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a.eduAcademia.edu

Yearbook of Studies on Manchu History and Linguistics NO. 1.

2020, Kyoto, Japan

Yearbook of Studies on Manchu History and Linguistics NO.1

ISSN 2435-9572 承志 久保智之 莊聲 主編 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第一輯 京 都 2020 承志 久保智之 莊聲 主編 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第一輯 京 都 2020 主 編 承 志 追手門学院大学 久保智之 九州大学 荘 東北師範大学 聲 編集委員 孛兒只斤・烏雲畢力格 (中國人民大學) 曹 君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PSL-University) 児倉德和 (東京外国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馬 世嘉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馬 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Ochir Oyunjarg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歐 立德 (Harvard University) Veronika Zikmundová (Charles University) 趙 令志 (中央民族大學) 英文編輯 曹 君 謝 辭 本集刊由高志明 總經理 臺灣義美食品公司贊助出版 創刊緣起 (學問之道,必有長功夫,方有長進。然亦貴有實耳。晨讀書務期心口俱到。午寫字必 須滿漢皆工,如此日就月將,自能成實在本領。若平素毫無精進之心,終日掩耳盜鈴,則不 徒無益,反害之矣。(摘自 《翻譯小場考條》 ) 《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是一本面向全球,致力於歐亞大陸歷史語言研究的學術專 刊。我們歡迎獨立、自主、不拘一格的研究。推崇言之有物,研之有據的方式進行历史语言 研究,鼓勵充分利用各類語文的研究成果撰寫學術論文。 二十世紀以來,大量的滿、蒙、藏、漢文等多語種檔案史料漸次整理出版。這些史料為 我們重構歐亞大陸的歷史,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依據。解讀分析這些史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 治學之路,需要全球學者攜手共進。 2020 年,抗擊疫情驟然成為全球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各地災害此起彼伏,人類面對災 害措手不及,各種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疫情期間,我們不但無法跨越國界從事正常的田野調 查,甚至還要隔絕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相互往來,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未來。幸虧科技發展到 今天,我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共同思考人類的未來。 歷史是過去的未來,未來也會成為過去的歷史。 希望這本雜誌成為我們所有同道共同耕耘的園地。 主 編 2020 年 12 月 13 日 目 錄 論 説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以安置於琿春的厄魯特人為例 顧 松潔 (1)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杜 家驥 (17) 康熙朝來華教廷特使顧問被捕始末 ―以中国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滿文档案為中心 莊 聲 (49) 關於清朝後期蒙古地區的盜墓—以滿文檔案為中心 關 康 (74) 《鎮守杭州等處將軍滿文檔案冊》 陣亡官兵考 ―兼論庚申・辛酉戰役之杭州八旗 葉 勝 (94)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清代陵寢圖及里程冊考釋 曲 滿語書面語的 šukila- 在滿語現代方言中的同源詞 王 海波 (161) 探析錫伯語中的“雙層語言”現象 薩爾金・影 (176) 現代錫伯語口語變遷芻議 阿 對滿語古典語中使動句和被動句重叠使用的研究 錫伯族民歌 yecina (耶其納) 探析 強 (122) 蘇 (190) 劉 飛熊 (196) 李雲霞 文銘 (209) 滿文檔案譯註 《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 譯註 (一)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譯注 (225) 新刊介紹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2020), 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梁鎮海 (250) 1 CONTENTS Articles: The Origin of the Oirat of Hunchun in the Qing Dynasty GU Songjie (1) The Role of the“Xingzou”System in Qing Dynasty Manchu-Mongolian Ethnic Relations DU Jiaji (17) History of the Arrests of the Papal Legate and His Consultant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 On the Basis of Manchu Archives Held in the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Kicentai (49) Tomb Robbing in the Mongolian Reg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Based on Manchu Archives GUAN Kang (74) Research on Fallen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the Manchu Archives of the General-in-Chief of the Hangzhou Garrison: The Hangzhou Eight Banners in the Taiping War, 1860-1861 YE Sheng (94) A Research on the Mausoleum Map and Mileage Book of the Q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Qu Qiang (122) Cognates of the Written Manchu Word šukila-in the Modern Manchu Dialects WANG Haibo (161) A Study of Diglossia in Sibe Ying Sargin (176) A Discussion on Changes in Modern Oral Sibe Asu (190) On the Combination of Causative and 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Classical Manchu LIU Feixiong (196) An Analysis of the Sibe Folk Song Yecina LI Yunxia & WEN Ming (209) Document: Manchu Archives of the Sanxing Fudutong Yamen.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1)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25) Book Review: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2020), 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2 Jeff LEUNG (250) 《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第一輯 (2020)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以安置於琿春的厄魯特人為例― The Origin of the Oirat of Hunchun in the Qing Dynasty 顧 松潔 GU Songjie 摘要 十八世紀,在清與準噶爾對峙期間,有不少普通的準噶爾厄魯特人前來投誠,清廷予以 妥善安置。本文主要利用滿文檔案,揭示清朝對準噶爾降人安置地點的變化過程及原因。通 過詳述吉林琿春駐防轄區少數厄魯特投誠人的安置始末、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狀況,冀以窺探 清代民族遷移與融合。 關鍵詞:準噶爾降人;安置地點;社會生活;變遷融合;琿春 Abstract During the war between the Junghar and the Qing in the 18th century, many common Oirat surrendered of their own accord. They were accordingly resettl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makes use of Manchu archives to unravel the changes in their places of resettlement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A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including th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of the surrenders in the Hunchun garrison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provides insight into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Junghar surrender; resettlement places; social lif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Hunchun 绪 论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下,戰爭都是造成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清代康雍乾三朝與準 噶爾歷時近一個世紀的較量期間,就有不少普通部民因於形勢投歸清朝,其中既有舉族來歸 者,亦有零星來投者。清廷將舉族來歸者安置於察哈爾、熱河以及呼倫貝爾等地,零星來投的 人員則分散安插在內地數省。對於安置降人的問題,學界從不同角度給予了關注,並且普遍認 1 顧 松潔 為是優待。日本學者對安置厄魯特人時劃分的遊牧地和編入旗佐的問題討論較多1。國內學者那 順烏力吉、特克寒、王力等對遷居呼倫貝爾和承德等處厄魯特部眾的淵源與經過進行了考證和 探討2。在安置政策方面,柳嶽武依據 《清實錄》 中所記史實論述了康雍乾三代對準部投誠人的 安置程序、待遇、地點、投誠人規模、政策的變化及原因等問題,認為其安置政策體現了康雍 乾三朝統治者遵循傳統儒家“德化”的政治理念和“務實、功利”的治邊策略3。对此,笔者以 為官修史書常忽略歷史的諸多細節,若僅利用 《清實錄》 等文獻進行討論,有些論斷不免較為 草率,且難以探知普通準噶爾人的安置詳情及其發展變化。以上成果的研究對象都是攜帶部眾 成規模的準噶爾投誠人,那些身份低下、零散來歸者的境遇如何則不得而知。 近年來隨著清代檔案的陸續公布,普通人員的蹤跡得以顯露。張伯國挖掘檔案史料,討 論了康雍乾時期清廷安置準噶爾歸附人員對其取得平準戰爭勝利的積極貢獻,文中梳理了這 一時期包括普通部民在內的準噶爾人的歸附情況及安置待遇和地點4。林士鉉從一件安置在青 州的厄魯特逃人案例引出乾隆年間收納安置厄魯特降人的政策,認為清廷出於搜集情報、懷 柔遠人的原則將其安置於內地八旗體制內,並以乾隆十年 (1745) 安置於琿春的厄魯特人的 經歷為例說明清廷實施的安置政策得到了切實執行5。筆者認為清廷對厄魯特降人的安置地點 和待遇的細節以及安置於琿春的厄魯特人來歷還有可補充和進一步討論的余地。基於此,本 文依據檔案並結合其他文獻,梳理清廷對厄魯特降人安置地點的變化,詳細考述被安置在吉 林琿春駐防轄區的厄魯特投誠人的來歷及其社會生活和發展情況,並關注他們的身份變化,冀 以窺知清代的民族遷移與融合過程。另需說明的是,關於準噶爾投誠人員,在清代官書如 《實 錄》、《方略》 以及檔案中多以厄魯特 (ūlet 或oilet) 稱之,故本文統一用“厄魯特” 。 一、厄魯特投誠人安置地點的變化 在清準戰爭期間,不堪忍受動亂之苦、投向清朝懷抱的普通厄魯特人中有率族投誠者,有 攜帶妻兒兄弟投誠者,有拋棄家眷或未婚的單身投誠者。起初,清廷將他們統一安置在張家口 察哈爾蒙古旗佐下,而後隨著投誠人數增多,單身或攜眷零散來歸者被分散安插至內地多處。 康熙年間,準噶爾部噶爾丹勢力在烏蘭布統之戰中受到重創,其政權內部又出現裂痕, 清廷趁機開始招撫準噶爾部眾,其人遂紛紛來降。清廷規定“準噶爾投誠人等其隻身來者, 1 冈洋树 《ハルハ·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清朝の盟旗制支配の成立過程——牧地の問題を中心とし て》《史學雜誌》 Vol.97,No.2,1988,第 1-32 頁。小沼孝博 《清朝のジュンガル征服と二重の支配構 想》《史学研究》(240),2003,第 58-79 頁。承志 《ダイチングルンとその時代:帝国の形成と八旗社 会》,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9 年,第 466-469 頁。 2 那順烏力吉 《呼倫貝爾厄魯特之來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 年第 4 期。特克寒 《厄魯特蒙 古達什達瓦部東遷承德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 年第 3 期。王力、王希隆 《厄魯特達 什達瓦部歸服安置始末——兼論其對清朝鞏固新疆統治的作用》,《西部蒙古論壇》,2010 年第 2 期。 3 柳嶽武 《康乾盛世下清廷對準噶爾投誠人政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 年第 4 期。 4 張伯國 《康雍乾時期準噶爾歸附人安置考析》,《青海民族研究》 2018 年第 2 期。 5 林士鉉 《清乾隆年間厄魯特降人在內地——兼述琿春的厄魯特》,載藍美華主編 《邊民在內 地》,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 年,第 135-188 頁。 2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俱發內地安插;其帶領眷屬來者,俱發察哈爾安插”6,因此“攜帶家眷來投之部族皆合其習 性,安插於察哈爾地方”7,編入當地八旗佐領下管理。對於歸順的貴族,還授予官職爵位。 察哈爾牧場位於張家口外,那裏氣候濕潤、牧草繁茂,為當時之優良牧場。清朝為安置此等 準噶爾人,每戶賞給牲畜及蒙古包作為家產,安置費用價值六兩。此外,投誠男丁作為額外 護軍、披甲給予餉銀,頭一年的錢糧、口米也預先賞賜8。 雍正年間的投誠人,並非如學者指出的 《清實錄》 中所記僅有雍正十二年 (1734) 一 起 。《平定準噶爾方略》 中記載: “自雍正六年至乾隆七年,來降者凡三百三名,計發往察哈 9 爾、寧古塔、天津、江寧、杭州、青州安插者已二百五十三名。其在京者,厄魯特僅二十三 人,回民僅二十七人,為數無多,不必派令當差。俟其子孫長成,所轄佐領或送補額甲,或 令當差,另行辦理。奏入。上從之。”10 說明雍正十二年之前有投誠者。在乾隆八年 (1743) 定邊左副將軍額駙策淩奏請將準噶爾來歸者安置於東三省一事摺中,大學士鄂爾泰同軍機大 臣奏稱:“經查,雍正九年來歸之準噶爾巴彥、克西克等十五口已送往盛京將軍安置,又來 歸之達爾紮等三名厄魯特送往寧古塔將軍安置,等語在案。繼之,十年來歸之單身厄魯特酌 情安置於京城蒙古旗下,有妻兒者安置於察哈爾地方。後陸續來歸之單身厄魯特停置京城, 11 改置天津、青州等省辦理。” 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又有八名厄魯特、哈薩克人被送至 6 《平定準噶爾方略》 前編,卷四十七,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編 《西藏學漢文文 獻匯刻》(第二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1990 年,第 756 頁。 7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6 冊,乾隆八 年正月初四日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嗣後將攜眷來歸之厄魯特安置於寧古塔將軍所屬地方摺,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 206 頁,滿文原文:aika hehe juse be gaifi uksura dahame jihengge oci, gemu ceni banin de acabume, cahar i bade icihiyame tebumbihe. 8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7 冊,乾隆十年九月初一日,軍機大臣訥親將投誠厄魯特人伍巴什 等送往寧古塔安置摺,第 103-104 頁,滿文原文:geli baicaci, neneme d͡ahame jihe ūlet hoise sebe, cahar bade tebuhengge oci, hethe ulha ninju ilan, monggo boo emke de salibure menggun ninggun yan šangnaraci tulgiyen, fulu bayara uksin obufi ciyanliyang ulebume tebunere d͡e neneme emu aniyai ciyanliyang anggalai bele šangnambi. ging hecen, ningguta, tiyan jin, cing jeo, giyangning, hangjeo i jergi bad͡e tebuhengge oci, aha ud͡ara usin ilibure menggun ilan tanggū orin jakūn yan šangnaraci tulgiyen, inu fulu bayara uksin obufi ciyanliyang ulebumbi. (又查得,先前來歸之厄魯特、回子等安置於 察哈爾地方,其家產牲畜六十三、蒙古包一,折賞銀六兩外,作為額外護軍、披甲給餉安置之時,先 賞一年錢糧口米。安置於京城、寧古塔、天津、青州、江寧、杭州等處者,賞給買奴、置田銀三百二 十八兩外,亦作為額外護軍、披甲給餉。 ) 9 柳嶽武 《康乾盛世下清廷對準噶爾投誠人政策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2005 年第 4 期) 第 135 頁 稱: “整個雍正統治的十幾年的實錄僅有一起的投誠人事件的記載,這起投誠事件發生在雍正十二年四月。 ” 10 《平定準噶爾方略》 前編,卷四十六,第 747 頁。 11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6 冊,乾隆八年正月初四日,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嗣後將攜眷來歸之 厄魯特安置於寧古塔將軍所屬地方摺,第 206-207 頁,滿文原文:baicaci, hūwaliyasun tob i uyuci aniya, d͡ahame jihe jun gar i bayan, kesik i jergi tofohon anggala be mukd͡en i jiyanggiyūn d͡e benefi icihiyame tebuhe. geli d͡ahame jihe d͡arja i jergi ilan ūlet be ningguta i jiyanggiyūn d͡e benefi, icihiyame tebuhe be d͡angsed͡e ejehebi. erei sirame juwanci aniya, d͡ahame jihe emteli ūlet be acara be tuwame ging hecen i monggo gūsad͡e kamcibume icihiyafi tebuhe. hehe juse bisirengge be cahar i bad͡e icihiyafi tebuhe. amala siran siran i d͡ahame jihe emteli ūlet be ging hecen d͡e tebure be nakafi, tiyan jin, cing jeo i jergi golode icihiyafi tebuhe. 3 顧 松潔 京城,諭令其中一人留京師,其他發往江寧、杭州、荊州,賞給官兵為奴,嚴加管束12。至 乾隆六年四月,鄂爾泰等議奏:“察哈爾牧場窄小,攜妻兒來歸之厄魯特人眾多,不便混於 一處安置,嗣後攜妻兒來歸者悉數置於天津、青州、江寧、杭州等省,等因具奏,准行在 案。”13可見,雍正九年 (1731)、十年 (1732)、十二年均有厄魯特人來歸。而且,自乾隆六 年始,察哈爾牧場已容納不下人數漸多的厄魯特投順者,攜妻兒來歸的零散厄魯特人開始被 安置到京師及天津、青州、江寧、杭州等省。清廷給他們賞置田銀三百二十八兩外,同樣作 為額外護軍、披甲給餉,單身投誠者還給娶妻銀。但是,這些地方的厄魯特額外披甲亡故出 缺後,其子嗣不得挑補14。 從上述策淩摺內還可以知道,自雍正十二年初至乾隆八年,安置到江寧、杭州等南方省 份的厄魯特人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形,尤其是難耐炎熱之氣候。策淩的奏請中稱,“伊等身 體未出痘者眾,不習內地水土”,“此等人舍命前來投奔皇上,若水土不服出現閃失,則有違 聖主愛惜生靈好生之至意”,請求將來歸者“安置於東三省任一清涼之隅”15。策淩的奏請獲 12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3 冊,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大學士鄂爾泰奏報軍營送到京 之八名厄魯特哈薩克請解江寧等地賞賜官兵摺,第 38 頁,滿文原文:baicaci, neneme benjibuhe esei adali jafame baha tasurhai tegus be giyangning de falabuha bihe. ese gemu afara de jafabuha niyalma. coohai kūwaran d͡e horifi juwe ilan aniya oho. hūlhai ba i ice baita mejige be gemu sarkū be d͡ahame, inu neneme benjibuhe tasurhai tegus i songkoi giyangning, hangjeo, gingjeo de dendeme falabufi, faššame yabuha hafan cooha d͡e aha obume šangnafi ciralame jafatame kad͡alame takūršakini sembi. hūwaliyasun tob i juwan juweci aniya aniya biyai orin ilan d͡e wesimbuhed͡e, hese, hasak i bayan be, ging hecen d͡e bibufi, ini eture jetere d͡e isingga be bod͡ome bahabume taka ujikini. gūwa be gemu dendeme falabu sehe. (經查,前解似伊等擒獲之塔蘇爾海、特古斯發江寧。伊等俱係戰俘,已在 軍中囚禁二三載,既不知新近賊情,亦照前解塔蘇爾海、特古斯,分發江寧、杭州、荊州,賞於效力 官兵為奴,嚴加管束役使。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具奏奉旨:著哈薩克巴彥留京,量其衣食足敷撥 給,暫行豢養,其他俱行分發。欽此。 ) 13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6 冊,乾隆八年正月初四日,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嗣後將攜眷來歸 之厄魯特安置於寧古塔將軍所屬地方摺,第 207 頁,滿文原文:abkai wehiyehe i ningguci aniya duin biyad͡e, amban meni baci, cahar i nuktere ba hafirahūn, hehe juse be gaifi d͡ahame jihe ūlet labd͡u oho, kūthūme tebume banjinarakū. ereci amasi, hehe juse be gaifi d͡ahame jihengge be gemu tiyan jin, cing jeo, giyangning, hangjeo i jergi golode dendeme tebuki seme gisurefi wesimbufi yabubuha be inu dangsede ejehebi. 14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7 冊,乾隆十年九月初一日,軍機大臣訥親將投誠厄魯特人伍巴 什等送往寧古塔安置摺,第 104 頁,滿文原文:cing jeo, tiyan jin d͡e tebuhe ūlet se, beye akū ofi, fulu uksin i oron tucike manggi, ini juse be, fulu uksin d͡e gaici ojoro ojorakū babe, tulergi golo be d͡asara jurgan d͡e d͡acilaha d͡e, jurgan ci esed͡e šangnaha hethe, ceni juse sargan be ujici ombi, fulu uksin d͡e gaici ojorakū seme bed͡erebuhengge bi. (安置於青州、天津之厄魯特人亡故後其遺缺可否以其 子補為額外披甲之處詢問理藩院,覆文:給伊等所賞家產可養其妻兒,不可取為額外披甲。 ) 15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6 冊,乾隆八年正月初四日,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嗣後將攜眷來歸 之厄魯特安置於寧古塔將軍所屬地方摺,第 206 頁,滿文原文:damu ese beye eshun ningge labdu. d͡orgi ba i muke boigon acarakū d͡e, end͡ebure be boljoci ojorakū. ere jergi urse, ergen be šelefi, ejen be baime jihe. muke boigon acarakū end͡ebure d͡e isinaci, end͡uringge ejen i banjibure d͡e amuran ten i gosingga mujilen d͡e acanarakū ombi. ereci amasi, aika hehe juse be gaifi d͡ahame, jid͡erengge bici, d͡ergi ilan goloi yaya emu hošoi serguwen bad͡e d͡end͡eme tebubureo seme wesimbuhebi. 4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得允准,然“任意涼爽之地”亦有所指。軍機大臣鄂爾泰認為黑龍江轄地與俄羅斯有接壤, 距離北邊 (喀爾喀蒙古——作者按) 近,也不便安置來歸的厄魯特人。只有寧古塔、三姓和 琿春等處位於盛京東部,距離外藩遠,且其地涼爽,尚可安置來歸之厄魯特人。而單身厄魯 特則仍然分置於天津、青州等地管飭16。同時,他又認為,“準噶爾投誠之厄魯特、回子等安 插各處,賞給置產等項銀兩甚為充裕,其又作為額外護軍、披甲支給錢糧”,“至伊等所出額 外護軍等缺,若再行挑取伊等子孫頂補,不免過優。請嗣後安插各處之厄魯特、回子等所有 應賞置產銀兩照例撥給外,伊等俱係歸入旗分佐領之人,若本身已故,出有空缺,即照理藩 院所辦,選伊子息內漢仗可觀、堪供差遣者,該管大臣酌量挑取,本佐領下額缺不准挑補額 外護軍、披甲。即有子息幼小不能料理產業者,其未長成以前,該管大臣派人照管產業,令 其足資養贍。再,此後投誠之人奉旨賞給額外護軍、披甲者毋庸支給全分錢糧,均給半分錢 糧。仍令該管大臣不時稽查,毋致妄費,俾得從容養贍”。17 此請得到乾隆帝允准。從此,安 置內省的投誠厄魯特人中,充當額外披甲者,只能享受半分錢糧。 乾隆十三年 (1748),投誠厄魯特人的安置地點再次調整。據 《清高宗實錄》 記載:“軍 機大臣等奏:向例攜眷來降之額魯特,發寧古塔安插。單身來降之額魯特,發江寧、杭州、 青州、天津等處安插。今解到投誠之單身額魯特策零、孟克特穆爾、巴雅爾、捫都等四人。 江寧等處人已過多,應將策零等改發京口,放為額外披甲,給錢糧半分,並立產銀減半支 給,無庸另給娶妻銀。嗣後單身來投之額魯特照此辦理。從之。”18檔案中又記載:“此既安插 初始,該將軍處務派妥員,將給伊等之銀兩置辦房田,好生安置。嗣後,有妻、攜眷來降之 厄魯特仍依例發寧古塔、琿春、三姓安插外,無妻單身來降者停發江寧、杭州、天津、青州 19 安置,俱照此次之例安置於京口。 ” 此處的“京口”係當時清廷設在今江蘇鎮江的京口駐防。 綜上可知,康雍乾三代對厄魯特降人的安置地點進行了多次調整。康熙時主要是舉族來 降者,集中安置在察哈爾旗佐內,單身來降者規定安置於內地。自乾隆六年開始,由於來降 者漸多,為緩解察哈爾牧場的承載壓力,清廷將攜帶妻兒投誠者改置於京師、天津、青州、 江寧、杭州等地,單身來降者亦安插於內地省份。自乾隆八年,因安置於南方的厄魯特人出 16 同上揭註,第 206 頁,滿文原文:sahaliyan ulai harangga ba, oros gurun i emgi ujan acaha bime, amargi ergid͡e hanci, d͡ahame jihe ūlet sebe inu tebume banjinarakū. d͡amu ningguta i ilan hala huncun i jergi ba mukden i dergi ergide bi. tulergi gurun ci giyalabuhangge goro bime, ba na inu serguwen. d͡ahame jihe ūlet sebe kemuni tebuci ombi. uttu be d͡ahame, efu ts'ering ni baime wesimbuhe songkoi, ereci amasi, emteli d͡ahame jihe ūlet be, an i tiyan jin cing jeo i jergi golod͡e d͡endeme tebure. 17 《平定準噶爾方略》 前編,卷四十八,第 790 頁。 18 《清實錄》 第 13 冊,卷三一五,乾隆十三年戊辰五月己亥,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 166 頁。 19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8 冊,乾隆十三年五月十六日,軍機大臣傅恒奏將投誠蒙古人等 送往寧古塔京口安置及嗣後單身者均安置於京口摺,第 41-42 頁,滿文原文:ere tuktan deribume tebure be d͡ahame, harangga jiyanggiyūn i baci urunakū sain mutere hafan be tucibufi, esed͡e bahabuha menggun be boo usin ilibufi, saikan icihiyame tebubuki. ereci amasi sargan bisire uksura be gaifi dahame jihe ūlet be an i kooli songkoi icihiyafi ningguta, huncun, ilan hala i bad͡e tebubureci tulgiyen, sargan akū emteli beyei d͡ahame jihe ūlet be giyangning, hangjeo, tiyan jin, cing jeo d͡e tebubure be nakafi, gemu ere mudan icihiyaha songkoi ging keo de icihiyame tebubuki sembi. 5 顧 松潔 現水土不服病亡的情形,所以改攜眷來降者派往寧古塔、三姓、琿春安置,單身者仍安插在 內地。乾隆十三年,單身厄魯特統一改至京口安置。值得注意的是單身厄魯特人始終被安置 於內省,是因為清廷認為“獨自來投之人可疑”20,或將其視為準噶爾的間諜人員。此態度同 見於清入關前,努爾哈赤就曾諭令“凡攜妻孥而來者,皆為可信之人,加以豢養。其未攜妻 21 孥孤身來者,則不予置信” 。 二、琿春厄魯特人安置始末 琿春位於吉林省東部,清廷於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在此劃定區域設置駐防協領衙門管 轄,下設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三個佐領,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厄魯特投誠人員悉由清廷 送各地將軍或副都統指定地點安置,來到琿春的厄魯特人員分在三個佐領下兼管。因寧古塔副 都統和三姓副都統史料分散,具體安置情形不詳,本文僅就安置於琿春的厄魯特人進行討論。 乾隆二十六年 (1761) 九月,清廷下令核查了一次厄魯特人口增減數目的情況。據琿春 協領德克都上報,琿春地方原先安置的厄魯特人有男丁十九人,其中作為額外披甲月食二兩 錢糧者八人,食一兩者六人,閑散五人。自乾隆八年至二十六年的十八年間,食二兩的厄魯 特披甲亡故者三人,來到此處繁衍的厄魯特幼童有五名22。以此判斷,最早被安置在琿春的 厄魯特人可能是在乾隆八年。《平定準噶爾方略》 卷四十七記載:“(乾隆八年) 二月己亥, 準噶爾部人阿必達、鄂勒錐各率屬六人來降,命賞給,照新例發寧古塔安插。”23“各率屬六 人”,合計是十二人。乾隆三十年 (1765) 六月十九日,在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命令琿春協領 查辦鑲黃旗厄魯特披甲車淩呈請允准其嫂移居琿春一案中,車淩呈稱:“小的於乾隆八年從 準噶爾地方跟隨小的父親阿必達投誠,我們父子共十二人被派至琿春安置。小的胞兄尼瑪投 20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6 冊,乾隆八年正月初四日,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嗣後將攜眷來歸 之厄魯特安置於寧古塔將軍所屬地方摺,第 206 頁,滿文原文:neneme jun gar ci jafafi gajiha, jai emteli dahame jihe niyalma be, kenehunjecuke seme, dorgi bade dendefi tebuhe. (前因從準噶爾擒解及 獨自來投之人可疑,而分置於內地。 )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9 冊,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年,第 126 頁。 22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5 冊,乾隆二十六 年九月三十日,琿春協領德克都為報先前安置本地之厄魯特人口增減數目情形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 呈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 61-62 頁,滿文原文:baicaci, huncun i bade daci icihiyame tebubuhe ūlet juwan uyun. erei d͡orgi fulu uksin obufi, juwete yan jetere ūlet jakūn, emte yan jetere ūlet ninggun bihe. erei d͡orgid͡e ekiyehe juwete yan jetere ūlet uksin ilan be sufi, ne bisire juwete yan jetere ūlet uksin sunja, emte yan jetere ūlet uksin ninggun, sula sunja. jai ubad͡e jifi fuseke ūlet sei juse sunja, burin juwan nad͡an se, tegus tofohon se, buyand͡alai juwan se, bolhod͡ai nad͡an se, jargalai emu se. (經查,琿春地方原安置厄魯特十九人。其中作為額外披甲食二兩錢糧者有八人,食 一兩者有六人。其中除三名食二兩之亡故厄魯特披甲外,現有食二兩厄魯特披甲五名,食一兩厄魯特 披甲六名,蘇拉五名。再,來此繁衍之厄魯特幼孩五名,布林十七歲,特古斯十五歲,布彥達賴十 歲,博樂霍岱七歲,紮爾嘎來一歲。 ) 23 《平定準噶爾方略》 前編,卷四十七,第 756 頁。 6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誠後,安置在寧古塔正紅旗布爾哈佐領下。今年三月來信稱尼瑪病故,只剩下小的寡嫂和五 歲的侄女,沒有人照料,小的請求接過來贍養。”24後經核證,病亡者是尼瑪的妻子,因尼瑪 不識字,其找人代寫的信中出現了失誤。由此可斷定,第一批來到琿春的厄魯特人是在乾隆 八年 (1743),共十二人,從準噶爾地方跟隨阿必達前來。這正是上述策淩奏請將攜帶家眷 來歸者安置於東三省的實施結果。 乾隆十年 (1745),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故,其部出現內訌,動蕩的政治局面迫 使大批準噶爾人逃亡。九月,定邊左副將軍額駙策淩送來先後投誠的厄魯特伍巴什等六人及 其族弟特古斯等三人一共九人25。因有同名之人,林士鉉文中將他們誤認為是 《平定準噶爾 方略》 中所記乾隆七年 (1742) 十二月辛卯準噶爾部人特古斯率領來降的九人。筆者查 《清 實錄》,七年來歸者除特古斯之外,其他人有“達巴齊、巴雅爾、克楚克、庫格勒貝、達 胡、蒙格勒克等”,對其處理結果是“命賞給安插如例”26。“安插如例”是按照之前的做法辦 理,如上文所述乾隆八年之前的單身投誠者是被發往內地省份安置。而此處策淩送來的這九 人應是 《平定準噶爾方略》 卷四十八中記載的乾隆十年九月來投誠的。原文記載:“(乾隆十 年) 九月庚午,準噶爾部人烏巴什率屬九人來降。”27 清廷對投歸者都要仔細審訊,記錄口 供,一方面是審問其來由,另一方面是要探聽準噶爾內部及其與俄羅斯、哈薩克之間的動 向。伍巴什供稱其兄圖貝和妻兄都已跟隨色布騰前來,因思念他們,想骨肉團聚,所以也來 投順。