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刊登27.05.2011
不只如此,有人用“督谷鲁”一词为保健产品命名,想必希望生意兴隆;最近,因贩商拒绝迁入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商场,名字也叫“督谷鲁”;前几天,哥打峇鲁原名用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彭加兰芝伯路,部分路段也莫名其妙的变成了“督谷鲁”路。
据报道,该路段的易名,商家与居民根本未获当局任何书信通知,之前也没听闻当局准备更换路名的风声,更糟糕的是,两位华裔市议员也不知情。
每一条街道有其历史价值,所以凡改路名都必须基于实际需要或逻辑思考,并通过地方政府或州政府认真讨论。
譬如医院路的Berek 12区,大约10年前被改为Abdul Kadir Adabi路,以“配合”中央政府在该路段建的东海岸区国家语文出版局。
Abdul kadir Adabi作为丹州著名的马来文学家,如此的“配搭”符
合实际需要及逻辑思考,合情合理。
然而,没有任何历史根据证明彭加兰芝伯跟宗教发展有关,反而古邦阁亮区为50至70年代的回教教育中心。
所以,作为体现丹州人民对聂老的感谢而以“督谷鲁”命名的街道,理所当然是选医院路至聂老出生地的浮罗马六甲(Pulau Melaka)路段。
到底是谁敲定将该路段改名?到底有没有或何时召开会议通过易名的决定?还有,为何更换路牌的行动“静悄悄”进行,搞到连市议员本身都没注意到路牌已被换掉?这些问题提出来,若要有关市议员回答,想必也强人所难。
如此偷偷摸摸的做法,除了使市民感觉市议会太过“乱水”外,也让受影响的市民破财,因为有些商家刚印好单簿,传单,名片等,一切都得作废,除非他们吃饱太闲空,一张一张拿来改。
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哥打峇鲁今后若再出现“悄悄换名”的现象,民众应该也不会再感到惊讶,因为有人将换路名,视为好像换路牌一样,简单、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