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荷盧聯盟:修订间差异
根据英文词条与词条参考资料更新词条信息 |
修饰语句 调整格式、排版 |
||
第1行: | 第1行: | ||
{{Requested move|比荷卢联盟|time=2018-02-02T05:11:34+00:00}} |
|||
{{Infobox Geopolitical organization |
{{Infobox Geopolitical organization |
||
|name = 比荷卢联盟<br>{{lang|en|Benelux}} |
|name = 比荷卢联盟<br>{{lang|en|Benelux}} |
||
第31行: | 第32行: | ||
|official_website = {{url|http://www.benelux.int/fr}}(法语) |
|official_website = {{url|http://www.benelux.int/fr}}(法语) |
||
}} |
}} |
||
'''比荷卢 |
'''比荷卢联盟'''(前称'''比荷盧经济聯盟''',也經常稱呼為'''荷比盧''')是由3個相鄰的[[君主立憲]][[西歐]]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組成的聯盟,為[[低地國]]。原名'''Benelux'''是一[[混成詞]],由三國的名稱首2至3個字母所組成。覆蓋面積74,102平方公里,人口約2860萬人。 |
||
== |
==历史沿革== |
||
=== 關稅同盟 === |
|||
1944年,[[二戰]]將近尾聲,三國[[流亡政府]]於[[倫敦]]簽署「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協議」,並於二戰後的1947年正式生效。1960年,比荷盧經濟聯盟取代了關稅同盟。其實,早在1921年,比盧兩國已組成[[比利时历史|比盧經濟聯盟]](現時仍存在),是為三國經濟聯盟的前身。 |
1944年,[[二戰]]將近尾聲,三國[[流亡政府]]於[[倫敦]]簽署「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協議」,並於二戰後的1947年正式生效。1960年,比荷盧經濟聯盟取代了關稅同盟。其實,早在1921年,比盧兩國已組成[[比利时历史|比盧經濟聯盟]](現時仍存在),是為三國經濟聯盟的前身。 |
||
第41行: | 第44行: | ||
[[File:Benelux schematic map.svg|200px|thumb|上自下:{{flag|荷兰}}、{{flag|比利时}}、{{flag|卢森堡}}]] |
[[File:Benelux schematic map.svg|200px|thumb|上自下:{{flag|荷兰}}、{{flag|比利时}}、{{flag|卢森堡}}]] |
||
== 經濟聯盟 == |
=== 經濟聯盟 === |
||
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的條約(''{{lang|nl|Benelux Economische Unie}}/{{lang|fr|Union Économique Benelux}}'')於1958年簽署,並於1960年生效,旨在促進人員、資金、服務及貨品在三國間自由流動。聯盟的秘書處位於[[布魯塞爾]],部長議會負責統一三國的法律,但相關法律只適用於聯盟的層面,不適用於本國國內,三國亦簽署了大量條約,牽涉到各項事務。 |
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的條約(''{{lang|nl|Benelux Economische Unie}}/{{lang|fr|Union Économique Benelux}}'')於1958年簽署,並於1960年生效,旨在促進人員、資金、服務及貨品在三國間自由流動。聯盟的秘書處位於[[布魯塞爾]],部長議會負責統一三國的法律,但相關法律只適用於聯盟的層面,不適用於本國國內,三國亦簽署了大量條約,牽涉到各項事務。 |
||
第47行: | 第50行: | ||
成立聯盟的條約在2010年期滿,新的法律框架預料會取代舊的條約,以反映自1950年代以來,三國國內及歐洲地區的轉變。[[荷蘭語]]和[[法語]]是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及其組織的官方語言,在2720萬的人口中,有83%(2250萬人)說荷蘭語,17%(470萬人)說法語,雖然[[德語]]不是官方語言,但比利時和盧森堡本身均視德語為其官方語言之一,其中比利時的[[德語文化區]]位於比利時東部,首府為[[奧伊彭]]。 |
成立聯盟的條約在2010年期滿,新的法律框架預料會取代舊的條約,以反映自1950年代以來,三國國內及歐洲地區的轉變。[[荷蘭語]]和[[法語]]是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及其組織的官方語言,在2720萬的人口中,有83%(2250萬人)說荷蘭語,17%(470萬人)說法語,雖然[[德語]]不是官方語言,但比利時和盧森堡本身均視德語為其官方語言之一,其中比利時的[[德語文化區]]位於比利時東部,首府為[[奧伊彭]]。 |
||
=== 更新后的联盟 === |
|||
2008年6月17日,新的法律框架被签署以取代原先联盟的条约。新的条约,即《修订成立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条约》(''the Treaty revising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Benelux Economic Union''),不设置效用期限,并且将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Benelux Economic Union'')改为比荷盧聯盟(''Benelux Union'')以反映这一联盟更广泛的合作领域。<ref>{{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01023203/http://www.benelux.be/en/act/act_nieuwVerdrag.asp|title=Benelux - News|accessdate=2018-01-23|date=2009-10-01}}</ref> |
