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澳洲眾議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洲眾議院
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第47屆澳洲國會
Coat of arms or logo
種類
種類
領導
Milton Dick(澳洲工黨)
托尼·伯克工黨
自2022年5月21日
保羅·弗萊徹自由黨
自2022年5月21日
結構
議員151
政黨
政府 (77)
  •   澳洲工黨 (77)

官方反對黨 (58)

中立議員 (16)

選舉
上屆選舉
2022年5月21日
下屆選舉
2025年5月
會議地點
澳洲首都領地坎培拉
國會大廈
眾議院會議廳
網址
澳洲眾議院官方網站
眾議院入口
眾議院內部

澳洲眾議院(英語: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是澳洲議會的兩院之一。眾議院也被稱作下院,同時,參議院被稱為上院。眾議院議員被稱為MP(Member of Parliament),而參議院議員被稱為Senator。眾議院議員的任期最多為自到任起的三年,但是也可能因為提前選舉或解散議會而縮短。

現在的議會是第47屆澳洲國會。最近的一次聯邦選舉在2021年5月21日舉行。工黨贏得了151個席位中的77個席位並組成多數政府。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占據了68個席位,成為反對黨澳洲綠黨、中間聯盟和凱特澳洲黨各自占有一個席位,剩下3個席位為無黨籍人士。[1] 如果沒有提前選舉,本屆眾議院任期將到2022年5月或6月結束。

澳洲眾議院目前總共有151個議席,每個選區通過強制投票的辦法選出1名議員代表該選區。議員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可以隨著選舉重新分布導致的邊界變更而變化。最近的議會整體人數擴充發生在1984年大選,議員人數從125人增加到148人。1993年大選,議員人數減為147人,1996年大選又恢復成148人,2001年增至150人,再於2019年增至151人。

澳洲眾議院實行選擇投票制而非領先者當選,眾議員經轉移選票後,必須在單一選區獲得50%的選票才能當選。

起源和職能

[編輯]

1900年,澳大利亞聯邦憲法確立了眾議院作為剛成立的聯邦澳洲的自治領政府的一部分。眾議院會議由議長(Speaker)主持,各眾議員由各個選區選舉產生。「一票一值」立法要求所有的選區擁有大致相等的選民人數。然而一個選區的選民的基線人數是由這個選區所在的州的選民人數決定的。結果與其他州相比,最小的州和領地在各個選區人數上有更大的差別:最小的選區大約有6萬選民而最大的大約有12萬選民。同時較大的州的選區內的選民人數更為平均,大部分選區有8萬5到10萬選民。投票是根據排序複選制。 根據要求完整表達偏好的投票被記為有效。這之後允許兩黨首選投票的計算。

每個州和領地的選區數量是由其人口決定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專員通過把全聯邦人口除以參議員人數的兩倍確定選區的定額。每個州或領地的人口根據這一定額劃分選區。根據澳洲憲法,所有創始州保證有至少五個席位。聯邦議會決定澳洲首都領地北領地各自應有至少一個席位。

根據憲法,參眾兩院的權力是幾乎相對等的,立法需要兩院都准許才能通過。差別主要體現在稅務立法上。根據慣例,在下議院中能控制多數投票的人受總督之邀組建政府。實踐中這意味著占眾議院多數議席的黨派或黨派聯盟的黨魁成為總理,並能夠該黨派在兩院的其他被選舉成員成為不同政府部門的負責人。預算案只能在下議院提出,因此只有在下議院擁有多數的黨派能夠支配。在現行的澳洲政黨制度中,這事實上保證了投票的一致性和執政黨永遠在投票中占多數。

反對黨的主要角色是在合適的地方對政府的政策和立法提出反對的聲音,並且試著在質問時間和立法辯論中儘可能多地讓政府對被問到的重要問題負責。

不過,因為參議院實行近乎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執政黨較難在參議院獲得單獨多數。最近的時期中,唯一一次執政黨在參議院占有多數席位是在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因此,預算案在參議院的投票更有意義。由於缺乏參議院多數,眾議院的委員會系統並不總像參議院委員會系統那樣富有成效。

作為對英國下議院的反映,眾議院的主導色是綠色。然而,1988年開放的新議會大廈選用了桉樹的色調。另外與英國下議院不同的一點,中立議員的座位安排與美國眾議院的安排類似,彎曲成弧線,連接對立的雙方。相比英國議會裡對立的兩黨面對面而坐,澳洲議會的座位安排暗示了這是個更多合作,更少對立的系統。[2]

澳洲議會的議員常常互相發表侮辱性的言論,導致議長不得不援用懲戒措施來維持秩序。[3]

自2015年起,澳大利亞聯邦警察裝備自動步槍出席聯邦議會會議廳。[4]

眾議院舊議事廳(1927年~1988年使用)

聯邦會議廳

[編輯]

聯邦會議廳是第二個辯論議事廳,這裡探討由眾議院呈交的相對不太有爭議的事務。然而,聯邦會議廳不能發起任何議會事務或對其進行最終決定,它的職責是兩者其中的部分。[5]

聯邦會議廳設立於1994年,以減輕眾議院的負擔:不同的事務可以同時在眾議院和聯邦會議廳處理。這個設計不是很正式,只有三個法定成員:眾議院代議長,一名政府人員,一名非政府人員。決議必須全體一致才能通過,任何有分歧的決議會被送回眾議院。

聯邦會議廳是通過眾議院會議常規創建的:[6] 因此它是眾議院的從屬部分,只能在眾議院會議期間進行會議。當眾議院進行表決時,聯邦會議廳的成員必須返回眾議院投票。

聯邦會議廳位於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房間內,該房間根據其用途而特製,並與眾議院中軸成直線。[7]

