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立窩尼亞語:Lețmō Vabāmō),通稱拉脫維亞(拉脫維亞語:Latvija,立窩尼亞語:Lețmō),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欧洲东北部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1,934,379(2018年),國土面積64,589 km2(24,938 sq mi),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自2021年7月起拉脫維亞全國分為43個行政區域,包括7个国家级城市和36个市镇。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僅存的兩個波羅的語族語言之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另一個是立陶宛語),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俄語在該國也有廣泛使用。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法定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的法定货币。 (阅读全文……) 特色條目1940年7月23日,美國署理國務卿薩姆納·威爾斯發表《威爾斯宣言》,譴責蘇聯侵略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一個月前,蘇聯領袖約瑟夫·史太林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令軍事侵略,最終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宣言明確指出,美國不會接受蘇聯進佔這三國民主國家,並拒絕承認蘇聯對三國領土控制的合法性。《威爾斯宣言》把史汀生主義和国际法中的「不法行为不产生权利」原则應用到了波羅的海局勢,亦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對於別國擴張領土的態度一致,表達了羅斯福當局的觀點。雖然波羅的海三國並非美國的戰略重地,但美國國務院在當地設有幾個公使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美國奉行孤立政策,英國推斷將會與蘇聯結盟,使兩國沒有公開阻止波羅的海局勢惡化。威爾斯受羅斯福授權,發表強硬聲明,表示美國會逐漸干涉。萊·W·亨德森與其他熟悉當地的國務院官員時常向當局彙報情勢進展,而亨德森、威爾斯和羅斯福共同草擬出一份宣言。 (阅读全文……)特色圖片相關主題Latvia DatesGeneral imagesThe following are images from various Latvia-related articles on Wikipedia.
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