清廷查核是否屬實,結果是安置在察哈爾的厄魯特散佚大臣色布騰否認伍巴什所說的 24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6 冊,乾隆三十年六月十九日,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為知照查辦鑲黃旗 厄魯特披甲車淩請准其嫂移居琿春案情形事致琿春協領劄文,第 409-410 頁,滿文原文:ūlet fulu uksin cering ni alibuha bad͡e, cering bi abkai wehiyehe i jakūci aniya jun gar i baci, mini ama abid͡a be dahalame dosime jihe manggi, meni ama juse uheri juwan juwe anggala be huncun de unggifi icihiyame tebuhe amala, mini banjiha ahūn nima d͡osime jihe manggi, ningguta i gulu fulgiyan i burha niru d͡e icihiyame tebuhe bihe. ere aniya ilan biya d͡e nima nimeme akū oho seme jasihabi. d͡amu mini anggasi aša, sunja se i ilhi sargan jui teile funcefi, umai tuwašatame ujire niyalma akū. cering bi bahafi okdome gajifi ujiki sembi. 25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7 冊,乾隆十年九月初一日,軍機大臣訥親將投誠厄魯特人伍巴 什等送往寧古塔安置摺,第 102 頁,滿文原文:aliha bithei da, 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dacun kiyangkiyan gung, amban necin sei gingguleme wesimburengge. hese be dahame gisurefi wesimbure jalin. jecen be toktobure hashū ergi aisilara jiyanggiyūn efu ts’ering se, jun gar ci d͡ahame jihe ūlet ubasi sei ninggun niyalma d͡e fonjiha gisun i d͡orgi, ubasi i jabuha bad͡e, ini ahūn tubei, ini sargan i ahūn bed͡erekci, boyogo se sebten i meyen d͡e d͡ahame jihe bihe. cembe kid͡ume ofi, giranggi yali acaki seme baime jihe sehebe d͡ahame, esebe eici ceni mukūn d͡e acabure, eici ad͡arame icihiyara babe hese be baime wesimbuhe jed͡zi d͡e hese, coohai nashūn i ambasa gisurefi wesimbu sehe. sirame geli d͡ahame jihe ubasi i mukūn i d͡eo tegus i jergi ilan niyalma d͡e fonjiha babe wesimbuhe jed͡zi d͡e hese saha sehebe gingguleme dahafi, te efu ts’ering ni baci, d͡ahame jihe ūlet ubasi i jergi haha hehe uyun niyalma be benjime isinjihabi. (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果毅公臣訥親等謹奏:為遵旨議奏事。 據定邊左副將軍額駙策淩等訊準噶爾來歸厄魯特伍巴什等六人口供,伍巴什供稱其兄圖貝、妻兄伯德 熱克齊、波嶽果等隨色布騰隊伍前來。因思念,欲骨肉團聚,故來投順。是以將伊等或並入其族、或 如何辦理之處具奏請旨摺內奉旨:著軍機大臣議奏。欽此。後又具奏來歸之伍巴什族弟特古斯等三人 口供摺內奉旨:知道了。欽此。钦遵。今額駙策淩處已將來歸之厄魯特伍巴什等男女九人送達。 ) 26 《清實錄》第11冊,卷一八〇,乾隆七年壬戌十二月辛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27頁。 27 《平定準噶爾方略》 前編,卷四十八,第 790 頁。 7 顧 松潔 圖貝在準噶爾有親戚,圖貝確係跟隨色布騰一起投順,然而他獨自在呼倫貝爾護軍校任上當 差,沒有其他人員隨往。因此,清廷未將伍巴什等人派至圖貝處即呼倫貝爾安置,而是照先 前攜眷來歸之例,由驛路送往寧古塔,指定險要之地安置,並將這一撥九人中的七名男丁作 為額外披甲,給半俸。此七人是伍巴什、特古斯、巴郎、波托羅依、庫本、薩音伊羅勒圖、 和洛木什28。這些人名在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中都有出現,而且與前述乾隆七年來降者的 人名進行比對,僅特古斯為同名者,其他皆異,因此可以確定安置於琿春的這九人並非乾隆 七年來降者。此外,九人中的巴郎、波托羅依、庫本、薩音伊羅勒圖、和洛木什皆係單身, 依例給予娶妻銀29。據此判斷此九人是七男兩女,兩女分別是伍巴什和特古斯之妻。清廷給 伍巴什等人的置田銀是成例的三倍。不幸的是,特古斯在途中病亡,其妻多勒莫被許給庫本 為妻30。安置在琿春正黃旗佐領下兼管的伍巴什於乾隆十三年 (1748) 十月初病故31。 乾隆十二年 (1747),從準噶爾部來投順的尼瑪一家三口被安置到了琿春。尼瑪原係布 魯特人,六歲時被厄魯特俘虜,給杜爾伯特台吉塔爾巴占的屬民綽依拉西為奴,因不堪忍受 28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7 冊,乾隆十年九月初一日,軍機大臣訥親將投誠厄魯特人伍巴什 等送往寧古塔安置摺,第 103 頁,滿文原文:te cahar i uheri da narantu sei baci baicafi benjihe bade, ūlet sula amban sebten be selgiyeme gajifi fonjici, alarangge, mini sasa d͡ahame jihe ursei d͡orgi, tubei sere niyalma, ne hulun buir bad͡e juwan i d͡a d͡e yabumbi. jun gar d͡e umai ini mukūn niyaman hūncihin akū, bed͡erekci, boyogo sere gebungge niyalma inu akū sehebe d͡ahame, ubasi sebe tubei i emu bad͡e unggifi tebume banjinarakū. kemuni neneme uksura be gaifi d͡ahame jihe kooli songkoi ubasi, tegus, barang, botoloi, kubun, sain iroltu, hūromsi be gemu fulu uksin obufi, barang, botoloi, kubun, sain iroltu, hūromsi d͡e sargan akū be d͡ahame, kooli songkoi sargan acabure hūd͡a bahabuki. ese emu mukūn bicibe, meni meni encu banjire be d͡ahame, aha ud͡ara, usin ilibure menggun be acara be tuwame ilan ubu bahabufi, harangga jurgan ci bošokū tucibufi, giyamun d͡eri ningguta d͡e benebufi, akd͡un babe jorifi tuwašatame tebukini. (今據察哈爾總管納蘭圖等查驗後來文內開:傳訊厄魯特散佚大臣 色布騰,供稱:隨我一同前來之人中,名為圖貝者現在呼倫貝爾地方護軍校任上效力,準噶爾並無其族 人、親戚,亦無名為伯德熱克齊、波嶽果之人。故不便將伍巴什等派至圖貝處安置,仍照先前率族來歸 之例,將伍巴什、特古斯、巴郎、波托羅依、庫本、薩音伊洛爾圖、和洛木什皆作為額外披甲,因巴 郎、波托羅依、庫本、薩音伊洛爾圖、和洛木什無妻,故依例給娶妻銀。伊等雖為同族,然因各自別 居,奴才烏達喇酌情支給伊等三倍置田銀,由該部派領催,驛送寧古塔,指定險要之地照看安置。 ) 29 同上揭註,第 103 頁。呼洛木什 (hūromsi) 在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中作 horomsi。 30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二年五月,暫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巴克西納為請將賞給 厄魯特銀作為本銀生息補貼其生計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70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gūsai d͡a i guwan fang be d͡aiselame icihiyara nirui janggin baksina i aliburengge. baicaci, abkai wehiyehe i juwanci aniya meni bad͡e emu meyen i benjibuhe ilan boigon i ūlet sei d͡orgi benjire d͡e jugūn d͡e nimeme akū oho ūlet tegus i sargan d͡olmo be ceni emu meyen d͡e benjibuhe ūlet uksin kubun d͡e sargan acabuha. (暫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巴克西納呈文副都統衙門。經 查,乾隆十年送至職等處一批三戶厄魯特人中,沿途病故之厄魯特特古斯之妻多勒莫許予送來之同批 厄魯特披甲庫本為妻。 ) 31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三年二月十二日,琿春記名協領赫保為報正黃旗兼管厄 魯特閑散病故日期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260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bai gebu ejehe gūsai d͡a bime, tuwašara hafan ilan jergi ejehe heboo aliburengge. boolara jalin, gulu suwayan i d͡er[su niru d͡e] kamcibuha ūlet sula ubasi juwan biyai ice ninggun d͡e nimeme akū [oho. erei] jalin alibume unggihe. (琿春地方記名協領兼雲騎尉記錄三次赫保呈文副都統衙門。為 稟報事。正黃旗德爾[蘇佐領]下兼管之厄魯特閑散伍巴什於十月初六日病故。為此咨呈。 ) 8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奴役,與妻子克西克帶著六歲女兒逃出來歸順清朝。尼瑪的妻子克西克,是和通裔 (hotong giranggi),也是被厄魯特俘虜後給綽依拉西為奴的,綽依拉西將克西克許給了尼瑪。清 廷依照前例將尼瑪送到寧古塔,指定在琿春鑲黃旗下安置,尼瑪也是額外披甲,每月食半俸 一兩,因有妻子,所以除了娶妻銀外,依例給了一份購買奴隸和立田產的銀兩32。尼瑪於乾 32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 第 7 冊,乾隆十二年八月初二日,軍機大臣訥親奏將自準噶爾來歸 之厄魯特尼瑪送往寧古塔安置摺,第 250-252 頁,滿文原文:aliha bithei da, 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dacun kiyangkiyan gung, amban necin sei gingguleme wesimburengge. gisurefi wesimbure jalin. amban be efu ts'ering ni baci benjihe jun gar ci d͡ahame jihe ūlet nima d͡e fonjici, jaburengge, bi ere aniya gūsin jakūn se. burut giranggi. ninggun se d͡e ūlet sed͡e oljilabufi mimbe d͡urbet taiji tarbajan i albatu coi rasi de buhe. meni nukte ercis i bade tehebi. bi niyalma de aha ofi jobome suilame banjire turgund͡e amba han i ujen kesi be alifi jirgame banjiki seme, mini sargan kesik i baru hebešefi, ninggun se i sargan jui mend͡u belek be gaifi, d͡uleke aniya jakūn biyai orin d͡e , coi rasi i ilan morin be yalufi ukame tucifi, ceni uriyanghai jaisang yardak i boode isinafi, bi meni eigen sargan angga sulfame yaburengge seme yard͡ak i nukte d͡e tehe. ere aniya sunja biyad͡e yard͡ak se gurgušeme tucike šolo d͡e ilan morin be hūlhafi, jend͡u ukame tucifi, jakūn inenggi yabufi, amba gurun i karun d͡e isinjiha. jugūn d͡e umai niyalma be sabuhakū sembi. nima d͡e si cohome jirgame banjiki seme d͡ahame jihe niyalma kai. jun gar i yaya saha donjiha babe, gemu yargiyan be ala seme kimcime fonjici, jaburengge, jun gar i urse, usin tarire de akdafi banjirengge labdu. ulha bisirengge komso. ebsi coohalara mejige akū. d͡uleke aniya jakūn biyad͡e ukame tucifi uriyanghai bad͡e emu aniya isime tehe ofi, jun gar i sind͡aha karun, d͡alaha niyalmai gebu be sarkū. hasak, burut, oros i baru d͡ain d͡ekd͡ere be inu d͡onjihakū seme jabumbi. nima i sargan kesik d͡e kimcime fonjici, jaburengge, bi hotong giranggi. ūlet sed͡e oljilame gamabufi, coi rasi d͡e buhe. coi rasi mimbe nima d͡e sargan obume buhe seme, gūwa babe gemu nima i emu songkoi jabumbi. baicaci, jun gar i baci uksura be gaifi d͡ahame jihe ūlet be gemu ningguta, huncun, ilan hala i jergi bad͡e unggifi, fulu uksin obufi hontoho ciyanliyang ulebume, aha udara usin ilibure menggun bahabufi icihiyame tebubuhe be dangsede ejehebi. ne dahame jihe ūlet nima d͡e sargan bisire be d͡ahame, sargan acabure hūd͡a bahaburakūci tulgiyen, fulu uksin obufi hontoho ciyanliyang ulebume, aha udara usin ilibure menggun be harangga jurgan ci kooli songkoi emu ubu bahabufi, bošokū tucibufi giyamun d͡eri ningguta i jiyanggiyūn d͡e benebufi, akd͡un babe jorifi icihiyame tebukini sembi. erei jalin gingguleme wesimbuhe. hese be baimbi. abkai wehiyehe i juwan juweci aniya jakūn biyai ice juwe d͡e wesimbuhed͡e, hese saha sehe. (大學士、領侍衛內大 臣、果毅公臣訥親等謹奏:為議奏事。臣我等審問由額駙策淩處送來之準噶爾來歸厄魯特尼瑪,據供: 小的今年三十八歲,布魯特裔,六歲時被厄魯特俘虜,把我給了杜爾伯特台吉塔爾巴占之屬民綽依拉 錫,我們的牧場在額爾齊斯地方,我身為奴隸,遭受折磨,想領受大皇帝之鴻恩安居,故與我妻子克 西克商量,帶六歲女兒門都博勒克,於去年八月二十日騎著綽依拉錫的三匹馬出逃,抵達他們烏梁海 宰桑雅爾達克家,小的說我們夫婦是糊口的,所以住在了雅爾達克的牧場。今年五月雅爾達克去狩獵 的空隙,偷了三匹馬悄悄逃出,走了八天,到了大國的卡倫,沿途並未見到人。訊尼瑪,爾係特為安 居來歸之人,將準噶爾之所知所聞俱從實招供。據供:準噶爾人依靠種地為生者多,有牲畜的少,沒 有往這裏出兵的消息。因去年八月出逃,在烏梁海地方住了一年,所以不知道準噶爾所設卡倫、首領 的名字。也沒有聽說對哈薩克、俄羅斯起釁。訊尼瑪之妻克西克,據供:小的是和通裔,被厄魯特俘 虜後給了綽依拉錫,綽依拉錫將小的許給尼瑪為妻了。其他皆與尼瑪所供一致。經查,由準噶爾率族 來歸之厄魯特皆派往寧古塔、琿春、三姓等地作為額外披甲給半餉,給買奴、置田銀安置在案。現來 歸之厄魯特尼瑪既有妻,不予娶妻銀外,作為額外披甲給半餉,由該部依例給買奴、置田置產銀一 份,派領催由驛送往寧古塔將軍,指定險要之地安置。為此謹奏。請旨。乾隆十二年八月初二日具 奏,奉旨:知道了。欽此。 ) 9 顧 松潔 隆三十三年 (1768) 病故33。 乾隆十三年 (1748) 以後,史料中未見有厄魯特人安置於琿春的記載。自乾隆八年開 始先後在琿春安置了三批厄魯特降人,合計二十四人,多少戶不詳。十九名男丁中食二兩 錢糧的披甲八人,食一兩錢糧的披甲六人,閑散五人。清廷規定,他們亡故後所出額缺可 由其子嗣中酌情挑取當差使用。該管大臣、官員不時看護,所賞家產不得濫用消費,令其 好生守護用於生計。教這些厄魯特人種地因而也成為琿春協領在其安置初期的重要事務。 乾隆十三年,琿春協領在呈報其年度主要工作事項中,著重提到“教導準噶爾投順厄魯特 種地、生計,不時督查”34。他們被編入八旗佐領下,客觀上擁有了旗人身份,披甲者補充 了八旗的兵源,披甲之外的其他人員也使旗人的規模得到了壯大。隨著生活的穩定,他們 中也湧現出了人才。清後期,琿春旗人社會中就出現了厄魯特人精英,他們分擔著佐領、 筆帖式等職。 三、琿春厄魯特人的社會生活 投順清朝的厄魯特人被安插在各地八旗駐防旗佐下兼管,成為當地的旗人,享受相應待 遇,所得立產置田銀兩甚至高達三百二十八兩35。琿春厄魯特人所得賞銀都統一存放在寧古 塔副都統處。作為額外披甲,平日應有錢糧為生,然不能按時發放,需要購買物品時才能從 寧古塔副都統處請領賞銀使用。乾隆十二年 (1747) 二月初,正黃旗佐領下的伍巴什、巴 33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7 冊,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特興額為報鑲 黃旗厄魯特兵病故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68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gūsai d͡a i kad͡alan be d͡aiselaha nirui janggin tesingge alibuha. boolara jalin, kubuhe suwayan i d͡ešengge nirud͡e kamcibuha hontoho caliyan jetere ūlet uksin nima nimeme d͡uin biyai ice jakūn d͡e akū oho. erei jalin alibuha. (署理琿春協領關防佐領特興額呈文副都統衙門。