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伊万·屠格涅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屠格涅夫
伊万·屠格涅夫
Иван Тургенев
屠格涅夫像,彼罗夫1872年作
出生(1818-11-09)1818年11月9日
 俄罗斯帝国奥廖尔
逝世1883年9月3日(1883歲—09—03)(64歲)
法國塞纳-瓦兹省布日瓦勒
職業作家
文學運動现实主义
代表作猎人笔记》• 《父与子》•《村居一月》

簽名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 [ɪˈvan sʲɪrˈɡʲeɪvʲɪtɕ tʊrˈɡʲenʲɪf];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儒略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早年求学

[编辑]

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屠格涅夫的妈妈脾气很不好,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创作

[编辑]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照片,由法國攝影師Nadar拍攝

屠格涅夫对自己母亲的专横和虐待农奴的行为很不满,常常与农民和农奴交谈。他庄园的一个农奴常给屠格涅夫读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屠格涅夫非常喜欢,写了一些诗歌和特写,被别林斯基读到。别林斯基非常赞赏其中表现出的天赋。在别林斯基关怀下,185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自己的特写集《猎人笔记》。这是几年来他观察平民生活,和各界人士交谈等生活经验的提取。作者借一个猎人的视角,站在温和的民主主义立场,对俄罗斯农民的遭遇进行了真实而富有诗意的描写,同时给予了深厚的同情。这部作品被社会各阶层广泛阅读,当时正在考虑农奴制度改革的沙皇也对其非常赞赏。

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革命者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

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1860年代后期,他长年居住在国外。他结识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如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左拉莫泊桑等人关系密切。他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60年代,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烟》(1867)。

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国。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如《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和《春潮》等。1877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祖国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写了83篇散文诗表达了他暮年的情怀。《散文诗》是他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它既是他人格的写照,又是他艺术的结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他全部创作的大纲。

1883年9月3日他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圣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主要作品

[编辑]

長篇小說

[编辑]

中短篇小說

[编辑]
  • 猎人笔记》(1852)-耿济之译,原译名《猎人日记》1921年-1924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6年耿济之重新校订,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 初恋》(1860)
  • 《春潮》(1872)
  • 《普寧和巴布林》(1874)

劇本

[编辑]
  • 《貴族長的早餐》(1846)
  • 《繩在細處斷》(俄语:Где тонко, там и рвется) (1847)
  • 《單身漢》(1849)
  • 《村居一月》(1850)

作品翻拍之電影

[编辑]
  • 《春潮》〔1989〕

风格与评价

[编辑]

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抒情;他的小說結构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刻画生動尤其是女性藝術形象,描寫的大自然充滿詩情畫意。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