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舞鶴 (作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舞鶴
羅馬拼音Wu Heh
出生陳國城
(1951-10-13) 1951年10月13日73歲)
臺灣嘉義縣
筆名陳渝、陳瘦渝、陳鏡花、舞鶴
職業小說家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肄業
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肄業
體裁小說
代表作《拾骨》
餘生
獎項吳濁流文學獎
賴和文學獎
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台灣筆會年度好書獎
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傑出成就獎

舞鶴(1951年10月13日),本名陳國城台灣作家嘉義人,創作前期曾使用陳渝、陳瘦渝、陳鏡花作為筆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肄業。

舞鶴為二十世紀末華文傷痕書寫的代表之一,其文字在抑鬱與憤怒之中夾帶著些許苦中作樂與哀傷的調性。舞鶴的創作融合鄉土與現代,呈現出異質的本土現代主義風格;並同時具有散文小說的體裁特色。著有《思索阿邦.卡露斯》、《餘生》、《悲傷》、《舞鶴淡水》等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獎項。[1][2]:7-36

生平與創作經歷

[编辑]

舞鶴1951年於嘉義出生、成長,家中排行老三。因祖籍臺南,再加上大學於臺南求學的緣故,他對外多以臺南人自居。[3]曾考進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大三時轉入中國文學系,1975年畢業;亦曾先後考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東華大學創作研究所,皆未取得碩士學位。[1][4]

舞鶴自年輕時便立志寫作,一直都是專職作家,自言「每一篇小說好像是一段時間的小小紀念碑」。創作前期曾以「陳渝」、「陳瘦渝」、「陳鏡花」作為筆名,1974年以小說〈牡丹秋〉問世,一舉獲得成大鳳凰樹文學獎;1975年的小說〈微細的一線香〉同時入選《六十七年度小說選》及《一九七八年台灣小說選》。1981年退伍後移居臺北淡水長達十年,期間仍持續寫作,卻未曾發表。1991年起以舞鶴為名復出文壇,陸續發表多篇作品,其中〈逃兵二哥〉刊於《文學台灣》,並奪得隔年吳濁流文學獎的小說獎正獎。代表作品有《思索阿邦.卡露斯》、《餘生》、《悲傷》、《舞鶴淡水》、《亂迷》等,其中《餘生》於2011年6月被翻譯為法文版。[1][4][5]

寫作風格

[编辑]

舞鶴的作品融合了鄉土文學的題材,以及現代主義式的風格,如〈牡丹秋〉與〈微細的一線香〉;復出後又利用他於1970年代慣用的「鄉土-現代」技法,來寫1990年代的熱門議題,呈現出異質且孤絕「本土現代主義」美學,《十七歲之海》便是其進一步的試驗之作。[6]:257-266

舞鶴常以那些刻意被壓抑與遺忘的歷史記憶為題材,如〈拾骨〉中描寫的拾骨儀式;也往往關注所謂的邊緣與畸零人,並以第一人稱書寫,如《餘生》中的角色不乏精神疾病症狀;而他的傷痕文學則充斥自省、自嘲的黑色幽默。學者王德威曾道:「舞鶴的作品以扭曲晦澀的筆觸,紀錄狂言囈語,充滿實驗精神」;並稱他為「二十世紀末華文傷痕書寫的重要代表」。[1][6]:7-36

著作

[编辑]
  • 《拾骨》(臺北:春暉,1995)
  • 《詩小說》(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 《十七歲之海》(臺北:元尊文化,1997;再版,臺北:麥田,2002)
  • 《思索阿邦.卡露斯》(臺北:元尊文化,1997;再版,臺北:麥田,2002)
  • 餘生》(臺北:麥田,2000;增訂版,臺北:麥田,2011)
  • 《鬼兒與阿妖》(臺北:麥田,2000)
  • 《悲傷》(臺北:麥田,2001;全新珍藏版,臺北:麥田,2019)
  • 《舞鶴淡水》(臺北:麥田,2002)
  • 《亂迷》第一卷(臺北:麥田,2007)
  • Les Survivants (Actes Sud, 2011)

獎項

[编辑]
  • 1974年,成功大學鳳凰樹文學獎:〈牡丹秋〉(《成大青年》第二十八期)
  • 1992年,第二十三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正獎:〈逃兵二哥〉
  • 1995年,第四屆賴和文學獎:《拾骨》、《詩小說》
  • 1997年,第二十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思索阿邦.卡露斯》
  • 2000年,台北文學獎創作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餘生》[4]:245-247
  • 2004年,國立成功大學九十三年度校友傑出成就獎[7]

評價

[编辑]

作家葉石濤於〈孤絕的作家,孤高的文學〉中道:「舞鶴可以說是天生的『台灣作家』。他熟悉台灣歷史的變遷,台灣庶民生活中的禮俗、文化、政治、社會等背景,正確地掌握了台灣歷代民眾的生活動脈。這種廣博又雜多的知識是做為一個台灣作家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並將舞鶴譽為台灣文學史中的「天才型作家」。[2]:1-3

學者王德威認為舞鶴是「臺灣九零年代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每個作品都能成功,但他面對台灣及自身的誠實與謙卑,以及在處理題材、形式上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令人動容,並評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作家楊照則認為讀者能在舞鶴的作品裡同時看到「孤絕文學」的最好與最壞。[4]:8[6]:265

外部連結

[编辑]
  1. ^ 1.0 1.1 1.2 1.3 林佳君. 舞鶴.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2. ^ 2.0 2.1 舞鶴. 《拾骨》. 臺北: 春暉. 1995. ISBN 9579347069. 
  3. ^ 曾月卿. 《舞鶴的小說美學》. 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10–11. 
  4. ^ 4.0 4.1 4.2 4.3 舞鶴. 《悲傷》. 臺北: 麥田. 2001. ISBN 9574694933. 
  5.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外譯房.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2). 
  6. ^ 6.0 6.1 6.2 舞鶴. 《餘生》. 臺北: 麥田. 2000. ISBN 9577089259. 
  7. ^ 九十三年度校友傑出成就獎得獎名單出爐. 國立成功大學校友聯絡中心. 20110419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