為稟報事。鑲黃旗德盛額 佐領下兼管食半俸厄魯特披甲尼瑪患病,於四月初八日亡故。為此具呈。 ) 34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琿春記名協領赫保為報本處關防及 地名均用滿文書寫等情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277-278 頁,滿文原文:emu hacin meni bade ne icihiyaci acara baita aniyad͡ari oyonggo bad͡e hafan cooha be karun tebufi, erin akū songko faitabureci tulgiyen, seorenggi jergi juwan d͡uin tun d͡e hafunara mukei jugūn d͡e hafan cooha be seremšeme karun tebufi ciralame baicabumbi. (略) jun gar ci d͡ahame jihe ūlet sebe usin i weile banjire d͡oro be yarhūd͡ame tacibume erin akū kad͡alame baicambi. (我處目前應辦要事,除每年令官兵駐卡不時追 緝外,派官兵駐卡嚴查通達搜楞吉等十四島嶼之水路。(略) 教導準噶爾投順厄魯特耕田、生計,不時 督查。 ) 35 參看上揭註 9。 10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郎、博托羅依購買耕牛、犁、車輛等物,從賞銀內領了三十三兩36。正白旗佐領下兼管的庫 本、和洛木什家裏口糧不足,要購買糧食和耕地用的牛、犁以及布匹、車等物,給銀五十七 兩 37 。沒過幾天,此二人又購買了他們所在佐領下閑散沙金泰家的奴隸九兒,用銀四十五 兩,琿春協領珠蘭泰仍呈請寧古塔副都統從他們的賞銀內支給38。 對於丈夫亡故、沒有依靠、生活拮据的厄魯特人,琿春駐防官員也給予變通辦理,將賞 給厄魯特的銀兩作為本銀生息補貼其生計。乾隆十年送到琿春的厄魯特人中,特古斯沿途病 36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二年二月初二日,琿春協領珠蘭泰為請賞正黃旗厄魯特 銀兩以便購買耕牛農具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37-138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gūsai d͡a emu jergi nonggiha julantai aliburengge, gulu suwayan i nirui janggin d͡ersu se alarangge, meni nirude kamcibuha oilet ubasi, barang, botoloi se usin tarire ihan, ofoho, halaha, takūrara sejen i jergi jaka ud͡aha d͡e bure menggun gūsin ilan yan. ere aniya niyengniyeri bolori juwe forgon i ciyanliyang gemu baharakū be d͡ahame, bahaci, ubasi, barang, botoloi 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be gūsin ilan yan menggun bureo seme, ubasi, barang, botoloi sebe gaifi alambi. uttu be d͡ahame, e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ci gūsin ilan yan menggun be meni baci, niyalma beneme genehe bošokū taosila d͡e afabufi unggireo. erei jalin alibume unggihe. (琿春協領加一級珠蘭泰呈文副 都統衙門。正黃旗佐領德爾蘇等攜伍巴什、巴郎、波托羅依等告稱:我佐領兼管之厄魯特伍巴什、巴 郎、波托羅依等購買耕牛、犁鏡、犁 (杖)、駕車等物時給銀三十三兩。因今年春秋二季錢糧俱不得, 懇請由給伊等之賞銀內支給三十三兩。因此,由職處將伊等賞銀內三十三兩飭交前去送人之領催陶西 拉带回。為此咨呈。 ) 37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二年二月初四日,琿春協領珠蘭泰為請賞正白旗厄魯特 銀兩以便購買口糧耕牛等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38-139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gūsai d͡a emu jergi nonggiha julantai aliburengge, gulu šanggiyan i nirui janggin yabina, fund͡e bošokū d͡asingga se alarangge meni nirud͡e kamcibuha oilet kubun, horomsi se jetere jeku siraburakū gacilabure jakad͡e jeku ud͡aha, jai usin tarire ihan, ofoho, halaha eture boso, takūrara sejen jergi jaka udaha de uheri bure menggun susai nadan yan. ne kubun hormosi se ere aniya niyengniyeri forgon i ciyanliyang be baharakū be d͡ahame, bahaci, kubun horomsi 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 be susai nadan yan i menggun bureo seme, kubun, horomsi sebe gaifi alambi. uttu be dahame, kubun horomsi 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ci susai nad͡an yan i menggun be meni bai gulu suwayan i d͡ersu nirui bošokū taosila d͡e afabufi unggireo. erei jalin alibume unggihe. (琿春協領加 一級珠蘭泰呈文副都統衙門。正白旗佐領雅必那、驍騎校達興阿等攜庫本、和洛木什告稱:吾佐領兼 管之厄魯特庫本、和洛木什等食糧不足,購糧及耕牛、犁鏡、犁 (杖)、更衣布匹、駕車等物共給銀五 十七兩。現庫本、和洛木什不得今年春季錢糧,懇請由給伊等之賞銀內支給五十七兩。相應將庫本、 和洛木什賞銀內五十七兩交職處正黃旗德爾蘇佐領下驍騎校陶西拉帶回。為此咨呈。 ) 38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二年二月初四日,琿春協領珠蘭泰為請支給正白旗厄魯 特銀兩以便買家丁家奴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40-141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gūsai d͡a emu jergi nonggiha julantai aliburengge, gulu šanggiyan i nirui janggin yabina i alarangge, mini nirud͡e kamcibuha ūlet kubun, kubun i d͡eo horomsi se mini nirui sula šajintai i booi haha giol be d͡ehi sunja yan menggun d͡e ud͡aha. bahaci e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 be d͡ehi sunja yan bureo seme, kubun horomsi sebe gaifi alambi. uttu be d͡ahame, kubun sed͡e šangnaha menggun i dorgici dehi sunja yan i menggun be meni ubaci ningguta de genefi amasi jidere ildun i niyalma de afabufi unggireo. erei jalin alibume unggihe. (琿春協領加一級珠蘭泰呈文副都統衙 門。正白旗佐領雅必那攜庫本、和洛木什告稱:我佐領兼管之厄魯特庫本、庫本之弟和洛木什買我佐 領下閑散沙金泰之家奴九兒,用銀四十五兩,請由其賞銀內支給。相應將庫本、和洛木什賞銀內四十 五兩交職處赴寧古塔返回之人趁便帶回。為此咨呈。 ) 11 顧 松潔 故,遺屬多勒莫被許給同一批來的庫本為妻,庫本每月有一兩餉銀,其娶來的寡妻不敷食用, 生活拮据。琿春駐防官員上報,呈請將存貯在副都統衙門賞給特古斯的一百六十四兩銀帶回琿 春,交所屬佐領、驍騎校酌情預先借支若干兩,以後所得利息再撥給他們,以資食用39。 這一做法也為其他厄魯特人效仿。乾隆十五年 (1750) 四月,琿春三佐領下兼管的厄魯 特披甲尼瑪、巴郎哈西哈、紮木蘇、阿爾巴紮勒等告稱:“賞給我們的銀兩買完我們所需物 項後,恐日後生計艱難,懇請照先前已故特古斯妻多勒莫以及沃樂珠之妻查幹庫本等人借貸 取息之例,我們的銀兩也在佐領處借貸,每季取息給我們,我們可以長久花銷用。”40琿春三 佐領呈請寧古塔副都統,是否獲得批准不詳。但是,這些厄魯特人領到的賞銀還是有限,維 持了不到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就已花完 41 。他們平時的生活仍依賴餉銀以及種地、打獵。 然而即便如此,清廷給予厄魯特人的待遇仍可謂優厚,保障了他們的生活。 對於單身者,清廷還有娶妻銀。對於亡故者的孀婦,清廷未要求其守節,而是允許嫁給 三姓、琿春地方無妻者,或者流放到寧古塔地方的蒙古人。前文提到的特古斯病亡,其妻子 39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二年五月十六日,暫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巴克西納為請 將賞給厄魯特銀作為本銀生息補貼其生計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70-171 頁,滿文原文:baicaci, abkai wehiyehe i juwanci aniya meni bad͡e emu meyen i benjibuhe ilan boigon i ūlet sei d͡orgi benjire d͡e jugūn d͡e nimeme akū oho ūlet tegus i sargan d͡olmo be ceni emu meyen d͡e benjibuhe ūlet uksin kubun d͡e sargan acabuha. kubun hontoho ciyanliyang bahara be d͡ahame, ceni eigen sargan i eture baitalara d͡e ere hontoho ciyanliyang ni menggun tesurakū, banjire d͡e mangga gese. geli baicaci, d͡olmo i d͡a eigen tegus d͡e šangnaha menggun emu tanggū ninju d͡uin yan be meiren i janggin yamun i ku d͡e asaraha be d͡ahame, ere šangnaha menggun be huncun i bad͡e gajifi, harangga kad͡alara nirui janggin fund͡e bošokū sed͡e afabufi acara be tuwame ud͡u yan be juwen sind͡afi, baha mad͡agan de ceni eture baitalara jergi hacin de baitalabume ohode tusa ojoro gese. (經查,乾隆十年送至職等處 一批三戶厄魯特人中,沿途病故之厄魯特特古斯之妻多勒莫許予送來之同批厄魯特披甲庫本為妻。庫 本食半餉,不敷其夫婦穿用,生活拮据。又查得,多勒莫前夫特古斯賞銀一百六十四兩存於副都統衙 門銀庫,將此賞銀攜至琿春,交該管佐領、驍騎校等酌情放債若干兩,所得利息給伊等用於穿用之 項,似有裨益。 ) 40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2 冊,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署琿春協領事佐領濟布球為請將厄魯特 披甲銀兩交佐領處每季取息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151-152 頁,滿文原文:nirui janggin baksina, d͡ersu, yabina sei alibuhangge, meni nirud͡e kamcibuha ūlet uksin nima, barang hasiha, jamsu, arabjan, akū oho tegus i sargan d͡olmo sei alarangge, mend͡e šangnaha menggun be, meni baitalara jaka hacin d͡e takūrame wajiha manggi, amaga inenggi banjired͡e mangga gese. bairengge neneme akū oho oljui sargan cagan kubun sei menggun be juwen sindabufi, madagan bahabumbi. meni menggun be inu nirui bade juwen sindabufi, forgon dari madagan gaifi mende buci, be kemuni inenggi biya goid͡ame bahafi takūraci ombi seme alambi seme alibuhabi. baicaci akū oho ūlet oljui i sargan cagan kubun sei menggun be 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bithe alibume boolafi, nirui bade juwen sindabuha be d͡ahame, ūlet uksin nima, barang hasiha, arabjan, jamsu, tegus i sargan d͡olmo sei menggun be ceni nirui bade afabufi, kemuni forgon dari yan tome emte jiha madagan gaibume juwen sindabuki sembi. acanara acanarakū babe meiren i janggin yamun ci jorime bithe unggihe be tuwame d͡ahame yabuki. 41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3 冊,乾隆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阿松阿為賞移 駐本處厄魯特披甲家眷銀兩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84 頁,滿文原文:nirui janggin asungga aliburengge, meni bade guribume tebuhe fulu uksin obufi caliyan ulebure oilet uksin abida i jergi urse d͡e šangnaha menggun be ceni siran siran i takūrame wacihiyaha. (佐領阿松阿呈稱,我處移駐以 額外披甲食錢糧之厄魯特披甲阿必達等人所賞銀伊等已陸續花銷完。 ) 12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多勒莫當即被許給庫本為妻就是一個實例。改嫁的厄魯特婦女,可擁有其前夫的財產,多勒 莫就領到了保存在寧古塔副都統衙門銀庫的賞銀一百六十四兩。乾隆十三年 (1748),安置 在寧古塔的額勒伯克病故,妻子托克托還年輕,吉林將軍咨復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將托克托 送至琿春地方,令於在此安置的無妻厄魯特內自願酌情嫁娶。額勒伯克死後,其所有家產, 無論是租金還是後來出售之後所得銀兩,都給了他的遺屬托克托42。 清入關後,清廷沿用明制,提倡旌表貞節婦女,至乾隆朝,已制定了一套與漢人社會無 異的旌表制度,對守節寡婦給銀建坊,支給一年的半餉寡婦銀,即從名譽和經濟上給予了全 面的保證,以鼓勵旗人孀婦守節。當時,“八旗社會上上下下,已經完全以儒家的倫常禮教 為準則,即使在不識字也不可能閱讀儒家經典的下層旗人當中,婦女守節的觀念,也已深入 人心”43。清廷不要求厄魯特孀婦守節,大概是考慮其習俗,畢竟身處遠離故土數千里之外的 地方,以安頓適應為先。尤其是婦女,丈夫亡故,又無子嗣,丈夫得到的賞銀只能緩解一時 之急,終非長久之計。 四、琿春厄魯特人口及姓名變化 前文述及乾隆二十六年 (1761) 清廷核查了一次厄魯特人口增減數目的情況。清朝官方 關心的只是男丁的數量,因此上報的數目只有男丁數十九人,以及到琿春後繁衍的五名男 童。從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中的戶口冊看不出這十九名男丁一共是多少戶,如何分布在琿 春三佐領下亦不清楚。從乾隆十三年應領錢糧花名冊中,只能確知鑲黃旗下有阿必達 (abida)、車淩 (ts’ering)、散都克 (sanduk)、尼瑪 (nima);正黃旗下有巴圖波羅特 (batubo- 42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三年九月十二日,琿春記名協領赫保為報接到厄魯特披 甲遺孀房地折價銀及其馬牛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486-487 頁,滿文原文:gulu suwayan i d͡ersu nirud͡e kamcibuha fulu uksin ciyanliyang ulebure ūlet ubasi i sargan tokto i alibuhangge, mini d͡a eigen elbek. meni eigen sargan be ningguta i kubuhe šanggiyan i jarsai nirud͡e kamcibuha bihe. mini eigen elbek d͡e šangnaha menggun d͡e, weren toksoi boo juwan emu giyan, usin susai cimari, morin juwe, ihan juwe, eihen emke, mose, hujuruku, mucen juwe, hunio emu juru, horho juwe, jokū emke, ofoho halhan i jergi jaka be ud͡aha. mini eigen elbek nimeme akū oho manggi, ere aniya juwe biyad͡e tokto mimbe huncun d͡e benjibured͡e, mini boo usin, morin, ihan, eihen, tetun agūra be gemu meni nirui janggin jarsai niyalma de orin yan i menggun de turihe. jai falabuha sujuktu de sunja yan menggun juwen buhe be, nirui janggin jarsai inu sambi. mini boo usin eihen tetun agūra be gemu uncabufi, uncaha menggun mini werifi jihe morin juwe, ihan juwe be suwaliyame ganabureo seme alibuhabi. (正黃旗德爾蘇佐領下兼管食額外披甲錢糧之厄魯特伍巴什之妻呈稱:小的原配丈夫額勒伯克。 