”的语义格式,所以在对动补式复合词意义的说解中,通常会
带有一些标志性词语用以提示两个构词语素“动”与“补”之间的致使性关系(或者因
果关系)。根据释义内容中用以提示致使性关系(或者因果关系)的词语的不同,我们
将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格式:
1)“XP 使 YP”类
这里的“XP62”指的是由“动词性成分”表示的整个致使事件中的“使因事件”,
“YP”
指的是由补语性成分表示的“致果事件”。此类释义对动补式复合词所表示的致使事件
进行全面的描述,充分说明“使因”、
“使果”两个子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致使性关系(直
接以“使”作为标志性词语将两个子事件连接起来)。此类格式是辞书对动补式复合词
的释义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如:

1)【摇动】yáodòng 动 ○
1 (—//—)摇东西使它动:摇得动|摇不动|用力~木桩。

2)【修整】xiūzhěng 动 修理使完整或整齐:~农具|~篱笆。

3)【压缩】yāsuō 动 ○
1 加上压力,使体积缩小:~空气|~饼干。

例 1)的释义中,
“动词性成分”
“摇”表示的“摇东西”,是整个致使事件中的“使
因事件”;而补语性成分“动”表示的“它动”,是“致果事件”,
“摇东西”是致使“它
动”的原因。例 2)的释义中,
“动词性成分”“修”表示“修理”的意思,是“使因事
件”;而补语成分“整”是“完整,整齐”的意思,是“致果事件”
,“修理”是致使“完
62
动补式复合词所表示的是致使性事件,其中的“使因事件”和“致果事件”通常都是由动词性短语表示的,所以
在这里我们分别用“XP”和“YP”来表示复杂致使事件中的“使因事件”和“致果事件”,“P”即“Phrase”,也就
是短语。

80
整或整齐”的原因。例 3)中的“动词性成分”
“压”为“加上压力”的意思,是“使因
事件”;补语成分“缩”为“缩小”之义,是“致果事件”,“加上压力”是致使“体积
缩小”的原因。又如:

4)
【刷新】shuāxīn 动 刷洗使焕然一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出新的(纪录、内容等):

在这次运动会上她~了一万米赛跑的世界纪录。

5)
【激活】jīhuó 动 ○
1 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某些植物成分能~

细胞免疫反应。○
2 比喻刺激某事物,使活跃起来:~高科技产业。

例 4)的释义中除了使用到“XP(刷洗)使 YP(焕然一新)”这一释义格式说明使
因事件、致果事件以及二者之间的致使性关系外,还同时对“刷新”一词的比喻义及其
适用范围(纪录、内容)进行了说明;例 5)中,“激活”的两个义项都使用了“XP 使
YP”的释义格式,而义项○
2 在“XP(刺激某事物)使 YP(活跃起来)”的格式之外,
还在前面添加了“比喻”一词,用以提示该义项是“激活”一词的比喻意义。
2)“使 YP”类
此类释义中虽然并没有出现“XP”即由“动词性成分”表示的“使因事件”,但用
以提示两个子事件之间致使性关系的“使”字标记却与由补语性成分表示的“致果事件”
即“YP”被同时保留在了释义中。此类释义格式旨在突显由“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
行为的使役性及其结果,对于动作行为本身的属性则不予强调。如:

6)【驯服】xùnfú○
2 动 使顺从:这匹野马终于被他~了。

7)【压低】yādī 动 使降低:~售价|他怕别人听见,便~声音说话。

8)【推出】tuīchū 动 使产生;使出现:~新品牌|歌坛~好几位新人。

例 6)的释义中只出现了由补语性成分“服”表示的“顺从”
,并以“使”提示其为
“致果事件”,却没有出现“动词性成分”“驯”所表示的“使因事件”。例 7)、例 8)
中的释义也是只出现了由补语成分“低”、“出”表示的“致果事件”“降低”、“产生,
出现”,而没有对“动词性成分”表示的“使因事件”加以说明。又如:

9)【澄清】chéngqīng 动 ○
2 使浑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天下。

10)【奠定】diàndìng 动 使稳固;使安定:~基础。

例 9)的义项○
2 中也用到了“使 YP”的释义格式,对“动词性成分”“澄”表示的

81
使因事件“XP”不作解释,而只是对补语性成分所表示的致果事件“YP”进行了说明,
在对致果事件的描述中,编者明确指出了“由浑浊到清明”的变化过程,同时该义项中
还附带说明了“澄清”一词的比喻意义“肃清混乱局面”。例 10)则是连用两个“使 YP”,
对补语性成分“定”所表示的致果事件进行说明,从而对“动词性成分”“奠”所导致
的“稳固”“安定”的结果加以强调。
3)“因/由于 XP(而)YP”类
和“XP 使 YP”类一样,此类释义中对两个子事件“XP”和“YP”都分别进行了
说明,并以“因/由于……(而)……”来提示两个子事件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指出
的是,使用这一格式进行释义的动补式复合词所表示的语义结构往往不是一种严格意义
上的致使结构,而是表达了一种比较宽泛的“因果关系”。如:

11)【畏避】wèibì 动 因畏惧而躲避:~风险。

12)【感奋】gǎnfèn 动 因感动、感激而兴奋或奋发:胜利的喜讯使人们~不已。

13)【蛀蚀】zhùshí 动 由于虫咬而受损伤:这座房屋的大部分梁柱已被白蚁~◇~灵魂。

14)【病退】bìngtuì 动 因病退职、退学或提前退休。

这几例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都具有较强的动作性,也
就是说补语性成分并不明显地表示受某一动作或事件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整个动补式复
合词所表示复杂事件的语义结构也一般不用“XP 致使 YP”的格式来表示,但是两个构
词成分之间却又确实隐含有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就可以采用“因/由于 XP(而)
YP”的释义格式来对“XP”和“YP”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明确地表达。例 11)
、例 12)
用到的都是“因 XP 而 YP”格式,用“因……而……”来提示“XP”和“YP”之间的
因果关系,这是此类释义格式中用的最多的;而例 13)用“由于”一词替换了“因 XP
而 YP”格式中因果关系的标志词“因”,以之引出使因事件“XP”;例 14)则是省略
了“因 XP 而 YP”格式中用以引出致果事件“YP”的连词“而”
,直接在使因事件“XP”
后面对致果事件进行说明。又如:

15)【畏缩】wèisuō 动 害怕而不敢向前:~不前|在困难面前毫不~。

16)
【溶胀】róngzhàng 动 高分子化合物吸收液体而体积膨大,如明胶在水中、橡胶

在苯中都会发生溶胀。

82
17)【惊醒】jīngxǐng 动 ○
1 受惊动而醒来:突然从梦中~。

18)【触发】chùfā 动 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雷管爆炸,~了近旁的炸药|电台播放

的家乡民歌~了他心底的思想之情。

这四例则完全省却了出现在使因事件“XP”前面、用以提示两个子事件之间因果关
系的标志词“因”或“由于”,而只保留了用以引出致果事件“YP”的连词“而”。其中,
例 15)、例 16)中的使因事件“XP”都是主动性事件,而例 17)、例 18)中的使因事件
“XP”则都是被动性事件,所以在释义中都有“受”“受到”等表示被动概念的词语出
现。
此外,还有一些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是在上述三种释义格式中直接或以括注的形式
63
加入某些限制性词语成分,用以提示被释词的适用范围 。如:

19)【修复】xiūfù 动 修理使恢复完整(多指建筑物):~河堤|~铁路◇~两国关系。

20)
【盘活】pánhuó 动 采取措施,使资产、资金等恢复运作,产生效益:~资金|~

了两家工厂。

21)
【扳平】bānpíng 动 在体育比赛中扭转落后的局面,使成平局:终场前,甲队将比

分~。

这三例采用的释义格式都是“XP 使 YP”,但是在释义用语中又加入了提示被释词
适用对象的限制性词语成分,例 19)使用了括注的方式,括号中的“多指建筑物”明确
地告诉了我们被释词“修复”的适用对象;例 20)在释义用语的“YP(资产、资金等
恢复运作,产生效益)
”中包含有对被释词适用范围的说明,
“资产、资金等”即为“盘
活”的适用对象;例 21)则直接以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形式在“XP(扭转落后的局面)

中嵌入了对“扳平”一词适用范围的说明,限用于“体育比赛”。又如:

【冲淡】chōngdàn 动 ○
22) 2 使某种气氛、效果、感情等减弱:加了这一场,反而把整个

剧本的效果~了。

23)【拆散】chāi//sàn 动 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婚姻|~联盟。

24)
【扩大】kuòdà 动 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生产|~战果|~眼界|~影响|~

63
这里所说的适用范围或适用对象,实际上就是指动补式动词必有的支配成分,可以与之同现的名词性成分,亦即
该动词的论元。

83
耕地面积。

这几例采用的都是“使 YP”的说明式释义格式,并分别在释义用语中加入了限制
性词语成分,来提示被释词的适用范围,其中例 22)义项○
2 中的“某种气氛、效果、感

情等”为限制性词语;例 23)中的限制性词语是“家庭、集体等”;而例 24)则是以括


注的形式说明了“扩大”一词的适用对象为“范围、规模等”
。再如:

25)【锈蚀】xiùshí 动 (金属)因生锈而腐蚀:铁环~了|古钟上文字清晰,没有~。

26)
【触动】chùdòng 动 ○
3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回忆等):这些话~了老人

的心事。

两例则是在“因 XP(而)YP”格式中加入限制性词语成分,以说明被释词的适用
范围,其中例 25)的限制性词语提示了被释词“锈蚀”的适用对象为“金属”,且通常
出现在动词前的主语位置上,而例 26)中的限制性词语则提示了被释词“触动”的适用
对象为“感情变化、回忆等”,一般出现在动词后的宾语位置上。
当然,《现汉》等辞书在对动补式复合词释义时并不一定在释义用语中对使因事件
和致果事件之间的致使性关系(或因果关系)进行明确地说明,有时也可能用与被释词
同义的词语来进行释义。
4)同义词语释义
同义词释义是我国传统的释义方式,也是现代辞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释义方法。
《现
汉》对于这种释义方法运用得非常充分而且广泛,在很多词类词语的释义中往往都会使
用到与被释词同义的词语,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也不例外。根据释义词语在结构类型上
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同义词语释义方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A、同构同义词语释义
即用与被释词同义的动补式复合词或动补短语进行释义,或者由动补式复合词或动
补短语充当整个释义用语的核心成分。如:

27)【拔高】bá//gāo ○
1 动 提高:~嗓子唱。

28)【戳穿】chuōchuān 动 ○
1 刺穿:刺刀~了胸膛。○
2 说破;揭穿:假话当场被~。

29)【辨明】biànmíng 动 辨别清楚:~方位|~是非。

30)【膨大】péngdà 动 体积增大。

84
31)【投入】tóurù ○
1 动 投到某种环境里去: ~生产|~生活|新机场已经正式~使用。


3 动 指投放资金:少~,多产出。

例 27)中用来释义的“提高”就是与“拔高”同义的动补式复合词;例 28)中用
来释义的“刺穿”和“说破”一般被认为是动补短语,而“揭穿”则是动补式复合词;
例 29)的“辨别清楚”是将复合词“辨明”的两个构词语素分别用与之同义的双音复合
词进行解释之后再将其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动补短语;例 30)的释义用语“体积增大”
虽然整体上是一个主谓结构,但是“体积”只是作为提示该词适用范围的限制性词语存
在,其核心成分“增大”仍然是一个动补式复合词;例 31)的释义用语是一个动宾结构,
但是宾语也同样只是指明“投入”一词的适用范围,而作为核心的“动词性成分”“投
到”,则是一个动补短语。
在同义词语释义方式中,用与被释词同构同义的词语释义是《现汉》对动补式复合
词进行释义时使用最多的。有时为了达到释义的全面和准确,编者甚至同时采用多个同
构同义词语共同释义,如上面提到的例 28)就在两个义项中连续使用了两个动补短语和
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再如:

32)【打开】dǎkāi 动 ○
1 揭开;拉开;解开:~箱子|~抽屉|~书本|~包袱。

33)【捣毁】dǎohuǐ 动 砸坏;击垮:~敌巢|~犯罪团伙的窝点。

例 32)中连用三个动补式词语来给“打开”进行释义,原因在于“打”这个词的多
义性,使得“打开”后面出现不同的宾语名词时意义上有着细微的差别,而这种连用同
义词语释义的方式可以精确地说明“打开”在不同组合中的词义差别,不同的释词表明
了“开”的不同方式;例 33)用两个双音节的动补式短语解释“捣毁”一词,构成短语
的两个单音节词分别对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进行解释,
“捣”就是“砸,击”的意思,
“毁”可以解释成“坏,垮”。
无论是用动补式复合词还是用动补短语来进行释义,从实质上讲,其释义格式最终
还是离不开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的三种释义格式,因为这里被用来释义的动补式复合词或
动补短语本身大都可以用那三种方式加以解释,其深层语义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动之使
补”的致使性结构。如例 33)中的释词“砸坏”和“击垮”的深层语义结构分别可以理
解成“砸之使坏”和“击之使垮”,与之同义的被释词“捣毁”的深层语义结构同样也
可以理解成“捣之使毁”。所以具有同义关系的释词和被释词,在深层语义上都是致使

85
性结构,可以用说明语义结构的方式对它们的意义加以解释。
B、异构同义词语释义
即用与被释词同义的其他结构类型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进行释义。《现汉》中用非
动补式复合词或非动补结构的短语来为动补式复合词进行释义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而且
即使用到非动补结构,也大多选用状中式的偏正结构,其他结构则很少用到。我们分析,
之所以状中式的偏正结构较其他类型用得多一些,大概是因为具有某种程度性特征的结
果补语大都也可以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用来表示动作或事件进行或发展的程度。正如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的:“动词(以及形容词)加得
.之后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词语,……
这一类成分似乎可以划归状语。”
“状语一般指动词前边的修饰性词语。……动词(带得

[91]
和不带得
.)后边的状语可以叫做后置状语,它的性质也是修饰性的。”

34)提前: 动 (把预定的时间)往前移:~动身|~完成任务。

35)灭绝: 动 ○
1 完全消灭:使苍蝇蚊子死净~。○
2 完全丧失:~人性。

例 34)的释义用语 “往前移”是由“往+处所名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作状语的状中
式偏正结构;例 35)中两个义项的释义用语都是状中式的偏正结构,“完全消失/丧失”
的意思基本上等同于“消失/丧失得完全、彻底”。
综上所述,《现汉》等规范性语文辞书在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释义时采用了多种不
同的释义方式和类型。但无论选取哪种释义格式,辞书中所使用的释义语言都或显或隐
地对构成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成分“动”和“补”之间所具有的致使关系或因果关系予
以了提示或说明。也就是说辞书中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本身就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类
型的致使性结构存在的最好证明。

86
第三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外部功能

作为汉语双音复合词结构类型的一种,动补式复合词和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之间
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一点差别,就是:其他类型复合词的词类属性多是不固定的,可能是
动词,也可能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而动补式复合词从词类上讲则绝大多数都是
动词。导致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动补式复合词独特的内在结构方式。顾名思
义,“动补式复合词”就是由一个主要动词及其补充说明成分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
复杂动词,一般认为前面的这个主要动词在整个复杂动词中居于句法上的核心地位,它
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复杂动词的词类归属64。也就是说,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本身就决
定了它们在汉语中一般总是作为动词出现并发挥其语法功能的。即使有少数动补式复合
词在词类属性上体现为副词、介词、连词等非动词性词类65,它们也大都经历了由动补
结构的短语到动补式复合动词再到非动词性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语法化发展历程。
也就是说,那些非动词性动补式复合词也大都是由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发展演变而来的。
既然动补式复合词大都是以动词的身份存在的,那么这些词在进入语句中、作为某
种句子成分被使用时,是否和其他动词有着同样的用法?又有着哪些独特的语法功能
呢?也就是说,
“动+补”的结构类型是否会对其语法功能产生某种潜在的影响?如果确
实有影响,其他类型复合词的结构本身是否也对其语法功能存在着某种影响?复合词的
结构和功能之间又究竟有着怎样一种关系呢?这些问题正是本章所要着重探讨的。

第一节 动补式动词的语法功能特征
和其他动词相比,动补式动词66在语法功能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们虽然也可以在
句中作谓语,前面可以有状语等修饰性成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补式动词都可以带宾
语;动补式动词后面也通常不再出现其他补语;多用“没”表示否定而很少用“不”;
其后可以出现时体助词“了/过”,但是“着”却很少出现;只有少量动补式动词可以进

64
前文我们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进行挖掘时曾经说过,从语义上看,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似乎比“动”
更为重要;而此处则认为“动”是整个复合词的句法核心,决定着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属性。我们认为,这两
点并不矛盾,正如袁毓林(2000)提出的“述结式(即动结式)的句法核心在动词,而语义核心则在补语上,句法
和语义是不平衡的”,动补式复合词也是如此。详细论述可参见袁毓林(2000)的《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
《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 年第一期。
65
非动词性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很少,而且涉及副词、介词、连词、形容词等多种词类,它们与动词性动补式复合
词在意义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动词性的,对于非动词性的动补式复合词
则不予考虑。
66
因为本章主要探讨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问题,而我们对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功能的分析是从其作为动词的角度
来考察的,所以本章中提到“动补式复合词”时,一律以“动补式动词”代之。

87
行重叠。我们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说明:一是动补式动词的句法角色,
即在句子中出现时它充当什么样的句法成分,具体指能否出现在句子的主语、谓语、宾
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位置上;二是动补式动词的句法组合能力,又包括能否带
宾语、能否带补语、能否受状语的修饰等;三是动补式动词与时体范畴的共现情况,具
体指能否带“着/了/过”等时体标记;四是动补式动词在否定式、重叠式、可能式67等
特殊句法格式中的句法表现,即能否受否定副词“不”或者“没”的修饰、是否可以重
叠、能否在中间插入能性标记“得/不”等;五是动补式动词与某些句式的关系,如动
补式动词在“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语句(意念被动句)等特殊句式中的出现
情况等。
一、动补式动词的句法角色
这里主要考察动补式动词在句子中出现时所能充当的句法成分。根据以往的研究,
动词在句子中出现时最主要的句法角色就是谓语,其次是作定语68,也有少量动词可以
出现在主语、宾语和补语的位置上,但是通常要有其他成分与之共现。也就是说,在一
般情况下,光杆动词不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和补语,动词要想出现在这三个句法
位置上通常要与其他成分组合成动词性结构之后才有可能。
动补式动词所能承担的句法角色基本上与其他动词一致,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几个句
法位置上都可以有动补式动词出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补式动词都能出现在上述句
法位置上,而且在动补式动词内部,不同的动补式动词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句法表现。
(一)动补式动词作谓语
能够在句子中作谓语,是作为动词的基本条件,也是动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对于
动补式动词而言,在句子中作谓语也是它们在语法功能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所以,动补
式动词都能够以谓语(或者谓语部分的中心动词)的身份出现在句子中。如:
1)看你这大模大样的派头,还敢跟我[扳平]身份,反唇相讥。
(李英儒《野火春风
斗古城》)
2)孔令辉以21∶12先胜一局后,王励勤艰难地以25∶23将比分[扳平]。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6\96News12)
67
这里所说的“可能式”主要指的是通过在词内嵌入表示可能性的标记形式“得/不”而得到的可能结构,如动补式
动词“看见” ,中间可以嵌入能性标记“得/不”,从而得到该动词的可能式“看得见” (肯定形式,意为“能够看见”

和“看不见”(否定形式,意为“不能看见”)。而对于那些动词后添加后补能性成分“得了/不了”构成的表示可能
意义的结构,如“摆脱得了”(肯定形式,意为“能够摆脱”)和“摆脱不了”(否定形式,意为“不能摆脱”)等则
可以视为动补式动词带可能补语的情况,我们将在“动补式动词带补语”部分进行说明。至于那些单纯在动词前面
添加表示可能的助动词“能(够)”(肯定形式)和“不能(够)”(否定形式)构成的可能结构,我们则不予考虑。
68
董秀芳(2007)、 李晋霞(2008)等都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现象进行过研究,可参看。

88
例 1)中的“扳平”与后面的宾语“身份”共同构成动宾结构,受介词短语“跟我”
的修饰,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句子的谓语;例 2)的谓语部分比较复杂,包含有多重的状
语成分,而这多重状语都是用来修饰中心动词“扳平”的,所以“扳平”是整个句子的
核心谓语成分。
3)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钱
钟书《<干校六记>小引》)
4)给大家的工钱尽管比别家的少,可是大家还都乐意帮助他;他用人情[补足]了
他们物质上的损失。(老舍《四世同堂》)
例 3)和例 4)中的“补足”在句中也都充当了谓语部分的中心动词的身份。在例 3)
中,“补足”先与“填满”构成同义并列结构,再与前文的“陆续发现”形成更大的并
列结构(中间用“,”隔开)作为谓语出现在“被”字句中;在例 4)中,“补足”受介
词结构“用人情”充当的状语的修饰,后面还带上了自己的宾语“他们物质上的损失”

主动句:
5)李健吾倨傲的态度,教训的口吻,[激怒]了石挥。
(韩石山《石挥笔战李健吾》

6)我准拟在这一天走九十里路,[打破]我平生走路的记录。(丰子恺《“艺术的逃
难”》)
7)在指定的时间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得到提高,即[改善]或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被动句:
8)我被这个一瞬之间的念头[激怒]了。(姜丰《爱情错觉(连载之三)》)
9)然而不到几天,他的幻想就被父亲[打破]了,非常残酷地[打破]了。
(巴金《做
大哥的人》)
10)第二学期时想家不强烈了,但情绪仍不能[改善],而且与同学的接触也很少,
自己很孤单。(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里卫生与咨询》)
在上面列举的几个例子中,无论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动补式动词“激怒”、
“打破”

“改善”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法角色都是谓语部分的中心成分,或者后面带有自己的宾
语,或者有引介动作主体成分出现的“被”字结构,或者前面有助动词或其他形容词、
介词结构等作状语。总之,不管前后是否有其他成分与之共现,动补式动词在上述例中
都是作为谓语部分中的核心动词出现的,这是动补式动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也是所有
的动补式动词都具有的语法功能。

89
(二)动补式动词作定语
我们这里并不强调是“动词直接作定语”,所以对于一个动补式动词而言,无论它
是直接作定语还是借助于结构助词“的”(或“之”),只要能够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前并
与之组合成定中式名词短语,我们就认为它是可以作定语的。如:
借助结构助词“的/之”作定语:
11)浙江队始终未能找到[扳平]之计,差距一直保持到了终场。
(文件名:\当代\报
刊\人民日报\1996\96News12)
12)在这个方面,苏州的工作做的突出,不少办法有[推广]的价值。(曾鹏飞《技术
贸易实务》)
13)洗澡固然是件小事,可是为了解老张的行为与思想,倒有[说明]的必要。(老
舍《老张的哲学》)
直接作定语:
14)而一路紧追的联航队在终场前9秒钟却没能抓住[扳平]机会,丧失了最后的希
望。(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6\96News12)
15)传销正是一种靠口碑维持的[推广]方式,没有质量好的产品,就难以维持长远
的发展。(文件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6)
16)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
(文件名:\当代\报刊\读书\vol-076)
在上面的几个例子中,例 11)—13)中的“扳平”、
“推广”和“说明”分别借助结
构助词“之”和“的”与其后的名词“计”、
“价值”和“必要”组合成了定中式的名词
短语“扳平之计”、“推广的价值”、“说明的必要”,在句中充当“找到”和“有”的宾
语。
“扳平”、
“推广”
、和“说明”这三个动补式动词都是作为其后名词的修饰性成分—
—定语出现在句中的;例 14)—16)中也包含有“扳平”、
“推广”和“说明”这三个动
补式动词,而且它们在句中出现时所充当的句法角色也是定语,但是在这里它们并没有
借助于其他结构助词的帮助,而是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机会”和“方式”之前与之
组成定中式的名词短语“扳平机会”、“推广方式”、“说明方式”。当然,如果在这几个
动补式动词和之后的名词性成分之间填入一个结构助词“的”, 构成“扳平的机会”、
“推
广的方式”、“说明的方式”,它们之间的修饰性关系也就更加明显了。
并不是所有的动补式动词都能够不借助结构助词“的/之”的帮助就可以与其后的
名词性成分组合成定中式的名词短语,有些动补式动词必须要有结构助词“的/之”的
介入才能以定语的身份出现在名词性成分之前,这些动补式动词本身是不能直接作定语

