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雅樂
雅乐是华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東亞各地雅樂的共同祖先。雅乐是汉文化禮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艺之一,[1]以西周以来的祭祀音乐为主,是周礼吉礼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2]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禮樂文明的内外支柱,分别载于礼经和乐经。雅乐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和颂。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正因为借《诗经》之便,而恢复了古代「韶乐」、「武乐」、「雅乐」与「颂乐」,才使「礼乐」教化成为现实,其「王道」才得以完备,「六艺」才趋于齐备。[3]《咸池》(黄帝乐)、《六莖》(颛顼乐)、《五英》(帝喾乐)、《大章》(尧乐)、 《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等,皆被儒者奉为雅乐的典范。[4]历代华夏王朝设太常,司礼乐教化,内有雅乐部,从事祭祀演奏。儒家经学和二十四史《礼乐志》是研究雅乐的基础。
中国音乐 | |
---|---|
概述 | |
流派 | |
特殊形式 | |
宗教音乐 | |
传统音乐 |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12月3日) |
歷史
编辑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始自远古的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构成了祭祀天地山川、先妣、先祖的完整的祭祀系统。"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樂"就是"正樂" ,這是對於地方之樂而説的。[5][6]《诗经》二雅所收之詩, 多爲西周王畿以内的詩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此外还仿照这些雅乐,制作了一系列的雅颂诗乐,就是《诗经》的大雅和三頌。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 郊杜: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 尝禘: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 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
- 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
- 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
- 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礼乐教化中乐舞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颂》、《雅》、二《南》原为雅乐,可以弦歌;但在春秋之时,礼坏乐崩,不能尽合,孔子正之。故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儒家把"乐"作为君子必修的六艺之一,推崇"雅乐"。孔子对音乐就极有研究,他精通乐理韵律,善于咏唱弹奏。[7]《诗经》中的风、雅、颂, 很多是周代雅乐曲目,秦、汉以后的雅乐,除袭用周代雅乐(如《韶》、《武》)之外,或另有创作,或自民间俗乐加以改造。汉代以来,太常寺太樂署執掌雅樂,樂府執掌俗樂。三国时杜费仍能演奏诗经雅乐,曹操令他创制雅乐。[8]
南宋淳熙年間,禮部太常寺編纂《中興禮書》,其中存有律呂譜記載的雅樂,為保存至今最早且完整者。[9][10]至明代,雅樂由隸屬禮部的教坊司負責,後來負責俗樂的鐘鼓司取代了教坊司的職能,內廷俗樂成為宮廷用樂的主導和主流,這時雅樂用的音樂已被俗樂取代。
乐器編制
编辑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編鐘和编磬。两者皆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高低乐音。 雅乐悉在宫调。徵、羽、角,自为俗音。[11]
一般雅樂編制包括如下樂器:
- 鐘(金)ㄓㄨㄥˉ:編鐘,分為鎛鐘、鈕鐘、甬鐘。
- 磬(石)ㄑㄧㄥˋ:編磬。
- 琴(絲)ㄑㄧㄣˊ:七絃琴,傳統上以蠶絲製絃。
- 瑟(絲)ㄙㄜˋ:琴的伴奏樂器,絃數不等。
- 簫(竹)ㄒㄧㄠˉ:直吹的竹管樂器。
- 篪(竹)ㄔˊ:橫吹的竹管樂器。
- 籥(竹)ㄩㄝˋ:即排簫。
- 笙(匏)ㄕㄥˉ:簧樂器,能吹奏自身的和聲,因此又稱作「和」;大型的笙也稱作「竽」。
- 鼓(革)ㄍㄨˇ:即中式大鼓。
- 搏(革)ㄅㄛˊ:又稱「搏拊」,雙面小鼓
- 埙(土)ㄙㄨㄣˉ:形如柚子般的圆形陶瓷乐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发音。
- 柷(木)ㄔㄨˋ:形方如斗,上廣下狹,以槌击之可发声;聲音類似今日的木魚。
- 敔(木)ㄩˇ:虎型木雕乐器,背上凹凸处,刷过就会发出乐音;類似西洋的刮葫。
周朝的乐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大約葬於戰國初期),出土的古乐器有一百二十四件之多,其中五十六件为一套的编钟制作尤为精美。
乐谱
编辑《礼记·投壶》中的鼓谱是现存最早的乐谱。南宋淳熙年間成書的《中興禮書》則記載了以律呂譜記錄的雅樂樂譜。[9]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收录了南宋所传《风雅十二诗谱》的雅乐乐谱,用律吕字谱记写,是传世最早的诗经乐谱。[12]《乐星图谱》用俗字谱符号说明八十四调音阶,并对照排列雅乐燕乐调名。宋末熊朋来撰《瑟谱》载有瑟的历史,演奏技法,《诗旧谱》,《诗新谱》,《孔子庙释奠乐章谱》以及制作瑟的《瑟谱后录》。明代《乐律全书》也收录了很多雅乐乐谱。刘民悦辑《文庙礼乐全书》,明末避乱日本的魏双候四世孙魏鹄《魏氏乐谱》。清代有《律音汇考》。
风雅十二诗谱
编辑《风雅十二诗谱》中包括了12首诗经国风和小雅的乐谱。这12首诗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蘋》。用律吕字谱记写,每字一音。
影響
编辑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黃炳寅,1982,《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旣謂雅歌自有雅樂,這些音樂在早年乃是六藝基本課之一,士大夫書香子弟齠齡學樂誦詩,習以爲常,所以研究廟樂郊祀,民歌整理過程時,每見歷代帝王什九深諳這些學問。孔子興禮樂在樂器方面極爲講究,鐘鼓絲弦金石與跑竹管革之區别甚至用尊卑觀念加以認定。”
- ^ 《汉书》
- ^ 李强,2006,《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
- ^ 郑樵《六经奥论》卷三《风雅颂辨》:“《风》者出于土风,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
- ^ 朱熹《诗集传》卷一《国风序》:“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 ^ 《史记,孔子世家赞》"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 《晋书》:杜费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處》,三曰《伐植》,四曰《文王》,皆古声辞。
- ^ 9.0 9.1 田耀農、楊波、吳曉陽. 〈南宋《中興禮書》的雅樂樂譜與譯譜〉. 《美育學刊》. 2013, (06): 13-20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 ^ 徐利華. 宋代雅樂樂歌研究 (博士论文). 南開大學. 2012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 ^ 《隋书·音乐志》“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宫调。已外徵、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
- ^ 宋末《事林广记》后集卷十二“音乐类”“音谱类”以及续集卷四“文艺类”也载有部分散佚乐谱资料。
延伸閱讀
编辑- 《明代朱載堉〈六代小舞譜〉音樂舞蹈復原》,楊春薇主編,時代新媒體出版社,2021,ISBN 978-7-88868-851-3(參與團隊: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