由於其作為主要委員會的獨特職責,一些提議建議更改其名稱以避免與其他議會委員會混淆,如「第二會議廳」[8] 和「聯邦會議廳」。[9] 眾議院後來採取了後者的提議。[10]

1998英國下議院報告提到,借鑑澳大利亞聯邦會議廳的設計,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加快事務處理的想法。[11]後來威斯敏斯特廳便承擔了這一功能。[12]

聯邦會議廳

民調和選舉結果

[編輯]
眾議院選舉結果和民調
第一選擇 兩黨擇一 席位
工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其他 工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工黨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其他 總計
2013年9月7日選舉 33.4% 45.6% 21.1% 46.5% 53.5% 55 90 5 150
2013年9月3-5日民調 33% 46% 21% 46% 54%
2010年8月21日選舉 38.0% 43.3% 18.8% 50.1% 49.9% 72 72 6 150
2010年8月17-19日

民調

36.2% 43.4% 20.4% 50.2% 49.8%
2007年11月24日選舉 43.4% 42.1% 14.5% 52.7% 47.3% 83 65 2 150
2007年11月20-22日

民調

44% 43% 13% 52% 48%
2004年10月9日選舉 37.6% 46.7% 15.7% 47.3% 52.7% 60 87 3 150
2004年10月6-7日民調 39% 45% 16% 50% 50%
2001年11月10日選舉 37.8% 43.0% 19.2% 49.0% 51.0% 65 82 3 150
2001年11月7-8日民調 38.5% 46% 15.5% 47% 53%
1998年10月3日選舉 40.1% 39.5% 20.4% 51.0% 49.0% 67 80 1 148
1998年9月30日-10月1日民調 44% 40% 16% 53% 47%
1996年3月2日選舉 38.7% 47.3% 14.0% 46.4% 53.6% 49 94 5 148
1996年2月28-29日

民調

40.5% 48% 11.5% 46.5% 53.5%
1993年3月13日選舉 44.9% 44.3% 10.7% 51.4% 48.6% 80 65 2 147
1993年3月11日民調 44% 45% 11% 49.5% 50.5%
1990年3月24日選舉 39.4% 43.5% 17.1% 49.9% 50.1% 78 69 1 148
1987年7月11日選舉 45.8% 46.1% 8.1% 50.8% 49.2% 86 62 0 148
1984年12月1日選舉 47.6% 45.0% 7.4% 51.8% 48.2% 82 66 0 148
1983年3月5日選舉 49.5% 43.6% 6.9% 53.2% 46.8% 75 50 0 125
1980年10月18日選舉 45.2% 46.3% 8.5% 49.6% 50.4% 51 74 0 125
1977年12月10日選舉 39.7% 48.1% 12.2% 45.4% 54.6% 38 86 0 124
1975年12月13日選舉 42.8% 53.1% 4.1% 44.3% 55.7% 36 91 0 127
1974年5月18日選舉 49.3% 44.9% 5.8% 51.7% 48.3% 66 61 0 127
1972年12月2日選舉 49.6% 41.5% 8.9% 52.7% 47.3% 67 58 0 125
1969年11月25日選舉 47.0% 43.3% 9.7% 50.2% 49.8% 59 66 0 125
1966年11月26日選舉 40.0% 50.0% 10.0% 43.1% 56.9% 41 82 1 124
1963年11月30日選舉 45.5% 46.0% 8.5% 47.4% 52.6% 50 72 0 122
1961年12月9日選舉 47.9% 42.1% 10.0% 50.5% 49.5% 60 62 0 122
1958年11月22日選舉 42.8% 46.6% 10.6% 45.9% 54.1% 45 77 0 122
1955年12月10日選舉 44.6% 47.6% 7.8% 45.8% 54.2% 47 75 0 122
1954年4月29日選舉 50.0% 46.8% 3.2% 50.7% 49.3% 57 64 0 121
1951年4月28日選舉 47.6% 50.3% 2.1% 49.3% 50.7% 52 69 0 121
1949年12月10日選舉 46.0% 50.3% 3.7% 49.0% 51.0% 47 74 0 121
1946年9月28日選舉 49.7% 39.3% 11.0% 54.1% 45.9% 43 26 5 74
1943年8月21日選舉 49.9% 23.0% 27.1% 58.2% 41.8% 49 19 6 74
1940年9月21日選舉 40.2% 43.9% 15.9% 50.3% 49.7% 32 36 6 74
1937年10月23日選舉 43.2% 49.3% 7.5% 49.4% 50.6% 29 44 2 74
Polling conducted by Newspoll and published in The Australian. Three-point margin of error.

以下列出自1937年以來的第一選擇得票率、兩黨擇一得票率以及席位結果: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two independents are Andrew Wilkie and Cathy McGowan
  2. ^ 存档副本. [2015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0月2日). 
  3. ^ Madigan, Michael (27 February 2009).
  4. ^ Armed guards now stationed to protect Australian MPs and senators in both chambers of Federal Parliament: SMH 9 February 2015. [2015-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2). 
  5. ^ "The Structure Of The 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ver Its Fir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an Harris
  6. ^ Standing and Sessional Order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9-03.,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7. ^ Main Committee Fact Shee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31., Parliamentary Education Office
  8. ^ The Second Chamber: Enhancing the Main Committe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9. ^ Renaming the Main Committe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 ^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Vote and Proceedings], 8 February 2012, Item 8.
  11. ^ "Select Committee on Modernisation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First Re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House of Commons Standard Note—Modernization: Westminster Hall, SN/PC/393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