90
的。如:
17)有关专家分析,陈妍正处于跃升期,未来的3个月里成绩还有[提高]的可能。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6\96News04)
18)部分在乡退伍军人的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其中退伍老红军战士、西
路军红军老战士[提高]的幅度更为明显。(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
\1993\R93_01)
在例 17)和例 18)中我们列举了两个以动补式动词“提高”作定语修饰其他名词
性成分“可能”、
“幅度”的例子,因为我们在全部包含有“提高”一词的语料中没有发
现“提高”不借助结构助词“的”、直接作定语的用例。也就是说,
“提高”作为定语成
分出现在名词前面的时候,它们之间必须通过结构助词“的”的帮助才能够形成定中式
的名词性短语。
根据我们的统计,像“提高”这样只有借助结构助词的帮助才能作定语、动词本身
不能作定语的动补式动词远比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动补式动词要多得多69。究其原因,大
概是因为这样的动补式动词大都可以带宾语,而“动+名”的组合最主要的结构关系也
是动宾关系,所以对于一个“动补式动词+名词”的组合,人们更倾向于将其分析成动
宾短语,而很少以“动补式动词+名词”的组合形式来构造定中式的名词短语,即使有,
也大都要借助于结构助词“的”(或“之”)的帮助以便更明显地将其与动宾式的“动+
名”组合区分开来。
(三)动补式动词作主语、宾语
能够在句中作主语、宾语的成分,一般情况下都是体词性成分,或者说主语和宾语
是以体词性成分为主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谓词性成分不能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出
现,比如在“散步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和“张教授很喜欢散步”这两句话中分别
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都是“散步”
,而“散步”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随便走走”
。当然,
有很多动词都不能像“散步”这样直接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成分,它们在句子中作主
语或宾语时通常是与其他成分组合构成一定的名词性或者动词性短语,由整个短语来充
当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动补式动词也是如此,它们大都不能单独直接在句中作主语和
宾语,而是要与前后的其他成分构成一定的名词性或者动词性短语之后才能成为句子的
主语或者宾语。当作主语或宾语的是动词性短语时,动补式动词在这个充当主语或宾语
69
除上文列举的“扳平”、
“推广”、
“说明”之外,能够直接作定语的动补式动词还有“改良”、“证明”、
“隔离”、
“矫
正”、 “生成”等少数的十几个,还不到动补式动词总数的 5%。而能够借助结构助词“的”
“接合”、 (或“之”)作定
语的动补式动词则占总数的一半还要多。

91
的短语中往往仍然是整个短语的核心成分,它也就保留了更多的动词性;而当作主语或
宾语的是名词性短语时,动补式动词在短语中往往是被修饰的中心语成分,它的表述性
功能已经有所减弱,并呈现出一定的指称性,或者说用作主语和宾语的动补式动词变得
更像一个名词,用于指称某一事件,有的甚至已经衍生出了作为名词的用法。如:
19)大领袖都是有缺点的,那么谭嗣同这样的人物就更不用说了,一味地[拔高]恐
怕不是好办法。(文件名:\当代\报刊\读书\vol-022)
20)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猪体内一个特定基因的[变异]会导致
猪更易感染禽流感。这一发现将有助于防止新型流感出现。
(文件名:\当代\应
用文\新闻\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_002)
21)我们已经找到证据来证明物种类型的缓慢的、难被觉察的[变异]。(文件名:\
当代\翻译作品\应用文\物种起源)
22)两个人走在那还没盖好的屋子中,卡拉蒙解释他将来要做的[改善]和设计。
(文
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龙枪传奇 03)
在例 19)中,动补式动词“拔高”受前面的“一味地”的修饰,与之组合成一个状
中式的偏正短语,整个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后面的“恐怕不是好办法”是句子的谓语部
分;例 20)中的动补式动词“变异”则是受名词性短语“猪体内一个特定基因”的修饰,
与之组合成一个定中式的偏正短语,整个短语在句中作主语,“会导致猪更易感染禽流
感”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例 21)中的动补式动词也是“变异”,但是它在句中的句法角
色不再是主语,而是变成了宾语,只不过有“物种类型的缓慢的、难被察觉”这样的修
饰性成分出现在“变异”的前面对它进行了修饰和限定;例 22)中的宾语是“他将来要
做的改善和设计”,动补式动词“改善”和“设计”由连词“和”组合在一起构成并列
短语,这个并列短语在全句的宾语中处于中心语的位置。
个别的动补式动词可以直接出现的某些动词的后面充当宾语成分,但这样的动词大
都是所谓的“谓宾动词”
,如“进行、受到、加以、予以”等,因为它们的宾语通常“只
能是双音节动词或者偏正结构,而且这种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只能是体词或形容词”[92]。
而动补式动词的双音节形式刚好可以满足谓宾动词在音节方面对宾语的要求。如:
23)台北的“外交部次长”杨西昆焦急万分地打电话给沈,要他予以[核实]。(金
伯雄《“末代驻美大使”的窘相》)
24)同时在棉花品种上进行[改良],增加棉花的抗旱能力。(文件名:\当代\报刊\
人民日报\1994\94Rmrb1)

92
25)生存权一方面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和确认;一方面却在西方世界受到[贬低]和
排斥,这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中一种突出的矛盾现象。(文件名:\当代\报刊\
人民日报\1993\R93_05)
(四)动补式动词作补语
“动+补”的特殊结构方式和用于表达致使事件的复杂语义内容,都使得动补式动
词本身具有了很强的事件性,其自身拥有一个非均质的时间结构,既包含有事件发生的
起始点,同时也蕴含了事件完成的终结点。也就是说,
“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特
别是结果义补语性成分)组合在一起之后就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因果事件,它们也就很
难再出现在其他的主要动词后面充当补语成分了。“像‘说服、说明、推翻、推广、打
倒、证明、放松、改正、提高、刷新’这样的词,……因其本身含有动作和结果,……
不能作为动结式的述语动词或补语动词”[93]。当然,我们并不因此否认某些动补式的复
合趋向动词是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的。只是,对于这些充当补语的动补式
复合趋向动词来说,它们的所谓“动词性成分”的动作性已经弱化了很多,有的甚至也
已经演化成为单纯表示动作趋向的趋向动词。这一点也可以从“动词性成分”读音的弱
化上得到证明。如:
26)白烟弥漫了一屋子,又从屋前屋后钻[出去],可是那半青的茅草不肯旺燃。
(茅
盾《秋收》)
27)朝鲜战争的炮火虽然已经停止,但是远东的紧张局势并没有真正缓和[下来]。
(力平《周恩来传》)
28)偶尔薄暮时分天空有几片白云,全村的人都欢呼[起来]。(茅盾《秋收》)
上面三例中的动补式复合趋向动词出现在其他动词后面作补语时,词中的“动词性
成分”
“出”、
“下”和“起”的读音都会发生弱化,其中“chū//·qù”变读成“//·chū//·qù”,
“xià//·lái”变读成“//·xià//·lái”,“qǐ//·lái”变读成“//·qǐ//·lái”。
29)在回到美国前,我还是把小熊取了[下来],因为我知道波斯简和其他队友会为
这个杀了我。(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30)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庸过问:这刹那以后还未到
来,我也不必多费心思去筹虑。(俞平伯《读<毁灭>》)
31)别瞧谁老实就欺侮谁,招急了我把你们全踢[出去]!(老舍《骆驼祥子》)
对于例 29)—31)中的“下来”、
“回来”、
“出去”这样的复合趋向动词作补语的情
况,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分析成双重补语:动补式趋向动词中的“动词性成分”
“下”、
“回”

93
“出”作前面动词“取”、“追”、“踢”的趋向补语,而词中的补语性成分“来”、“去”
作的是前面的动趋式“取下”
、“追回”、
“踢出”的趋向补语。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从带有
复合趋向动词作补语的动词后面再带宾语时宾语的出现位置得到证明。如果例 29)动词
“取”后面同时带上复合趋向补语“下来”和宾语“小熊”,通常的组合顺序是“取下
小熊来”,而不能是“取小熊下来”,说明“下”和“来”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而“取”
和“下”之间却不能,“取”和“下”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甚至比“下”和“来”还要
高。所以我们认为,
“取下来”似乎不宜分析成由动词“取”带复合趋向补语构成的“取
|下来”,而更适合分析成“取下|来”,也就是趋向动词“下”先与动词“取”组合成动
补结构,整个动补结构再与另一个趋向动词“来”组合,形成新的更大的动补结构。
二、动补式动词的句法组合能力
所谓句法组合能力,即是指词语在句子中使用时与在其前后出现的句中其他成分之
间的组合搭配能力。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动补式动词带宾语、带补语以及受状语、定语等
修饰的情况。
(一)动补式动词带补语
动补式动词本身的补语性构词成分大多是表示结果、状态以及程度变化的,而同一
动作通常不会同时产生两种或更多的结果,不会同时处于两种及以上的状态,所以,动
补式动词后面通常不再带有其他补语;即使有少量动补式动词能带补语,其补语的类型
也往往是受限的。也就是说能在动补式动词后面出现的补语的种类相对来说非常有限,
大多是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或由介词结构充当的处所补语等,而结果补语、
程度补语等则很少在动补式动词后出现,甚至几乎不出现。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后面能够出现补语的动补式动词数量不到总数的三
分之一,而且其所带补语的类型多属于趋向补语、介词结构、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等。
如“扳倒、标明、打倒、推翻、制伏”等动补式动词能带介词结构“在/于+处所”作补
语,表示状态;
“挨近、摆脱、澄清、解脱、提高、推广”等可以出现趋向补语;
“拔高、
贬低、触及、扩大、推翻、”等后面可以出现“到(为、成)+处所/名词性结构”作补
语,表示处所、程度或状态;“摆脱、澄清、摧毁、打败、说明、证实、制伏”等词的
后面还可以出现可能补语70;能够带状态补语的动补式动词有“摆脱、冲淡、澄清、摧

70
可能补语通常带有其形式标记“得/不”,而没有形式标记的,我们通常将其看作是状态补语。而且这里所说的可
能补语仅指类似于“得了/不了”这样的出现在动补式动词后表示其可能与否的补语成分,而不包括动补式动词中间
插入能性成分“得/不”构成的可能式。

94
残”等71;而能够带动词或形容词性结果补语的动补式动词只有“摆脱、摧毁、摧残、
冲决、拆毁”等,而且它们所能带的结果补语也多为“掉、开、住”等意义已经有所虚
化的成分,或者是“净、尽、清、完、死”等表示动作完结、事物可能出现的终极结果
的词语。如:
32)同时,她将完全从目前所处的艰难困境中[摆脱]出来,自然缓和了她和黄敬之
间的感情矛盾。(王素萍《她还没叫江青的时候(连载之十)》)
33)严萍伸手把镜框噼啪地[扳倒]在桌子上,拆出冯登龙的相片,扔在一边,又把
江涛的照片装进去。(梁斌《红旗谱》)
34)他认为,文化的问题在社会,社会不被[摧毁],文化就[摧毁]不了。
(文件名:\
当代\报刊\读书\vol-191)
35)只要几年一过,你的额上就要刻满了皱纹,你这几分姿色就给[摧毁]无遗了。
(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十日谈)
36)张学良曾过于激动地对李金洲说,“此事他不要想[摆脱]干净,必要时我将调
华北军队,会师太原”。(毕万闻《张学良与阎锡山的一次密谈》)
37)一旦谈判地点变更,对方便可能因此而[摆脱]掉上回谈判所带来的不悦,重新
振奋起来,以高昂的斗志再度面对你。(文件名:\当代\应用文\哈佛管理培训
系列全集\第十单元 哈佛经理谈判能力与技巧)
例 32)中的动补式动词“摆脱”后面有补语“出来”,是由动补式动词充当的趋向
补语;例 33)中“扳倒”的补语是由介词结构“在桌子上”充当的,说明被“扳倒”之
后镜框所处的位置;例 34)则是由表示否定的可能性的补语成分“不了”来充当动补式
动词“摧毁”的补语,属于可能补语;在例 35)中,出现在动补式动词“摧毁”之后的
“无遗”,似乎可以看作是结果补语,如果将其理解成状态补语也未为不可;例 36)中
作动补式动词“摆脱”补语的是“干净”,从语义上讲,可以理解成结果补语,也可以
看作是状态补语;例 37)中,动补式动词“摆脱”的补语“掉”可以看作是结果补语,
但它的意义已经有所虚化了。下面这几个例子与上面那些例子的区别就在于动补式动词
和它们的补语之间带有补语的形式标记“得”。
38)热爱艺术的人们最终会用创造艺术的手将所有的艺术[摧毁]得精光。(张贤亮
《绿化树》)
71
根据朱德熙先生(1982)对补语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知道:由结果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式一种粘合式述补结构。
因而,
“动词+得+补语”形式中的补语,即使表示的是一种近似于结果或者可以理解为动作结果的成分,它也只是一
种状态补语,而非结果补语。

95
39)不过她也的确没料到,她能[摆脱]得如此顺利、迅捷。
(王素萍《她还没叫江青
的时候(连载之六)》)
40)他在那对爱侣面前[激怒]得手舞足蹈起来,可是我想象不出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福尔摩斯探案集 01)
在例 38)中,动补式动词“摧毁”后面的补语“精光”是补充说明被摧毁的对象“艺
术”在“摧毁”的事件过程发生之后所处状态的,属于状态补语;例 39)中的补语“如
此顺利、迅捷”也是用来对“摆脱”这件事进行评价和判断的,可以看作是评价补语;
在例 40)中作补语的是“手舞足蹈起来”,用以补充说明他被“激怒”之后所处的状态,
似乎归入状态补语比较合适。
(二)动补式动词带宾语
动补式动词大多可以带宾语,但是也有少量的动补式动词后不能出现宾语成分。动
补式动词能否带宾语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动补式动词的语义结构;二是“动
词性成分”和补语成分的及物性。
1、从动补式动词表示的语义结构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动补式动词之所以可以带宾
语,是因为动补式动词的语义结构中最常见的就是“a(表示动作 V 的主体,下同)通
过动作 V 致使 b(表示动作 V 的客体,下同)发生某种变化或者移动”,其中 a 一般出
现在动补式动词前面主语的位置上,而 b 通常出现在动词后宾语的位置上,此时补语的
语义指向 b。或者,当整个动补式动词所表示的语义结构类型属于评价类,而补语性成
分的语义指向由述语成分所表示的动作 V 时,作为动作 V 的客体存在的 b 通常也可以
在整个动词的宾语位置上出现。如:
41)这样一来,我就轻而易举地[制伏]了他。(罗蓬《张国焘卫队长的遭遇》)
42)我深知巴老不喜欢宣传自己,更不愿别人在颂扬他时[贬低]他的朋友。(李致
《巴金与<雷雨>》)
43)你们都[抓紧]时间回去学点什么吧!
(老舍《女店员》)
例 41)中“制伏”的语义结构可以理解为“我用强力压制(他)使他驯服”,作为
动作“制”的发出者的“我”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变得“驯服”的“他”则占据动
词后宾语的位置;例 42)中“贬低”表达的是“别人贬损他的朋友使他的朋友变得低下”
的意思,“他的朋友”是被“贬”的对象,同时也是变得“低”的当事者,可以出现在
宾语的位置上;而例 43)中的“抓紧”属于评价类动补式复合词,补语性成分“紧”的
语义指向是前面的“动词性成分”
“抓”,整个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是“你们抓时间抓得紧”

96
“时间”是述语性动作“抓”的客体,也可以作为整个动补式复合词的宾语出现。
但是,当动补式动词所表示的语义结构为“a 受到动作 V 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或
者位置上的移动时,身兼“动作 V 的客体和变化、移动的主体”两个角色的 a 只能出现
在动词前的主语位置上,而不能出现在整个动词后面的宾语位置,这时整个动补式动词
后也就不能出现宾语。如:
44)我躺在黑暗的床上,旁边传来杜梅入睡后均匀的呼吸,我情绪[激荡],亢奋异
常,那些曾经羞辱过我的人的脸孔一张张在我眼前浮现。
(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句中的“激荡”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因受冲击而动荡”的意思,所以“情绪”
是“激”的客体同时也是“荡”的主体,只能出现在动词前主语的位置上,而不能作为
整个动词的宾语出现。
2、从构词成分自身的及物性角度来看,当动补式动词中的“动词性成分”为及物
动词时,无论补语性成分是不及物动词还是形容词或者是趋向动词,一般都不会影响整
个动补式动词的及物性,后面可以出现宾语。如:
45)当时女同志都抱有“誓死不当亡国奴”“[打败]鬼子再回家”的抗日决心,绝
口不谈婚恋事。(吕正操《任晓路传奇将军》)
46)同样上帝虽[参透]了人情物理,心上老是不自在,还觉得女人的情感离奇不可
解。(钱钟书《上帝的梦》)
47)怎能刚求了人家又[撤回]手来呢!(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
例 45)中的动补式动词“打败”,其“动词性成分”“打”是及物的(如“打人”
),
补语性成分“败”是不及物的,整个动词还是及物的,后面可以出现宾语“鬼子”;例
46)动补式动词“参透”的“动词性成分”“参”具有及物性(如“参禅”),补语性成
;例 47)
分“透”是个形容词,整个动词也仍然具有及物性,后面带有宾语“人情物理”
动补式动词“撤回”的补语性成分是趋向动词“回”,“动词性成分”是及物动词“撤”
(如“撤军”),整个动词也是及物的,可以带宾语“手”。
但是当动词中的“动词性成分”为不及物动词时,则无论补语性成分是动词还是形
容词,整个动补式动词通常都是不及物的,后面不能出现宾语。如“变异、病故、病退、
病休、感奋、感念、梗死、劳损、膨大、瘐死、站住”等词中的“动词性成分”是不及
物的,所以整个动补式动词后边也不能出现宾语。
(三)动补式动词前加状语
状语是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通常附加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动作的方式、

97
状态、对象、工具、频率、时间、处所以及事物性状的程度等。动补式动词最基本的句
法功能就是作谓语,它的前面出现状语成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动补式动词受到状语
修饰时,前面可以有状语标志“地”,也可以略去不用。如:
48)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象发了怒似的。(老舍《四世同堂》)
49)炮火于是自然而然地由圆的四周往中心集中在一点上,明显地[提高]了破坏的
效率。(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银河英雄传说 03)
50)从 7 岁开始,孩子的记忆监控能力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将随年龄不断[改善]。
(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1)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设备更新、改造的有利时机,系统地[改善]设备的环境保护
性能和环境效果。(马忠普《企业环境管理》)
例 48)和例 49)都是动补式动词“提高”前加补语的情况,48)中没有状语标志
“地”,49)则用到了“地”,当然这个“地”也是可以省略的;例 50)和 51)中的动
补式动词是“改善”,两个例子也都属于它前加状语的情况,一个没有状语标记“地”,
一个有。
(四)动补式动词前加定语
有些动补式动词可以出现在中心语的位置,它的前面可以出现其他的修饰性成分作
为它的定语,如“摆脱”、
“变异”、
“病故”
、“带动”、
“改良”等。能够在动补式动词前
作定语的成分大多是动补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事件的客体对象或者主体事物的成分,
有了这些成分的修饰限定,动补式动词的动词性便会有所减弱,并逐渐向名词靠拢,呈
现出一定的指称性,用来指称动词本身所表示的事件过程,有的甚至已经衍生出了作为
名词的用法。我们认为,动补式动词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定的指称性,大概也是源自于
它自身语义表达的并非某一个单独的动作,而是对动作及其发生之后产生某种结果的特
定事件进行表述,事件的动作性明显要弱于动作。此外,从这个角度上看,能够前加定
语的动补式动词大都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成分。
52)于是,他想以离开作为一种彻底的[摆脱]。(凤水《血色早晨》)
53)与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同,伟大的科学理论作品总是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良]。
(文
件名:\当代\翻译作品\应用文\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54)FOXP2 基因对于人类的发声能力非常重要,该基因的[变异]能够导致人类出现语
障碍。(文件名:\当代\应用文\新闻\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_002)
55)一封电报,把我叫回了1000多公里外的故乡,父亲的[病故],让我痛不欲

98
生。(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4 年人民日报\第 2 季度)
三、动补式动词与时体范畴
动补式动词后面一般只能出现时体助词“了”
、“过”,而不能出现“着”
,如“提高”

“推翻”、“改善”、“摆平”、“扩大”、“延长”等后面都不能出现时体助词“着”。在全
部 540 个动补式动词中,只有“充满、敞开、摧残、表明、长大、冲决、挫伤”等少数
十几个动补式动词的后面可以出现时体助词“着”,而且出现次数大多仅为一两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动补式动词本身补语成分的存在就说明动
作已经发生,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或结果,属于已然体;而“着”为持续体助词,表示的
是动作正在进行,与“已经发生”相矛盾,所以动补式动词后面出现时体助词“着”的
情况很少。
戴耀晶在分析“汉语的时体意义”时,曾经从事件角度给“体”下了定义:“体是
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94],并将现代汉语的时体系统概括为完整体和非完
整体两个大类,完整体又有现实体、经历体、短时体之分,三者分别以“了”、
“过”、
“重
叠动词”为标记;非完整体又有持续体、起始体、继续体之分,分别以“着”、
“起来”、
“下去”为标记。他在分析“了”的完整性时,指出“‘了’表明事件是不必分解的”,
并比较了“了”与“着”使用上受到的不同限制:1、带上“时量词”,事件有完整性。
可带“了”,不可带“着”。2、带上“动量词”,事件有完整性。可带“了”,不可带“着”。
3、带上“结果补语”,事件有完整性。可带“了”,不可带“着”72。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借用戴耀晶的分析来解释说明动补式动词后面一般情况下不会
出现时体助词“着”的原因。
“‘着’不与表达动作结果的词语同现,因为动作有了结果,
相应的事件就带上了完整性,与‘着’的非完整性质不相容”[95]。虽然动补式动词与一
般的动词加结果补语构成的动补结构在语法属性上并不完全相同,它只是由“动词性成
分”和补语性成分结合而成的词汇成分,但是通过对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认为动补
式动词不但在结构形式上与动补结构相一致,而且从语义上来讲,它们也具有动补结构
所表示的事件完整性的结构意义,所以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后面也不可以带“着”,而
可以带“了”。
“充满”、“敞开”等词之所以可以带“着”,是因为这些词在表述事件意义上有它
们自身的特殊性。这些词本身所表达的往往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或者状态,或者说这
些词所表述的往往是一个复杂事件,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事件在完结的同时又导致
72
这里参考了戴耀晶在 2008 年暑期全国语言学高级讲习班上的讲稿。

99
了另一个事件或状态的发生或开始,事件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上的前
后关系。比如,
“充满”中的“充”某一“容器”是一个事件,
“满”本身可以说明已到
容量的极限,并进而表明“充”这一事件的终结,
“充”的动作不再持续,具有完整性;
但同时,动作或事件的结果又使得一种“满”的状态开始并得以持续,这样就又有了持
续性,就可以用持续体助词“着”。换句话说,
“充满”等动补式动词从整体上来讲,可
以看作是持续性动词,后面带有持续体助词“着”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56)娱乐活动[充满]着竞争意味,成为家族、村落或个人在一年中成败的先兆。
(阴
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57)青少年学生[充满]着幻想,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热情。(方富熹、方格
《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8)1818 年秋初的一天早晨,一位邻居下田时突然发现罗博家的门[敞开]着,当时
大雨如注,风把雨水吹进了罗博的外屋。(杨恩生《拿破仑遗体之谜》