小的夫婦被安置於寧古塔鑲白旗紮爾賽佐領下兼管。用賞我丈夫額勒伯克之銀兩購買了沃稜屯房屋十 一間,田五十坰、馬二匹、牛二頭、驢一匹、碾、磨、鍋二口、桶一對、槨二副、鍘刀一只、犁鏡、 犁杖等物。小的丈夫額勒伯克病故後,今年二月將托克托小的送往琿春時,小的房、田、馬、牛、 驢、器械全部由小的佐領紮爾賽以二十兩銀租予人了。再,借給發配流放之人素珠克圖五兩銀之事佐 領紮爾賽亦知曉。請將小的房、田、驢、器械全部出售,賣得銀兩以及小的所留二匹馬、二頭牛一並 領取。 ) 43 定宜莊 《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 156 頁。 13 顧 松潔 lot)、巴郎哈西哈 (barang hasiha)、伍巴什 (ubasi)、巴郎 (barang)、波托羅依 (botoloi); 正白旗下有阿喇布占 (arabjan)、紮木蘇 (jamsu)、庫本 (kubun)、和洛木什 (horomsi)44 。 其余閑散等人員的情況,難以查考。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有殘缺,最早的戶口冊記錄為乾隆四十六年 (1781),只有鑲黃旗 和正黃旗的記錄,厄魯特人口合計六戶,二十五口。同治九年 (1870) 琿春駐防發生變化。 因琿春地處邊疆,隨著俄國的入侵,邊務日益繁多。清廷相應提高琿春協領的地位和權限, 加副都統銜,增設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五旗,成為八旗,每旗下設一員佐領。從 同治十二年 (1873) 的戶口冊來看,厄魯特人戶在鑲白、正紅和正藍三佐領下。自乾隆八年 始,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至光緒二十六年 (1900) 琿春駐防八旗內的厄魯特人達到三 十四戶,二百四十八口。民國年間纂修的 《琿春縣志》 中有光緒三十三年 (1907) 調查的 “琿春旗屬姓氏戶口表”,記載三十七戶、一百八十七口。從以上數據可知安置在琿春的厄魯 特人口繁衍緩慢。至清末,因政治形勢劇變,人口不增反而有所衰減。 琿春地處滿族發祥之地,琿春駐防初設三佐領係以土著庫雅拉滿洲編立。由於駐防巡查 任務繁重,當地旗人耕種旗地需從寧古塔僱人勞作,琿春協領嚴格按照朝廷的規定於每年四 月將民人僱來耕種,至十月收獲後遣返。清廷發配到東北的罪犯也禁止琿春協領接收。因 此,安置在琿春的準噶爾厄魯特人被包圍在滿人之中,無論風俗習慣還是語言文字都很快受 到滿人的影響,日漸帶有滿人的特徵,這在人名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乾隆八年至十二年安置 於琿春的厄魯特人人名在上文中引用多次,有阿必達、車淩、烏巴西、巴郎、博托羅依、庫 44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 冊,乾隆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暫署琿春協領關防佐領巴克西納為報 本處官兵應領春秋兩季俸餉數目事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呈文,第 465-469 頁,滿文原文:meiren i janggin yamun d͡e, huncun i bai gebu ejehe gūsai d͡a bime, tuwašara hafan ilan jergi ejehe heboo aliburengge, sohon meihe aniyai niyengniyeri bolori juwe forgon i hafan cooha i bahaci acara funglu ciyanliyang ni hūwaming d͡angse be alibume boolara jalin, gūsai d͡a heboo, sula janggin gakci bund͡ei, kubuhe suwayan i nirui janggin baksina, fund͡e bošokū ningguri biyad͡ari ilata yan jetere bošokū ninggun, (略) fulu uksin obuha ūlet uksin abid͡a, ts’ering, sand͡uk, hontoho ciyanliyang jetere ūlet uksin nima. ere nirui niyengniyeri bolori juwe forgon i bahaci acara funglu ciyanliyang ni menggun emu minggan jakūn tanggū gūsin ilan yan, gulu suwayan i nirui janggin d͡ersu, fund͡e bošokū tugiše, emu yan jetere jergi akū bithesi itunju, biyad͡ari ilata yan jetere bošokū nad͡an, (略) fulu uksin obuha ūlet uksin batubolot, barang hasiha, hontoho ciyanliyang jetere ūlet uksin ubasi, barang, botoloi. ere nirui niyengniyeri bolori juwe forgon i bahaci acara funglu ciyanliyang ni menggun emu minggan jakūn tanggū susai nad͡an yan. gulu šanggiyan i nirui janggin yabina, fund͡e bošokū d͡asingga, emu yan jetere jergi akū bithesi tališan, biyad͡ari ilata yan jetere bošokū ninggun. (略) fulu uksin obuha ūlet uksin arabjan, jamsu, hontoho ciyanliyang jetere ūlet uksin kubun, horomsi, afara d͡e feye baha turgund͡e biyad͡ari emu yan šangnara sula amiša. (略)(琿春地方記名協領兼雲騎尉記錄三次赫保呈文副都 統衙門。為呈報己巳年春秋兩季官兵應得俸餉花名冊事。協領赫保,閑散章京噶克齊、本德依,鑲黃旗 佐領巴克西納,驍騎校寧古里,月食三兩領催六名,(略),額外披甲厄魯特阿必達、車淩、散都克,食 半餉厄魯特披甲尼瑪。該佐領春秋兩季應得俸餉銀一千八百三十三兩。正黃旗佐領德爾蘇,驍騎校圖吉 舍,食一兩無品筆帖式伊吞珠,月食三兩領催七名,(略),額外披甲厄魯特巴圖波羅特、巴郎哈西哈, 食半餉厄魯特披甲伍巴什、巴郎、波托羅依。該佐領春秋兩季應得俸餉銀一千八百五十七兩。正白旗佐 領雅必那,驍騎校達興阿,食一兩無品筆帖式塔里善,月食三兩領催六名,(略),額外披甲厄魯特阿喇 布占、紮木蘇,食半餉厄魯特披甲庫本、和洛木什,戰爭負傷月賞一兩閑散阿米沙 (略)。 ) 14 也談清代準噶爾降人問題 本、霍羅木西、尼瑪、散都克、巴圖博羅特、巴郎哈西哈、阿喇布占、紮木蘇等。乾隆二十 六年 (1761) 琿春協領德克都致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的厄魯特人口增減數目呈文中記載了新增 小孩的名字和年齡:布林 (burin) 十七歲,特古斯 (tegus) 十五歲,布彥達賴 (buyandalai) 十歲,博樂霍岱 (bolhodai) 七歲,紮爾嘎來 (jargalai) 一歲。這五名幼孩可視為第二 代琿春厄魯特人。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編制的戶口冊中記載:西丹,厄魯特,成保 (cengboo),十八歲;寡母三十六歲。披甲,厄魯特,特古斯 (tegus),四十一歲;妻三十五歲; 長子,西丹,富精額 (fujingge),十七歲;次子,西丹,佛欽保 (fecimboo),六歲;三子, 西丹,富明額 (fumingge),五歲;四子,西丹,富明德 (fumingde),三歲;長女,十五 歲45。此處四十一歲的特古斯即為乾隆二十六年統計上報新增小孩中十五歲的特古斯,其諸 子之名顯然已滿化,類似的厄魯特人名還有伊淩德 (ilingde)、英成 (ingceng)、西淩德 (silingde)、薩音保 (saimboo)、觀音保 (guwaimboo)、納蘭泰 (narantai)46等等。可見,遠道而 來的厄魯特人在異鄉很快即已入鄉隨俗。至民國年間,他們又是如何記憶自己的來源的呢? 《琿春縣志》 中記載托斯氏 (陶姓)、哈爾蘇拉氏 (韓姓)、達爾喜氏 (戴姓),原係新疆巴里 坤額魯特蒙古人,乾隆十七年 (1752) 分駐琿春,47乃伊等又取漢姓,成該地久住之民的例 證。他們對自己先人來源地和遷移時間的記憶已模糊不清。安置於其他地方的厄魯特人,估 計與此類似。這些歸附的厄魯特人被安置於八旗之下,已無蒙古特徵,但在編制戶口冊時明 確記錄為厄魯特,因此他們仍保持了蒙古的族屬身份。 結 語 從康熙朝發端的清準之戰以及準噶爾部的內訌,造成了大量厄魯特人逃離故土投順清 朝,康雍乾三帝均予以妥善安置。本文以安置在吉林琿春的厄魯特人的來歷及其變遷為例, 45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 第 17 冊,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琿春鑲黃旗托莫霍果佐領下戶 口數目、正黃旗奧善佐領下戶口數目,第 435 頁,滿文原文:sid͡an ūlet cengboo juwan jakūn se. erei anggasi eniye gūsin ninggun se. uksin ūlet tegus d͡ehi emu se. erei sargan gūsin sunja se,ahūngga jui sidan fujingge juwan nadan se, jacin jui sidan fecimboo ninggun se, ilaci jui sidan fumingge sunja se, duici jui sidan fumingde ilan se, amba sargan jui tofohon se. 46 同上揭註,第 435 頁,滿文原文:sula ūlet buneld͡a gūsin ninggun se. erei sargan gūsin juwe se, ahūngga jui sid͡an ilingd͡e d͡uin se, jacin jui sid͡an ingceng ilan se, sargan jui juwan juwe se. sid͡an ūlet silingd͡e juwan ilan se. erei anggasi eniye gūsin emu se, silingd͡e non juwan juwe se. (閑散 厄魯特布訥爾達三十六歲,妻三十二歲,長子西丹伊淩德四歲,次子西丹英成三歲,女十二歲。西丹 厄魯特西淩德十三歲,寡母三十一歲,西淩德妹十二歲。 ) 第 470 頁,滿文原文:uksin ūlet saimboo orin duin se. erei anggasi eniye susai sunja se. saimboo sargan orin emu se. saimboo i jacin deo uksin guwaimboo orin se. amba non juwan nadan se. (披甲厄魯特薩音保二十四歲,寡母五十五歲,薩 音保妻二十一歲,次弟披甲觀音保二十歲,大妹妹十七歲。 ) 第 473 頁,滿文原文:uksin ūlet narantai orin sunja se. erei anggasi eniye susai sunja se. narantai i sargan orin duin se. amba sargan jui nad͡an se. ahūngga jui sid͡an namungga ilan se. (披甲厄魯特納蘭泰二十五歲,寡母五十五歲,妻二十四 歲,長女七歲,長子西丹納蒙阿三歲。 ) 47 朱約之 《琿春縣志》,載李澍田編:《琿春史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第 103 頁。 15 顧 松潔 對清乾隆年間準噶爾零散投誠人員的安置地點和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和考察。攜帶家眷以及 單身來歸的零散厄魯特人被安置地點多且分散,先後安置於天津、江寧、杭州、青州、京口 以及東北寧古塔、三姓、琿春等地。又因為安置在南方的人員出現水土不服,才使得東北成 為清廷安置準噶爾攜眷零散投誠人的重要區域,體現了清廷愛惜生靈、體恤黎元之意。從安 置在琿春的厄魯特人的境遇來看,被安置人員的待遇的確妥善。他們經再次組織,被納入八 旗管理體系之內,實現了身份的轉變。在清朝官方編制的戶口冊中,每戶都須明確標示其族 屬,然而他們雖保持著蒙古人的身份,卻在滿人的包圍下,其語言、習俗、經濟生活等方面 都很快融入了當地社會。 參考文獻 承志 《ダイチングルンとその時代:帝國の形成と八旗社會》,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 會,2009 年。 定宜莊 《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哈斯巴根 《清初滿蒙關係演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 林士鉉 《清乾隆年間厄魯特降人在內地——兼述琿春的厄魯特》,載藍美華主編:《邊民在內 地》,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 年,第 135-188 頁。 柳嶽武 《康乾盛世下清廷對準噶爾投誠人政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 年第 4 期 馬大正、成崇德主編 《衛拉特蒙古史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那順烏力吉 《呼倫貝爾厄魯特之來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 年第 4 期。 《平定準噶爾方略》,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編 《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第 二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1990 年。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特克寒 《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東遷承德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 年第 3 期。 王力、王希隆 《厄魯特達什達瓦部歸服安置始末——兼論其對清朝鞏固新疆統治的作用》, 《西部蒙古論壇》,2010 年第 2 期。 張伯國 《康雍乾時期準噶爾歸附人安置考析》,《青海民族研究》 2018 年第 2 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 《內閣藏本滿文老檔》,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年。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琿春副都統衙門檔》,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6 年。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 朱約之 《琿春縣志》,載李澍田編:《琿春史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基金專案:中央民族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畫項目 (317201949)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講師 [email protected] 16 《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第一輯 (2020)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The Role of the"Xingzou" System in Qing Dynasty Manchu-Mongolian Ethnic Relations 杜家驥 Du Jiaji 摘要 清代滿洲皇帝所規定的與蒙古、回部等領主貴族的關係性制度中,有一種特殊的“行 走”之制,目前,學界對這一制度尚很少專文探討。究竟這種“行走”制度有哪些具體内 容?實行情況如何?本文擬對此作初步考察。主要内容方面有:蒙古、回部王公等所任的 “行走”及其職名名目,授予“行走”職名的基本狀況,行走班次制,行走之在京職差、皇 帝巡行時扈從、圍獵時隨圍等相關制度,以及“行走”之性質、特點及皇帝授予蒙古回部王 公行走職名的目的等等。 關鍵詞:清代;蒙古;行走;扈從;隨圍 Abstract Within the system for relations with Mongolian and Hui and other lords and nobles stipulated by the Manchu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special “Xingzou” system. At present, very few academic articles have addressed this system. What were the details of this “Xingzou” system? How was it put into practi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is subject.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s: the“Xingzou”positions held by Mongolian and Hui princes and nobl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granting of “Xingzou”positions; the shift system of“Xingzou”;the“Xingzou”responsibilities in Beijing; escorting the emperor when traveling, and assisting the emperor when hunting, and other related systems of “Xingzou”;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ingzou” and the purpose of the emperor's granting the position of “Xingzou” to the Mongolian and Hui princes and nobles, etc. Key words:Qing Dynasty;Mongolia;Xingzou escorting,assisting the emperor when hunting 清代滿洲皇帝所規定的與蒙古、回部領主貴族的關係性制度中,有一種特殊的“行走” 17 杜家驥 之制。目前,學界對這一制度尚很少探討,筆者僅見 (日本) 田山茂 《清代蒙古社會制度》 一書,在“扎薩克的職務”之 3“年班、行走和圍班”中,對此作過這樣的簡要敘述:行走 “是内外蒙古汗以下台吉、塔布囊、閒散額駙等到北京在御前或乾清門行走,即擔任儀衛勤 務的制度。自乾隆五年起立為定制。對西北額魯特各旗王公、台吉則於乾隆四十一年到五十 1 三年前後,開始適用這種制度” 。 那麼,究竟這種“行走”制度的具體規制如何?行走職任、性質、特點是怎樣的?滿洲 皇帝授予蒙古回部行走職名的目的又是什麼?本文擬在這些方面作一初步考察。 有必要對研究對象的範圍作一簡要交待。清代蒙古大致分為三部分:一、與滿洲、漢軍 並列編旗的八旗蒙古;二、内屬蒙古,無領主、不設扎薩克,不屬“藩部”,以清中央之將 軍、都統、各大臣轄治,如察哈爾蒙古、歸化城土默特蒙古,以及散處在唐努烏梁海、科布 多、伊犁、西藏、东北等地的零散組織蒙古;三、有領主、編設扎薩克旗的各部蒙古,屬於 清廷的“藩部”,也稱“外藩”,廣處大漠南北、科布多、新疆 (天山以北)、青海等廣袤地 帶,是清代蒙古的主體部分,本文所述,主要是這部分藩部領主蒙古,而兼及内屬蒙古中有 爵者之貴族。