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昇

(重定向自卢象升

盧象昇(1600年—1639年),建斗九臺直隸宜興縣張渚茗嶺(今屬江蘇省宜興市)人,祖籍江南東道鄞縣(今浙江寧波[2]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天啟進士,練“天雄军”,圍剿農民軍有方,官至宣大總督,在對戰爭中戰歿。南明忠烈,清乾隆时谥忠肃

盧象昇
《明大司馬盧公年譜》之盧忠肅公真像
《明大司馬盧公年譜》之盧忠肅公真像
大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兵部左侍郎
籍貫直隸宜興縣張渚茗嶺(今江蘇[1]
族裔漢族
字號字建斗,號九臺
諡號忠烈(弘光朝追諡)
忠肅(清乾隆朝追諡)
出生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直隸宜興張渚茗嶺(今江蘇
逝世崇禎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 
直隸鉅鹿縣(今河北
親屬(弟)盧象晉、盧象觀
出身
  • 天啓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出身

生平

编辑

象昇幼時潛心讀書,好騎射,雖是文人,皮膚白晳,身材削瘦,但力氣很大,天賦異稟[3]。年輕時便與東林黨人相善[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十七岁進入國子監“补博士弟子员”,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應天府鄉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捷進士[5],授戶部主事。象昇能與部下共甘苦,善於馭下,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史載其“居官勤勞倍下吏,夜刻燭,雞鳴盥櫛,得一機要,披衣起,立行之。”

崇禎改元,任直隸大名府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滿州皇太极绕过关锦防线,沿喜峰口入袭京畿,卢象昇募了一萬士兵勤皇,還沒打仗,滿人就退兵了。崇祯三年,提任参政,负责练兵,于大名府一帶(古名天雄)以親友、同鄉的关系网招募軍隊,號稱“天雄军”。崇禎四年(1631年)因治績優良升任按察使

崇禎六年(1633年)象昇率所练“天雄军”,镇压由山西河北之民变。后任五省总督,管江北、河南、湖广、四川、山东剿匪事[6],与将领祖宽、左良玉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部。象昇军到汝阳时,军中断粮三日,象昇以身随之断粮,军无怨言,无人逃亡。汝阳之战,盧象昇自城西攻,高迎祥几十万大军崩溃。高迎祥聚合部众二十万之众,继续逃亡,在确山再败于卢象昇。自崇祯八年五月至十一月,象昇以率绝对劣势兵力,先后十余战皆胜,斩杀民军三万余人,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崇祯九年正月,高迎祥会合张献忠,三十万之众攻击南京,不利,退攻滁州。卢象昇率军赶到,以两万之众再次击败高迎祥,并以各将领围堵,高迎祥人马散尽,退入湖广郧阳。卢象昇手下祖宽所部以不熟山势為由,拒绝入山作战,象昇无计可施。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建国,國號為「大清」,六月,阿济格率清軍攻入喜峰口,纵意抢掠而去。象昇调任宣大总督,率師進駐京畿,嚴明軍紀,操練兵馬,清軍不敢進犯。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侵,北京戒嚴,崇禎帝和戰不定,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主張議和;但盧象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楊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切断象昇粮饷,屡屡调走象昇部生力军,致使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象昇部只剩区区五千老弱残卒。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盧象昇移兵鉅鹿(今屬河北)賈莊,已斷糧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

宦官高起潛統兵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象昇派遣楊廷麟去求援,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誓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軍。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砲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身后

编辑

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背負二十四矢以死。”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象昇遗体停尸八十多日后方为家人收殓,“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殓,神色如生”。

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帝時追諡“忠烈”,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肃黄道让作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

家族

编辑

祖父萬曆十三年舉人、南康縣知縣盧立志,父親盧國霦[7]

著作

编辑

著作有《卢忠肃集》《盧象昇疏牘》。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文章鄕贤卢象升家书 - 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2. ^ 家谱分类 江苏宜兴卢氏宗谱: 十四卷:敦本堂_家谱网 - 族谱.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3. ^ 《明史·盧象昇列傳》
  4. ^ 《東林列傳·盧象昇列傳》「喜立名節,弱冠卽與東林諸君子徃來...」
  5. ^ 《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元年,误。
  6. ^ 《卢象昇疏牍》记载:“流寇已至数万矣。西山一带,布满山谷,沙河、临洺、邯郸亦时时被其焚略。初八日,亲率马步兵一千六百人,至黄寺安抚,先遇马贼数十,俄而数百,俄而数千。倏忽之间,老营俱至。将士恐惧之甚,咸思散逃。立斩一人,狥于辕门。身自督战,斩贼首十四级,射打死伤贼百余人,我兵亦伤十三人,此可谓全胜,已经具题矣。”
  7. ^ 光緒《重刊宜興縣舊志·卷七》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出自《明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官衔
前任:
王振熙
直隸大名府知府
崇禎元年(1628年)上任
繼任:
崔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