59)文学艺术的大门紧闭着,但迎接她当新娘贴满大红喜字的大门却[敞开]着。
(赵
先知《一位打工姐的血泪作家梦》)
四、动补式动词的特殊句法形式
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动补式动词在否定式、重叠式、可能式等特殊句法形式中的句法
表现,即能否受否定副词“不”或者“没(有)”的修饰从而构成否定句、在句中是否
可以重叠(是否存在 ABAB 式)、能否在中间插入能性标记“得/不”构成可能式等。
(一)否定式
根据我们的考察,绝大多数的动补式动词出现在否定句中的时候,所使用的否定副
词都是“没(有)”,而很少用到“不”。如“保全、奠定、撼动、看穿、廓清、扑灭、
驱动、刷新、撕毁、压倒”等动补式动词都不能用“不”来进行否定。能够出现在带有
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中的动补式动词主要是“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
来”等复合趋向动词,它们通常在句中作可能补语,因而所谓的否定形式也不过是对这
种可能性的否定;此外,像“证实”、
“澄清”、
“打倒”、
“说明”、
“丢掉”等等动补式动
词与否定副词“不”共现的情况则大都出现在表示让步、条件、假设、并列、递进等关
系的复句中或者出现在对举事物现象的句子中,有的则是出现在双重否定句、强调句或
者疑问句中,表示某种否定意味。如:
正反对举的疑问句:
60)帝国主义还[打倒]不[打倒]?(欧阳山《三家巷》)

100
强调句:
61)有的原是宏幅巨制,缩小千分之一刻在烟斗上,毫不[丢掉]原作的风神、气势
和丰富感。(冯骥才《雕花烟斗》)
假设复句:
62)这只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不[澄清]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文件
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1)
并列复句:
63)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对这本日记的报道既不[证实],也不否认。
(文件名:\当代\
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4b)
我们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动补式动词本身所表达的“动作——结
果”的语义结构特征。“不”往往用来否定尚未发生的事情,表示一种未然的情况,而
“没(有)”则用于已然的情况。动补式动词因为其内在的补语成分本身就表示结果、
变化等已然的状态,所以其否定形式就不能用“不”,而只能用“没(有)”。
(二)重叠式
就汉语动词的一般语法特征而言,“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
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 AA 式,如‘想想、
说说’,双音动词重叠是 ABAB 式,如‘打扫打扫、研究研究’”[96]。而大部分动补式
动词都是表示非延续性动作的,所以大都不能重叠,只有极少数表示可延续性动作的动
补式动词可以有 ABAB 的重叠形式。根据我们的统计,能够重叠的动补式动词只有 30
个左右,仅占动补式动词总数的 5%左右。这少量的能够重叠的动补式动词,其补语性
成分大多是由具有延续性时间特征的形容词充当的,而且这些形容词都是“在时间结构
上具有段特征的延续形容词 73 ”。延续形容词的“词汇概念结构里蕴涵着一种渐变性
质,……与其反义词构成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逐渐过度的连续统”[97]。所以,由延续
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在与其他“动词性成分”组合成动补式动词之后,就使得整
个动词也具有了可延续性,从而可以进行重叠,表示动作导致的变化量少。如:
64)在与世隔绝了几个月之后,我真想[提高提高]自己的兴致。
(文件名:\当代\翻
译作品\文学\人性的枷锁)
65)这个大礼拜是绝对要[放松放松]的。(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66)谁知给他送去了,他不收,还劝我们把勤杂人员[减少减少],按编制先把政治
73
延续形容词是张国宪(2006)根据变化形容词在时间结构上是否占据续断分出来的下位类型。

101
工作人员配备起来。(孙犁《风云初记》)
67)我们得意地互相交换一下眼神,默默地打着哈哈,说打算到你这里[改善改善]
伙食,老黑的脸色变得更严肃了。(黄桂元《“黑”在洛杉矶》)
例 64)——例 67)中动补式动词的补语性成分都是由“高、松、少、善”等形容
词充当的,这些词都属于变化形容词中的延续形容词,所以由它们跟其他“动词性成分”
组合构成的动补式动词都可以进行 ABAB 式重叠。
当然,也有少量由动词充当补语性成分构成的动补式动词是可以重叠的,这样的动
词主要有“合”、“动”、“进”等。
68)这表姐就想给小姑子和表弟[撮合撮合],写信来让小王寄张照片去。(汪曾祺
《七里茶坊》)
69)“咱们一齐[鼓动鼓动]大家,搞得热火朝天!对!”(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70)不论好歹,饭总算是做出来了,这顿做得不可口,下顿还不能[改进改进]?(老
舍《四世同堂》)
上面几个例子中的动补式动词都是由动词性语素充当的补语性成分,它们可以有
ABAB 的重叠形式。尽管这样的重叠形式并不常用,但确实是可以进行重叠的。究其原
因,恐怕跟构词语素自身的性质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因为这些词在语义上都具有一种
[+可重复性]的语义特征;而且它们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大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实
现目的而进行尝试,这一点也恰好与重叠式所表达的[+尝试性]语义特征相合。
(三)可能式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事情的可能与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在主要动词
前加“可能;能(够)”或者“不可能;不能”来表示可能性;二是在动结式和动趋式
中插入“得/不”来表示可能性;三是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后加上“得了/不了”来表
示可能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可能式”,主要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即在动补式动词中间
插入“得/不”之后得到的可能补语结构,
“得”表示肯定,
“不”表示否定。朱德熙(1982)
认为“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能转换为可能补语”[98],而转换的方式就是在动词
和补语之间插入能性标记“得/不”
。对于动补式动词来说,绝大部分动补式动词的补语
性成分都是表示结果义和趋向义的,所以能否在动补式动词内插入“得/不”形成可能
式也就成为了我们考察动补式动词句法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补语性成分表示结果义和趋向义的动补式动词中间都能插入
表示可能性的“得/不”
,其中能够同时转换成可能式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中间既能

102
插入“得”又能插入“不”)的动补式动词只有 80 个左右,还不到动补式动词总数的 15%,
此外还有 30 多个动补式动词的中间可以插入“不”使其转换成可能式的否定形式,却
不能插入“得”转换成可能式的否定形式。也就说,即使我们只考虑是否能够转换成可
能式而对其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忽略不计的话,这样的动补式动词也只有 100 多个,
还不到动补式动词总数的 20%。据此我们也可以证明,动补式动词的内部构成成分之间
的结合要远比动结式和动趋式之类的动补结构紧密得多,一个动补结构一旦凝缩固化成
为一个动补式动词,其允准其他成分(即使是“得/不”这样的能性成分)进入内部结
构之中的可能性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根据我们的考察,中间能够插入“得/不”表示可能的动补式动词主要集中于两种
意义类型:一是补语性成分为趋向义的,特别是整个动补式动词的意义也有所虚化,甚
至变成了复合趋向动词的,如“发出”、
“收回”、
“过去”、
“下来”等;二是补语性成分
意义有所虚化的,如“打开”、“看见”、“忘掉”、“站住”等。
71)史帕克就像是要打破沈默般呻吟似地说着。他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才[发得出]
声音。(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罗德岛战记)
72)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
气来。(叶紫《岳阳楼》)
73)泰丝说过,上山的人不一定都能[下得来]。要小心,克撒。那些人拥有某种力
量。(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龙枪-旅法师)
74)如果不是我爹妈死得早,我也不会不学好,一上了这个贼船,想下也[下不来]
哪!(彭荆风《绿月亮(10)》)
此外,还有少数补语性成分表示结果义和评价义的动补式动词中间也可以插入“得
/不”形成可能式,这样的词主要有“摆平”、“驳倒”、“分清”、“搞活”、“瞄准”、“抓
紧”等。
结果义:
75)李瑞明[驳得倒]先生却说服不了自己,她到底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份职业。
(殷音《大有潜力的钟点工》)
76)冯贵堂一时[驳不倒]冯老兰的守旧思想,只好暂时认输,慑悄悄地走出上房。
(梁斌《红旗谱》)
77)本来,只要是中国人,还有良心、人心,好坏事总该是[分得清]的。(吴伯萧
《黑红点》)

103
78)她倾耳听着,脚步声越去越远,她[分不清]那是她自己的心在跳还是敌人在行
动呢。(老舍《火葬》)
评价义:
79)麻灰的星光下德强看得清[瞄得准],等马扑到敌人跟前,照那胖头上连开两枪。
(冯德英《苦菜花》)
80)爷爷的土铳太老了,那鹊黑的扳机老是左右摇晃,[瞄不准]一丈开外的靶心。
(牛合群《猎人》)
五、动补式动词与特殊句式
(一)动补式动词和“把”字句
动补式动词所表达的语义结构可以理解为“a 通过动作 V 致使 b 发生某种变化或者
移动”或者“a 因受到动作 V 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或者移动”。无论是变化还是移动,
都是通过某一动作使某种结果得以发生,而这一点恰好与“把”字句对谓语动词在语义
和形式上的要求相契合。我们知道,“把”字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最突出的
作用就是为了强调动作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处置”作用,所以“把”字句要求动词
的前后必须要带有其他成分,而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否则“把”字句就不能成立。动
补式动词虽然在性质上只是一个动词,但是它们与一般的光杆动词不同,它们本身就带
有补语性成分,动补式动词所特有的这种“动+补”的结构格式恰好可以满足“把”字
句对动词前后要有其他成分存在的要求。因此,凡是后面能够带有受事性宾语成分的动
补式动词大都可以将它所支配的对象用介词“把”提到动词的前面,构成“把”字句。
如:
81)胖三那几个家伙挺卖力气的,一进去就把那几个家伙给[摆平]了。(谈歌《城
市警察》)
82)把曾经倾注的热能、关爱[撤回]即可。(王英琦《人生何处不美丽》)
83)方姑娘咋说你们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你还把老司令的啥子老部队[打败]了?(柳
建伟《突出重围》)
84)如果对方的影响是足够大的,那就有可能把你心中最重要的东西[摧毁]。(张
炜《仍然生长的树》)
85)至于那些俄国男人,我已经把他们彻底[忘掉]了。生下你,是我这一生最正确
的选择!”(戴雪松《德国妈妈和“俄国崽子”》)
因为“把”字句要求句子中的动词是能够带受事宾语的,所以像“变异”、
“病逝”、

104
“干裂”、
“故去”、
“站住”、
“畏缩”等“动词性成分”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动补式
动词是不能出现在“把”字句中的。
(二)动补式动词和“被”字句
“被”字句是与“把”字句在结构上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相通的一种特殊句式。虽然
这两种不同的句式中所用的介词不同,引介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把”字句中,句子
的主语是动作的施事,介词“把”引介的成分是动作的受事;而在“被”字句中,句子
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用介词“被”引介的成分则是动作的施事。但是,它们所表达的
语义结构却是基本上一致的,它们都具有处置意义,句式本身的作用都是为了强调动作
的结果。所以,“被”字句也和“把”字句一样要求句中的动词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
前后必须带有其他成分。因此,能够出现在“把”字句中的动补式动词也大都能够作为
“被”字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如:
86)100 多年前的不平等条约终于被邓小平[摆平]了。
(萧诗美《邓小平智胜“铁娘
子”》)
87)基建处不知跑了多少,眼看就到年低,如地征不下来,这笔投资将被[撤回]。
(文件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6)
88)将来他们传授些学生出来,他们自己又被学生[打败],一辈胜过一辈,厚黑学
自然就昌明了。(李宗吾《厚黑学》)
89)隐藏在西半球的轴心国特务已被我们全部[摧毁],曾被大肆吹嘘的第五纵队也
被连根拔掉了。(杨慧玫《美国的幽灵:胡佛(上)》)
(林希《“小的儿”
90)而那桩王丝丝小姐的人命官司呢?似是被人们[忘掉]了。 (连
载之六)》)
当然,我们之前说到的那些不能出现在“把”字句中的动补式动词,也同样不能作
为主要动词出现在“被”字句中。
(三)动补式动词和意念被动句
“被”字句虽然在语义结构上跟“把”字句是一致的,但是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角
度来讲,它们又是对立的,
“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施事,属于主动句;
“被”字句的
主语则是动作的受事,属于被动句。一般认为,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
种是借助“被、叫、让、给”等介词来表示被动意义的有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我们一
般所说的“被”字句;一种是句中不需要出现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而句子本身却能够表
示被动概念的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意念被动句”。

105
对于那些能够带受事宾语的动补式动词来说,它们不仅能出现在带有主动句标志的
“把”字句和带有被动标志的“被”字句中,同样也能够在不带被动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中作为主要的谓语动词存在。如:
91)罗贝拉可没这么容易[摆平]。(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魔戒-1)
92)在另外一种机会下作欣欣向荣的发展、开花结果的企图,自然也随之[摧毁]无
余。(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93)这恐怕是书一念完,十多二十年下来,法文几乎完全[忘掉]了的理由吧?(戴
天《渡渡这种鸟》)
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看,上面这三个句子都属于被动句,应该是“罗贝拉被
摆平”、“企图被摧毁”、“法文被忘掉”,但是“被”字并没有在句中出现,所以它们就
都是意念被动句。

第二节 动补式复合词的配价研究
一、配价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概述
“配价”
(又叫“价”
、“向”)这一术语借自化学,用来“借喻一个动词依据句法关
联性(connexion)能支配多少个从属成分”[99]。最早提出“价”这一概念的是泰尼埃尔
(Tesnière) (Elé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一书中将动词比作
,他在《结构句法基础》
一个带钩的原子,“能根据用以钩住人物语使其处于依附状态的钩子的多少,吸引相应
数目的人物语。动词所带的钩子数目,因而也就是动词所能支配的人物语的数目,就是
我们所说的动词的价”[100]。
关于配价的性质,学者们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范晓(1991)、张国宪(1993)、
周国光(1995)等人明确提出配价属于语义范畴;朱德熙(1978)、袁毓林(1992)则
认为“价(向)
”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畴;鲁川(2000)、吴为章(1996)等人
又认为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邵敬敏(1998)明确提出“语义价”和“句法向”两个
概念,把动词价的问题分别放到语义和句法两个平面进行讨论。这种分歧同时也导致在
“确定动词价数的时候,有的以动词的词义为依据,有的以句法形式为依据,也有的同
时以词义和句法形式为依据;以句法形式为依据的,有的以同现的名词性成分用不用介
词引导为依据,有的以同现的名词性成分是不是必须出现为依据,也有的将两者同时作
为依据”[101]。
我们认为,尽管可以从语义、句法甚至语用等不同的角度对动词的配价情况进行描

106
写和分析,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配价就同时属于这些不同的范畴。从配价的概念以及动
词配价的分析过程来看,配价应该是一种语义范畴,动词的配价是由动词的词义和动词
与同现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不过,对动词词义及其与同现名词性成分
之间语义关系的考察,只有在句法结构形式的宏观背景下才能进行,句式也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着动词的配价;此外,语用因素对配价的影响也是我们全面分析配价情况不可忽
视的一个方面。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才将对动补式动词配价情况的分析放到句
法功能这一节中一并进行探讨。
由于配价理论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配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谓词为中心
而构句时由深层语义结构映现为表层句法结构的状况及条件,谓词与体词之间的同现关
系,并据此划分谓词的次类”[102]。具体来说,要对动词的配价进行研究,主要可以从
价数、价质、价位、价形四个方面入手。
价数,即动词配价成分的数目,也就是动词必有的支配成分的数目。动词一般都可
以带有一定数量的名词性成分,而有些名词性成分是必须与之同现的,这些与之同现的
名词性成分就是这个动词的论元(也叫“行动元”),也就是动词的价数。零价、一价、
二价、三价等动词小类的划分就是根据动词的论元数目而得到的。价数是配价研究的主
要内容。
价质,即动词配价成分的实质,也就是动词论元的指称对象在动词所表达的事件中
所承担的语义角色。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结果等,就是根据论元跟动词之
间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语义角色。论元承担的语义角色不同,动词的配价结构
就会不同。
价位,即动词配价成分在句法实现时所处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动词的论元在以
动词为核心构成的不同句式中出现时所处的主语、宾语(包括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等
句法位置。句式不同,动词论元出现的句法位置也就会有所不同。
价形,即动词配价成分的结构形式。与动词同现的名词性成分,既可以是光杆名词
也可以是带有某些修饰限定成分的名词性结构。有些动词只能与光杆名词同现,有些动
词却只能和带有修饰性成分的名词性结构同现,也有些动词跟两类名词性成分都可以同
现。所以,价形也是对动词进行配价研究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分析
(一)动补式动词配价分析的两种思路
施春宏(2008)在对动结式的配价层级进行分析时曾经指出过“讨论动结式的配价

107
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动结式看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式,它的句法功能实际相当于
一个动词,这样就可以将考察动词配价的方式沿用到动结式的配价上来。……这可以看
做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另一种分析思路是将动结式看成由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
整合而成的结构式,进而根据两个底层动词的配价及其论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动结式的
配价。……这可以看做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思路”[103]。虽然说,他提出的这两种分析思
路只是就动结式的配价分析而言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思路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动
补式动词的配价分析当中。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是一种“将考察动词配价的方式沿用到
动结式的配价上来”的研究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分析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应该比将其应用
到动结式的配价分析中更加合适,因为动补式动词比动结式更“像”是一个单词,甚至
动补式动词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整体性的构式。而从动补式动词的内部结构来看,
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由“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整合而成的结构式,整个动补式
动词的语义功能特征与其构成成分(主要是“动词性成分”)的语义功能特征密切相关,
所以根据构词成分的配价及其与相关论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并确定整个动补式动
词的配价。
沈家煊(2007)在说到动结式配价的分析方法时曾经指出“自下而上的方法必须结
合自上而下的方法,才能把动结式的配价规律搞清楚”[104]。我们以为,对于动补式动
词配价情况的分析也应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动补式动词及其同现
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表现进行全面地描写和解释。
(二)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分析举例
通过对不同语料中动补式动词与其他名词性成分同现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
不同的动补式动词在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支配其他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对动补式动词
的配价进行分析必须要考虑到它们在具体语料中与其他名词性成分的组合搭配情况以
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句法语义关系。
从动词必有的支配成分的数目来看,绝大部分动补式动词都是一价动词或者二价动
词,只有极个别的动补式动词可以看作是三价动词。也就是说,对于绝大部分动补式动
词来说,必须与它们同现的名词性成分或者是一个或者是两者,只有极少数的动补式动
词可以同时带有三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同现。
1、一价的动补式动词
只有一个必有的支配成分与动补式动词同现,从这个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来
看,它通常在动词所表达的事件中充当施事(主体)的语义角色,而在句法结构中一般

108
占据的是主语的位置。如“病故”
、“站住”、
“瘐死”等动补式动词都是一价的,它们的
必有支配成分通常都是动词所表达事件中的施事成分,在句子中实现为主语。如:
1)恰好在朱雪桥接到朱雨桥来信前不久,这位下放干部[病故]了,家属回乡,这
三间房还空着。这事好解决。(汪曾祺《皮凤三楦房子》)
2)处长老方在球场边[站住],他没有立刻叫尹冰下来,只是尽可能地让尹冰发现
他站在这里。(何继青《一段行程(上)》)
3)冯唐前些时已[瘐死]狱中,而卫冰是绞监候,眼看入秋,其命无多了。
(刘心武
《贾元春之死》)
2、二价的动补式动词
有两个必有的支配成分与动补式动词同现,这两个同现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在动词所
表达的事件中充当施事(主体)和受事(客体)的语义角色,它们在句法结构分别占据
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当然,二价动补式动词的两个支配成分并不一定同时与动词同现,
而可能只有其中一个与动词同时在句中得到显现,这个成分可以是施事(句子为主动句)
也可以是受事(句子为被动句)。如“提高”、“打倒”、“收回”、“撕毁”等动补式动词
都是二价的,它们的支配成分是动词所表达事件中的施事(主体)成分和受事(客体)
成分。一般情况下,在主动句中,施事成分和受事成分都是必有的,其中施事成分实现
为句中的主语,而受事成分则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在被动句中,受事成分是必有的,
在句中占据主语的位置,而施事成分则可以不出现。如:
4)墨老说,他们要[打倒]建设委员会呢!(老舍《且说屋里》)
5)很快就集合了大帮人,烧着大火,千万根白蜡杆底下,有人被[打倒]了,有人
被赶跑了,生活总要变变样子。(吴伯萧《羽书》)
在例 4)中,动补式动词“打倒”的两个支配成分都在句中得到了显现,
“他们”是
事件中的施事成分,在句中占据了主语的位置;“建设委员会”可以看作是事件中的受
事成分,在句中实现为宾语成分。而例 5)是个“被”字句,在句子中只出现了“打倒”
的一个支配成分“人”,它是事件中的受事成分,在句中占据的是主语的位置;而应该
由介词“被”引进的施事成分则没有在句中出现。
6)赵四乘着她闻水仙花,看了她一眼,又快快的把眼光[收回]到自己的脚上。
“我
知道他,他怎样?”(老舍《老张的哲学》)
7)按照部队的制度,电报看完马上[收回],军事秘密不能随便带在身上,更不能
随便拿出来给别人看!(老舍《西望长安》)

109
例 6)是个“把”字句,动补式动词“收回”的两个支配成分也都在句中得到了句
法实现,
“赵四”是事件中的施事成分,在句中占据了主语的位置;
“眼光”是事件中的
受事成分,在句中实现为介词“把”的宾语,如果将“把”字句还原为一般的主谓句,
“眼光”就应该回到动词“收回”的宾语位置上了。例 7)是一个没有被动标记的意念
被动句,
“收回”的支配成分在句中只出现了一个“电报”,它是“收回”的受事,但是
在句子中的句法角色却是主语,动词的施事成分在句中没有出现。
3、三价的动补式动词
有三个必有的支配成分与动补式动词同现,这三个与动词同现的成分分别在动词所
表达的事件中充当施事、与事和受事的语义角色,它们分别在所实现的句法结构中占据
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三价的动补式动词比较少,主要涉及“告知”、
“交
还”、“退回”等具有给予意义的动词。如:
8)我的脚步和我的心一样沉重,因为他[告知]了我郑思去世的消息和去世的情况。
(曾卓《诗人的两翼》)
在例 8)中,动补式动词“告知”的三个配价成分都得到了实现,其中“他”是施
事,实现为句子的主语;
“我”是受事,在句子中充当的是间接宾语,
“郑思去世的消息
和去世的情况”是与事,在句子中作直接宾语。
(三)动补式动词的配价规律
1、动补式动词中“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的配价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在动补式动词中充当“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的语素从功
能属性上看都属于谓词性成分。作为谓词性成分,它们是在句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成分,
而谓词性成分对其从属成分的支配能力正是配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
动补式动词中的构词语素在单独成词时的句法配置情况的分析,了解动补式动词中不同
构词成分各自的配价情况。
根据我们的考察,在动补式动词中充当“动词性成分”的可以是一价动词,如“变

异、病
.退、劳
.损、瘐
.死、站
.住”等;也可以是二价动词,如“查
.实、打
.通、看
.透、收
.回、
74

.倒”等;还可以是一价形容词 ,如“干
.裂、乱
.离、冷
.却、偏
.离”等。
在动补式动词中充当补语性成分的形容词可以是一价的,如“保全
.、补足
.、澄清
.、
充满
.、说明
.”等;也可以是二价的,如“挨近
.、变异
.、看齐
.”等;还可以是三价的,如
“提高
.、延长
.、增多
.、缩短
.、贬低
.”等。充当补语性成分的动词也可以有不同的配价数
74
对于形容词配价情况的分析,请参看张国宪(2006)中关于“形容词的配价”部分的论述。