2008年6月17日,新的法律框架被签署以取代原先联盟的条约。新的条约,即《修订成立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条约》(''the Treaty revising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Benelux Economic Union''),不设置效用期限,并且将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Benelux Economic Union'')改为比荷盧聯盟(''Benelux Union'')以反映这一联盟更广泛的合作领域。<ref>{{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01023203/http://www.benelux.be/en/act/act_nieuwVerdrag.asp|title=Benelux - News|accessdate=2018-01-23|date=2009-10-01}}</ref> |
||
第55行: | 第60行: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 [http://www.benelux.int/ 比荷盧 |
* [http://www.benelux.int/ 比荷盧聯盟] - 官方網頁 |
||
* [http://www.benelux-parl.org 比荷盧議會] - 官方網頁 |
* [http://www.benelux-parl.org 比荷盧議會] - 官方網頁 |
||
* [http://www.courbeneluxhof.be/ 比荷盧法院] - 官方網頁 |
* [http://www.courbeneluxhof.be/ 比荷盧法院] - 官方網頁 |
2018年2月2日 (五) 05:12的版本
比荷卢联盟 Benelux | |
---|---|
行政中心 | 布鲁塞尔 |
官方语言 | 荷兰语、英语、西弗里斯语、德语、 卢森堡语、法语、帕皮阿门托语 |
成员 | |
成立 | |
• 关税同盟协定 | 1944年9月5日[1] |
• 协定生效 | 1948年1月1日[1] |
• 续约签署 | 2008年6月17日 |
• 续约生效 | 2010年1月1日 |
面积 | |
• 总计 | 76,657平方公里 |
人口 | |
• 估计 | 2860万 |
• 密度 | 380/平方公里 |
GDP(PPP) | 估计 |
• 总计 | $1.379万亿[2] |
• 人均 | $48,359 |
货币 | 欧元(EUR) |
网站 www |
比荷卢联盟(前称比荷盧经济聯盟,也經常稱呼為荷比盧)是由3個相鄰的君主立憲西歐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組成的聯盟,為低地國。原名Benelux是一混成詞,由三國的名稱首2至3個字母所組成。覆蓋面積74,102平方公里,人口約2860萬人。
历史沿革
關稅同盟
1944年,二戰將近尾聲,三國流亡政府於倫敦簽署「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協議」,並於二戰後的1947年正式生效。1960年,比荷盧經濟聯盟取代了關稅同盟。其實,早在1921年,比盧兩國已組成比盧經濟聯盟(現時仍存在),是為三國經濟聯盟的前身。
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之組成,促進了歐洲聯盟的成立。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1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及1957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比荷盧三國均為成員,其餘成員為西德、法國和意大利。根據羅馬條約第306條:「若條約未能達致比盧或比荷盧地區聯盟存在和完成的目標,則此等目標不應受條約所妨礙。」此條文在歐盟憲法中原封不動(參見第IV-441條)。
1955年,比荷盧議會(原稱「跨國會諮詢議會」)成立。此跨國會的議事組織的成員中,21名來自荷蘭國會、21名來自比利時國家和地方議會、7名來自盧森堡國會。
經濟聯盟
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的條約(Benelux Economische Unie/Union Économique Benelux)於1958年簽署,並於1960年生效,旨在促進人員、資金、服務及貨品在三國間自由流動。聯盟的秘書處位於布魯塞爾,部長議會負責統一三國的法律,但相關法律只適用於聯盟的層面,不適用於本國國內,三國亦簽署了大量條約,牽涉到各項事務。
1965年,成立比荷盧法院的條約簽署,並於1975年生效,法院的法官來自三國的最高法院,確保統一執行聯盟的法律條文,此法院位於布魯塞爾。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合作較為活躍,三國成立了比荷盧商標辦事處和比荷盧設計辦事處,均位於海牙。2005年,三國簽署了成立比荷盧知識產權組織,並於2006年9月1日取代了上述兩個辦事處。
成立聯盟的條約在2010年期滿,新的法律框架預料會取代舊的條約,以反映自1950年代以來,三國國內及歐洲地區的轉變。荷蘭語和法語是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及其組織的官方語言,在2720萬的人口中,有83%(2250萬人)說荷蘭語,17%(470萬人)說法語,雖然德語不是官方語言,但比利時和盧森堡本身均視德語為其官方語言之一,其中比利時的德語文化區位於比利時東部,首府為奧伊彭。
更新后的联盟
2008年6月17日,新的法律框架被签署以取代原先联盟的条约。新的条约,即《修订成立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条约》(the Treaty revising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Benelux Economic Union),不设置效用期限,并且将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Benelux Economic Union)改为比荷盧聯盟(Benelux Union)以反映这一联盟更广泛的合作领域。[3]
参考文献
- ^ 1.0 1.1 Peaslee, Amos Jenkins; Xydis, Dorothy Peaslee.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BRILL. 1974: 165 [4 September 2011]. ISBN 978-90-247-1601-2.
- ^ [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tistics
- ^ Benelux - News. 2009-10-01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