所述回部,為有領主而屬藩部者:吐魯番扎薩克旗、哈密扎薩克旗。 一、“行走”釋義 用於職差行政方面的用語“行走” ,未見於明朝及以前漢族諸王朝,應是滿洲詞語。滿語 yabumbi,本是步行、走路、走動之義的動詞,後來用於職差行政方面之“行走”,似為引申 之義:給主子奔走效勞、侍從、辦事,乃至當差、效力、服務、任職、履職等等,這些意思 的詞語,其滿語皆由 yabumbi 衍化、變型而來,因而都有 yabumbi 的詞根 yabu。《滿文老檔》 記 載,努爾哈赤建後金前的乙卯年十一月頒佈圍獵令,其中說到“此四大臣若不察所管十牛彔 人,致使進入他牛彔地方行走,或使他牛彔人進入所管十牛彔地方行走,或此四大臣自身亂 行,皆治其罪”2。滿文為 duin amban sindafi baicambi, ini juwan nirui niyalma be tere duin amban baicarakū, gūwa nirui bad͡e yabubuha d͡e, gūwa nirui niyalma be ini juwan nirui bad͡e yabubuha d͡e, tere d͡uin amban ini beye facuhūn yabuci, weile arafi yaluha morin gaifi jafaha niyalma de bumbihe.3 這用於圍獵之事的 yabubuha—— (致使的) 行走,就應超出 “步行”意思的範疇,而有打獵中的那些行為活動的意思了。以後的天命八年五月“命二十名 千總前往遊擊處,編四十名千總為二班,輪流於遊擊處行走”4,滿文為 orin ciyandzung io- gi i jakade genekini, dehi ciyandung juwe idu banjifi, iogi i jakade halame yabu.5,天聰年 1 田山茂 《清代蒙古社會制度》 第 205 頁,商務印書館,1987 年潘世憲譯本。 2 漢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9 冊,第 11 頁,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年。下引此書版本同,不 另注。 3 滿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 冊,第 149 頁,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年。下引此書版本同,不 另注。本注及以下 《滿文老檔》 之滿文,皆張楚南博士所查找,特誌並表謝意。 4 漢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9 冊,第 183 頁。 5 滿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5 冊,第 2381 頁。 18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間,喀爾喀瑪“原於哨卡在備禦銜上行走”6 ,滿文為 daci karun de beiguwan i jergi de yabuha.7,这两条资料,則已有任職、履職之義了。而 《滿文老檔·太祖朝》 在乙卯年所記 hanci d͡ahame yabure buyanggū hiya8,譯為漢文之義是“隨汗近前行走之布揚古侍衛”,其 中出現的 yabure,則可視為是後來的 gocika de yabure——御前行走、kiyan cing men de yabure——乾清門行走等等固定詞語中行走 yabure 的衍化之源。 用於行政職差方面的行走一詞,在入關後擴大實行到官職等很多領域,对此擬作專文, 本文不作贅述,只對授予蒙古回部王公之行走職名及其相關制度作敘述。 行走有廣義,有狹義。如皇帝上諭中常提到的某人“行走勤慎”“行走有年”,是廣義的 行走。而諸如内閣票簽處行走、軍機處行走,等等,有具體的職事機構,是狹義的行走概 念。至於“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内廷行走”等,則可視為是處於二者之間的概念。 從諸多事例來看,本文重點敘述的“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既有具體地點、具體職事 的侍衛、守護,還常常被派遣辦理其他各種事務,廣義與狹義兼而有之,詳見後述。 行走有文職,有武職。諸如批本處行走、上書房行走等等,為文職。擔任守護之職的侍 衛處行走,以及鑾儀衛行走等等,屬於武職。 二、蒙古、回部等所任的“行走”及其職名名目 蒙古、回部王公擔任的“行走”之職,有武職,有文職。文職較少,文職方面有具體職名 的,有上書房行走、毓慶宮行走等。上書房是教育皇子皇孫之處,科爾沁蒙古郡王僧格林沁曾 9 擔任過總管上書房教育的“總諳達” 。同治、光緒二帝年幼時在宮中的毓慶宮學習,任教師者稱 10 “毓慶宮行走” ,僧格林沁的兒子伯彥訥謨祜在光緒時曾任“毓慶宮行走” 。漠北蒙古台吉多爾濟 11 帕拉瑪,曾在上書房擔任教皇子皇孫蒙古語、射箭的“蒙古諳達” ,其教射箭,又屬武職性質。 蒙古回部等貴族擔任的行走之職,主要是屬於武職系統的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大門 上行走,其基本職任與“侍衛”類同,任皇宮内外的保衛、扈從,嘉道時期的京官姚元之甚 至認為:“御前行走與御前侍衛同官而有別,外藩蒙古王公及貝勒、貝子、八分公則稱“行 走”,滿洲則稱“侍衛”12。有時皇帝授予其“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實際也屬“行走”, 以致有時二者混稱,如道光年間怡親王載垣等奏:“御前行走之科爾沁扎薩克固山貝子濟克 默特,身體單弱,於一切差使不甚相宜,請旨一摺。濟克默特,著革去御前侍衛”。13 蒙古回 部等貴族所任“行走”,與滿族旗人所任“行走”一樣,又不僅僅擔任侍衛之職,還接受差 6 漢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20 冊,第 607 頁。 7 滿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1 冊,第 5823 頁。 8 滿文 《内閣藏本滿文老檔》 第 1 冊,第 164 頁。 9 《清宣宗實錄》 卷 263,道光十五年二月戊戌。 10 《清德宗實錄》 卷 154,光緒八年十一月戊子。 11 《清文宗實錄》 卷 150,咸豐四年十一月丙寅朔,記其被革去“蒙古諳達” ,是在以前擔任此職。 12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 卷 1,中華書局,1982 年,第 18 頁。 13 《清宣宗實錄》 卷 450,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亥。 19 杜家驥 遣而擔任其他職差。這是本文主要的考察内容14。 大門上行走。大門,是指皇宮中的太和門,是皇宮前朝區的門禁,這裡所說的“大門上 行走”,是在皇宮太和門擔任侍衛,並接受差遣,如漠北蒙古皇家額駙蘊端多爾濟之子多爾 濟旺楚克,便任“二等侍衛,在大門上行走”15,還曾“充蒙古奏事官”,在宮中奏事處“專 16 奏外藩王公呈奏事件,國語謂之‘卓親轄’ ” 。 蒙古、回部等貴族所任“行走”職名中,較重要而且最多的,是御前行走、乾清門行 走。二者都是在皇宮中接近皇帝之處擔任職差,詳見後述。擔任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者有 滿洲、蒙古旗人為主的八旗旗人,還有本文所述蒙古、回部等少數民族貴族,皆注重從勳 戚、王公貴族、高官及其子弟中選任。 御前行走在身份地位上又高於乾清門行走,因而御前行走若被懲處,有降為乾清門行走 者,如道光年間,任庫倫大臣的漠北蒙古郡王蘊端多爾濟被議處,便是“將蘊端多爾濟退出 御前行走,著在乾清門行走,並罰扎薩克俸二年”17。乾清門行走提升,則為御前行走。道光 元年“命乾清門行走喀喇沁輔國公永庫爾忠,在御前行走”18,便是因獎勵而由乾清門行走提 升為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則高於大門上行走,如丹巴多爾濟,嘉慶四年為“乾清門行 19 20 走” ,次年緣事革爵,便降為“在大門侍衛上行走” 。 蒙古回部貴族被授予的行走職名,大多是或者說主要是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御前行 走、乾清門行走作為職任,在清代整個職官序列中,是屬於高等的“大員”檔次,嘉慶帝上 21 諭中便有“御前乾清門行走大員” 之語。 蒙古回部王公等所任“行走”,與滿洲宗室王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旗人所任“行 走”一樣,有為主上皇帝效勞、服務而盡為“僕”之義務,詳見後文論述。 此外,沒有以上行走職名的蒙古回部等王公台吉,也應“行走”,文獻所謂“閒散行 走”者,似指的就是這些人。清代,“閒散”用於職任方面的概念,就是無職名之義。無御 前、乾清門行走職名之蒙古王公也加“行走”二字,稱之為“閒散行走”,表明他們也有行 走義務、職責,在本文所述行走的内容系統中,也應述及。蒙古王公台吉、額駙等因為都分 班——年班、圍班而朝覲,因而滿洲皇帝也令無御前、乾清門行走職名之蒙古王公、額駙 們,在朝覲期間盡其為“僕”的行走義務,只不過文獻中未見他們“行走”的具體活動記 載,也許這些人因為沒有那些有御前、乾清門行走職名者的行走事務重要,行走機會也少, 而未作記錄。但典制所述確實反映他們也應“行走”。《大清會典事例》 載:“(嘉慶) 十八年 諭:外扎薩克蒙古王公、台吉等,業經出痘者,均于年班來京。其未經出痘者,止於熱河瞻 14 駐京蒙古回部王公還擔任其他各種職務,如文職的理藩院額外侍郎、國史館之職,以及武職的 八旗都統、各旗營的武官統領等,這些職任雖然也可稱為是廣義的行走,但沒有專門的行走職名,所以 不在本文敘述範疇。 15 《清宣宗實錄》 卷 134,道光八年三月戊辰。 16 昭槤 《嘯亭雜錄》 之“續錄”卷 1“奏蒙古事侍衛” ,第 388~389 頁。中華書局,1980 年。 17 《清宣宗實錄》 卷 24 ,道光元年十月辛卯。 18 《清宣宗實錄》 卷 12,道光元年正月癸丑朔。 19 《清仁宗實錄》 卷 37,嘉慶四年正月丁卯。上諭有“乾清門行走喀喇沁公丹巴多爾濟”之語。 20 《清仁宗實錄》 卷 57,嘉慶五年正月丁卯。 21 《清仁宗實錄》 卷 15,嘉慶二年三月己未。 20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覲。伊等遊牧較遠,此内年老者來京當差,步行差使較多,恐伊等不能耐勞。著加恩,嗣後 年逾六十五歲之外扎薩克蒙古王公台吉等,如遇年班,毋庸來京,均赴熱河,以節其勞。著 理藩院將如何輪班之處,定議具奏。欽此。遵旨議奏:喀爾喀圖什業圖汗車登多爾濟,現年 已逾六十五歲,下屆年班應免來京,即令前赴熱河瞻覲。其餘外扎薩克四部落土爾扈特、和 碩特、杜爾伯特、青海蒙古汗王公台吉内,年逾六十五歲者,通行查明,遵旨免其來京,均 令輪赴熱河,隨同喀爾喀四部落兩翼,派定善獵之王公台吉等進哨當差,永為定例”。22 這裡 所說的年班之年老王公,以前也在年班期間“來京當差,步行差使較多”的當差、差使,又 令其以後在圍班時的“進哨當差” ,都是“行走”内容。文中並沒有說他們有御前、乾清門行 走之職名,這些人似應包括一般的年班來京王公台吉。以下皇帝上諭中所說的“閒散行走” 王公、台吉等,也屬此類。乾隆帝上諭: “朕進哨行圍,御前、乾清門行走,及閒散行走之蒙 古王公、額駙、台吉等,皆迎至博羅河屯請安。朕為遵家法行圍,訓練兵丁,閒散行走之王 公額駙台吉等並無班次,徒費牲畜盤費,累及群下。嗣後朕進哨行圍,御前、乾清門行走之 王公額駙台吉等,皆遵朕原降諭旨赴博羅河屯,俟朕派出者隨圍行走。餘令六盟長分別各 盟、該扎薩克閒散行走之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等,均為二班,由今歲起,一班前赴博羅河 屯請安。”23還有道光帝上諭:“御前、乾清門及閒散行走之蒙古王公等,各於遊牧處所俱有應 24 辦事件……惟遇年班,仍准輪班來京。 ” 都說的是無行走職名的蒙古王公也應履行行走義務。 另外,有行走職名者,也不一定都令其當時就行走供職,有的是為其“榮身”,而將御 前、乾清門行走職名作為榮銜授予,滿洲皇帝是以此作為籠絡措施,比如還常常將這類職名 授予某些領主王公的幼子孩童,詳見後述。 三、蒙古回部王公等授予“行走”職名的基本狀況 藩部蒙古回部王公授予“行走”職名,目前所見,最早是康熙後期,如康熙四十三年, 阿拉善蒙古的和碩額駙阿寶“賜第京師,命御前行走”25。康熙四十九年,科爾沁左翼中旗的 和碩額駙羅卜藏袞布,也“授盟長,命御前行走”26。此後的康熙五十四年,又有敖漢部的和 碩額駙羅卜藏台吉授予乾清門行走,乾隆元年晉為御前行走27。而漠北蒙古超勇親王策淩之 22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理藩院·朝覲·外扎薩克年班》。 另外,《清世宗實錄》 卷 87,雍正七年十月己巳,記雍正七年皇帝上諭“理藩院:嗣後每歲換班來京之 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俱令按班行走。萬壽令節,不必來京。其喀喇沁、土默特離此甚近,往 來行走之處,令其自便” ,這裡的行走,也當是這種内容。 23 《清高宗實錄》 卷 337,乾隆十四年三月壬申。 24 《清宣宗實錄》 卷 3,嘉慶二十五年八月戊申。 25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卷 80,傳第六十四,《扎薩克多羅貝勒和囉理列傳》。第 546 頁, 内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年排印本。下引此書皆此版本,不另注。 26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卷 18,《扎薩克和碩達爾汗巴圖魯親王滿珠習禮列傳》。第 18 頁。又據 《清高宗實錄》 卷 61 記載,乾隆三年正月丙子“命科爾沁達爾罕親王額駙羅卜藏袞布,在御前 行走” 。兩處記述羅卜藏袞布授御前行走的時間有出入,究竟如何,待考。 27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卷 26,傳第十,附:《多羅貝勒羅卜藏列傳》。第 211、212 頁。 21 杜家驥 子車布登扎布授為乾清門行走、阿拉善蒙古和碩額駙阿寶之子袞布授為御前行走,都是在雍 正十年28。雍正十三年十月,登基伊始的乾隆帝之諭旨,曾述及“每年近御行走蒙古王台吉 等,俱令分班來京”29。上諭中還提到“喀爾沁 (喀喇沁) 貝勒額駙僧袞扎布、敖漢貝子額駙 羅卜藏,……查伊等係御前行走之額駙”30。綜合以上行走者並根據他們的身份,初步認為: 康熙後期及雍正朝,這些授予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者,主要是皇家額駙或額駙之子,且大 多駐京。自乾隆以後,所授“行走”職名範圍擴大到其他蒙古王公,後來又進一步擴大到新 疆回部貴族、伯克。回部貴族授予行走職名,是在乾隆中期以後。 歸納授予行走職名的情況還可見,是否授予行走、授予什麼等次的行走,雖然也考慮被 授者的身份地位、爵秩高低,但並非重要因素,因而有親王甚至汗號爵未授予、或授予乾清 門行走者,而最低之台吉也有授予御前行走者,這些情況並不鮮見。皇家姻戚,與皇帝關係 密近,或有功於王朝,是授予以及授予較高行走職名的重要因素,因而,與皇家有姻親關係 的科爾沁蒙古,授予行走職名者顯著多於其他部旗,參見下表31。另外,御前、乾清門行走 職名之授予,道光以後有條件放鬆而擴大的跡象。 以下將蒙古、回部貴族從康熙朝到宣統年間授予“行走”職名的情況,以表的形式,作 簡要列舉。作三點說明:1. 所據資料,主要是 《清實錄》《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及 其“續纂表傳”,為簡潔,不一一作注。2. 所列舉有行走職名者只是一部分,略表大概狀 況。3. 某朝授予職名,是大致的歸入,因有兩朝延續及變動等情況。 蒙古 内扎薩克蒙古 東三盟 科爾沁 哲理木盟 康熙朝,達爾罕親王額駙羅卜藏袞布,御前行走。乾隆朝,達爾漢親王色旺諾爾布,御前 行走。四等台吉袞齊扎卜,乾清門行走。土謝圖親王垂扎布,乾清門行走。貝子班竹,御 前行走。親王恭格喇布坦,御前行走。嘉慶朝,額駙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乾清門行走, 後晉御前行走。土謝圖親王諾爾布琳沁,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達爾汗親王丹曾 旺布,御前行走。達爾漢親王布彥溫都爾瑚,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 走。道光朝,貝子濟克默特、在御前行走。土謝圖親王諾爾布林沁,御前行走。郡王僧格 林沁,御前行走。郡王多克默特,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卓哩克圖親王巴圖,御前 行走。冰圖郡王林沁扎勒贊、 ,乾清門行走。台吉色登端嚕布,乾清門行走。貝勒貢格喇 布坦,乾清門行走。土謝圖親王色登端嚕布、達爾漢親王索特納木彭蘇克,御前行走。郡 王索特納木倫布木、郡王濟克默特朗布,御前行走。咸豐朝,僧格林沁子乾清門二等侍衛 布彥訥謨祜,御前行走。公佈彥圖古魯克齊,乾清門行走。同治朝,卓哩克圖親王濟克登 旺庫爾、賓圖郡王西哩巴咱爾,御前行走。台吉那蘭格哷勒、貝勒昂噶叩,乾清門行走。 光緒朝,賞台吉色旺諾爾布桑、郡王那蘭格哷勒、台吉丹色裡特旺珠爾、貝勒敏珠爾色 丹、輔國公佈彥巴哩克齊,乾清門行走。賞輔國公那蘇圖花翎、貝勒溫都蘇、鎮國公博 迪,乾清門行走。那蘇圖後晉御前行走。扎薩克圖郡王烏泰、貝勒凱畢,乾清門行走。土 謝圖親王色旺諾爾布桑保,在御前行走。卓哩克圖親王額爾德木畢哩克圖、多羅貝勒濟克 丹達克齊瓦,在御前行走。達爾汗親王那木濟勒色楞、親王阿莫爾靈圭在御前行走。 28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卷 26,傳第五十五,《扎薩克多羅郡王車布登扎布列傳》。第 492 頁。卷 80,傳第八十,附:《固山貝子袞布列傳》,第 549 頁。 29 《清高宗實錄》 卷 5,雍正十三年十月乙酉。 30 《清高宗實錄》 卷 1,雍正十三年八月壬辰。 31 以下所列舉的科爾沁蒙古授予行走職名者,還只是一部分。 22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扎賚特 郭爾羅斯 道光朝,貝勒拉木棍布扎布,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其子台吉阿勒塔闊輟爾,乾清 門行走。同治朝,郡王阿勒坦鄂綽爾,御前行走。 嘉慶朝,鎮國公固魯扎布,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命郭爾晉御前行 走。咸豐朝,輔國公諳塔廓齊爾,乾清門行走。同治朝,,鎮國公嘎爾瑪喜底,乾清門 行走。鎮國公噶爾瑪什第、輔國公阿勒坦鄂齊爾、輔國公圖布烏勒濟圖,均御前行走。 敖漢 奈曼 康熙五十四年,敖漢貝子額駙羅卜藏,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乾隆朝,敖漢公桑 濟扎勒、在御前行走。嘉慶朝,甘薩巴拉郡王,乾清門行走。道光朝, 鎮國公那木扎 勒多爾濟,御前行走。郡王達爾瑪濟爾第,乾清門行走。 郡王幹咱巴拉,御前行走。 台吉丹色哩特裡克忠、達旺多克丹,乾清門行走。。郡王布彥德勒格哷固魯克齊,御前 行走。同治朝, 台吉色丹那木扎勒,乾清門行走。 郡王達維多克丹、貝子達克沁,御 前行走。 光緒朝, 郡王察克達爾扎布御前行走,子二等台吉羅魯布扎木蘇在乾清門行 走。 台吉克什克希吉木,在御前行走。 郡王楞扎勒諾爾贊,在乾清門行走。 嘉慶朝,郡王巴勒楚克,御前行走。道光朝,郡王阿宛都瓦第扎布,御前行走。同治 朝,郡王薩哈拉,御前行走。光緒朝, 郡王瑪什巴圖爾,蘇珠克圖巴圖爾,御前行走。 巴林 昭烏達盟 扎魯特 乾隆朝, 郡王巴圖,御前行走。貝子和碩額駙德勒克,御前行走 嘉慶朝,輔國公豐紳 泰、貝子阿勒坦桑,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郡王那木濟勒旺楚克、台 吉扎勒沁扎布,御前行走。咸豐朝,台吉阿拉瑪斯巴咱爾,乾清門行走。同治朝,晉御 前行走。, 台吉色旺諾爾布,乾清門行走。光緒朝, 郡王額爾齊木巴雅爾,乾清門行 走。貝子杜英固爾扎布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郡王額爾奇木巴雅爾,御前行走。郡 王扎噶爾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 乾隆朝,台吉朋素克,乾清門行走。