110
目,它们可以是一价动词,如“病故
.、打倒
.、激怒
.、唤醒
.、促成
.”等),也可以是二价
动词(“步入
.、撤回
.、除去
.、割断
.、撕毁
.”等)。
“唯补词”在句中出现时不能作为谓语中心成分,对句中的其他成分也不具有支配
作用,也就无所谓配价,所以我们在对动补式动词中的补语性成分进行配价分析时对于
那些由“唯补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则不予考虑。
2、动补式动词的配价规律
动补式动词是由“动词性成分”和补语性成分组合而成的结构式,我们要考察动补
式动词的配价情况也就需要考虑其内部构成成分各自的配价情况及其整合规律。所以,
我们这里所说的配价规律主要就是针对动补式动词的配价和其构词成分的配价之间的
关系而言的。
动补式动词及其构成成分本身的配价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性成分”为一价动词,补语性成分为一价或二价动词,动补式动词为一价。
如“病退”、
“跌破”、
“梗死”、
“锈蚀”、
“站住”
(补语性成分为一价动词);
“疑忌”、
“走
失”(补语性成分为二价动词)。
病退:他病了+他退了→他(从新疆)病退(回乡)了。
“他”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病”的主体也是补语性成分所表示动作“退”
的主体,出现在主语位置上。
“动词性成分”是一价动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一价的,
不能带宾语。
2)
“动词性成分”为一价动词,补语性成分为一价或二价形容词,动补式动词为一
价。如“革新”、
“凝固”、
“跑偏”、
“统一”
(补语性成分为一价形容词);
“变异”
(补语
性成分为二价形容词)。
跑偏:汽车跑+汽车(的行进轨道)偏了→汽车跑偏了。
“汽车”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动作“跑”的主体,出现在句中主语的位置,
它同时也是补语性成分所表示的状态“偏”的主体。作为“动词性成分”的“跑”是一
价动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一价的,后面不能再带宾语。
3)
“动词性成分”为二价动词,补语性成分为一价或二价动词,动补式动词为二价。
如“拆散”、
“打倒”、
“看穿”、
“摧残”、
“道破” “插入”、
(补语性成分为一价动词); “收
回”、“交还”、“撕毁”、“退出”(补语性成分为二价动词)等。
打倒:警察打(一个)劫匪+(一个)劫匪倒了→警察打倒了(一个)劫匪。
“警察”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打”的主体,出现在主语的位置;
“(一个)

111
劫匪”既是“动词性成分”“打”的客体也是补语性成分“倒”的主体,出现在宾语的
位置;
“劫匪”的修饰性成分“一个”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动词性成分”是二价动
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二价动词。
4)
“动词性成分”为二价动词,补语性成分为一价或二价或三价形容词,动补式动
词为二价。如“保全”
、“辨明”、
“拆零”
、“搅浑”、
“誊清”
(补语性成分为一价形容词);
“挨近”、
“扳平”、
“看齐”
(补语性成分为二价形容词);
“贬低”、
“减少”
、“缩短”、
“提
高”(补语性成分为三价形容词)。
提高:生产商提物价+物价高了→生产商提高了物价。
“生产商”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提”的主体,占据主语的位置;
“物价”
是“动词性成分”
“提”的客体,同时也是补语性成分“高”的主体,占据宾语的位置。
“动词性成分”是二价动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二价的。
5)
“动词性成分”为三价动词,补语性成分为二价动词,动补式动词为三价。如“告
知”、“退回”、“送达”、“交还”等。
告知:他告(诉)我+我知(道)会议取消了→他告知我会议取消了。
“他”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的授予者,占据主语的位置;“我”是动作的
接受者,占据间接宾语的位置;
“会议取消”是动作的授予物,占据直接宾语的位置。
“动
词性成分”是三价动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三价的。
6)
“动词性成分”为一价形容词,补语性成分为一价或二价动词,动补式动词为一
价。如“干裂”
(补语性成分为一价动词);
“乱离”、
“偏离”
(补语性成分为二价动词)

干裂:土地干+土地裂了→土地干裂了。
“土地”是“动词性成分”所表示的状态“干”的主体成分,出现在主要的位置上,
同时它也是补语性成分所表示的动作“裂”的主体成分。作为“动词性成分”存在的“干”
是一价的形容词,整个动补式动词也是一价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从上面归纳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动补式动词的价数和“动词性成分”的价数往往
是一致的。如果动补式动词中的“动词性成分”是一价动词,那么不管其后的补语性成
分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一价动词还是二价动词,是一价形容词还是二价形容词,该动
补式动词都是一价的;如果“动词性成分”是二价动词,该动补式动词就是二价的,而
无论补语性成分是一价动词还是二价动词,是一价形容词还是二价形容词或者三价形容
词。也就是说,对动补式动词的配价,一般可以从“动词性成分”的配价情况推导出来。

112
第四章 双音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

从上一章对动补式动词语法功能特征的全面描写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补式
动词之所以在句法功能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动词的特殊表现,就是因为动补式动词本身所
具有的“动+补”的特殊结构、
“动”和“补”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以及补语性成分在意
义类型和语义指向上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动补式动词在语法功能上的表现在一定程
度上是由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动补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和其他动词相比,动补式动词虽然也可以在句中作谓语,前面可以有状语等修饰性
成分,大多可以再带宾语,但是通常它们后面不再出现其他补语;在否定句中,动补式
动词前多用否定副词“没”而很少用到“不”;动补式动词后可以出现表示动作已经完
成和曾经发生的时体助词“了/过”,但是表示动作持续或正在进行的“着”却很少出现;
动补式动词大都可以出现在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以及意念被动句中。
而这些句法表现的存在与动补式动词“动+补”的结构关系、
“动”和“补”之间的语义
关联以及动词本身表达致使事件的独特语义内容不无关系。动补式动词的结构对其功能
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补式动词后面通常不再带有补语;即使能带补语,其补语的类型也往往是受
限的,结果补语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动补式动词本身的补语性构词成分大多是表示结
果、状态以及程度变化的,而同一动作通常不会同时产生两种或更多的结果,不会同时
处于两种及以上的状态,所以,动补式动词后面的补语类型相对来说种类有限,大多是
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或介词结构等充当的补语,而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等在动补式动词
后很少或几乎不出现75。
Goldberg(1995)在研究致使——移动构式与动结构式之间关系时提出了隐喻分析
的概念。她认为动结构式中的结果短语可以被看作是目标的隐喻,因此动结构式本身可
以被看作是包含实际致使移动意义的致使——移动构式的隐喻扩展。她还指出隐喻分析
可以解释许多共现限制:结果短语都不能与方向短语同时出现,却可以和非方向性介词
补语一起出现;结果短语不适用于双及物表达式的主题论元;两个不同的结果短语不能
同时出现;如果表示向某个方向移动的动词按其本义使用,那么结果短语不能与该动词

75
因为在第三章我们已经结合大量的语料和例证对动补式动词的句法功能特征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描写和阐述,而
这里只是概要地说明和突显动补式动词的结构特征对其自身语法功能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不再一一举例分析。

113
一起出现。动补式复合词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达“致使性”意义的特殊构式,因而
Goldberg 关于结果短语能否与某些成分共现问题的分析也可以对我们研究动补式复合
词的语法功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2、在否定句中,动补式动词通常不能直接前加否定副词“不”进行否定,而多是
用“没”;用“不”进行否定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问句、复句、强调句或者假设句中。因
为“不”往往用来否定尚未发生的事情,表示一种未然的情况,而“没(有)”则用于
已然的情况。动补式动词因为其内在的补语成分本身就表示结果、位移、变化等已然的
状态,所以其否定形式一般不能用“不”,而大都用“没(有)”。能够前加否定副词“不”
进行否定的动补式复合词很少,而且它们大都出现在表示让步、假设、并列、转折、目
的等关系的复句中或者出现在对举事物现象的句子中,有的则是出现在双重否定句、强
调句或者疑问句中用“不”表示否定意味。
3、动补式动词后面一般只能出现时体助词“了”、
“过”,而不能出现“着”,如“提
高、推翻、改善、摆平、扩大、延长”等后面都不能出现时体助词“着”。之所以会出
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动补式动词本身补语成分的存在就说明动作已经发生,并
产生一定的影响或结果,属于已然体;而“着”为持续体助词,表示的是动作正在进行,
与“已经发生”相矛盾,所以动补式动词后面出现时体助词“着”的情况很少。而“充
满”、“证明”、“敞开”等少数动补式动词后面即使可以出现持续体助词“着”,一般也
不能与“正在……(呢)”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成分共现。
4、大多数动补式动词不能重叠。
“可以重叠”是动词特别是持续性动作动词的一项
重要的语法特征,重叠形式表示的是尝试、短时、轻微等量小的语法意义,动作大都具
有延续性和可重复性。而大部分动补式动词在语义上都可以分析为“动作+结果”,既然
动作已经有了结果,也就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这一点刚好与重叠式的语义特征相矛盾,
所以动补式动词大都不能重叠。
5、动补式动词大都可以出现在“把”字句、
“被”字句和意念被动句中。无论是“把”
字句,还是“被”字句,或者是没有“被、叫、让、给、令”等作为被动标记的所谓意
念被动句,从语义上看,这些特殊句式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突出“受事者”或者“施事者”
的方式对动作结果进行强调。而这样的语义要求就使得进入这些句式的动词不能是光杆
动词,而至少应该带有结果性补语成分。动补式动词虽然在语法属性上属于词汇单位的
范围,但是它自身所包含的补语性成分(“变化、移动、处于某种状态以及得到某种评
价”都可以理解成动作产生了某种结果)刚好可以满足上述句式强调动作结果的语义要

114
求,因此它们大都可以出现在这些句式中。
总之,动补式动词的两个构成成分以“动作+结果/趋向/状态”的格式组合在一起,
这种特殊的构成格式就使得动补式动词获得了事件性,而且带有“完成”的意味。动补
式动词表示的是“动作导致某种结果”,结果已经发生,表明动作已经完成。
“动作的完
成”和时体助词“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概念以及否定副词“不”表示的“事件的
未然性”相矛盾,所以动补式动词大都不能与“着”和“不”共现。动补式动词表示“结
果已经发生”,而同一动作后面往往不能有两个不同的结果补语同时出现,所以动补式
动词后面通常不再出现其他结果补语。除此之外,动补式动词本身所带有的“达成性”
语义特征又与可重叠动词所必须的“可延续性”特征冲突,所以绝大大多数的动补式动
词没有重叠形式;同时它所表示的“动作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核心意义也使得动词本
身带有一种处置性,因而大部分动补式动词都可以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以及其
他意念上的被动句。应该说,动补式动词在句法功能方面的上述表现正是由它们自身所
特有的“动+补”的结构方式以及“动作有了结果”的语义特点所决定的。
二、双音复合动词的结构方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动补式动词的内部结构对其外部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对语法功能
的影响在汉语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动词中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汉语句法复合动词的
内在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出现时可能的句法位置、句法形
式及其与前后句法成分的组合搭配情况。这也就导致了汉语中不同结构类型的句法复合
动词,在句法表现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我们再以动宾式和主谓式两
种结构类型的双音复合动词为例,对它们的主要语法功能特征进行考察,进一步说明汉
语双音句法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一)动宾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动宾式动词跟其他动词一样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可以
受“不”或“没”否定,可以受状语修饰,可以带时体助词“了”;但是它们后面大多
不能再带宾语,也很少能带补语,而且一般不会出现时体助词“着/过”。
1、动宾式动词后面大多不能再带宾语;即使能带宾语,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也会
受到一定的限制。能够出现在动宾式动词后边的宾语成分,其语义角色多为表示处所、
时间、数量、目的或原因的,而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施事、工具、结果等的宾语则很
少出现。而且,动宾式动词后所带宾语与动词内宾语之间也往往存在着某种语义上的关
联,一般为领属关系、同指关系或者陈述关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动宾式动词本身带

115
有宾语性成分,而且该宾语性成分从语义上看大多表示前面动词性成分所表示动作的受
事、工具、结果等。
表示处所的宾语:
4)和平解放西藏的行列,千里迢迢,徒步进藏,后来他娶了藏族妻子,[安家]拉
萨。(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4\94Rmrb4)
5)更令人吃惊的是,就在管志诚[毙命]刑场的一个多月时间,刚刚被提拔到管生
前所在领导岗位的总经理助理。(焦辉东《首钢经济大案备忘录》)
6)王禹是出了名的刚直敢谏,并且关心民瘼民苦,因此八年三黜,[贬官]商州时写
了《感流亡》。(文件名:\当代\报刊\读书\vol-206)
表示时间的宾语:
7)[把酒]黄昏后,醉卧水云间!(琼瑶《水云间》)
表示数量的宾语:
8)全县召开了宽膜栽培技术现场会,推广宽膜窄行每亩[保苗]1□3万株,比过
去提高3000株以上,为丰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件名:\当代\报刊\人
民日报\1995\Rm9501a)
9)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河北省优秀艺术作品表彰大会,[颁奖]三十万
元对河北一九九二年度的优秀艺术创作给予奖励。
(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
报\1993\R93_06)
上述三种类型的宾语一般被称为“准宾语”,原因就在于它们与动词之间往往不具
备直接的支配性关系,它们在和前面的述语动词结合构成述宾结构时不像与表示受事、
施事、工具、结果等语义类型的宾语结合时那么典型,只对动词进行某方面的补充或说
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更像是动词的补语76。除了这几类准宾语成分可以出现在动宾
式动词后面之外,也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式动词后面可以带对象宾语和目的宾语等。如:
表示目的或原因的宾语:
10)正当王绮红积极[备战]全运会时,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降临到她身上。(谢
红《绿色地毯上的维纳斯》)
11)这十年来,我经常在回答朋友的书信中[抱怨]杂事的干扰,我也不断地与杂事
斗争。(巴金《<巴金译文全集>第四卷代跋》)
76
出现在动宾式动词后面的表示时间和处所的成分大都可以看作是省略掉了介词“在/于”,因此将其看作是补语成
分也未尝不可;对于动词后表示数量(动量、时量等)的成分,更有很多学者(黄伯荣、廖序东 1979,邢福义 1986
等)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补语。

116
表示对象的宾语:
12)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戴东昌、英达科技公司董事长施伟斌为您[把脉]《中
国公路的现状与未来》,为您客观分析中国公路现状,憧憬美好发展前景,敬
请收看。(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公路现状与未来》)
13)由于工作环境艰苦,收入较低,一些年轻人不[安心]地质工作,面临着后继无
人的问题。(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3\R93_03)
14)这扇门可以[比美]堡垒的大门,高度几乎有人的三倍,门的表面也刻满了像是
文字的花。(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文学\罗德岛战记)
15)这样抄袭别人的作品,其实无异于公开[标榜]自己是文章窃贼,难道他不怕露
馅?(赵丽宏《文抄公》)
16)进去一忽儿,盲人钟[报时]六点,他知道我注意钟声,忙说:慢点走。(菡子
《重逢日记》)
17)因为,那时正是九洲大地无一所大学正常开课的[贬值]知识、涂炭文化的时代。
(文件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10)
在所有能够作为动宾式动词宾语出现的成分中,表示动作行为对象的成分是最多
的,但是这些对象宾语大都不能理解成直接受该动作行为支配的受事成分即动作的承受
者。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动宾式动词后所能出现的宾语往往与词内宾语之间在语义上
具有某种相关性,可以是领属关系(如“贬值、把脉”
),也可以是同指关系(如“标榜、
报时”),而动宾式动词与其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也可以有“为(给,对)+宾+动”(把
脉)、
“动+于+宾”
(安心)、
“与+宾+动” “V+宾+为 O77”
(比美)、 (标榜)、
“V 的+宾+是
(为)O”(报时)、“V+宾+的 O”(贬值)等多种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动宾式动词内的宾语成分本身都是谓词性的,且与整个动词后
面的对象宾语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动宾式动词与后面宾语所构成的动宾结构可以理解
为“V+(O+宾)
”。如:
18)酒店开业初期,保安部接到客房客人[报失]财物案件,便会同公安部门到现场
进行勘查。(文件名:\当代\报刊\市场报\市场报 1994B)
19)蓝星公司的美好承诺可以排成一长串:30元投保,可全年免费[保修]一个大
件家用电器。(文件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8)
77
说明:下文中在描写动宾式动词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宾语形成的述宾结构表达的结构意义时,其结构式中所使用的
文字或字母的意思如下:动——动宾式动词;宾——整个动宾式动词后所带宾语;V——动宾式动词内的述语性成分;
O——动宾式动词内的宾语性成分。

117
例中的的宾语成分本身“失”和“修”本身都是及物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其
后可以带有自己的宾语成分,所以整个动宾式动词后面的对象宾语可以看作是动词内谓
词性宾语成分的宾语,这样由该谓词性宾语成分和整个动宾式动词后的对象宾语构成的
述宾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动宾式动词内述语成分的宾语。
2、动宾式动词的后面很少能带补语;少数几个动宾式动词后面可以出现补语成分,
补语的类型也限于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在/于+处所”充当的补语、意义发生引申并有
所虚化的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以及由“得”作为形式标记的状态补语或可能补语,
而几乎不会出现结果补语。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成分、同时又
有补语成分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时,通常的结构顺序为“动+补+宾”。动宾式动词内部已
经带有宾语性成分,故而其后不大可能再有补语性成分,即使要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
也会受到上述句法结构规则的制约,多是插入到动词性成分和宾语成分之间,而很少出
现在动宾式动词之后。如“挨宰、嗳气、爱岗、碍事、扒车、拔营、拔节、把舵、把关、
罢工、罢手”等动宾式动词的后边都不能出现补语成分。
只有少数几个动词后面可以出现补语成分,一般也都是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在/
于+处所”、意义发生了引申并有所虚化的复合趋向动词等充当的补语,或者是以“得”
作为形式标记的状态补语,偶尔也会出现可能补语。作补语的介词结构“在/于+处所”
通常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而且意思基本上不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甚至可以
将其视为后置的状语成分。如:
20)不是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是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高高独立,[昂
首]在毒日的灼热之下,周身碧绿,满布着新鲜的生机。(王统照《青纱帐》)
21)小姐[安身]在此,倒也过得去,只是有些孤寂。(余华《古典爱情》)
“安身”的后面除了可以出现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之外,还可以带由复合趋向动词
“下来”充当的补语。如:
22)一旦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安身]下来,他们将自己的控制扩展到两边的国家就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文件名:\当代\翻译作品\应用文\全球通史)
动宾式动词带趋向补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动宾式动词内的宾语性成分可以后移
至复合趋向动词的中间位置,而且移动前后意思不发生变化。如:
23)很难从短时段中[拔脚]出来,高瞻到真正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历史规律。
(文件
名:\当代\报刊\读书\vol-194)
动宾式动词的后面偶尔也会出现状态补语,但也大多是在重复动宾式动词中的动词

118
性成分之后再带上补语。也就是说,所谓的补语成分其实只是重复之后的动词的补语,
而并非真正的动宾式动词的补语。如:
24)这两种人[挨整]挨得最凶。(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25)腿遛细了,轮胎放了炮,抽烟抽紫了嘴唇,[熬夜]熬红了眼睛,终于搞出一份
厚达数百页多名一时去向不明的年轻女子详细报告。(王朔《枉然不供》)
3、动宾式动词的后面可以出现时体助词“了”,但是几乎不会出现“着/过”。原因
就在于“着/过”只能紧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其正在进行或者曾经进行,如果动词带
有宾语的话,宾语成分通常出现在“着/过”的后面。动宾式动词本身是由动词性成分
及其所支配的宾语性成分构成的,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在“‘着/过’不能出现在宾语
之后”这一规则的制约下,动宾式动词的后面也就不能出现“着/过”了。如果必须要
用“着/过”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曾经发生,一般都是将其插入到动宾式动词的中间,
这样也就使动宾式动词的结构变得自由松散,动词性成分和宾语性成分都获得了独立的
句法位置,原来的动宾式动词也就同时变成了动宾关系的短语。由此可见,动宾式动词
本身的词汇属性和结构方式决定着它后面不能带有时体助词“着/过”。
(二)主谓式动词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主谓式动词是所有双音复合动词中最为特殊也最复杂的一类。和其他动词相比,主
谓式动词虽然也可以作谓语;能够受否定副词“没”的否定;后面可以带时体助词“了
/过”,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但是同时,主谓式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甚至出现在
它前面的主语的类型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通常情况下也不带补语;它们没有重叠
形式,也不能受副词“很”的修饰。这里我们只就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
1、汉语中主谓式的词为数并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形容词。即使主谓组合构成
的是动词,也大多属于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主谓式动词后面很少再带有宾语,尤
其是表示施事、工具、结果等的真宾语几乎不会在动宾式动词后面出现,如“案发、肠
断、唇裂、地震、骨折、脸红”等都是不能带宾语的。而能够在主谓式动词后面出现的
宾语多是表示动作的处所、对象的。如:
26)1927 年 8 月 1 日早晨,介石[驾临]上海母亲家中。(陈洁如《蒋宋联姻内幕》

27)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
方算是读。(林语堂《我的戒烟》)
28)刀是武术器械中最常用的一种,[位居]十八般兵器之首。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19
这三例中的宾语都是表示动作发生地点的处所宾语78。处所宾语是能够出现在主谓
式动词后面的宾语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主谓式动词与处所宾语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整个述
宾结构表达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动+于(在、到)+宾”。
29)她以自身的美[光照]人间,又以自身的美满足人类精神的审美需要――她美丽
而神圣。(何晓园《找回文学的美丽》)
30)三四年结婚的经验更叫我厌恶西欧,更叫我[神往]东方。(徐志摩《巴黎的鳞
爪(一)》)
这两例中的宾语都表示动作的对象。它可以是处所、时间、范围,这时主谓式动词
与对象宾语组合起来构成的整个述宾结构可以理解为“动+于(在、到)+宾”,如例 29);
也可以是指人或者指代某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现象的对象宾语(真宾语),这时主谓式
动词与对象宾语构成的整个述宾结构可以理解为“对(向)+宾+动”,如例 30)。除此
之外,对象宾语还可以出现在具有给予义的动词后面,表示被给予的对象,一般指人,
在句子中通常是作为双宾语句的近宾语出现,这时整个述宾结构可以理解为“动+给+
宾”。如:
31)他在小说中曾一再表示[天赋]女性如此美貌丽质与娇弱多情,何必使她们黯然
神伤于内心矛盾。(文件名:\当代\报刊\读书\vol-115)
32)得母亲遗传基因,[天赋]佳喉,又天性好强,自幼学其母唱评剧,活脱脱一个
“小新凤霞”。(和宝堂《吴霜,新凤霞的掌上明珠》)
“天赋”是一个具有“给予”义的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例 31)中出现的宾语是给
予的对象,而例 32)中出现的宾语则是被给予的事物。
33)第二次是[谣传]瑞宣要作市立中学的校长,他过来预为贺喜,坐了相当长的
时间。(老舍《四世同堂》)
“谣传”的后面不能出现任何简单的真宾语或准宾语,而只能是由或简单或复杂的
句子充当的小句宾语,小句宾语所表述的事件正是“谣”的内容,或者说二者具有同指
关系。
“谣传”与其后的小句宾语构成的整个述宾结构可以理解为“传+小句宾语+(的)
谣”。
2、主谓式动词本身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它们的前面通常不会再出现
主语成分,如表示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风蚀、光照、雷击、雷鸣、陆沉、鼻衄、唇

78
这里所说的处所宾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主要表示的是前面主谓式动词所表示动作进行、发生的处所或位移性
动作发生之后到达的目的地,甚至还可以表示某种位置、次第、事物的数量范围等。

