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
張伯苓(1876年4月5號—1951年2月23號),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家、體育活動家、政治人物。張伯苓早年畢業嚮北洋水師學堂航海科,曾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高等教育,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1]。張伯苓係以南開大學、南開中學等為代表嘅南開系列學校嘅創始人及校長,亦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創始人和常務委員之一,佢還曾擔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以及考試院行憲後首任院長。
張伯苓 | |
---|---|
出生日 | 1874年4月 |
出生地 | 天津 |
死亡日 | 1951年2月23號 (74歲) |
死亡地 | 天津 |
死因 | cerebral hemorrhage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識嘅語言 | 中文 |
母校 | 聖約翰大學、天津水師學堂、Teachers College |
職業 | 先生、政治人 |
僱主 | 南開大學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兄弟姊妹 | P. C. Chang |
[改維基數據] | |
張伯苓嚮1895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曾喺北洋水師實習並親歷甲午海戰同北洋水師嘅覆沒,退役返到天津後轉而興辦教育,適逢天津紳士嚴修倡導興辦新學,聘張伯苓主持嚴氏家塾,此後張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南開系列學校,接辦自貢曙光中學,從南開派員支援東北大學並義務擔任東北大學校董會委員,參與創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擔任常務委員。因創辦新式教育,張伯苓被尊稱為「中國現代教育嘅一位創造者」,作為中國奧林匹克運動嘅先驅,因其領導嘅南開中學喺1908年提出奧運三問而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晚年,張伯苓曾介入政治領域,擔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考試院院長,同時與蔣中正、周恩來等人交好,喺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一度喺海峽兩岸評價兩極化。直至1980年代,海峽兩岸對張伯苓嘅評價趨於一致:張伯苓唔僅係南開嘅旗幟,亦係中國近代教育領域一個頗為獨特嘅成功者。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1876年,時值清光緒二年,張伯苓出生於天津。1882年,張伯苓6歲時入私塾開始讀書。1891年,張伯苓考入北洋水師學堂航海科學習駕駛。報考北洋水師學堂嘅原因有三,其一,該校為公費,可減輕家庭負擔;其二,海軍為當時新創兵種,天津為港口城市,故海軍喺當時被認為前程遠大;其三,張伯苓有從軍報國嘅誌向[2]。
喺學習期間,1894年,張伯苓以最優等第一名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與18位完成學業嘅同學被派往北洋水師實習,隨艦隊參加咗甲午戰爭並目睹咗北洋水師嘅全軍覆沒。此後,由於無軍艦進行實習,張伯苓只好返到天津嘅家中等候派遣。1895年9月,張伯苓自北洋水師學堂航海科第五屆畢業。同年冬,張伯苓娶天津宜興埠安氏,但婚後五日,安氏因結核病去世。1896年春,奉父母之命,張伯苓續娶王淑貞,婚後冇耐即被派赴通濟號練習艦服務。1898年,繼日本之後,英國強租威海衛,清廷派大員乘通濟艦赴山東辦理接收及轉讓手續,張伯苓隨該艦前往。該艦到達威海衛嘅第一日即降下日本國旗,升起大清嘅黃龍旗。第二天,又降下大清嘅黃龍旗,升起英國國旗。張伯苓目睹此次「國幟三易」嘅接收及轉讓儀式,感覺喪權辱國。自威海衛歸來後,張伯苓認為通過參加海軍報國無望,乃決定退役。
參考資料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政府職務 | ||
---|---|---|
首任 |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天津市代表 1948年-1949年 |
繼任: 李墨元 (遞補) |
前任: 戴季陶 (訓政時期末任) |
考試院院長 行憲後首任 1948年-1949年 |
繼任: 鈕永建 (代理) |
教育職務 | ||
首任 | 南開大學校長 1919年-1946年 |
改制國立 |
改制後首任 | 國立南開大學校長 1946年-1948年 |
繼任: 何廉 |
其他職務 | ||
首任 | 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會長 1922年-1924年 |
廢止 |
首任 |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 1924年-1935年 |
廢止 |
前任: 王正廷 (主席董事) |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1942年-1948年 |
繼任: 王正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