咸豐朝,貝勒諾爾布林沁,乾清門行 走。同治朝,鎮國公達瓦寧保,御前行走。光緒朝,貝勒桑巴,挑在御前行走。鎮國公 魯勒瑪扎布,御前行走。 翁牛特 阿嚕科爾沁 乾隆朝, 貝勒諾爾布扎木素,在御前行走嘉慶朝,貝勒達瑪琳扎布,扈駕木蘭行圍, 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郡王喇特納濟哩第,貝勒寶拜,寶拜子頭等台吉特木楚克蘇 隆,均在乾清門行走。咸豐朝, 郡王布林納巴達喇,在乾清門行走。同治朝, 輔國公 克什克阿爾畢濟呼,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光緒朝,台吉花連,在乾清門行走。郡王 贊巴勒諾爾布,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貝勒德木楚克蘇隆,御前行走, 子二等台 吉色伯勒都圖普珠爾,乾清門行走。輔國公達爾瑪巴拉,乾清門行走。 嘉慶朝,貝勒多爾濟帕拉木,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同治朝,貝勒拉什忠鼐在 乾清門行走。光緒朝,貝勒巴咱爾濟哩第,晉御前行走。 喀喇沁 卓索圖盟 雍正元年,扎薩克貝子僧袞扎布,命為御前行走。乾隆朝,僧袞扎布二子:貝子瑚圖靈 阿、貝子扎拉豐阿,皆御前行走。公羅布藏策布登、塔布囊格勒克薩木嚕布,乾清門行 走。郡王喇特納錫第,御前行走。嘉慶朝,貝勒丹巴多爾濟,御前行走,子勒福 (後名 托恩多) 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布尼雅巴拉,扈駕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 御前行走。道光朝,輔國公永庫爾忠,御前行走。郡王滿珠巴咱爾,御前行走,子塔布 囊布彥圖,乾清門行走。郡王布呢雅巴拉、貝子瑪哈巴拉,御前行走。郡王色伯克多爾 濟,御前行走。塔布囊錫林達瓦,御前行走。咸豐朝,塔布囊察克魯克扎布,乾清門行 走。同治朝,台吉旺都特那木濟勒,乾清門行走,後晉郡王,在御前行走。輔國公德里 克呢瑪、塔布囊烏淩阿,乾清門行走。光緒朝,塔布囊都淩阿,乾清門行走。依淩阿、 卓淩阿,賞給三等侍衛,在大門上行走。貝勒熙淩阿,乾清門行走。塔布囊和碩額駙阿 育爾扎那、塔布囊和碩額駙那木扎勒色丹,乾清門行走。塔布囊多羅額駙貢桑諾爾布, 在御前行走。輔國公僧格扎布、塔布囊漢魯扎布,乾清門行走。 23 杜家驥 土默特 嘉慶朝,塔布囊貢楚克巴勒桑,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貝勒那遜額勒 哲依,乾清門行走。貝子瑪尼巴達喇,御前行走,子德勒克色楞,御前行走。 西三盟 烏珠穆沁 克什克騰 浩齊特 錫林郭勒盟 蘇尼特 阿巴噶 阿巴哈納爾 喀爾喀左翼 四子部 茂明安 烏喇特 烏蘭察布盟 24 乾隆朝,親王瑪哈索哈、朋素克喇布坦,授乾清門行走。嘉慶朝,親王巴勒珠爾喇布 齋,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親王多爾濟濟克默特納木濟勒,乾清門行 走。親王彭蘇克納木濟勒,御前行走,其子推岱扎布,咸豐朝賞御前行走。扎薩克貝勒 達克丹,乾清門行走,同治朝晉御前行走。台吉察克都爾色楞,乾清門行走。光緒朝, 輔國公阿勒坦呼雅克圖,乾清門行走。親王阿勒坦呼,在御前行走。鎮國公堆代扎布, 在御前行走。輔國公圖布欽扎布,乾清門行走。輔國公圖普欽扎布,挑在御前行走。輔 國公喇什,在乾清門行走。 同治朝,頭等台吉畢瑪拉吉哩第,在乾清門行走。 嘉慶朝,郡王端多布多爾濟,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郡王額林沁諾爾 布,乾清門行走。郡王吹精扎布,乾清門行走,咸豐朝晉御前行走。同治朝,郡王吉克 登噶衛章,在御前行走。光緒朝,郡王喇特那巴咱爾,御前行走。 乾隆朝,扎薩克郡王旺辰,乾清門行走。道光朝,郡王齊旺扎布,其子托第布木,郡王 布林呢錫哩,其子布達莽噶拉,在乾清門行走。同治朝,蘇尼特郡王托第布木,在御前 行走。台吉綽克索倫,在乾清門行走。郡王那木濟勒旺楚克,在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 走。光緒朝,輔國公特莫爾,在御前行走。 乾隆朝,郡王索諾木喇布坦,御前行走。嘉慶朝,輔國公那旺多爾濟,扈駕木蘭行圍, 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郡王阿爾塔什第,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郡王那木薩賚 多爾濟、郡王薩爾濟勒多爾濟,在乾清門行走。 同治朝,郡王剛噶爾倫布,乾清門行 走。台吉貢多桑保在乾清門行走。郡王瓦津達拉在御前行走。台吉拉爾濟勒桑都布,乾 清門行走。光緒朝,貝勒達木定扎布,挑在御前行走。郡王布彥烏勒哲依,乾清門行 走。郡王揚素桑,御前行走。台吉勒欽圖布齋,乾清門行走。貝子貢多桑保,輔國公銜 頭等台吉勒欽圖布齋,在御前行走。 乾隆朝,扎薩克貝子班竹,扈駕木蘭行圍,命為乾清門行走。咸豐朝,貝子桑齋薩拉特 多布,在乾清門行走。同治朝,台吉多特諾爾多,乾清門行走。 嘉慶朝,貝勒那穆薩賚扎布,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咸豐朝,貝勒巴彥巴圖 爾,在乾清門行走。光緒朝,喀爾喀多羅貝勒堆固爾蘇嚨,乾清門行走。 道光朝,郡王伊什齊當,乾清門行走。光緒朝,郡王那木凱多爾濟,在乾清門行走。 同治朝,等台吉達喇木吉哩第,乾清門行走。貝勒格楚克,御前行走。 嘉慶朝,鎮國公喇特那巴拉、輔國公多爾濟帕拉穆,均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 同治朝,鎮國公貢蘇嚨扎布,乾清門行走。光緒朝,鎮國公色楞那木濟勒,御前行走。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喀爾喀右翼 光緒朝,貝子托果瓦,在乾清門行走 鄂爾多斯 伊克昭盟 乾隆朝,郡王車淩多爾濟,乾清門行走。嘉慶朝,貝勒索諾木喇布齋根敦,貝子永龍多 爾濟,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貝子色旺喇什,授副盟長,命乾清門行走。道光 朝,郡王圖們濟爾噶勒,乾清門行走。同治朝,貝子扎那濟爾迪,乾清門行走。貝子巴 達爾琥,御前行走。台吉巴勒珠爾。乾清門行走。貝子扎那濟爾迪,晉御前行走。光緒 朝,貝勒拉扎木蘇,在乾清門行走。貝子阿爾賓巴雅爾,御前行走。台吉沙克都爾扎 布、貝子圖們巴雅爾,乾清門行走。貝子圖們巴雅爾,御前行走,子二等台吉蘇木巴爾 巴圖,在乾清門行走。台吉阿勒坦鄂齊爾,在乾清門行走。 外扎薩克蒙古 漠北喀爾喀四部 車臣汗部 乾隆朝,車臣汗達瑪林,乾清門行走。車臣汗車布登扎布,御前行走。嘉慶朝,車臣汗桑齋多 爾濟,乾清門行走。車臣汗恩克圖,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道光朝,車臣汗阿爾塔什 達,御前行走。同治朝,貝勒幹丹丹准車林、貝子德濟特多爾濟,御前行走。台吉車林端都 布,乾清門行走。光緒朝,車臣汗車林多爾濟,御前行走。台吉德木楚克多爾濟,乾清門行 走。扎薩克親王那穆濟勒端多布、郡王多爾濟帕喇穆、貝子普爾布扎布、台吉車林多爾濟,乾 清門行走。鎮國公扎穆薩蘭扎布、車林尼瑪,御前行走。 土謝圖汗部 乾隆朝,土謝圖汗車登多爾濟,御前行走。額琳沁多爾濟、格齋多爾濟、達什丕勒,乾清門行 走。蘊端多爾濟,御前行走。道光朝,土謝圖汗衛多布多爾濟,御前行走。土謝圖汗雅淩泰, 乾清門行走。土謝圖汗車林多爾濟,御前行走。。台吉德木楚克多爾濟,乾清門行走。郡王多 爾濟喇布坦、貝子德勒克多爾濟、土謝圖汗車林多爾濟、郡王那遜巴圖,御前行走。同治朝, 台吉齊默恃多爾濟,御前行走。圖謝圖汗貝子那木濟勒都布,乾清門行走。光緒朝,圖什業圖 汗那遜綽克圖、台吉那木凱多爾濟,御前行走。 賽音諾彥部 扎薩克圖汗部 乾隆朝,蘇巴什理,乾清門行走。輔國公伊什扎木楚,扈駕木蘭行圍,賞黃馬褂,命乾清門行 走。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御前行走。車登達什,乾清門行走。嘉慶朝,達什丕勒,乾清門行 走。巴彥濟爾噶勒,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道光朝,扎薩克親王車登巴咱爾,御前行走。 同治朝,扎薩克親王達爾瑪,御前行走。光緒朝,輔國公德里克多爾濟,御前行走。扎薩克和 碩親王那彥圖,御前行走其子台吉祺成武,乾清門行走。 乾隆朝,扎薩克郡王巴勒達爾,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台吉齊旺巴勒齋,乾清門行走。扎 薩克貝勒車都布、鎮國公喇布坦,均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嘉慶朝,扎薩克圖汗兼郡 王布尼拉忒納,扈駕木蘭行圍,命御前行走。光緒朝,郡王車林敦多布,乾清門行走。扎薩克 頭等台吉呢朗瓦爾,御前行走。 安置於漠北喀爾喀蒙古内之額魯特蒙古 (準噶爾蒙古貴族阿喇布坦,噶爾丹敗亡之際投附清朝。後其子車淩旺布、色布騰旺布皆為清 附 皇家額駙、封爵。雍正朝編為扎薩克旗,安置於漠北喀爾喀蒙古内。 ) 乾隆元年,扎薩克郡王 多羅額駙色布騰旺布,授為御前行走。此後,扎薩克貝子朋素克,授乾清門行走。朋素克子納 木扎勒,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門行走。扎薩克貝子三都布,乾清門行走。 25 杜家驥 阿拉善蒙古 (此部分蒙古在漠南,但屬外扎薩克,朝覲行走與喀爾喀四部蒙古合編班次) 康熙四十三年,駐京和碩額駙阿寶,授御前行走。雍正十年,阿寶長子固山貝子袞布,授御前 行走。乾隆朝,台吉旺沁班巴爾,授御前行走。嘉慶朝,郡王瑪哈巴拉在乾清門行走,道光朝 晉御前行走,其子台吉囊都布蘇嚨,乾清門行走,後襲扎薩克親王,晉御前行走。親王貢桑珠 爾默特,御前行走。同治朝,台吉特色楞,在乾清門行走。光緒朝,親王多羅特色楞在御前行 走。鎮國公阿玉爾扎那、台吉扎拉木禪旺濟勒,乾清門行走。貝子銜頭等台吉勒旺布哩克濟 勒、鎮國公普勒忠呢什爾,在御前行走。 青海蒙古 乾隆朝,索諾木丹津 (扎薩克郡王之子)、貝子丹巴、輔國公袞楚克扎布,均扈駕木蘭行圍,命乾清 門行走。道光朝,郡王棍楚克濟克默特、郡王車淩端多布、郡王達錫旺扎勒,乾清門行走。光緒朝, 副盟長貝勒拉旺多布吉、扎薩克頭等台吉達闊、貝子伊達木林沁、輔國公羅布藏端多布、貝子棍楚克 拉旺丹忠、貝子吹木丕勒諾爾布、輔國公車林端多布、輔國公濟克什扎布、台吉丹巴、台吉多瑞、郡 王巴勒珠爾拉布坦、台吉拉布薩木諾爾布,均乾清門行走。 附:伊克明安。(此部分蒙古在黑龍江地區,朝覲行走與青海蒙古合編班次) 光緒朝,輔國公巴克默特多爾濟,乾清門行走。 杜爾伯特 科布多、新疆蒙古 乾隆朝,親王車淩烏巴什,御前行走多年。道光朝,杜爾伯特汗齊旺巴勒楚克,乾清門 行走。扎薩克親王棍布扎布,乾清門行走。 土爾扈特 和碩特 乾隆朝,土爾扈特汗策淩納木扎勒,乾清門行走。道光朝,土爾扈特汗策登多爾濟、貝 子巴勒丹喇什、頭等台吉策淩棟羅布、親王鞥克濟爾噶勒、郡王多諾羅布多爾濟、均在 乾清門行走。同治朝,土爾扈特汗布彥烏勒哲依圖,乾清門行走,晉御前行走。親王策 林喇普坦、貝勒丹津,乾清門行走。光緒朝,貝勒達什,在乾清門行走。宣統朝,郡王 帕拉塔,乾清門行走 乾隆朝,台吉楚嚕木,挑在乾清門行走。道光朝,貝子車登多爾濟、台吉烏爾圖納遜, 在乾清門行走 附:内屬蒙古 歸化城土 乾隆朝,台吉喇嘛扎布,乾清門行走。同治朝,輔國公格木丕勒多爾濟,乾清門行走 默特蒙古 乾隆朝,公爵扎什巴勒車淩,在乾清門行走。光緒朝,輔國公格楚克扎穆蘇,挑在乾清 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輔國公車旺哩克靖,乾清門行走,後晉御前行走。頭等台吉阿 拉普齊,在乾清門行走。 察哈爾 蒙古 26 附:安插於察哈爾蒙古之地的投附、降服之原準噶爾部貴族。 乾隆朝,準噶爾宰桑薩喇勒率屬來降,命安插於察哈爾,薩喇勒之侄鄂勒哲依鄂羅克伊 呼,在乾清門行走。 乾隆朝,被降服準噶爾宰桑庫克新瑪木特,授為内大臣,御前行走。通瑪木特,授為散 秩大臣,乾清門行走。庫克新瑪木特之子車淩達什。得木齊達什敦多布,俱授為三等侍 衛。得木齊蘇珠克圖,授為藍翎侍衛。其後編佐領,置科布多,為内屬蒙古。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回部 乾隆朝,吐魯番扎薩克郡王額敏和卓,御前行走。扎薩克郡王素賚滿、伊斯堪達爾,台吉丕爾敦, 皆乾清門行走。哈密扎薩克貝勒伊薩克,乾清門行走。庫車阿奇木伯克鄂斯滿、阿克蘇阿奇木伯克 色提巴爾第,乾清門行走。道光朝,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郡王伊薩克、在乾清門行走。咸豐朝,葉 爾羌三品阿奇木伯克郡王愛瑪特,乾清門行走。哈密扎薩克郡王伯錫爾,御前行走。同治朝,葉爾 羌阿奇木伯克吐魯番郡王阿克拉依都,御前行走。光緒朝,哈密親王沙米胡索,乾清門行走。吐魯 番郡王瑪穆特,乾清門行走。 附:居京者。嘉慶朝,回部郡王哈迪爾,御前行走。白和卓,御前行走。 四、蒙古回部王公行走的班次制度及相關諸制 授予“行走”職名的蒙古貴族,分為班次,有御前行走班、乾清門行走班,輪到班次, 到京或去承德熱河侍從皇帝、接受差遣而行走履職。蒙古回部王公有長期駐京者,在京城有 府第,還有的蒙古貴族時常駐京,這些長期駐京的蒙古貴族,在京所任行走之職沒有期限問 題,與八旗旗人一樣,所任職務也是多樣的32,任御前行走或乾清門行走只是其任職的一種。 “行走”還與朝覲制相結合。這裡所說的朝覲,是少數民族貴族、官員等定期朝拜皇 帝,以此體現其從屬滿洲皇帝,並保持聯繫,保持、鞏固政治關係。蒙古朝覲從清入關前就 實行,入關後繼續並擴大實施。 朝覲者分為兩種班次:年班、圍班。每年臘月中下旬至京,至次年正月中下旬離京,這 一期間的在京朝覲,稱為“年班”。年班期間,王公等朝覲者向皇帝進獻貢物,皇帝宴、 賞,並娛樂招待,如宴請之時,安排什榜處奏掇爾多密之樂 (掇爾多密,為滿語 Cordombi),即演奏蒙古樂。年班期間適值年節,為各衙門“封印”、官員假期期間,政務活動較 少,因而年班行走活動也少,主要有:陪從皇帝參加重要典禮儀式。如乾隆二十八年正月, 乾隆帝於暢春園之西廠大閱 (閱兵),並賜宴,年班蒙古王公台吉等隨從參加。乾隆四十二 年正月舉行閱兵式,乾隆帝“御閱武樓閱兵,命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及朝正外藩蒙古王公台 吉、並年班回部……等從觀”33 。這種活動,似還有滿洲皇帝向觀看者炫耀皇朝武功強盛之 義。另外的行走活動,是皇帝出入宮廷時迎送駕,皇帝祭祀出入宮時,年班等在京蒙古王公 與“内王公按翼排班,一例迎送”34。另外,瞻覲,是理藩院安排年班者在諸如神武門、西華 門、西苑等處觀瞻,有時是在皇帝出宮的某活動處,年班者隨同“瞻覲”,隨後皇帝賜宴或 賜茶、賞物。另外,更多的是皇帝賞戲、賞觀冰技 (八旗兵滑冰之技)、煙花、燈技等,年 32 詳見拙作 《清朝滿蒙聯姻研究》 第十七章“駐京蒙古額駙及其家族” 、第二十一章之五“蒙古姻 親對清朝行政的參與” 。人民出版社,2003 年。 33 《清高宗實錄》 卷 1024,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丙子。 34 嘉慶 《大清會典》 卷 51 《理藩院·王會清吏司》:“凡朝會燕饗,令各習於儀而與焉:蒙古王公 等來京,遇皇帝升殿及筵燕,皆隨内王公臣工等行禮。……祭祀,駕出入則令迎送:蒙古王公等來京, 凡遇壇廟祭祀,免其陪祀,於聖駕出入時,與不陪祀之内王公按翼排班,一例迎送” 。 27 杜家驥 班蒙古王公等陪侍皇帝觀看35。這類賞觀娛樂活動,既是皇帝對年班朝覲者的情誼招待,密 近關係,同時,似也隱含著令年班者隨從、陪侍皇帝的行走方面之義。 未出痘者不入年班,另編班次,而於秋天皇帝在熱河舉行圍獵期間朝覲,稱為“圍 班”,此外,還有其他原因,如年班未能入京等,也加入圍班。入圍班之行走,主要是隨 圍、進哨當差,詳見後述。 除了朝覲之外,朝中某些大事如皇帝壽誕 (即所謂萬壽節)、帝后婚喪之事,少數民族 王公貴族等也要來京,當然也包括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王公,而且,有時皇帝降旨王公們 不必來京,以免除其辛苦,而只令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王公來京 (有的當時就在京)。 内扎薩克、外扎薩克、内屬制蒙古,其行走與朝覲的結合形式也有所不同。 内扎薩克蒙古。其年班,乾隆五年規定:“擢於近御 (即“御前”——引者注,見注中 說明) 及乾清門行走之内扎薩克王貝勒以下,台吉、塔布囊以上,分為兩班,令其每年萬 壽、年節輪班來朝。”36乾隆二十二年後,又對御前行走作特別規定:“御前行走内扎薩克王公 等,不必輪班,每年年終均行來京。”37因而這些内扎薩克之任“御前行走,每年年終,均有 來京差使”38 。而乾清門行走者仍是兩班,兩年一次來京當差:“内扎薩克不管旗之王、貝 勒、貝子、公、台吉等在乾清門行走者,定為二班,輪班來京當差。”39年班時的在京行走時 間也有所不同,“乾清門行走者,均定限留京四十日……在御前行走者不定限”40,御前行走 者的留京時間一般也較長。 外扎薩克蒙古。只有漠北喀爾喀四部蒙古王公中的有御前、乾清門行走職名者,班次間 隔時間短。乾隆五年定編為兩個年班,兩年一次來京,規定“御前、乾清門行走之喀爾喀汗 王以下、台吉以上,分為兩班,一年一班,來京朝覲”41,這與當時内扎薩克擔任這種職任者 的兩年一次的朝覲制相同,而比外扎薩克一般王公之分為四班或六班 (乾隆三十五年後之喀 35 以上活動在 《清實錄》 中記載甚多,注釋從略。其觀看煙火細節,見昭槤 《嘯亭續錄》 卷 1 《山 高水長殿看煙火》。第 374—375 頁。 36 乾隆 《理藩院則例·賓客清吏司·朝覲·班次》。第 69 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年。其中的 “近御”行走,就是指御前行走,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 理藩院·朝覲·内扎薩克年班》,此規 定就作“在御前、乾清門行走之内扎薩克王貝勒以下、台吉以上,分為兩班,令其每年萬壽、年節輪班 來朝” 。 37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 理藩院·朝覲·内扎薩克年班》 乾隆二十二年。 38 《清宣宗實錄》 卷 270,道光十五年八月壬申。 39 《欽定理藩部則例》 卷 16 《朝覲》 增纂條。第 244 頁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2 年 版。《清宣宗實錄》 卷 47,道光二年十二月丙辰:“諭内閣:(喀喇沁輔國公) 永庫爾忠因在御前行走, 例應逐年來京,往來行走。 ” 40 嘉慶 《大清會典》 卷 51 《理藩院·王會清吏司》。第 637 冊 2381 頁。(臺北)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 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四輯。下引此書版本同,不另注。 41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理藩院·朝覲·外扎薩克年班》。 28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爾喀) 而四年或六年一次的年班42,來京次數多。後來御前、乾清門行走者人少,曾將閒散 行走之員歸入御前、乾清門行走者的年班。嘉慶二年又奏准“前因喀爾喀汗王等在御前、乾 清門行走者漸次出缺,人數無幾,暫將閒散行走之員歸入年班來京朝覲。現在御前、乾清門 行走之喀爾喀王貝勒等有十三人,除圖什業圖汗、扎薩克圖汗二人,每年一人赴熱河朝覲 外,所餘十一人,仍照舊例分為兩班,一年一班,輪流來朝”43 ,這裡所說“照舊例分為兩 班,一年一班,輪流來朝”,是指以前的年班。而“圖什業圖汗、扎薩克圖汗二人,每年一 人,赴熱河朝覲”,是將這兩位汗每年一人赴熱河朝覲,作為“圍班”的兩個班次,是恢復 以前的圍班舊制 (見後述)。因而,嘉慶朝所修會典,在外扎薩克朝覲班次中敘為“喀爾喀 御前、乾清門行走之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分編為四班,其二班為年班,二班為圍 44 班,各以次輪值” 。 由於有上述行走職任而列入朝覲班次者間隔時間短,而且在京擔任職差的時間又較長, 因而乾隆十年特別規定,其擔任旗扎薩克或盟長而又兼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的王公台吉, 不按常規,以減少朝覲行走次數。這一年奏准“蒙古王公扎薩克等,皆辦理一旗事務之人, 盟長又係總理一盟事務,遠離遊牧,來京久住,不免諸事貽誤。現在御前、乾清門行走之 人,其中盟長、扎薩克等甚多,分為二班,每年來京久住,遊牧事務恐有貽誤。嗣後,除閒 散王公額駙台吉等照常兩班來朝外,其盟長、扎薩克不必入於兩班,或遇年班,或有事來 45 京,仍令在御前、乾清門行走” 。 