120
裂、腭裂、带下”等主谓式动词79,前面一般不再有其他主语出现。即使可以有主语,
能够出现在主谓式动词前面的也多是表示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的时间主语、处所主语80。
34)那天晚上[地震],邓林在天摇地晃中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爸爸怎么样了。
(吴霖《“我是邓小平的女儿”(3)》)
35)“你笑什么?唐山都大[地震]了,你还幸灾乐祸?!”(邹建中《“周总理遗言”
案始末》)
在上面两例中,主谓式动词“地震”前都有其他主语成分,但是充当主语的“那天
晚上”和“唐山”表示的分别是“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
除此之外,能够出现在主谓式动词前面的主语也可能与主谓式动词内部的主语性成
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语义联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可以是领属
关系,还可以是复指关系。因为动词内主语成分是词的构成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
出现在主谓式动词内的主语性成分和词前的主语具有某种一致性关系,才能保持整个句
法结构中只有一个主语。如:
36)1987 年,母亲又不慎摔倒,大腿[骨折],住院期间又因动脉硬化压迫视神经造
成双目失明。(王唯《感天动地女儿心》)
37)刘三姐[脸红]了,原来她参加这种活动还是第一次。(王小波《歌仙》)
38)毛泽东[神往]韶山滴水洞这一方乐土,他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要回
滴水洞。(廖时雨《“西方山洞”里的毛泽东》)
在这三个例子中,主谓式动词中的主语性成分和词前主语之间都具有一种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其中“骨”是“大腿”的一部分,
“脸”是“刘三姐”的一部分,
“神”是毛
泽东的一部分。
39)1991 年陈子美因气喘病住院,当她[病愈]出院乘车回家时,却发现家里连一分
钱都没有了。(吴琳琳《陈独秀之女晚景凄凉》)
40)1927 年 8 月 1 日早晨,介石[驾临]上海母亲家中。(陈洁如《蒋松联姻内幕》)
41)贾母像她这样月银一两的丫鬟有八个,而鸳鸯[位居]第一。 (周思源《<红楼
梦>里的大丫头》)
这三个例子中,主谓式动词前的主语都可以看作是词内主语性成分的领有者,所以
它们构成的整个主谓结构分别可以理解为“她的病|好…”
、“蒋介石的大驾|光临…”
、“鸳
79
这些词语本身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名物性,从词性上看也多为动名兼类。
80
从人类的普遍认知经验来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体现在语言上,句子中有时间主语、处
所主语的存在也是符合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的。因此,我们并不将其作为主谓式动词的功能特征而进行分析。

121
鸯的位置|居于…”。
42)谋杀[案发]一周后,英国女护士帕里乘车溜到了阿勒科巴镇。(沙河《轰动三
大洲的谋杀案》)
43)不料从台阶上摔下,崴了脚,造成跖骨[骨折]。(宋璞《人老燕园》)
44)拜寿[礼成],杨子荣手举一大碗酒,高声喊道:……(曲波《林海雪原》)
例 42)中,主谓式动词内的主语性成分“案”指的就是词前主语所表示的“谋杀”

二者具有同指关系,而“谋杀案”也是“案”的一种;例 43)中,“骨折”就是“跖骨
折”,“跖骨”是骨的一类;例 44)中“拜寿”是礼节的一种,“礼成”就是“拜寿礼完
成”的意思。
3、主谓式动词后面通常情况下不出现补语成分。主谓式动词本身可以表示的是一
个最简化的完整事件,而补语通常只是对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本身进行补充说明,只
和谓语性成分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所以很少在主谓语成分构成的整体性事件后面出现。
如“地震、案发、兵变、病愈、蚕眠、肠断、唇裂、耳鸣、发指、驾到、驾凌、届满、
君临”等主谓式动词的后面不能带有补语。“脸红、胶结”等词的后面虽然可以出现某
种补语成分,但也只限于趋向补语、状态补语或表示状态的介词结构等,而没有结果补
语出现。如:
45)在这位年轻的护士面前,郭沫若不知怎的有些[脸红]起来了。(桑逢康《郭沫
若和他的三位夫人(2)》)
46)雄鱼缓慢地游过松散的叶堆,同时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把各种碎片[胶结]在
一起,使球巢产生更大的内聚力。(《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其中,
“脸红”后面出现的是趋向补语,
“胶结”后面是由介词结构“在一起”充当
的状态补语。
综合上面我们对动补式、动宾式和主谓式三种结构类型的双音复合动词语法功能的
考察,可以发现:不同结构类型的动词在语法功能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而这种差异
性表现正是由动词自身结构方式的不同导致的,我们可以从各类型动词的内部结构特点
上去寻找该类动词语法功能差异的原因。
三、双音复合动词的语法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根据前面对不同结构类型双音复合动词语法功能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结构方式本
身对动词的语法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现出
来的语法功能也可以对复合动词的结构判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122
在汉语中,有一些双音复合动词的结构类型很难确定,甚至有些词可能兼属不同的
结构类型。这样我们在分析其内部结构时,就必须要结合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
使用情况,根据其前后能够与什么样的句法成分组合搭配来确定其结构类型。甚至,人
们对某一个双音复合动词的使用情况即它的具体语法功能状况的认识,有时也可能会影
响到对该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判断。如,“鼠窜、雀跃、兔脱”等动词,我们在对其结构
类型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不能十分肯定,有时觉得它们是偏正式(状中)的,有时又可
能觉得它们是主谓式的。对于这些词究竟应该归属哪种类型,我们就必须要结合它们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这些词虽然在最初产生的时候是用来表达“老鼠
逃窜、鸟雀跃起、兔子脱逃”等意义,那么其结构类型也就应该属于主谓式;但是查现
代汉语语料可知,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用来表达“像老
鼠一样逃窜、像鸟雀一样跃起、像兔子一样脱逃”之义。由此看来,它们的结构类型也
已经发生了变化,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作为后面动词性成分的修饰语成分即状语成分而
存在的,所以应该被看作是状中的偏正式。
当然,我们在判断双音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方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现阶段的
使用情况进行静态地描写和分析,还必须要同时考察它们在产生之初的构造方法及其历
时演变的动态过程。如“符合”一词,如果从词语产生时的原始意义来说,“符”应该
是“符节”的意思,
“符合”就是“符节相合”,那么“符合”的结构方式应该属于主谓
式;但是,从语义发展的角度来看,
“符”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动词性意义“符
合”,如“他所说的与事实不符”中的“符”实际上就是“合”的意思,
“符”就是“合”

“不符”就是“不相合”,所以“符合”可以看作是同义动词的并列联用,从这个角度
来看,将“符合”分析成联合式复合词也未尝不可。再如,“胡说”、“胡闹”、“胡来”、
“胡扯”、
“胡搞”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都被分析成偏正式,其中“胡”是副词,表示
“随意乱来”的意思吧,作为状语出现在动词“说”、
“闹”、
“来”、
“扯”、
“搞”的前面,
充当动词的修饰性成分;但是探究这些词在产生之时的原始意义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
中的“胡”最初是“胡人”的意思,即“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人”,
“胡说”就是
“胡人说”、
“胡闹”就是“胡人闹”
、“胡搞”就是“胡人搞”。由此看来,
“胡说”
、“胡
闹”等词都应该是主谓式的。很显然,这些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词汇的民
族性特征,词语由古义至今义的变化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因为在中国古代,“胡”是
当时汉族人对北方和西方其他民族的泛称,汉族人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使得我们
在认识其他民族及其相关的事物现象以及行为举止时难免会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而这

123
种主观色彩通常是贬义的。
对于那些组合形式相同但构词成分之间却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结构关系的双音
复合动词(无论它们是两个同音词还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对其结构类型进行判断的
时候,都必须考察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它们与其前后成分组合时所
体现的语法功能,如“贷款、成文、回信”等。它们本身都是兼类词,既可以是动词,
也可以是名词。作为动词使用时,结构关系应该分析为动宾,如“银行贷款给工厂一百
万元”,其中“贷款”是整个句子的谓语核心,很显然是动词,其结构关系也只能分析
成动宾;而作为名词使用时,结构关系则为偏正,如“他已经还清了贷款”中的“贷款”
在句中充当的是宾语成分,意思是“贷给的款项”,从词类属性上看属于名词的范畴,
其结构关系也就只能分析成偏正,属于定中结构的偏正式复合词。
总之,对于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动词而言,其构词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对于整个
复合词在句子中出现时所能体现的语法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突出地表
现为复合词结构的内部自足性。无论是动补式、动宾式还是主谓式,在这些复合词的内
部都已经包含有类似于句法成分中的补语、宾语、主语等构词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就
使得上述复合动词本身不能像其他动词那样任意地与其他补语、宾语、主语等组合形成
新的动补结构、动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虽然这些构词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已经凝固成为
一个整体,可以作为独立的动词来使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否认这些构词成分与动词
性成分之间原有语法关系的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着的语法关系或多或少地会在复合动词
的语义和功能表现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从而对整个复合动词在句子中的组合能力产生一
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就集中体现为动补式动词后很少出现与词中补语性成分语义类型相
同的其他补语(动补式复合词中的补语性成分以结果义为主,所以结果补语很少出现在
动补式动词后面);动宾式动词后面不容易带上与词中宾语性成分语义角色一致的宾语
成分;主谓式动词前一般不会出现与复合词中主语性成分无关的其他主语成分。
反过来讲,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复合词的结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同形异构的
复合词而言,结构类型的认定必须要从这个词能够出现的语言环境、在句子中可能充当
的句法角色、与其他句法成分的组合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24
结 论

动补式复合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虽然数量不是很多,
但它们在构成方式、语义内容、句法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对动补
式复合词进行研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语复合词结构的规律性,同时也可以揭示出
汉语复合词结构与其他语言中复合词结构的差异性。本课题以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
象,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配价、构式、语法化与词
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进行了比
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文章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
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句法格式
之间的关系方面描写和解释了动补式复合词的某些语法功能表现,同时也对复合词特别
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动补短语、动结式、使成式等概念密切相关,但又在语
法属性上与这些概念有着明显差异。它们虽然都在结构格式上表现为“动+补”的形式
特征,但动补式复合词是典型的词汇单位,而动补短语、动结式、使成式大都属于句法
单位的范畴,广义的动补结构则泛指组合成分之间具有“动补”关系的所有语言片段,
既包括动补短语、动结式、使成式,也包括动补式复合词。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短语以
及连动、兼语、动宾等结构类型的复合词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有时难以
在它们之间划定明确的界线,因此我们尝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从历时发展的角度看,绝大部分动补式复合词是由动补短语词化而来的。从动补短
语到动补式复合词构成一个词汇化程度不同的连续统,中间还有些“动补”组合(即动
补式离合词)还处于由短语到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中,可以看作是二者之间的过渡形式。
动补式复合词的产生过程不仅仅表现为动补短语的词汇化过程,在此之前还经历了某些
结构成分的虚化过程。因为动补短语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主要来源于上古汉语中的
连动结构(V1+V2),而连动结构到动补结构的演化过程则是由结构中 V2 意义和功能的
虚化所驱动的。这也就使得动补式复合词中第二个构词语素的动作性明显弱于第一个构
词语素,充当的是补语性成分,从语素自身的词类属性上看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形
容词性的;而第一个构词语素则绝大多数都是动词,尤其以动作动词居多,我们也因此

125
将其统称为“动作性成分”。
动补式复合词在表层形式上体现为简单的双音节“动+补”格式,但它们所能表达
的语义内容却往往是由两个彼此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的子
事件整合在一起构成的复杂的致使事件。“致使性”是动补式复合词的典型语义特征,
这种致使性意义并不直接来源于复合词内两个构词语素本身的意义,而是附加在“动+
补”组合之上的一种“构式”意义,表示的是“动”和“补”之间所具有的致使性语义
关系(或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动补式复合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致使结
构”,这一点在《现汉》等规范语文辞书对动补式复合词的释义中也可以得到体现。需
要强调的是,虽然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并不与构词语素本身的意义直接
相关,但是在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进行解析时,补语性成分的意义类型和语
义指向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动补式复合词在某些具体
的言语环境中使用时可能形成的语义关系及其底层所蕴含的语义结构。
动补式复合词表层呈现出的“动+补”结构格式以及深层所蕴含的“致使性”语义
结构,是它们区别于其他类型复合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动
补式复合词的句法功能表现。无论是从所能承担的句法角色、与其他句法成分之间的组
合能力角度,还是从与否定式、可能式、重叠式等特殊的句法格式以及“把”字句、
“被”
字句、意念被动句等特殊句式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动补式复合词在句法功能表现上都
有自己的特征。而且在动补式复合词内部,不同类型的动补式复合词在句法功能上也有
着不同的表现。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结构会对功能产生某种
影响,功能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结构。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
限于本人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文章对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功能特征的分析还不够深
入,描写动补式复合词句法表现的内容较多而解释其内在动因的部分还显得有些薄弱。
此外,我们在复合词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问题上着力不是很多,
论述还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对于这些缺憾,我们希望能够在以后的进
一步研究中得以弥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更全面而且深入地揭示和突出动补式
复合词的语法功能特征,同时对导致相关句法表现的原因以及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
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挖掘,以期使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

126
参考文献

[1]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2.
[2]Givón,T.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M].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1.转引自董秀芳.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49.
[3][4][24][38][39][58][70][86][92][98]朱德熙.语法讲义[M].重印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32、126-127、126-127、126、126、126-127、125、125、59、132.
[5]张世禄.因文法问题谈到文言白话的分界[C]//汪馥泉.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出版地
不详]:学术社,1940:59.
[6]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30.

[7]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7.
[8]陆志韦.构词学的对象和手续[J].中国语文,1956(12):4.
[9] 王 宁 . 汉 语 双 音 合 成 词 结 构 的 非 句 法 特 征 [J].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1):34.
[10]王宁.当代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构词研究[C]//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
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08.
[11]黎锦熙.汉语构词法和词表研究(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5):89.
[12] 王 宁 . 汉 语 词 汇 语 义 学 的 重 建 与 完 善 [J]. 宁 夏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4(4):28.
[13][18]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重排本第 2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0、79.
[14]刘叔新.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同构词法的关系[C]//刘叔
新.词汇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2.
[15]黎良军.汉语词义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5.
[16]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172-173.
[17]苏宝荣.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 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J].语文研究,
2008(1):2.
[19]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8.
[20][21]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96、96-97.

127
[22]陆稼祥,许金明,张先亮.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试探[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1(2):40.
[23]戴昭铭.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8(4):21
—24.
[25]周迟明.汉语的使成性复合动词[C]//文史哲杂志编辑委员会.汉语论丛(第 4 辑).
北京:中华书局,1958:195.
[26]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C] //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 1 集).北京:中
华书局,1957:115-118.
[27][54]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31、222.
[28][4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册)[M].新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164、153.
[29][37][42][43]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新 1 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404、409、
403、403.
[30]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C]//江蓝生,侯精一.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
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0.
[31][32]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中译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239、239.
[3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修订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4.
[3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4.
[35]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2003:31.
[36][73][75][77][88][93][103]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2008:6、67、67、68、33、67、111-112.
[40]Li,Charles N.& Sandra A.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54.转
引自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2003:30.
[4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
[45][63][69]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123、34-35、214-217.
[46][4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12、150.
[48]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402.

128
[49]饶勤.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J].汉语学习,
1993(6):15.
[50]陈萍.试论句群语境中“连动复合词”与“动补复合词”的纠结与区别[J].肇庆学
院学报,2008(1):29.
[51][5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6、197.
[52]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6.
[55][56][57][59][61][66][67][68]梁银峰.论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C]//梁银
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79、77、80、80、80、82、83、
84.
[60]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106-107.
[6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
[6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21.
[65]Paul J. Hoppe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49.
[71]范晓,杜高印,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23.
[72][76][78][97]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122—124、106—107、131、108.
[7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7.
[79]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C]//外国语言学编辑
部.语言学译丛(第 2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77-230.
[80][81][82][84]王希杰.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扬州大学学
报,2002(3):41、45、45、42.
[83][85]刘瑞明.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陇东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4):1、1.
[87]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C]//黄正德.中国语言学论丛(第 1 辑).北京: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4.
[89][90]Adele E. Goldberg.构式 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9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6-78.

129
[94][95]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83.
[9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 增订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
[99]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2):6.
[100]泰尼埃尔(Tesnière).结构句法基础[M]//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97.
[101]沈家煊.句式和配价[C]//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82-83.
[102]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与方法[C]//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104]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沈家煊序
1.

130
附录一 参考书目

一、著作类:

[1]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59.
[2]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3]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崔复爰.现代汉语构词法例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7]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9]范晓,杜高印,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0]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3]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4]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15]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6]洪笃仁.词是什么[M].[出版地不详]:新知识出版社,1957.
[17]胡裕树.现代汉语[M].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8]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1]黎良军.汉语词义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2]李晋霞.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3]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4]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5]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31
[26]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重排本第 2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6.
[28]刘子瑜.《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
[3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重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34]马建忠.马氏文通[M].新 1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5]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6]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8]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9]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2003.
[41]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2]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3]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44]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修订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5]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6]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新 1 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
[47]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册)[M].新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4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9]吴福祥.敦煌变文 12 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0]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51]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52]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3]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132
[5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55]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6]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58]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9]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0]张寿康.构词法与构形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6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重印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3]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中译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
[64]周荐.20 世纪中国词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5]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6]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7]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8]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重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9]朱德熙.语法讲义[M].重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0]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1]竺家宁.汉语词汇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
[72]Adele E. Goldberg.构式 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7.
[73]Bernard Comrie.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4]C.J.Fillmore.“格”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5]Paul J. Hoppe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6]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二、论文类
[1]常纯民.现代汉语双补语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7(4).
[2]常纯民,那娜.汉语运用中“宾、补争动”的矛盾及其消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2(1).

133
[3]陈萍.试论句群语境中“连动复合词”与“动补复合词”的纠结与区别[J].肇庆学院
学报,2008(1).
[4]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5]陈永莉.汉语句子语序的结果成分居后原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陈永莉.动词与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J].长沙大学学报,2008(3).
[7]成镇权,梁锦祥.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6).
[8]戴昭铭.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8(4).
[9]董秀芳.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语言研究,1998(1).
[10]董秀芳.主谓式复合词成词的条件限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2).
[11]董秀芳.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语言科学,2007(1).
[12]董秀芳.动词直接作定语功能的历时考察[J].燕赵学术,2007 秋之卷.
[13]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
[14]杜纯梓.对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说之献疑[J].语文研究,2003(4).
[15]范晓.动词的“价”分类[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五).北京:语文
出版社,1991.
[16]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J].汉语学习,2001(5).
[17]费春元.说“着”[J].语文研究,1992(2).
[18]符淮青.构词法研究的一些问题[C]//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
[19]傅力.某些动补格句式“后重前轻”的限制[J].中国语文通讯,1984(1)。
[20]龚千炎.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
1984(3).
[21]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3).
[22]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J].中国语文,2001(2).
[23]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和成分的整合[C]//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4]洪波,关键.非自主动词与否定副词的搭配律[C]//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3).

134
[26]胡华.词的标准与中补型词语界限[J].新余高专学报,2002(3).
[27]胡晓慧.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
[28]胡星.论能进入“把”字句中的光杆动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
[29]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C]//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0.
[30]金奉民.助词“着”的基本语法意义[J].汉语学习,1991(4).
[31]黎锦熙.复音词类构成表并说明书[J].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1922.
[32]黎锦熙.汉语构词法和词表研究(上)[C]//黎锦熙.黎锦熙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33]李临定.动词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J].汉语学习,1985(1).
[34]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2).
[35]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与句法结构的嬗变[C]//黄正德.中国语言学论丛
(第 2 辑).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6]李亚非.核心移位的本质及其条件——兼论句法和词法的交界面[J].当代语言学,
2000(2).
[37]李亚非.补充式复合动词论[C]//黄正德.中国语言学论丛(第 3 辑).北京: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2004.
[38]梁银峰.论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C]//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
集刊》编委会.语言研究集刊(第 2 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9]廖秋忠.汉语使成式的语义[J].国外语言学,1991(3).
[40]刘承慧.试论使成式的来源及其成因[C]//袁行霈.国学研究(第 6 卷).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
[41]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3).
[42]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
[43]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1985(2).
[44]刘瑞明.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4).
[45]刘叔新.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同构词法的关系[C]//刘叔
新.词汇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35
[46]鲁川,缑瑞隆,刘钦荣.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J].汉语学习,
2000(6).
[47]陆稼祥,许金明,张先亮.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试探[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1981(2).
[48]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C]//黄正德.中国语言学论丛(第 1 辑).北京: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9]逯艳若.汉语动补复合词研究[D].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
[50]陆志韦.构词学的对象和手续[J].中国语文.1956(12).
[51]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C]//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 3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2]马庆株.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C]//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3]马婷.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54]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J].中国语文,1987(6).
[55]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二)[J].汉语学习,1997(1).
[56]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三)[J].汉语学习,1997(6).
[57]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
、“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
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C]//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 16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8]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J].中国语文,1980(1).
[59]裴蓓,孙鹏飞.“V 开”结构中“开”的语法化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3).
“V 得 C”实现式述补结构的特点[C]//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
[60]朴元基.《水浒传》
《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语言研究集刊(第 4 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1]饶勤.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J].汉语学习,
1993(6).
[62]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
[63]邵敬敏.“语义价”、
“句法向”及其相互关系[C]//袁毓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
研究(第 2 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36
[65]沈家煊.句式和配价[C]//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6]施春宏.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67]石彦霞.支配式动词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4.
[68]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69]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2).
[70]苏宝荣.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 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J].语文研究,
2008(1).
[71]王贵英.现代汉语连动型、兼语型复合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72]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C]//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3]王宁.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74]王宁.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5]王宁.当代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构词研究[C]//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
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6]王仁佐.双音节的动补式合成词和动补词组[J].绍兴师专学报,1981(1).
[77]王希杰.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扬州大学学报,2002(3).
[78]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0.
[79]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C]//江蓝生,侯精一.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
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0]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中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构[C]//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
中心.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 1 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1]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J].中国语文,1993(3).
[82]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2).
[83]肖贤彬.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84]谢翠凤.现代汉语补语“掉”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85]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
[86]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J].语文研究,2001(2).
[87]徐菊.汉语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

137
[88]薛红.后项虚化的动补格[J].汉语学习,1985(4).
[89]薛玲玲.VR 复合词中 R 的语义指向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2).
[90]杨建国.补语式发展试探[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 3 集).北京:商务印
书馆,1959.
[91]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
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5(3).
[92]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 2 集).北京:中
华书局,1957.
[93]袁毓林.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J].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1).
[94]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5).
[95]岳守雯.兼语式复合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96]张登岐.汉语合成动词的结构特点[J].中国语文,1997(5).
[97]张登岐.合成动词的结构及其功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3).
[98]张国宪.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汉语学习,1994(4).
[99]张菁.关于“VA”型动补关系复合词的两点认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6(8).
[100]张世禄.因文法问题谈到文言白话的分界[C]//汪馥泉.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出版
地不详]:学术社,1940.
[101]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102]周迟明.汉语的使成性复合动词[C]//文史哲杂志编辑委员会.汉语论丛(第 4 辑).
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3]周国光.汉语配价语法论略[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4).
[104]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与方法[C]//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5]周国光,张国宪.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J].语文建设,1994(9).
[106]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4).
[107]朱彦.复合词语义的曲折性及其与短语的划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108]祝敏彻.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2).
[109]祝敏彻.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3(2).
[110]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C]//外国语言学编辑
部.语言学译丛(第 2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38
[111]泰尼埃尔(Tesnière).结构句法基础[M]//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三、工具书
[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004.
[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张寿康,林杏光主编.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 5 版.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M].增补本.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39
附录二 补语性成分的语义类

1、结果义(393 个)

挨近、拔高、摆平、摆脱、扳倒、扳平、保全、逼和、逼平、贬低、变异、辨明、辩明、
标定、标明、表明、摒绝、病故、病逝、病退、病休、驳倒、补足、查明、查实、拆穿、
拆毁、拆零、拆散、拆散、阐明、澄清、冲淡、冲决、冲破、充满、触动、触发、触怒、
串通、戳穿、凑近、促成、促进、摧残、摧毁、撮合、挫败、挫伤、挫损、挫折、打败、
打倒、打动、打垮、打破、打通、打响、带动、荡平、捣毁、捣乱、道破、澄清、点穿、
点明、点破、点燃、玷污、奠定、调集、调动、跌破、冻结、读破、杜绝、断定、发动、
翻新、放大、放飞、放宽、放松、放行、分清、焚毁、缝合、扶正、改进、改良、改善、
改正、干裂、感奋、感念、感应、搞活、告知、割断、割裂、革新、隔断、隔绝、隔离、
更新、更正、梗死、攻克、攻破、攻陷、构成、鼓动、顾全、贯通、规整、撼动、耗竭、
核定、核实、合成、划清、唤醒、挥动、混合、混同、混一、击败、击毙、击毁、击溃、
击落、击破、激荡、激动、激发、激活、激怒、集成、集中、嫉恨、忌恨、加固、加剧、
加快、加强、加热、加深、加重、减低、减缓、减慢、减轻、减弱、减少、降低、降临、
矫正、搅浑、搅乱、校正、校准、接合、接近、揭穿、揭发、揭露、揭破、揭晓、截断、
截至、节余、解散、戒断、浸没、浸透、禁绝、禁止、惊动、惊悸、惊厥、惊醒、纠正、
卷曲、决定、开通、勘正、看穿、看淡、看好、看破、看齐、看轻、看中、看重、靠近、
夸大、匡正、框定、溃散、溃逃、溃退、扩大、廓清、拉动、拉平、劳损、历尽、立定、
立正、联合、撩动、料定、流失、漏失、乱离、落实、埋没、买断、买通、弥合、迷失、
灭绝、磨耗、磨合、磨灭、磨蚀、磨损、拟定、捏合、啮合、凝固、凝合、凝滞、扭结、
扭曲、虐杀、攀高、盘活、判定、判明、抛光、抛荒、跑偏、配平、披露、偏离、漂白、
拼合、膨大、扑灭、启发、牵动、敲定、切中、侵蚀、驱动、驱散、圈定、扰动、扰乱、
认定、溶胀、熔合、融合、糅合、濡湿、散落、扫平、伤残、商定、烧毁、慑服、申明、
审定、审结、声明、生成、识破、收服、收复、收集、收清、刷新、说穿、说服、说合、
说和、说明、说破、撕毁、耸动、送达、肃清、缩短、缩微、缩小、锁定、抬高、逃脱、
讨平、誊清、提纯、提高、提醒、提早、调和、调适、调停、调谐、调匀、挑动、挑明、
贴近、统一、突破、吐露、推迟、推倒、推翻、推广、推进、吞没、拓宽、畏避、畏缩、
吸附、限定、相中、协定、协和、信任、修复、修整、修正、锈蚀、宣明、选定、削平、

140
削弱、驯服、压倒、压低、压服、压缩、淹没、湮灭、延长、延迟、言重、摇动、咬定、
咬合、疑忌、疑虑、引动、引发、诱发、瘐死、圆成、造就、增多、增高、增强、展宽、
展缓、战败、战胜、找平、找齐、照临、照明、遮阴、折实、折中、振兴、震慑、征服、
整合、证明、证实、指定、指明、指正、制定、制伏、制止、注定、铸就、蛀蚀、转正、
走失、阻绝、作成
2、趋向义(79 个):
驳回、步入、插入、产出、敞开、超出、超过、撤回、出来、出去、除去、错过、错开、
打开、发出、发还、发起、放还、分开、付出、革出、故去、过来、过去、归来、唤起、
回来、回去、加入、键入、交还、进来、进去、看开、看上、离开、录入、娩出、纳入、
撇开、起来、潜入、切入、侵入、上来、上去、渗入、胜出、失去、收回、收入、说开、
讨还、提起、通过、投入、突出 1、突出 2、推出、退出、退还、退回、挽回、析出、
下来、下去、掀起、陷入、想开、想来、兴起、引进、引起、越过、展开、展出、折回、
掷还、支出
3、虚化义(52 个):
除却、触及、达成、达到、打住、得到、丢掉、懂得、该着、感到、顾及、记得、记取、
见得、觉得、看见、考取、窥见、捞着、累及、冷却、了却、临到、聆取、落得、碰见、
瞥见、企及、认得、舍得、涉及、省却、失掉、使得 1、使得 2、算得、提及、听见、
听取、推及、推见、完成、忘掉、忘却、危及、显得、想见、晓得、遇见、站住、值得、
撞见
4、评述义(16 个):
参透、吃透、吃准、定准、付讫、贯彻、加紧、架空、看透、镂空、瞄准、扑空、收讫、
踏空、套牢、抓紧

141
附录三 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类

1、指受型(345 个)

拔高、摆平、扳倒、保全、贬低、辨明、辩明、标定、标明、表明、摒绝、驳倒、驳回、
补足、插入、查明、查实、拆穿、拆零、拆散、拆散、产出、阐明、撤回、澄清、冲淡、
冲决、冲破、充满、除去、触动、触发、触怒、串通、戳穿、促成、促进、摧残、撮合、
挫败、挫伤、挫损、挫折、打败、打倒、打动、打垮、打破、打通、打响、带动、荡平、
捣乱、道破、澄清、点穿、点明、点破、点燃、玷污、奠定、调动、调集、冻结、读破、
杜绝、断定、发出、发动、发起、翻新、放大、放飞、放还、放宽、放松、放行、分清、
缝合、扶正、付出、改进、改良、改善、改正、搞活、告知、割断、割裂、革出、革新、
隔断、隔绝、隔离、更新、更正、攻破、攻陷、构成、鼓动、顾全、贯通、规整、撼动、
耗竭、核定、核实、划清、唤起、唤醒、挥动、恢复、击败、击毙、击溃、击落、击破、
激荡、激动、激发、激活、激怒、集中、加固、加紧、加剧、加快、加强、加热、加入、
加深、加重、减低、减缓、减慢、减轻、减弱、减少、键入、降低、矫正、搅浑、搅乱、
校正、校准、接合、揭穿、揭发、揭露、揭破、节余、截断、解散、戒断、浸没、浸透、
禁绝、禁止、惊动、惊悸、惊厥、惊醒、纠正、卷曲、决定、开通、勘正、看穿、看淡、
看好、看破、看轻、看重、夸大、匡正、框定、扩大、廓清、拉动、拉平、历尽、撩动、
料定、录入、落实、埋没、买断、买通、弥合、娩出、灭绝、磨合、磨灭、纳入、拟定、
捏合、啮合、凝固、凝合、凝滞、扭结、扭曲、盘活、判定、判明、抛光、抛荒、披露、
漂白、拼合、扑灭、启发、牵动、敲定、侵蚀、驱动、驱散、扰动、扰乱、认定、熔合、
融合、糅合、濡湿、散落、扫平、伤残、商定、慑服、申明、审定、审结、生成、声明、
失掉、失去、识破、收服、收复、收回、收集、收清、收入、刷新、说穿、说服、说合、
说和、说明、说破、耸动、送达、肃清、缩短、缩微、缩小、锁定、抬高、讨还、讨平、
誊清、提纯、提高、提起、提醒、提早、调和、调停、调谐、调匀、挑动、挑明、统一、
投入、突破、吐露、推迟、推出、推倒、推翻、推广、推进、退回、拓宽、挽回、吸附、
析出、掀起、限定、想来、协定、修复、修整、修正、宣明、选定、削弱、驯服、压倒、
压低、压服、压缩、湮灭、延长、延迟、言重、摇动、咬定、引动、引发、引进、引起、
诱发、圆成、造就、增多、增高、增强、展出、展缓、展宽、战败、找平、照明、遮阴、
折实、折中、振兴、震慑、征服、整合、证明、证实、支出、指定、指明、指正、制定、

142
制伏、制止、注定、蛀蚀、铸就、阻绝、作成
2、指施型(103 个)

摆脱、病故、病逝、病退、病休、步入、拆毁、超出、超过、出来、出去、摧毁、错过、
捣毁、发还、焚毁、干裂、感奋、感念、感应、梗死、攻克、故去、过来、过去、归来、
回来、回去、混合、混同、混一、击毁、嫉恨、忌恨、交还、降临、进来、进去、看见、
窥见、溃散、溃逃、溃退、劳损、立定、立正、联合、迷失、磨耗、磨蚀、磨损、虐杀、
攀高、跑偏、膨大、碰见、偏离、瞥见、起来、潜入、切入、侵入、溶胀、上来、上去、
烧毁、渗入、胜出、撕毁、逃脱、调适、听见、通过、突出 1、突出 2、推见、退出、
退还、吞没、畏避、畏缩、下来、下去、陷入、想见、协和、信任、兴起、锈蚀、淹没、
咬合、疑忌、疑虑、瘐死、遇见、越过、战胜、照临、折回、掷还、转正、撞见、走失
3、指动型(69 个):
参透、敞开、吃透、吃准、除却、触及、错开、达成、达到、打开、打住、得到、定准、
丢掉、懂得、分开、付讫、该着、感到、顾及、贯彻、记得、记取、加紧、架空、见得、
觉得、看开、看上、看透、考取、捞着、累及、冷却、离开、了却、临到、聆取、镂空、
落得、瞄准、撇开、扑空、企及、认得、舍得、涉及、省却、使得 1、使得 2、收讫、
说开、算得、踏空、套牢、提及、听取、推及、完成、忘掉、忘却、危及、显得、想开、
晓得、展开、站住、值得、抓紧
4、指他型(23 个):
挨近、扳平、逼和、逼平、变异、凑近、跌破、合成、集成、接近、揭晓、截至、看齐、
看中、靠近、流失、漏失、乱离、配平、切中、贴近、相中、找齐

143
附录四 《现汉》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及其释义

1、【挨近】āi//jìn 动 靠近:你~我一点儿|两家挨得很近。

2、
【拔高】bá//gāo 动 ○
1 提高:~嗓子唱。○
2 有意抬高某些人物或作品等的地位:这部作品

对主人公过分~,反而失去了真实性。

3、【摆平】bǎi//píng 动 ○
1 放平,比喻公平处理或使各方面平衡:~关系|两边要~。

4、
【摆脱】bǎituō 动 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的情况等):~困境|~苦恼|~坏人的跟踪。

5、【扳倒】bān//dǎo 动 ○
1 使倒下:~了一块大石头。○
2 比喻战胜;击败(实力比较强大的

对手):~上届冠军。

6、【扳平】bān píng 动 在体育比赛中扭转落后的局面,使成平局:终场前,甲队将比分~。

7、【保全】bǎoquán 动 ○
1 保住使不受损失:~性命|~名誉。○
2 保护、维修机器设备,使正

常使用:~工。

8、【逼和】bīhé 动 逼平(多用于棋类比赛)

9、【逼平】bīpíng 动 体育比赛中,处于劣势的一方经过努力,迫使对手接受平局。

10、【贬低】biǎndī 动 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人格|对这部电影任意~或拔高都是不客

观的。

11、【变异】biànyì 动 ○
1 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

特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2 泛指跟以前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气候~。

12、【辨明】biànmíng 动 辨别清楚:~方位|~是非。

13、【辩明】biànmíng 动 分辨清楚;辩论清楚:~事理。

14、
【标定】biāodìng ○
2 动 根据一定的标准测定:车间成立了技术小组,对装置进行全面~|勘

探队跑遍了整个大山,~了十个采矿点。

15、
【标明】biāomíng 动 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使人知道:~号码|车站的时刻表上~由上海来的

快车在四点钟到达。

144
16、【表明】biǎomíng 动 表示清楚:~态度|~决心。

17、【病故】bìnggù 动 因病去世。

18、【病逝】bìngshì 动 因病去世。

19、【病退】bìngtuì 动 因病退职、退学或提前退休。

20、【病休】bìngxiū 动 因病休息。

21、【摒绝】bìngjué 动 排除:~妄念|~应酬。

22、【驳倒】bó//dǎo 动 提出理由否定对方的意见,使站不住脚:一句话就把他~了|真理是

驳不倒的。

23、【驳回】bóhuí 动 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上诉|对无理要求,一概~。

24、【补足】bǔ//zú 动 补充使足数:~缺额。

25、【步入】bùrù 动 走进:~会场◇~正轨|~网络时代。

26、【参//透】cāntòu 动 看透;透彻领会(道理、奥秘等):参不透|~禅理|~机关(看穿阴谋

或秘密)。

27、【插入】chārù 动 插进去。

28、【查明】chámíng 动 调查清楚:~原因。

29、【查实】cháshí 动 查证核实:案情已~。

30、【拆穿】chāichuān 动 揭露;揭穿:~阴谋|~骗局|~西洋镜。

31、【拆毁】chāihuǐ 动 拆除毁坏:敌人逃跑前~了这座大桥。

32、【拆零】chāilíng 动 把成套或成批的商品拆成零散的(出售):~供应。

33、【拆散】chāi//sǎn 动 使成套的物件分散:这套瓷器千万不要~了。

34、【拆散】chāi//sàn 动 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婚姻|~联盟。

35、【产出】chǎnchū 动 生产出(产品):少投入,多~。

36、【阐明】chǎnmíng 动 讲明白(道理):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145
37、【敞开】chǎngkāi ○
1 动 大开;打开:~衣襟|大门~着。

38、【超出】chāochū 动 超越;越出(一定的数量或范围):~限度|~规定。

39、
【超过】chāoguò 动 ○
1 由某物的后面赶到它的前面:他的车从左边~了前面的卡车。○
2 高

出…之上:队员平均年龄~23 岁|各车间产量都~原定计划。

40、【撤回】chèhuí 动 ○
1 使驻在外面的人员回来:~军队|~代表。○
2 收回发出去的文件等:

~提案。

41、
【澄清】chéngqīng 动 ○
2 使浑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天下。○
3 弄清楚(认

识、问题等):~事实。

42、【吃透】chī//tòu 动 理解透彻:~会议精神|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还吃不透。

43、【吃准】chī//zhǔn 动 认定;确认:吃不准|吃得准|他~老张过几天就会回来。

44、
【冲淡】chōngdàn 动 ○
1 加进别的液体,使原来的液体在同一个单位内所含成分相对

减少:把 80 度酒精~为 50 度。○


2 使某种气氛、效果、感情等减弱:加了这一场,反而把

整个剧本的效果~了。

45、【冲决】chōngjué 动 ○
1 水流冲破堤岸:~河堤。○
2 突破束缚、限制:~落网。

46、【冲破】chōngpò 动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封锁|~禁区|~障碍|火光~漆黑的夜空。

47、
【充满】chōngmǎn 动 ○
1 填满;布满:她眼里~泪水|欢呼声~了会场。○
2 充分具有:~激情

|歌声里~着信心和力量。

48、【出来】chū//lái 动 ○
1 从里面到外面来:出得来|出不来|你~,我跟你说句话。○
2 出现:经

过讨论,~两种相反的意见。

49、【出去】chū//qù 动 从里面到外面去:出得去|出不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

50、【触动】chùdòng 动 ○
3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回忆等):这些话~了老人的心

事。

51、【触发】chùfā 动 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雷管爆炸,~了近旁的炸药|电台播放的家乡

民歌~了他心底的思想之情。

146
52、【触及】chùjí 动 触动到:~痛处|他不敢~问题的要害。

53、【触怒】chùnù 动 触犯使发怒:他的无理取闹~了众人。

54、【除去】chúqù○
1 动 去掉;除掉:~杂草|~弊端。

55、【除却】chúqùe ○
1 动 除去;去掉:~浮华|~心腹之患。

56、
【串通】chuàntōng 动 ○
1 暗中勾结,使彼此言语行动互相配合:~一气。○
2 串联;联系:

两家结亲的事,已由老村长~妥当。

57、【戳穿】chuōchuān 动 ○
1 刺穿:刺刀~了胸膛。○
2 说破;揭穿:假话当场被~。

58、【凑近】còujìn 动 朝某个目标靠近:他~小王的耳朵,叽里咕噜说了一阵。

59、【促成】cùchéng 动 推动使成功:这件事是他大力~的。

60、【促进】cùjìn 动 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派|~工作|~两国的友好合作。

61、【摧残】cuīcán 动 使蒙受严重损害。

62、【摧毁】cuīhuǐ 动 用强大的力量破坏:猛烈的炮火~了敌人的阵地。

63、【撮合】cuō·hé 动 从中介绍促成:他俩的婚姻是王姨~成的。

64、【错过】cuòguò 动失去(时机、对象):不要~农时|~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65、【错开】cuò//kāi 动 (时间、位置)互相让开,避免冲突:为了避免公共车辆的拥挤,

工厂、机关上下班的时间最好~。

66、【挫败】cuòbài 动 ○
2 使受挫失败;击败:~敌人的阴谋|~敌军的几次进攻。

67、【挫伤】cuòshāng 动 ○
1 身体因碰撞或突然压挤而受伤。 动 ○
3 损伤(积极性、上进心

等)。

68、【挫损】cuòsǔn 动 因挫折而受损:~锐气。

69、
【挫折】cuòzhé 动 ○
1 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不要~群众的积极性。○
2 失败;失利:

经过多次~,终于取得了胜利。

70、【达成】dáchéng 动 达到;得到(多指商谈后得到结果):~协议。

147
71、【达到】dá//dào 动 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得到|达不到|目的没有~|~国际水平。

72、【打败】dǎ//bài 动 ○
1 战胜(敌人):~侵略者。

73、【打倒】dǎ//dǎo 动 ○
1 击倒在地:一拳把他~。○
2 攻击使垮台;推翻:~侵略者!

74、【打动】dǎdòng 动 使人感动:这一番话~了他的心。

75、【打开】dǎkāi 动 ○
1 揭开;拉开;解开:~箱子|~抽屉|~书本|~包袱。○
2 使停滞的局面开

展,狭小的范围扩大:~局面。

76、【打垮】dǎ//kuǎ 动 打击使崩溃;摧毁:~封建势力|~了敌人的精锐师团。

77、【打破】dǎ//pò 动 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常规|~纪录|~情面|~沉默。

78、【打通】dǎ//tōng 动 除去阻隔使相贯通:把这两个房间~◇~思想。

79、【打响】dǎxiǎng 动 ○
2 比喻事情初步成功:这一炮~了,下一步就好办了。

80、【打住】dǎ//zhù 动 停止:他说到这里突然~了|在小院门口~了脚步。

81、
【带动】dàidòng 动 ○
1 通过动力使有关部分相应地动起来:机车~货车。○
2 引导着前进;

带头做并使别人跟着做:抓好典型,~全局|在校长的~下,参加义务植树的人越来越多。

82、【荡平】dàngpíng 动 扫荡平定:~天下。

83、【捣毁】dǎohuǐ 动 砸坏;击垮:~敌巢|~犯罪团伙的窝点。

84、【捣乱】dǎo//luàn 动 ○
1 进行破坏;扰乱。○
2 (存心)跟人找麻烦。

85、【道破】dàopò 动 说穿:一语~天机。

86、【得到】dé//dào 动 事物为自己所有;获得:~鼓励|~一张奖状|~一次学习的机会|得不到一

点儿消息。

87、【澄清】dèng//qīng 动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这水太浑,~之后才能用。

88、【点穿】diǎnchuān 动 点破:~要害。

89、【点明】diǎnmíng 动 指出来使人知道。

90、【点破】diǎnpò 动 用一两句话揭露真相或隐情:事情不必~,大家心照不宣算了。

148
91、【点燃】diǎnrán 动 使燃烧;点着:~火把。

92、【玷污】diànwū 动 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名声|~光荣称号。

93、【奠定】diàndìng 动 使稳固;使安定:~基础。

94、【调集】diàojí 动 调动使集中:~军队|~防汛器材。

95、【调动】diàodòng 动 ○
1 更动(位置、用途):~队伍|~工作。○
2 调集动员:~群众的生产

积极性。

96、【跌破】diēpò 动 (价格等)下跌并突破(某一数值):有的邮票已~面值。

97、【定准】dìngzhǔn ○
2 动 确定;肯定:究竟派谁去,现在还没~。

98、【懂得】dǒng·dé 动 知道(意义、做法等):~规矩|你~这句话意思吗?

99、
【冻结】dòngjié 动 ○
1 液体遇冷凝结;使物体受冻凝结。○
2 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指

人员、资金等):~存款。○
3 比喻暂不执行或发展:协议~|~双方关系。

100、【读破】dúpò 动 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

最通常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读破的读音叫做破读,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
叫做读如字。如“美好”的“好”读上声,是读如字,
“喜好”的“好”不读上声
而读去声是读破,“好”的去声读音是破读。

101、【丢掉】diūdiào 动 ○
1 遗失:不小心把钥匙~了◇~饭碗(失业)。○
2 抛弃:~幻想。

102、【杜绝】dùjué 动 ○
1 制止;消灭(坏事):~贪污和浪费|~一切漏洞。

103、【断定】duàndìng 动 下结论:我敢~这事是他干的|这场比赛的结果,还难以~。

104、【发出】fāchū 动 ○
1 发生(声音、气味等)
:~笑声。○
2 发布(命令、指示):~号召|~

通告。○
3 送出(货物、信件等);开出(车辆等)。

105、
【发动】fādòng 动 ○
1 使开始:~战争|~新攻势。○
2 使行动起来:~群众。○
3 使机器运转:

天气太冷,柴油机不容易~。

106、【发还】fāhuán 动 把收来的东西还回去(多用于上对下):~原主。

107、
【发起】fāqǐ 动 ○
1 倡议(做某件事情):~人|他们~组织一个读书会。○
2 发动(战役、进

149
攻等):~冲锋|~反攻。

108、【翻新】fānxīn 动 ○
1 把旧的东西拆了重做(多指衣服)。○
2 从旧的变化出新的: 手

法~|花样~。

109、【放大】fàngdà 动 使图像、声音、功能等变大:~镜|~器|~照片。

110、【放飞】fàngfēi 动 ○
2 把鸟撒出去使高飞:这批信鸽从济南市~,赛程约 500 公里。○
3 使

风筝升起:~风筝。

111、【放还】fànghuán 动 ○
1 放回(扣押的人、畜等):~人质。○
2 放到原来的位置:架上

期刊,阅后~原处。

112、【放宽】fàngkuān 动 使要求、标准等由严变宽:~尺度|入学年龄限制适当~。

113、【放松】fàngsōng 动 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警惕|~肌肉|~学习,就会落后。

114、【放行】fàngxíng 动 (岗哨、海关等)准许通过:免税~|绿灯亮了,车辆~。

115、【分开】fēn//kāi 动 ○
1 人或事物不聚在一起:弟兄两人~已经三年了|这些问题是彼此~而

又联系着的。○
2 使分开:老赵用手~人群,挤到台前|这两件事要~解决。

116、【分清】fēn//qīng 动 分辨清楚:~是非。

117、【焚毁】fénhuǐ 动 烧坏;烧毁:一场大火~了半个村子的民房。

118、【缝合】fénghé 动 外科手术上指用特制的针和线把伤口缝上。

119、【扶正】fú//zhèng 动 旧时把妾提到妻的地位叫扶正。

120、【付出】fùchū 动 交出(款项、代价等):~现款|~辛勤的劳动。

121、【付讫】fùqì 动 交清(多指款项):报费~。

122、【该着】gāizháo 动 指命运注定,不可避免(迷信):刚出门就摔了一跤,~我倒霉。

123、【改进】gǎijìn 动 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工作|操作方法有待~。

124、【改良】gǎiliáng 动 ○
1 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土壤|~品种。○
2 改善。

125、【改善】gǎishàn 动 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生活|~投资环境|劳动条件日益~。

150
126、【改正】gǎizhèng 动 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缺点|~错别字。

127、【干裂】gānliè 动 因干燥而裂开:土地~|嘴唇~|在北方,竹器容易~。

128、【感到】gǎndào 动 觉得:从他的话里我~事情有点不妙。

129、【感奋】gǎnfèn 动 因感动、感激而兴奋或奋发:胜利的喜讯使人们~不已。

130、【感念】gǎnniàn 动 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不忘。

131、【感应】gǎnyìng 动 ○
1 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

的变化,叫做感应。○
2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心理~|某些动物对外

界的刺激~特别灵敏。

132、【搞活】gǎohuó 动 采取措施使事物有活力:解放思想,~经济。

133、【告知】gàozhī 动 告诉使知道:把通信地址~在京的同学。

134、【割断】gēduàn 动 截断;切断:~绳索◇历史无法~。

135、【割裂】gēliè 动 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

136、【革出】géchū 动 开除出去:~教门。

137、【革新】géchú 动 革除旧的,创造新的:技术~|~变法。

138、【隔断】géduàn 动 阻隔;使断绝:高山大河不能~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往来。

139、【隔绝】géjué 动 隔断:音信~|与世~|降低温度和~空气是灭火的根本方法。

140、
【隔离】gélí 动 ○
1 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
2 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

畜分开,避免接触:~病房|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

141、
【更新】gēngxīn 动 ○
1 旧的去了,新的来到;除去旧的,换成新的:万象~|~设备|~武

器。○
2 森林经过采伐、火灾或破坏后重新长起来。

142、
【更正】gēngzhèng 动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启事

|那篇讲话要~几个字。

143、【梗死】gěngsǐ 动 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多发生于心、肾、肺、脑等器官:心肌~。

151
144、【攻克】gōngkè 动 攻下(敌人的据点),也用于比喻:~堡垒|~设计难点。

145、【攻破】gōngpò 动 打破;攻下:~防线。

146、【攻陷】gōngxiàn 动 攻克;攻占。

147、【构成】gòuchéng ○
1 动 形成;造成:眼镜由镜片和镜架~|违法情节轻微,还没有~犯罪。

148、【鼓动】gǔdòng 动 ○
1 扇动:小鸟~翅膀。○
2 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

们都行动起来:宣传~|经他一~,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

149、【故去】gùqù 动 死去(多指长辈):父亲~快三年了。

150、【顾及】gùjí 动 照顾到;注意到:无暇~|既要~生产,又要~职工生活。

151、【顾全】gùquán 动 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面子。

152、【贯彻】guànchè 动 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始终|~中央的

指示精神。

153、
【贯通】guàntōng 动 ○
1 (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融会~|~中西医学。○
2

连接;沟通:上下~|武汉长江大桥修成后,京广铁路就全线~了。

154、【规整】guīzhěng 动 ○
2 整理使规矩整齐:把书柜里的书好好~~。

155、【归来】guīlái 动 从别处回到原来的地方:海外~。

156、
【过来】guò//·lái 动 从另一个地点向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来:车来了,赶

快~吧!|那边有只小船~了。

157、
【过去】guò//·qù 动 ○
1 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

你在这里等着,我~看看|门口刚~一辆汽车。○
2 婉辞,死亡(后面要加“了”):他祖父昨
天夜里~了。

158、【撼动】hàndòng 动 摇动;震动:一声巨响,~山岳|这一重大发现,~了整个世界。

159、【耗竭】hàojié 动 消耗净尽:兵力~|资源~。

160、【核定】hédìng 动 核对审定:~资金|~产量。

161、【核实】héshí 动 ○
1 审核是否属实:~情况|~数据。○
2 审核属实:上报的材料已经~。

152
162、
【合成】héchéng 动 ○
1 由部分组成整体:~词|合力是分力~的。○
2 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

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

163、【划清】huà//qīng 动 区分清楚:~界限。

164、【唤起】huànqǐ 动 ○
1 号召使奋起:~民众。○
2 引起(注意、回忆等):这封信~了我对

往事的回忆。

165、【唤醒】huànxǐng 动 ○
1 叫醒:他把我从睡梦中~。○
2 使醒悟:~民众。

166、【挥动】huīdòng 动 挥舞:~手臂|~皮鞭。

167、【恢复】huīfù 动 ○
1 变成原来的样子:秩序~了|健康已完全~。○
2 使变成原来的样子;

把失去的收回来:~原状|~失地。

168、【回来】huí//·lái 动 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来:他刚从外地~|他每天早晨出去,晚上~。

169、【回去】huí//·qù 动 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去:离开家乡十年,一次也没~过。

170、
【混合】hùnhé 动 ○
1 掺杂在一起:男女~双打|客货~列车。○
2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间

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掺和在一起。

171、【混同】hùntóng 动 把本质上有区别的人或事物同样看待。

172、【混一】hùnyī 动 不同的事物混合成为一体。

173、【击败】jībài 动 打败:~对手,获得冠军。

174、【击毙】jībì 动 打死(多指用枪)

175、【击毁】jīhuǐ 动 击中并摧毁:~敌方坦克三辆|建筑物被雷电~。

176、【击溃】jīkuì 动 打垮;打散:~敌军一个师。

177、【击落】jīluò 动 打下来(天空的飞机等)。

178、【击破】jīpò 动 打垮;打败:各个~。

179、【激荡】jīdàng 动 ○
1 因受冲击而动荡:海水~|感情~。○
2 冲击使动荡:~人心。

180、【激动】jīdòng 动 ○
2 使感情冲动:~人心。

153
181、【激发】jīfā 动 ○
1 刺激使奋发:~群众的积极性。○
2 使分子、原子等能量较低的状态

变为较高的状态。

182、
【激活】jīhuó 动 ○
1 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某些植物成分能~细

胞免疫反应。○
2 比喻刺激某事物,使活跃起来:~高科技产业。

183、【激怒】jīnù 动 刺激使发怒:他这一说更把赵大叔~了。

184、【集成】jíchéng 动 同类著作汇集在一起(多用于书名):《丛书~》|《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

185、【集中】jízhōng 动 ○
1 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

起来:~兵力|~资金。

186、【嫉恨】jíhèn 动 因妒忌而愤恨;憎恨。

187、【忌恨】jìhèn 动 因妒忌而怨恨:~他人。

188、【记得】jì·dé 动 想得起来;没有忘掉:他说的话我还~|这件事不~是在哪一年了。

189、【记取】jìqǔ 动 记住(教训、嘱咐等)

190、【加固】jiāgù 动 使建筑物等坚固:~堤坝|~楼房。

191、【加紧】jiājǐn 动 加快速度或加大强度:~生产|~训练|~田间管理工作。

192、【加剧】jiājù 动 加深严重程度:病势~|矛盾~。

193、【加快】jiākuài 动 ○
1 使变得更快:~建设进度|他~了步子,走到队伍的前面。

194、【加强】jiāqiáng 动 使更坚强或更有效:~团结|~领导|~爱国主义教育。

195、【加//热】jiārè 动 使物体的温度增高。

196、【加入】jiārù 动 ○
1 加上;掺进去:~食糖少许。○
2 参加进去:~工会|~足球队。

197、【加深】jiāshēn 动 加大深度;变得更深:~了解|~矛盾。

198、【加重】jiāzhòng 动 ○
1 增加重量:~负担|~语气|责任~了。○
2 (病情)变得严重:他的

病一天天~了。

154
199、
【架空】jiàkōng 动 ○
1 房屋、器物下面用柱子等撑住而离开地面:竹楼是~的,离地约

有两米多高。○
2 比喻没有基础:没有相应的措施,计划就会成为~的东西。○
3 比喻表面推

崇,暗中排挤,使失去实权。

200、【减低】jiǎndī 动 降低:~物价|~速度。

201、【减缓】jiǎnhuǎn 动 (程度)减轻;(速度)变慢:老年人新陈代谢~。

202、【减慢】jiǎnmàn 动 (速度)变慢:由于原材料供应不上,建筑工程的进度~了。

203、【减轻】jiǎnqīng 动 减少重量、数量或程度:~负担|病势~。

204、
【减弱】jiǎnruò 动 ○
1 (气势、力量等)变弱:风势~|兴趣~|凝聚力~。○
2 使变弱:暴雨

~了大火的威势。

205、【减少】jiǎnshǎo 动 减去一部分:~人员|~麻烦|工作中的缺点~了。

206、【键入】jiànrù 动 按动计算机键盘上的键输入(信息):~网址。

207、【见得】jiàn·dé 动 看出来;能确定(只用于否定式或疑问式):怎么~他来不了?

208、【降低】jiàngdī 动 下降;使下降:温度~了|~物价|~要求。

209、【降临】jiànglín 动 来到:夜色~|大驾~。

210、【交还】jiāohuán 动 归还;退还:文件阅后请及时~。

211、【矫正】jiǎozhèng 动 改正;纠正:~发硬|~错误|~偏差。

212、【搅浑】jiǎo//hún 动 搅动使浑浊:把水~(比喻故意制造混乱)。

213、【搅乱】jiǎoluàn 动 搅扰使混乱;扰乱:~人心|~会场。

214、【校正】jiàozhèng 动 校对订正:~错字|重新~炮位。

215、【校准】jiào//zhǔn 动 校对机器、仪器等使准确。

216、【接合】jiēhé 动 连接使合在一起:段落之间~得十分巧妙。

217、
【接近】jiējìn 动 靠近;相距不远:~群众|时间已~半夜|这项技术已~世界先进水平|大家的

意见已经很~,没有多大分歧了。

155
218、【揭穿】jiēchuān 动 揭露;揭破:~阴谋|~谎言|假面具被~了。

219、【揭发】jiēfā 动 揭露(坏人坏事):~罪行|检举~。

220、【揭露】jiēlù 动 使隐蔽的事物显露:~矛盾|~问题的本质|阴谋被~出来。

221、【揭破】jiēpò 动 使掩盖着的真相显露出来:~诡计。

222、【揭晓】jiēxiǎo 动 公布(事情的结果):录取名单还没有~|乒乓球赛的结果已经~。

223、【节余】jiéyú○
1 动 因节约而剩下:每月能~三五百元。

224、
【截断】jié//duàn 动 ○
1 切断:高温的火焰能~钢板。○
2 打断;拦住:电话铃声~了他的话。

225、【截至】jiézhì 动 截止到(某个时候):报名日期~本月底。

226、
【解散】jiěsàn 动 ○
1 集合的人分散开:队伍~后,大家都在操场上休息喝水。○
2 取消(团

体或集会)。

227、【戒断】jièduàn 动 戒除使断绝:~毒瘾|~烟瘾。

228、【浸没】jìnmò 动 ○
1 淹没;漫过去。○
2 沉浸:人们正~在快乐之中。

229、【浸透】jìntòu 动 ○
1 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他穿的一双布鞋被雨水~了。○
2 液体渗透:

汗水~了衬衫。○
3 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这些诗篇~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情。

230、【禁绝】jìnjué 动 彻底禁止:~卖淫嫖娼|~吸食毒品。

231、【禁止】jìnzhǐ 动 不许可:厂房重地,~吸烟|~车辆通行。

232、
【进来】jìn//·lái 动 从外面到里面来:你~,咱们俩好好谈谈心|门开着,谁都进得来;门一

关,谁也进不来。

233、
【进去】jìn//·qù 动 从外面到里面去:你~看看,我在门口等着你|我有票,进得去;他没票,

进不去。

234、
【惊动】jīngdòng 动 ○
1 举动影响旁人,使吃惊或受侵扰:娘睡了,别~她。○
2 客套话,

表示打扰、麻烦了他人:不好意思,为这点小事~了您。

235、【惊悸】jīngjì 动 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156
236、
【惊厥】jīngjué 动 ○
1 因害怕而晕过去。○
2 医学上指四肢和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眼

球上翻,神志不清的症状,多见于婴儿或幼儿。

237、【惊醒】jīngxǐng 动 ○
1 受惊动而醒来:突然从梦中~。○
2 使惊醒:别~了孩子。

238、【纠正】jiūzhèng 动 改正(缺点、错误):~姿势|~偏差|不良倾向已得到~。

239、【卷曲】juǎnqū 动 ○
2 使弯曲:把头发~起来。

240、
【觉得】jué·dé 动 ○
1 产生某种感觉:游兴很浓,一点也不~疲倦。○
2 认为(语气较不肯

定):我~应该先跟他商量一下。

241、
【决定】juédìng ○
1 动 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领导上~派他去学习|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怎么

办,最好是由大家来~。○
3 动 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性|存在

~意识|这件事~了他未来的生活道路。

242、
【开通】kāitōng 动 ○
1 使原来闭塞的(如思想、风气等)不闭塞:~风气|~民智。○
2 交

通、通信等线路开始使用:国内卫星通信网昨天~|这条公路已经竣工并~使用。

243、【勘正】kānzhèng 动 校正(文字)。

244、【看穿】kàn//chuān 动 看透:~了对方的心思。

245、
【看淡】kàndàn 动 ○
1 (行情、价格等)将要出现不好的势头:行情~|销路~。○
2 认为

(行情、价格等)将要出现不好的势头:商界普遍~钟表市场。

246、【看好】kànhǎo 动 ○
1 (事物)将要出现好的势头:旅游市场的前景~|经济前途~。

247、【看见】kàn//·jiàn 动 看到:看得见|看不见|从来没~过这样的怪事。

248、【看开】kàn//kāi 动 不把不如意的事情放在心上:看得开|看不开|对这件事,你要~些,

不要过分生气。

249、【看破】kàn//pò 动 看透:~红尘。

250、【看齐】kànqí 动 ○
1 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站在一条线上。○
2 拿某人或某种

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向先进工作者~。

251、【看轻】kànqīng 动 轻视:不要~环保工作。

157
252、【看上】kàn//·shàng 动 看中:看不上|看得上|她~了这件上衣。

253、
【看透】kàn//tòu 动 ○
1 透彻地了解(对手的计策、用意等)
:这一着棋我看不透。○
2 透

彻地认识(对方的缺点或事物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这个人我~了,没什么真才实
学。

254、【看中】kàn//zhòng 动 经过观察,感觉合意:看得中|看不中|你~哪个就买哪个。

255、
【看重】kànzhòng 动 很看得起;看得很重要:~知识|青年大都热情有为,我们要~他们。

256、【考取】kǎoqǔ 动 报考被录取:他~了师范大学。

257、
【靠近】kàojìn 动 ○
1 彼此间的距离近:他家~运河|~沙发的墙角里有一个茶几。○
2 向一定

的目标运动,使彼此间的距离缩小:船慢慢地~码头了。

258、【夸大】kuādà 动 把事情说得超过了实际的程度:~缺点|~成绩。

259、【匡正】kuāngzhèng 动 纠正;改正:~时弊。

260、【框定】kuàngdìng 动 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安人员经过反复排查,~了作案人的

范围。

261、【窥见】kuījiàn 动 看出来或觉察到:从这首诗里可以~作者的广阔胸怀。

262、【溃散】kuìsàn 动 (军队)被打垮而逃散。

263、【溃逃】kuìtáo 动 (军队)被打垮而逃跑:闻风~。

264、【溃退】kuìtuì 动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敌军狼狈~。

265、
【扩大】kuòdà 动 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生产|~战果|~眼界|~影响|~耕地面积。

266、【廓清】kuòqīng 动 ○
1 澄清○
2 ;肃清:~天下|~邪说。○
2 清除:~障碍。

267、【拉动】lādòng 动 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内需|~产值|~文化市场。

268、【拉平】lā//píng 动 使有高有低的变成相等的:甲队反攻频频得手,双方比分逐渐~。

269、【捞着】lāo//zháo 动 得到机会(做某事):那天的联欢会,我没~参加。

270、【劳损】láosǔn 动 因疲劳过度而损伤:腰肌~|脏腑~。

158
271、【冷却】lěngquè 动 物体的温度降低;使物体的温度降低:自然~|~剂。

272、【累及】lěijí 动 连累到:~无辜|~亲友。

273、
【离开】lí//kāi 动 跟人、物或地方分开:离得开|离不开|鱼~了水就不能活|他已经~北京了。

274、【历尽】lìjìn 动 多次经历或遭受:~沧桑|~磨难|~千辛万苦。

275、【立定】lìdìng 动 ○
1 军事或体操口令,命令正在行进的队伍(也可以是一个人)停

下并立正。○
2 站稳:~脚跟。○
3 牢固地确定:~主意|~志向。

276、【立正】lìzhèng 动 军事或体操口令,命令队伍(也可以是一个人)在原地站好。

277、【联合】liánhé○
1 动 联系使不分散;结合:全世界无产者,~起来!○
3 动 两块以上的骨

头长在一起或固定在一起,叫做联合,如耻骨联合,下颌骨联合等。

278、【撩动】liáodòng 动 波动;拂动:~心弦|微风~着垂柳的枝条。

279、【了却】liǎoquè 动 了结:~一桩心事。

280、【料定】liàodìng 动 预料并断定:我~他会来的。

281、
【临到】líndào 动 ○
1 接近到(某件事情):~开会,我才准备好。○
2 (事情)落到(身

上):这事~他的头上,他会有办法。

282、【聆取】língqǔ 动 听取:~各方意见。

283、【流失】liúshī 动 ○
1 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

等白白地流掉:水土~|建造水库蓄积汛期的河水,以免~。○
2 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

肥效~|抢救~的文物。○
3 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284、【镂空】lòukōng 动 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的象牙球。

285、【漏失】lòushī 动 ○
1 漏出而失掉:水分~。

286、【录入】lùrù 动 把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里:~员|平均每分钟~一百个汉字。

287、【乱离】luànlí 动 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

288、
【落得】luò·dé 动 落到(某种境遇):倒行逆施,~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退休以后,~清闲

自在。

159
289、
【落实】luòshí○
1 动(计划、政策、措施等)具体明确,能够实现:生产计划要订得~。


2 动 使落实:~政策|要~计划,~措施,并层层~责任。

290、【埋没】máimò 动 ○
1 掩埋;埋起来:耕地被流沙~。○
2 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人才。

291、
【买断】mǎiduàn 动 买下交易对象的全部占有权,卖主跟该对象有关的经济关系终

止:~经营权。

292、【买通】mǎitōng 动 用金钱等收买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293、【弥合】míhé 动 使愈合:~伤口◇~感情上的裂痕。

294、【迷失】míshī 动 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方向。

295、【娩出】miānchū 动 胎儿、胎盘和胎膜等从母体内产出来。

296、【瞄准】miáo//zhǔn(~儿) 动 ○
1 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

炮口的方位和高低:~靶子|把枪口~侵略者。○
2 泛指对准:这个工厂~市场的需求,生产

出多种规格的产品。

297、【灭绝】mièjué 动 ○
1 完全消灭:使苍蝇文字死净~。○
2 完全丧失:~人性。

298、【磨耗】mòhào 动 磨损。

299、【磨合】móhé 动 ○
1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

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也叫走合。○
2 比喻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

调:新组建的国家队还需要~。

300、【磨灭】mómiè 动 (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

不可~的功绩|年深月久,碑文已经~。

301、
【磨蚀】móshí 动 ○
1 流水、波浪、冰川、风等所携带的沙石等磨损地表,也指这些

被携带的沙石之间相互摩擦而破坏。○
2 使逐渐消失:岁月流逝~了他年轻时的锐气。

302、【磨损】mósǔn 动 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303、【纳入】nàrù 动 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正规|~计划。

160
304、【拟定】nǐdìng 动 ○
1 起草制定:~远景规划。○
2 揣测断定。

305、【捏合】niēhé 动 ○
1 使合在一起。○
2 凭空虚造;捏造(多见于早期白话)。

306、【啮合】nièhé 动 上下牙齿咬紧;像上下牙齿那样咬紧:两个齿轮~很严密。

307、【凝固】nínggù 动 ○
1 由液体变成固体:蛋白质遇热会~。○
2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思

想~|~的目光。

308、【凝合】nínghé 动 凝结;聚合。

309、【凝滞】níngzhì 动 ○
1 停止流动;不灵活:两颗~的眼珠出神地望着窗外。

310、【扭结】niǔjié 动 纠缠;缠绕在一起:在织布以前要将棉纱弄湿,才不会~|几件事~在一

起,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311、
【扭曲】niǔqū 动 ○
1 扭转变形: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铁轨~。○
2 比喻歪曲;颠倒(事

实、形象等):被~的历史恢复了本来面目。

312、【虐杀】nüèshā 动 虐待人而致死。

313、【攀高】pāngāo 动 ○
1 攀升:入夏以来,空调销量不断~。○
3 高攀:不敢~。

314、【盘活】pánhuó 动 采取措施,使资产、资金等恢复运作,产生效益:~资金|了两家

工厂。

315、【判定】pàndìng 动 分辨断定:~去向|从一句话里很难~他的看法。

316、【判明】pànmíng 动 分辨清楚;弄清楚:~是非|~真相。

317、【抛光】pāoguāng 动 对工件等表面加工,使高度光洁。通常用附有磨料的布、皮

革等制的抛光轮来进行,还有液体抛光、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等。

318、【抛荒】pāo//huāng 动 ○
1 土地不继续耕种,任它荒芜。○
2 (学业、业务)荒废。

319、
【跑偏】pǎo//piān 动 ○
1 (车辆行驶)偏离正常轨道:汽车~。○
2 泛指说话、做事等偏

离一定的规范或要求:行为~|讨论的话题~。

320、【配平】pèipíng 动 通过计算,给化学方程式凡人两边各项各自配上不同的系数,

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分别相等。

161
321、【膨大】péngdà 动 体积增大。

322、【碰见】pèng//·jiàn 动 事先没有约定而见到:昨天我在街上~他。

323、【披露】pīlù 动 ○
1 发表;公布:全文~|~会谈内容。○
2 表露:~心迹|~真情。

324、【偏离】piānlí 动 指因出现偏差而离开确定的轨道、方向等:炮弹~了射击目标|飞机~

了航线。

325、
【漂白】piǎobái 动 使本色或带颜色的纤维、织品等变成白色,通常使用过氧化氢、

次氯酸钠、漂白粉和二氧化硫等。

326、【瞥见】piējiàn 动 一眼看见:在街上,无意间~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327、
【撇开】piě//·kāi 动 放在一边,丢开不管:撇得开|撇不开|先~次要问题不谈,只谈主要的

两点。

328、【拼合】pīnhé 动 合在一起;组合:把七巧板重新~起来。

329、【破碎】pòsuì 动 ○
1 破成碎块:这纸年代太久,一翻就~了◇山河~。○
2 使破成碎块:这

台破碎机每小时可以~多少吨矿石?

330、【扑空】pū//kōng 动 ○
1 扑上去没有扑到。○
2 没有在目的地找到要找的对象:我到他

家里去找他,扑了个空。

331、【扑灭】pū//miè 动 ○
1 扑打消灭:~ 蚊蝇。○
2 扑打使熄灭:~大火。

332、【企及】qǐjí 动 盼望达到;希望赶上:难以~。

333、【启发】qǐfā 动 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性报告|~群众的积极性。

334、
【起来】qǐ//·lái 动 ○
1 由躺、卧而坐,由坐、跪而站:你~,让老太太坐下。○
2 起床:刚

~就忙着下地干活儿。○
3 泛指兴起、奋起、升起等:群众~了|飞机~了。

335、
【牵动】qiāndòng 动 ○
1 因一部分的变动而使其他部分跟着变动:~全局。○
2 触动:一

谈到上海,就~了他的乡思。

336、【潜入】qiánrù 动 ○
1 钻进(水中):~海底。

337、【敲定】qiāodìng 动 确定下来;决定:方案有待最后~|这事还得他当场~。

162
338、【切入】qiērù 动 (从某个地方)深入进去:~点|写到这里,文章已~正题。

339、【切中】qièzhòng 动 (言论或办法)正好击中(某种弊病):~要害|~时弊。

340、
【侵入】qīnrù 动 ○
1 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边境。○
2 (外来的或有害的事物)进

入(内部):由于冷空气~,气温急剧下降。

341、【侵蚀】qīnshí 动 ○
1 逐渐侵害使变坏:病菌~人体。○
2 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财物):

~公款。

342、【驱动】qūdòng 动 ○
1 施加外力,使动起来:这个泵可以用压缩空气来~。

343、
【驱散】qūsàn 动 ○
1 赶走,使散开:~围观的人|大风~了乌云。○
2 消除;排除:习习的晚

风~了一天的闷热。

344、
【扰动】rǎodòng 动 ○
1 动荡;骚动:明朝末年,农民纷纷起义,~及于全国。○
2 干扰;搅

动:地面温度升高,~气流迅速增强。

345、【扰乱】rǎoluàn 动 搅扰;使混乱或不安:~治安|~思路|~睡眠。

346、【认得】rèn·dé 动 认识○
1 :我不~这种花|我~这位先生。

347、【认定】rèndìng 动 ○
1 确定地认为: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2 明

确承认;确定:审核~技术合同|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定、充分,足以~。

348、【溶胀】róngzhàng 动 高分子化合物吸收液体而体积膨大,如明胶在水中、橡胶在

苯中都会发生溶胀。

349、【熔合】rónghé 动 两种或两种以上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

350、【融合】rónghé 动 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文化~|~各家之长。也作融和。

351、【糅合】róuhé 动 掺和;混合(多指不适宜合在一起的)。

352、【濡湿】rúshī 动 沾湿;变潮湿。

353、【散落】sànluò 动 ○
3 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失散:史书~|一家骨肉不知~何方。

354、【扫平】sǎopíng 动 扫荡平定:~匪患。

355、【伤残】shāngcán 动 ○
1 受伤致残:~儿童|你为保卫国家财产而~,是人民的功臣。

163
356、【商定】shāngdìng 动 商量决定:这事如何处理还没有最后~。

357、【上来】shàng//·lái 动 由低处到高处来:他在楼下看书,半天没~。

358、【上去】shàng//·qù 动 由低处到高处去:登着梯子~。

359、【烧毁】shāohuǐ 动 焚烧毁灭;烧坏。

360、【舍得】shě·dé 动 愿意割舍;不吝惜:你~把这本书送给他吗?|他学起技术来,真~下工

夫。

361、【涉及】shèjí 动 牵涉到;关联到:案子~好几个人|这个问题~面很广。

362、【慑服】shèfú 动 ○
1 因恐惧而顺从。○
2 使恐惧而屈服。

363、【申明】shēnmíng 动 郑重说明:~理由。

364、【审定】shěndìng 动 审查决定:~计划。

365、【审结】shěnjié 动 审理结束,做出判决:这一刑事案件已经~。

366、【渗入】shènrù 动 ○
1 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融化了的雪水~大地。○
2 比喻某种势力

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

367、【生成】shēngchéng 动 ○
1 (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产生:台风的

~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锌加硫酸~硫酸锌和氢气。○
2 生就:他~一张巧嘴。

368、【声明】shēngmíng ○
1 动 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郑重~。

369、【省却】shěngquè 动 ○
1 节省:这样做,可以~不少时间。○
2 去掉;免除:~烦恼。

370、【胜出】shèngchū 动 (在比赛或竞争中)胜过对手:在大选中~|甲队在比赛中以 3:1~。

371、
【失掉】shīdiào 动 ○
1 原有的不再具有;没有了:~联络|~作用。○
2 没有取得或没有把

握住:~机会。

372、【失去】shīqù 动 失掉:~知觉|~效力。

373、【识破】shípò 动 看穿(别人的内心秘密或阴谋诡计):~机关|~阴谋。

374、【使得】1shǐ·dé 动 ○
1 可以使用:这支笔~使不得?○
2 能行;可以:这个主意倒~|你不去

164
如何~?

375、【使得】2 shǐ·dé 动 (意图、计划、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有了

大幅度提高|这个想法~他忘记了一切困难。

376、【收服】shōufú 动 制伏对方使顺从自己。

377、【收复】shōufù 动 夺回(失去的领土、阵地):~失地。

378、【收回】shōu//huí 动 ○
1 把发出去或借出去的东西、借出去或用出去的钱取回来:~

贷款|~成本|借出的书,应该~了。○
2 撤销;取消(意见、命令等):~原议|~成命。

379、【收集】shōují 动 使聚集在一起:~资料|~废品。

380、【收讫】shōuqì 动 收清(收讫这两个字常刻成戳子,加盖在发票或其他单据上。)

381、【收清】shōuqīng 动 全部如数收到(多指款项)。

382、【收入】shōurù○
1 动 收进来:每天~的现金都存入银行。

383、【刷新】shuāxīn 动 刷洗使焕然一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出新的(纪录、内容等):

在这次运动会上她~了一万米赛跑的世界纪录。

384、【说穿】shuōchuān 动 用话揭露;说破(真相):他的心事被老伴儿~了。

385、【说服】shuō//fú 动 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只是这么几句话,~不了人。

386、【说合】shuō·hé 动 ○
1 从中介绍,促成别人的事;把两方面说到一块儿:~人|~亲事。


2 商议;商量:他们正~着集资办厂的事。○
3 说和。

387、【说和】shuō·hé 动 调解双方的争执;劝说使和解:你去给他们~~。

388、
【说开】shuōkāi 动 ○
1 说明白;解释明白:你索性把事情的原委跟他~了,免得他猜疑。○
2

(某一词语)普遍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已经~了,大家也都这么用了。

389、
【说明】shuōmíng ○
1 动 解释明白:~原因|~问题。○
3 动 证明:事实充分~这种做法是正确

的。

390、【说破】shuōpò 动 把隐秘的意思或事情说出来:这是变戏法儿,一~就没意思了。

391、
【撕毁】sīhuǐ 动 ○
1 撕破毁掉:~画稿。○
2 单方面背弃共同商定的协议、条约等:~合

165
同|~协定。

392、【耸动】sǒngdòng 动 ○
2 造成某种局面,使人震动:~视听。

393、
【送达】sòngdá 动 ○
1 送交;送到:务必三日内~。○
2 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将诉讼文

件送交当事人。

394、【肃清】sùqīng 动 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盗匪|~流毒。

395、【算得】suàn//dé 动 被认为是;算做:他俩真~一对好夫妻。

396、【缩短】suōduǎn 动 使原有长度、距离、时间变短:~战线|~期限。

397、【缩微】suōwēi 动 指利用照相技术等把文字、图像缩成很小的复制品:~技术◇~景

观。

398、【缩小】suōxiǎo 动 使由大变小:~范围。

399、【锁定】suǒdìng 动 ○
1 使固定不动:~电视频道|按动照相机的快门,将这个美好的瞬间~。


2 最终确定:终场前甲队前锋又攻进一球,把比分~在 2 比 0 上|根据目击者提供的情况,警

方很快将凶犯的身份~。○
3 紧紧跟定:这种电子侦测系统能同时搜索并~数百个目标。

400、
【踏空】tàkōng 动 指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行情上涨之前未能及时买入证券,导致资金

闲置:炒股人既怕~又怕套牢。

401、【抬高】tái//gāo 动 往上抬;使提高:~物价|~身份。

402、
【逃脱】táotuō 动 ○
1 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出来|刚抓住的逃犯又~了。○
2 摆脱:

~罪责。

403、【讨还】tǎohuí 动 要回(欠下的钱、东西等):~欠款|~血债。

404、【讨平】tǎopíng 动 讨伐平定(叛乱):~叛匪。

405、【套牢】tàoláo 动 指投资者买入股票等证券后,因价格下跌而无法卖出。

406、【誊清】téngqīng 动 誊写清楚。

407、【提纯】tíchún 动 除去某种物质所含的杂质,使变得纯净:~金属|~酒精。

408、【提高】tí//gāo 动 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水位|~警惕

166
|~技术|~工作效率。

409、【提及】tíjí 动 提到;谈起:~那段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

410、
【提起】tíqǐ 动 ○
1 谈到;说起:~此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2 振作起:~精神。○
3 提出:

~诉讼。

411、【提醒】tí//xǐng 动 (~儿)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我要是忘了,请你~我|到时候请你提

个醒儿。

412、【提早】tízǎo 动 提前:~出发|~准备。

413、
【调和】tiáo·hé ○
3 动 排解纠纷,使双方重归于好:从中~。○
4 妥协、让步(多用于否

定式):在原则问题上没有~的余地。

414、【调适】tiáoshì 动 调整使适应:~家庭成员关系|学会自我心理~。

415、【调停】tiáo·tíng 动 ○
1 调解:居中~。○
2 照料;安排(多见于早期白话)。

416、【调谐】tiáoxié○
2 动 调节可变电容器或线圈等,使接收电路的频率与外加信号的频

率相同,达到谐振。

417、【调匀】tiáoyún ○
1 动 调和使均匀:把颜料~。

418、【挑动】tiǎodòng 动 ○
1 引起;惹起(纠纷、某种心理等):~是非|~好奇心。○
2 挑拨;

煽动:~战争。

419、【挑明】tiǎomíng 动 说透;揭穿:这事反正她迟早要知道,现在索性~算了。

420、【听见】tīng//·jiàn 动 听到:听得见|听不见|~打雷的声音。

421、【听取】tīngqǔ 动 听(意见、反应、汇报等):虚心~群众意见|大会~了常务委员会的工

作报告。

422、
【贴近】tiējìn ○
1 动 紧紧地挨近;挨近:~生活|老头儿把嘴~他的耳朵边,低低地说了几句。

423、
【通过】tōngguò○
1 (—//—)动 从一端或一侧到另一端或另一侧;穿过:电流~导线|

队伍~了沙漠|路太窄,汽车不能~。○
2 (—//—)动 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

~决议|该提案以四分之三的多数票获得~。○
4 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组织

167
|~领导|这问题要~群众,才能做出决定。

424、【统一】tǒngyī○
1 动 部分联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体|~祖国|大家的意见逐渐~了。

425、
【投入】tóurù○
1 动 投到某种环境里去:~生产|~新生活|新机场已经正式~使用。○
3 动 指投

放资金:少~,多产出。

426、【突出】1tū//chū 动 冲出:~重围。

427、【突出】2 tūchū○
1 动 鼓出来:悬崖~|~的颧骨。○
3 动 使超过一般:~重点|~个人。

428、【突破】tūpò 动 ○
1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封锁|~防线|~敌人阵地。


2 打破(困难、限制等):~难关|~定额|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新的~。

429、【吐露】tǔlù 动 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真情|她的心里话不轻易向人~。

430、【推迟】tuīchí 动 把预定时间向后改动:~婚期|开会日期~一天。

431、【推出】tuīchū 动 使产生;使出现:~新品牌|歌坛~好几位新人。

432、【推倒】tuī//dǎo 动 推翻○
2 :~前人的成说|这个结论看来是推不倒的。

433、
【推翻】tuī//fān 动 ○
1 用武力打垮旧的政权,使局面彻底改变:~反动统治。○
2 根本否

定已有的说法、计划、决定等:~原有结论|~强加给他的诬蔑不实之词。

434、【推广】tuīguǎng 动 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普通话|~先进经验。

435、【推及】tuījí 动 推广到;类推到:~各处|~其余。

436、【推见】tuījiàn 动 推想出:从这些生活琐事上,可以~其为人。

437、【推进】tuījìn 动 ○
1 推动工作,使前进:把学科的研究~到一个新阶段。○
2 (战线或作

战的军队)向前进:主力正向前沿阵地~。

438、
【退出】tuìchū 动 离开会场或其他场所,不再参加;脱离团体或组织:~会场|~战斗|~

组织。

439、【退回】tuìhuí 动 ○
1 退还:无法投递,~原处|把这篇稿子~给作者。○
2 返回原来的地方:

道路不通,只得~。

440、【退还】tuìhuán 动 交还(已经收下来或买下来的东西):原物~|~给本人。

168
441、【吞没】tūnmò 动 ○
2 淹没:大水~了村子。

442、【拓宽】tuòkuān 动开拓使宽广:~视野|~思路|~路面。

443、【完成】wán//chéng 动 按照预期的目的结束;做成:~任务|~作业|计划完得成。

444、【挽回】wǎnhuí 动 ○
1 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面子|~影响|~败局。

445、【忘掉】wàng//diào 动 忘记。

446、【忘却】wàngquè 动 忘记:这些沉痛的教训,使人无法~。

447、【危及】wēijí 动 有害于;威胁到:~生命|~国家安全。

448、【畏避】wèibì 动 因畏惧而躲避:~风险。

449、【畏缩】wèisuō 动 害怕而不敢向前:~不前|在困难面前毫不~。

450、
【吸附】xīfù 动 固体或液体把气体或溶质吸过来,使附着在自己的表面上,如活性

炭吸附毒气和液体中的杂质。

451、【析出】xīchū 动 ○
1 分析出来。○
2 固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结晶。

452、【下来】xià//·lái 动 ○
1 由高处到低处来:他从山坡上~了◇昨天省里~两位干部。○
2 指谷

物、水果、蔬菜等成熟或收获:再有半个月桃就~了。

453、
【下去】xià//·qù 动 由高处到低处去:从斜井~一百米,就到工作面◇领导干部每月要~几

天。

454、【掀起】xiānqǐ 动 ○
1 揭起:~被子。○
2 往上涌起;翻腾:大海~了波涛。○
3 使大规模地

兴起:~植树造林的新高潮。

455、【显得】xiǎn·dé 动 表现出(某种情形):节日的天安门~更加壮丽。

456、【限定】xiàndìng 动 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报名时间|讨论的范围不~。

457、【陷入】xiànrù 动 ○
1 落在(不利的境地):~重围|~停顿状态。○
2 比喻深深地进入(某

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思。

458、【相中】xiāng//zhòng 动 看中:相得中|相不中|对象是他自己~的。

169
459、【想开】xiǎng//kāi 动 不把不如意的事放在心上:想不开|想得开|遇事要~些。

460、【想来】xiǎnglái 动 表示只是根据推测,不敢完全肯定:从这里修涵洞~是可行的。

461、【想见】xiǎngjiàn 动 由推想而知道: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他的为人。

462、【晓得】xiǎo·dé 动 知道。

463、【协定】xiédìng ○
2 动 经过协商决定:双方~共同出资办厂。

464、【协和】xiéhé 动 使协调融洽。

465、【信任】xìnrèn 动 相信而敢于托付: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大家都~她。

466、【兴起】xīngqǐ 动 ○
1 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各地~绿化热潮。

467、【修复】xiūfù 动 修理使恢复完整(多指建筑物):~河堤|~铁路◇~两国关系。

468、【修整】xiūzhěng 动 修理使完整或整齐:~农具|~篱笆。

469、【修正】xiūzhèng 动 修改使正确:~错误|最后核对材料,~了一些数字。

470、【锈蚀】xiùshí 动 (金属)因生锈而腐蚀:铁环~了|古钟上文字清晰,没有~。

471、【宣明】xuānmíng 动 明白宣布;公开标明:~观点。

472、【选定】xuǎndìng 动 挑选确定:~参赛队员。

473、
【削弱】xuēruò 动 ○
1 (力量、势力)变弱:几名主力队员离队后,球队实力有所~。○
2 使

变弱:~敌人的力量。

474、【驯服】xùnfú○
2 动 使顺从:这匹野马终于被他~了。

475、【压倒】yā//dǎo 动 力量胜过或重要性超过:~一切|以~多数的选票当选。

476、【压低】yādī 动 使降低:~售价|他怕别人听见,便~声音说话。

477、【压服】yā//fú 动 用强力制伏;迫使服从:~众人|要说服,不要~。

478、
【压缩】yāsuō 动 ○
1 加上压力,使体积缩小:~空气|~饼干。○
2 减少(人员、经费、篇

幅等):~编制|~开支|~篇幅。

479、
【淹没】yānmò 动 ○
1 (大水)漫过;盖过:河里涨水,小桥都~了◇雷鸣般的掌声~了他

170
讲话。

480、【湮灭】yānmiè 动 湮没。

481、【延长】yáncháng 动 向长的方面发展:~生命|路线~一百公里|会议~了三天。

482、【延迟】yánchí 动 推迟:会议~三天召开。

483、【言重】yánzhòng 动 话说得过重。

484、【摇动】yáodòng 动 ○
1 (—//—)摇东西使它动:摇得动|摇不动|用力~木桩。○
2 摇摆:

柳枝在水面上~。○
3 动摇:人心~|信念从未~。

485、【咬定】yǎodìng 动 说了就不改口,指话说得十分肯定:一口~。

486、【咬合】yǎohé 动 彼此接触的物体,表面凸凹交错,相互卡住:齿轮~紧密。

487、【疑忌】yíjì 动 因怀疑别人而生猜忌:~功臣。

488、【疑虑】yílǜ 动 因怀疑而顾虑:消除~|~不安。

489、【引动】yǐndòng 动 引起;触动(多指心情):一席话~我思乡的情怀。

490、【引发】yǐnfā 动 引起;触发:天象观测~了大家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491、
【引进】yǐnjìn 动 ○
1 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等):~良种|~人才

|~外资。○
2 引荐。

492、
【引起】yǐnqǐ 动 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他的反常

举动~了大家的注意。

493、【诱发】yòufā 动 ○
2 导致发生(多指疾病):~肠炎。

494、【瘐死】yǔsǐ 动 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495、【遇见】yù//·jiàn 动 碰到:半路上~了老王。

496、【圆成】yuánchéng 动 成全:~好事。

497、【越过】yuè//guò 动 经过中间的界限、障碍物等由一边到另一边:~高山|~一片草地。

498、【造就】zàojiù○
1 动 培养使有成就:~人才。

171
499、【增多】zēngduō 动 数量比原来增加:轻工业产品日益~。

500、【增高】zēnggāo 动 ○
1 增加高度:身量~|水位~。○
2 提高:~地温。

501、【增强】zēngqiáng 动 增进;加强:~体质|~信心|实力大大~。

502、【展出】zhǎnchū 动 展览出来给人观看:他的美术作品即将~。

503、【展缓】zhǎnhuǎn 动 推迟(日期);放宽(限期):行期一再~|限期不得~。

504、【展开】zhǎn//kāi 动 ○
1 张开;铺开:~画卷。○
2 大规模地进行:~竞赛|~辩论。

505、【展宽】zhǎnkuān 动 (道路、河床等)扩展加宽:~马路。

506、【战败】zhànbài 动 ○
1 打败仗;在战争中失败:~国|铁扇公主~了。○
2 战胜(敌人);

打败(敌人):孙行者~了铁扇公主|孙行者把铁扇公主~了。

507、【战胜】zhànshèng 动 在战争或比赛中取得胜利:~顽敌|甲队~乙队。◇~困难。

508、【站住】zhàn//zhù 动 ○
1 (人马车辆等)停止行动:听到有人喊他,他连忙~了。○
2 站

稳(多就能不能说,下同)
:他病刚好,腿很软,站不住。○
3 在某个地方待下去。○
4 (理

由等)成立:这个论点实在站不住。

509、【找平】zhǎo//píng 动 (瓦工砌墙、木工刨木料等)使高低凹凸的表面变平:右手

边儿还差两层砖,先~了再一起往上砌。

510、【找//齐】zhǎoqí 动 ○
1 使高低、长短相差不多:篱笆变成了,顶上还要~。○
2 补足:今

儿先给你一部分,差多少明儿~。

511、【照临】zhàolín 动 (日、月、星的光)照射到:曙光~大地。

512、【照明】zhàomíng 动 用灯光照亮室内、场地等:~设备|舞台~。

513、【遮阴】zhēyīn 动 遮蔽阳光,使阴凉:院子里有几棵~的树。

514、【折回】zhéhuí 动 返回。

515、
【折实】zhéshí 动 ○
1 打了折扣,合成实在数目。○
2 把金额折合成某种实物价格计算。

516、【折中】zhézhōng(折衷): 动 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方案|~的办法。

172
517、【振兴】zhènxīng 动 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工业|~中华。

518、【震慑】zhènshè 动 震动使害怕:~敌人。

519、【征服】zhēngfú 动 ○
1 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民族)屈服:◇~洪水。○
2 (意志、感

染力等)使人信服或折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了观众。

520、【整合】zhěnghé 动 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冰箱市场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该校

通过~课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21、【证明】zhèngmíng ○
1 动 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人|~书|~

信|事实~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522、【证实】zhèngshí 动 证明其确实: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真理。

523、【支出】zhīchū○
1 动 付出去;支付。

524、【值得】zhí//·dé 动 ○
1 价钱相当;合算:这东西买得~|东西好,价钱又便宜,~买。○
2 指

这样去做有好的结果;有价值,有意义:不~|值不得|~研究|~推广。

525、【指定】zhǐdìng 动 确定(做某件事的人、时间、地点等):~他做大会发言人|各组分

头出发,到~ 的地点集合。

526、【指明】zhǐmíng 动 明确指出:~方向。

527、
【指正】zhǐzhèng 动 ○
1 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 客套话,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

或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

528、【制定】zhìdìng 动 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宪法|~学会章程。

529、【制伏】zhì//fú 动 用强力压制使驯服。也作制服。

530、
【制止】zhìzhǐ 动 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侵略|我做了一个手势,~他再说

下去。

531、【掷还】zhìhuán 动 客套话,请人把原物归还自己:前请审阅之件,请早日~为荷。

532、【注定】zhùdìng 动 (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命中~|~灭亡。

533、【蛀蚀】zhùshí 动 由于虫咬而受损伤:这座房屋的大部分梁柱已被白蚁~◇~灵魂。

173
534、【铸就】zhùjiù 动 铸造成(多用于比喻):勤奋~成功|~了辉煌的业绩。

535、【抓紧】zhuā//jǐn 动 紧紧地把握住,不放松:~时间|~学习|生产一定要~。

536、【转正】zhuǎn//zhèng 动 组织中的非正式成员成为正式成员:预备党员~|临时工~。

537、【撞见】zhuàngjiàn 动 碰见。

538、
【走失】zǒushī 动 ○
1 (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下落:孩

子在庙会上~了|前天他家~了一只羊。○
2 改变或失去(原样):译文~原意。

539、【阻绝】zǔjué 动 受阻碍不能通过;阻隔:交通~|音信~。

540、【作成】zuòchéng 动 成全。

174
后 记
轻轻敲下最后一个句点,历历往事在脑海中浮现。三年的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倏忽
而逝。论文成稿在即,心中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份畅快与释然,反倒多了些许的忧伤
和惆怅。回首过去的三年,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坚强也有脆弱,有收获也有失落,有奋
进也有彷徨。经历了太多的起落和波折,能够走到今天,我由衷地感到庆幸,庆幸有那
些爱我的人一直支持和鼓励着我走过这段最痛苦的岁月;同时我也衷心地感谢,感谢师
友亲朋给予我学业和人生的指导与教诲。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苏宝荣先生。先生对学生的指导注重身教言传,他不仅自己在
学术研究中坚持现代理论与汉语事实的有机结合,融会前贤与时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
己新的学术见解;而且时时告诫学生要求真务实,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
索。从论文的选题到整个撰写过程,无一不倾注了先生的精力和心血。每当我有疑虑和
困惑时,先生的意见和建议总是能够切中要害,让人豁然开朗。论文得以完成,与先生
的谆谆教诲与细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此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河北师大文学院特别是汉语教研室的诸位老师。郑振峰老师、张标老师、
马恒君老师、吴继章老师、唐健雄老师、武建宇老师、宋文辉老师和桑宇红老师对我的
开题报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促使我对论文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让我少走了许多弯
路。王浩、李小平、张智慧、任敏,是我的同事、同学,也是同在苦中求乐的姐妹,与
她们在学业上的讨论争辩使我获益良多,她们所给予我的帮助与慰藉也每每让我感动。
感谢谭冬梅和赵志强,他们是我最要好的同事,也是最了解和理解我的朋友。在论
文写作进入瓶颈的时候,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重拾信心、走出困境,让我切实地
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与力量。感谢武艳茹,我可爱的学生妹妹,不单帮我缓解了某些工
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论文中的一些相关资料也是她帮我整理的。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没有他们的支持
和关爱,无论如何我是走不到今天的。特别是已经年过七旬的父母,不单要照顾我每天
的饮食起居,还要忍受我不期而至的坏情绪和坏脾气。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为自己的冲
动和任性而懊悔,同时也为父母博大的宽容和无私的爱所感动。
囿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论文中的稚嫩、粗陋在所难免,但它毕竟是属于我自己的
东西。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爱我和帮助过我的人。

李丽云
2010 年 4 月 2 日

17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署名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刊发时间 刊物级别
次序
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5 期 核心 独立
及其界定标准 (哲社版)

17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