其非年班而因為有另外之事 (即“他務” ) 在年節期間到京“行走”者,也有規定,嘉 慶十一年上諭:“嗣後因他務來之御前、乾清門行走蒙古王公、台吉及喇嘛等,有懇請當 差,俟過年再回遊牧者,著理藩院奏請,候朕酌量施恩。其因他務來之散秩蒙古王公、台 吉、喇嘛等,既無專差,而又遠離遊牧,……著加恩即催令起程,各回遊牧,以示朕軫恤蒙 46 古世僕之意。 ” 有行走職名者,還需參加“圍班”,為皇帝舉行的秋獮大典而服務、行走。而且内、外 扎薩克蒙古之任命為御前乾清門行走者、閒散額駙,即使已出痘,也入圍班,比一般王公參 加隨圍的次數多。 42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理藩院·朝覲·外扎薩克年班》: “雍正三年議准:青海王、貝勒 等,照喀爾喀例,分為四班,輪流來朝。四年定,蒙古朝覲,喀爾喀、及青海額魯特等,均分為四班, 一年一班,輪流來朝。不直班之扎薩克,令該旗協理旗務台吉四人前來。”乾隆三十五年“奉旨,喀爾 喀等道路遙遠,非内扎薩克等可比,宜多設幾班,以息伊等之力。欽此。遵旨議定:喀爾喀、額魯特、 輝特之王公扎薩克台吉,已出痘者分為六班,一年一班輪流來京朝覲。未出痘者,亦分為六班,按年輪 赴木蘭隨圍” 。而科布多、伊犁等處蒙古,乾隆四十一年議准: “杜爾伯特等分為五班,一年一班,輪流 來京。四十五年奉旨:嗣後土爾扈特、和碩特之台吉等,有已經來朝過者,俟十年後,再令按班來 朝。 ”乾隆五十三年確定: “伊犁所屬之土爾扈特、科布多所屬之杜爾伯特,已出痘者分為四班,一年一 班,來京朝覲。 ” 43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 理藩院·朝覲·外扎薩克年班》。 44 嘉慶 《大清會典》 卷 53 《理藩院·柔遠清吏司》。第 637 冊 2477 頁。 45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4 《理藩院·朝覲·内扎薩克年班》,並見同卷“外扎薩克年班”乾 隆十年條。 46 《清仁宗實錄》 卷 170,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丁未。 29 杜家驥 對内扎薩克蒙古,清廷規定: 凡内扎薩克四十九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分三班,每年輪班朝賀後。仍 往木蘭隨圍47。 《大清會典》 作: 王、貝勒、貝子、公,扎薩克台吉、塔布囊,及御前、乾清門行走者,是年春朝正之 班,至秋即值圍班。其有因生身,年班不來京者,至圍班則畢集。惟閒散額駙,於是年秋列 圍班者,至冬始值年班48。 也就是說,内扎薩克六盟的蒙古王公,其年班分為三班,而其中擔任御前行走、乾清門 行走者,年班是分為兩班。以上凡值年班者,都要在當年還須參加隨圍活動,其中有乾清門 行走職名者,因為分作兩班,所以比分為三班的一般王公台吉值圍班而隨圍的次數要多。而 御前行走,因每年都有年班 (見前述),所以每年又都要參加圍班。 外扎薩克中的喀爾喀四部蒙古,其參加秋獮隨圍者有以下三部分人。 一是未出痘之王公組成的朝覲圍班,乾隆十五年定為四班,乾隆三十五年改定為六班, 按年輪流赴木蘭朝覲隨圍。 一是王公台吉中任御前、乾清門行走者,分為兩班。乾隆二十七年規定“御前、乾清門 行走之喀爾喀汗及王等,分為兩班,輪流來京朝覲,兩班輪流赴木蘭隨圍”49,其中“來京朝 覲”的,是兩個年班,而“輪流赴木蘭隨圍”的兩個班,是圍班,與内扎薩克蒙古的乾清門 行走一樣,隔一年便輪流赴木蘭朝覲隨圍,他們從皇帝隨圍的間隔時間,較上一部分的一般 王公圍班的間隔時間短,因而隨圍次數多。 另一部分人是選取“諳於騎射者”參與圍獵50。 外扎薩克蒙古,除喀爾喀四部外,還有阿拉善、額濟納、青海、依克明安、杜爾伯特、 和碩特、土爾扈特蒙古,其授予御前、乾清門行走職名者,無專門班次,與其他王公台吉編 入共同的年班、圍班朝覲,履行“行走”職任。回部王公、台吉、伯克有上述行走職名者, 也如此,只是有年班而無圍班。 此外,不屬扎薩克蒙古的内屬蒙古,其中察哈爾蒙古是“乾清門侍衛及行走者,分編為 51 五班,年班、圍班同,各以次輪值” 。 五、行走職差 蒙古回部貴族,無論有無行走職名,平時在本部旗,年班、圍班之時朝覲皇帝,期間履 行行走職差。授予行走職名者,另有“行走”班次,即御前、乾清門行走班,其班次間隔時 間較一般閒散行走朝覲班次短,而且在朝覲之外,又有在近御處供職行走之事。有行走職名 47 《皇朝文獻通考》 卷 140 《王禮考十六·大狩·蒙古王公等隨圍例》。 48 嘉慶 《大清會典》 卷 51 《理藩院·王會清吏司》。第 637 冊 2393 頁。 49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5 《 理藩院·朝覲·各部落圍班》。 50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5,《理藩院·朝覲·各部落圍班》。 51 嘉慶 《大清會典》 卷 53 《理藩院·柔遠清吏司》。第 637 冊 2477 頁。 30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者,還視其距京城遠近,及有無本部旗職任(如扎薩克、盟長、辦事大臣、伯克等)等等因 素,定其是否到京或在京時間。如前述内扎薩克蒙古之御前行走,乾隆二十二年後每年均須 到京行走,時間最長。而外扎薩克中的喀爾喀四部蒙古的御前、乾清門行走,是編為四班, 二班為年班,二班為圍班,以次輪值,比内扎薩克蒙古的御前行走者輪值次數、時間都少。 而喀爾喀四部之外的其他外扎薩克蒙古及回部中的御前、乾清門行走者,則無專門班次,與 一般王公合編年班、圍班,是有行走職名者中,到京城或承德行走的時間最短的。蒙古回部 貴族中還有一部分人長期駐京,這些家族人中有行走職名者,則是常年供職。前述大門上行 走,也主要是任命這些駐京家族人,擔任大門 (皇宮中太和門) 侍衛。 行走職差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 在京職差。 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其在京的日常一般性職任,是護衛隨侍皇帝、守衛皇宮後寢區 禁門乾清門,稽察人員出入。其中御前行走,平日是在皇帝辦公、生活的寢宮養心殿保衛皇 帝 (皇帝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御前行走也是在皇帝辦公、起居的近御處守衛)。乾清 門行走,是在皇宮中皇帝及其家屬生活的後寢區之禁門——乾清門一帶把守,另外,在宮内 外的各種禮儀場合,與御前侍衛一樣,在皇帝身邊守護。皇帝上諭也有“御前大臣及御前行 走侍衛、乾清門行走侍衛等,日侍左右,出入扈從,當差勤苦”之語52,再如皇帝御午門之 獻俘禮,“受俘時,將軍及自軍營回京之在御前、乾清門行走者,俱著扈從,登午門樓,不 必入班行禮”53,都說明御前、乾清門行走的守衛、扈從皇帝,是日常職任,也是主要職任, 因而有的文獻中有時又將御前行走稱作御前侍衛或御前侍衛行走、乾清門行走稱作乾清門侍 衛或乾清門侍衛行走。前述久任京官的姚元之曾如此敘述:“御前行走與御前侍衛同官而有 別。外藩蒙古王公及貝勒、貝子、八分公則稱“行走”,滿洲則稱“侍衛”。侍衛有缺,行走 無額缺也”54,此語雖不完全準確,但所說蒙古王公之“行走”與滿洲旗人之“侍衛”在職任 上的類似,則是確實的。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還隨時接受皇帝差遣,辦理各種事務,皇帝 出宮、出巡,則應“扈從”——護駕侍從,這是本文介紹的重點内容,後面將作較詳細 敘述。 清代宮中還設“御前大臣”,以滿蒙王公勳戚重臣擔任,以守衛皇帝為主要職責,兼任 其他重要職任,也可視為是在御前行走 (廣義方面) 的一種形式。 蒙古王公等被賦予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者,主要是在輪到班次期間履行行走職責。另 外,蒙古王公之家 (多為額駙) 中有不少長期駐京城者,也多擔任御前、乾清門行走,這些 人在宮中的行走,與八旗旗人一樣,職任應是常年性的。駐京蒙古額駙家族中不少人還擔任 京城職官,以八旗武官居多55,其中的御前、乾清門行走者如果擔任其他京官京職,就不可 能經常在宮中行走了,這種兼職,也是清代在京職官的普遍現象。 蒙古王公任“行走”者,其在京之“侍衛”以外的其他職任,主要是不固定的臨時性職 差。其中内扎薩克蒙古中有御前行走職名者,職差最多,這些人每年年班時都要來京,因而 52 《清德宗實錄》 卷 554,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乙酉。 53 《清高宗實錄》 卷 1007,乾隆四十一四月戊辰。 54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 卷 1 第 18 頁,中華書局,1982 年標點本。 55 詳見拙作 《清朝滿蒙聯姻研究》 第二十一章之五“蒙古姻親對清朝行政的參與” 。 31 杜家驥 他們如道光帝所說“每年年終,均有來京差使”56 。以下對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者之在京 (包括常年住京者) 的臨時性職差略作舉例。 1. 備諮詢,並隨時被差遣辦理各種軍、政事務。 蒙古王公熟悉本民族事務,尤其對本盟旗政情瞭解得比較多,清帝以他們中的御前行走 侍值者作為諮詢顧問,瞭解有關情況,為其提供資訊,以處理民族、邊疆方面的一些事務, 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乾隆帝在上諭曾說:“凡索倫、蒙古之隸臣僕供宿衛者,朕皆得親為諮 訪。”57乾隆三十六年,土默特蒙古發生謀殺皇家格格案,乾隆帝初派敖漢部蒙古御前行走羅 卜藏錫喇布額駙、戶部侍郎索琳、署刑部侍郎博清額前往該旗調查,但進展不大,仍然疑點 重重。此後又向御前行走喀喇沁蒙古的扎拉豐阿、科爾沁蒙古的色布騰巴勒珠爾等人作更廣 泛瞭解,才取得解決該案的突破口58。 御前、乾清門行走者還隨時被差遣,辦理其適合的軍、政事務。略舉數例。 乾隆十九年,清廷籌備征準噶爾部馬、駝、羊等軍用物資,需戰馬十五萬匹、駝一萬 頭。需採買部分,在内扎薩克蒙古六盟處買馬六萬匹、駝五千頭,羊二十萬隻,乾隆帝諭令 仍照前例“於御前、乾清門行走之王公、額駙内,分派數員前往,會同各盟長採買”59,所派 内扎薩克蒙古王公行走者,有科爾沁郡王齊默特多爾濟等十餘人。 乾隆二十四年,清廷往寧夏運送馬匹、駱駝,乾隆帝指示:“送往寧夏馬駝,若令蒙古 官兵解交地方官,或因蒙古等所解馬匹平常,該地方官藉端勒索,俱未可定。若派内廷行走 之侍衛等前往監視收納,自屬兩有裨益,著派御前行走喀喇沁公扎拉豐阿、副都統阿蘭泰, 60 並帶領侍衛二員,前往會同該盟長等挑選解送。 ” 乾隆三十五年上諭“嗣後凡遇赴倉監放米石等差,所有御前、乾清門行走之厄魯特、回 61 子,與都統、副都統等,俱著一體往查” 。 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蒙古回歸,乾隆特命其女婿固倫額駙御前行走色布騰巴勒珠爾 帶領官員前往伊犁迎接62。嘉慶十三年,達賴喇嘛九世坐床,仁宗“特派御前行走喀喇沁親 王品級都楞郡王、多羅額駙滿珠巴咱爾,同御前侍衛……赴藏看視坐床,頒賜敕書一件並銀 一萬兩”63。道光十九年,漠北活佛哲布尊丹巴赴京,宣宗上諭内閣“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來 京瞻覲,業由庫倫起程。惟念遠路馳驅,該呼圖克圖身體是否平善,著派御前行走扎薩克貝 子濟克默特,偕理藩院主事那蘇泰馳驛前往迎接,並賞給該呼圖克圖黃哈達一方、吉祥玉佩 56 《清宣宗實錄》 卷 270,道光十五年八月壬申。 57 《清高宗實錄》 卷 898,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乾隆帝述其與御前少數民族人員交流,得以 稽考民族語言之語音,其平日交談,應不止語言方面事。 58 見拙作 《清朝滿蒙聯姻研究》 第十九章“滿蒙聯姻中的姻親關係”之四。 “姻親之間的矛盾及犯 罪姻親的處理” 。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9 《清高宗實錄》 卷 465,乾隆十九年五月己亥。 60 《清高宗實錄》 卷 583,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甲辰。 61 《清高宗實錄》 卷 862,乾隆三十五年六月辛巳。 62 《清高宗實錄》 卷 886,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己卯。 63 賀覺非:《西康紀事詩本事注》 之 《嘉慶紀事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5 頁。原碑文 有抄錄錯誤。 32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一件、翡翠念珠一串,交濟克默特齎往” 。64 領兵出征事例較多。乾隆十九年擬征准部蒙古,北路軍中的哲理木盟蒙古兵,就是令御 前行走齊默特多爾濟與乾隆帝公主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率領65。 嘉慶十八年九月,天理教軍攻進北京皇宮,在承德的嘉慶帝急命御前大臣額駙拉旺多爾 濟、御前侍衛和世泰與“御前行走額駙索特納木多布齋、瑪呢巴達喇回京”66,以調動八旗兵 圍剿。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威脅京師,咸豐帝命科爾沁蒙古王御前大臣僧格林沁等統京 城兵、漠南東三盟蒙古兵出征抵禦 67 ,僧格林沁奏請將管帶東三盟蒙古官兵之蒙古貝勒改 派,咸豐帝發佈上諭:“著即照所奏,改派乾清門行走之二等塔布囊布彥圖、乾清門行走之 三等塔布囊多爾濟拉布坦。布彥圖著分管喀拉沁三旗官兵,多爾濟拉布坦分管土默特兩旗官 68 兵。 ” 2. 雜務。略舉以下幾類。 (1) 代皇帝慰問視疾、請安。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御前行走色布騰巴勒珠爾奉命“赴避 暑山莊皇太后行宮問安”69。乾隆四十年,御前行走之科爾沁郡王鄂勒哲特莫爾額爾克巴拜奉 命帶領御醫,前往四川軍營,為患病的領兵者色布騰巴勒珠爾診視。同年,他還被派遣而 “赴羅家橋皇太后行宮問安” 。70 (2) 祭神,最多的是為祈雨而祭神,不少任行走的駐京額駙充任過此差。僅舉數例。道 光十九年夏京畿炎旱,賽因諾顏部御前行走親王車登巴咱爾額駙,被派往密雲縣白龍潭神祠 祈雨 71 。同治六年,御前行走額駙達爾瑪親王被派往靜明園龍神祠拈香祈雨 72 。光緒四年大 旱,僧格林沁子孫御前行走伯彥訥謨祜、那爾蘇與眾多宗室王公受命往覺生寺、清漪園龍神 祠、白龍潭等處祭神祈雨73。光緒朝,御前行走額駙那彥圖親王還曾被派往洛陽縣朱子祠祭 祀74。 (3) 祭奠王公大臣。嘉慶十六年,回部乾清門行走郡王銜貝勒哈迪爾,受命往奠故喀什 噶爾阿奇木伯克郡王伊斯堪達爾75。道光九年,御前行走貝子濟克默特,奉命祭奠故郭爾羅 斯扎薩克鎮國公固魯扎布76。道光十二年,御前行走喀爾喀郡王多爾濟喇布坦,祭奠故庫倫 64 《清宣宗實錄》 卷 328,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庚戌。 65 《清高宗實錄》 卷 465,乾隆十九年五月丙午。 66 《清仁宗實錄》 卷 274,嘉慶十八年九月己卯。 67 若從廣義的“行走”之義上講,御前大臣實際也是“行走”職任。御前大臣僧格林沁之統兵為 帥,也可視為行走職差。 68 《清文宗實錄》 卷 102,咸豐三年八月辛巳。 69 《清高宗實錄》 卷 868,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甲寅。 70 《清高宗實錄》 卷 980,乾隆四十年四月乙酉。卷 991,乾隆四十年九月癸亥。 71 《清宣宗實錄》 卷 321,第 16 頁,道光十九年四月己卯。 72 《清穆宗實錄》 卷 204,同治六年五月辛巳。 73 《清德宗實錄》 卷 69,光緒四年三月丙辰。卷七十,光緒四年三月丙寅。 74 《清德宗實錄》 卷 487,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乙酉。 75 《清仁宗實錄》 卷 241,嘉慶十六年閏三月丁亥。 76 《清宣宗實錄》 卷 150,道光九年正月甲子。 33 杜家驥 辦事大臣扎薩克貝子倫布多爾濟77。道光十六年,命御前行走貝子德勒克色楞,往奠故喀喇 沁扎薩克郡王布呢雅巴拉78。 此外,皇帝到京城壇廟祭祀,輦輿出入宮時,在京行走包括年班之所有蒙古王公台吉, 要與宗室王公、官員等一樣迎送。如前述。皇帝出京巡行,則扈從隨行,見以下 (二) 之 所述。 (二) 皇帝出京巡行時扈從。 扈從,也屬行走範疇,而有其特殊内容。這裡的扈從,是隨從、侍從並有護駕之義。 有行走職名的蒙古王公,無論在京者,還是在本部旗者,都有這種義務。較多的情況 是,皇帝去東北,附近部旗有行走職名的蒙古王公須扈從皇帝,其中以漠南内扎薩克蒙古東 三盟情況居多。 清代皇帝中,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帝,常有外出巡行活動,巡行時,蒙古王公尤其 是有行走職名者應扈從。乾隆二十一年南巡,總理行營王大臣等議奏的“南巡扈從人等”, 就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批本、奏事官,奏蒙古事侍衛”79 ,這裡所說的奏蒙古事侍 衛,就是前述蒙古貴族在皇宮奏事處行走者,其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也可能有蒙古王公 台吉行走者。乾隆四十九年南巡,乾隆帝上諭“現在隨駕之蒙古王、貝子等至揚州,即令其 先行各回本處,前因薩載與伊等係同在御前行走之人,聽其致送綢緞土儀,俾盡同僚交 誼”80,則說的比較明確了,這些與薩載等同在御前行走之蒙古王、貝子,隨駕皇帝至揚州, 即令“由揚州先回遊牧”。乾隆五十一年西巡五臺山,也有“扈從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額 駙”81。嘉慶十六年皇帝去五臺山,隨行者中有科爾沁蒙古之御前行走達爾汗親王布彥溫都爾 瑚、乾清門行走卓理克圖親王噶勒桑棟羅布82。隨從皇帝出京巡行之蒙古王公,當多屬該時 在京者。 與蒙古王公行走之制關係較大的巡行扈從,是皇帝東巡東北之盛京及謁陵,除了在京者 隨從皇帝外,距盛京較近的漠南東三盟蒙古行走王公,須前往接駕,並隨扈盛京謁陵,這方 面的記載較多。如乾隆四十八年高宗自熱河東巡盛京,喀喇沁蒙古的郡王喇特納錫第、科爾 沁蒙古親王恭格喇布坦、巴林蒙古郡王巴圖先後迎駕,於行宮外“設大氈廬,侍上宴,畢, 閱詐馬諸技”,並隨扈盛京。乾隆帝上諭獎勵“喀喇沁郡王喇特納錫第、巴林郡王巴圖、敖 漢公桑濟扎勒在御前行走多年,此次隨朕前來盛京,均各實心奮勉,朕甚眷愛,喇特納錫 第、巴圖均著加恩賞給親王職銜,桑濟扎勒著晉封固山貝子”83 。皇帝由承德去盛京,喀喇 沁、土默特兩部五旗的蒙古王公扎薩克等,還應豫備大營、尖營,修整道路、橋樑,並於 84 “啟鑾以前趨赴熱河扈從,至九關台事畢,各回遊牧處所” 。 77 《清宣宗實錄》 卷 216,道光十二年七月甲戌。 78 《清宣宗實錄》 卷 287,道光十六年八月壬申。 79 《清高宗實錄》 卷 525,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辛卯。 80 《清高宗實錄》 卷 1202 ,乾隆四十九年閏三月庚午。 81 《清高宗實錄》 卷 1250,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丁未、己酉。 82 《欽定續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傳》 卷 1 《科爾沁部》。 83 《清高宗實錄》 卷 1187,乾隆四十八年八月辛巳、丁亥,卷 1188,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壬寅。 84 光緒 《大清會典事例》 卷 985,《理藩院·朝覲·各部落圍班》 嘉慶二十二年。並見 《清高宗實 錄》 卷 1183,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丙子。 34 清代滿蒙等民族關係中的“行走”之制 對東三盟行走的蒙古王公之扈從皇帝東巡,嘉慶九年更明確規定: 恭遇聖駕詣盛京祗謁祖陵,所有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三盟之御前行走蒙古王公等, 均令在山海關外接駕、扈從,至盛京謁陵禮成後,由盛京啟鑾回時,就近散歸遊牧處所。其 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三盟,暨喀爾喀四部落等處,程途較遠,毋庸扈從。85 嘉慶十年仁宗東巡,又進一步規定,東三盟蒙古王公有行走職任者,只選令一部分人接 駕、扈從:“御前行走之丹曾旺布、滿珠巴咱爾、索特那木多爾濟、巴勒楚克、索諾木巴勒 珠爾、瑪哈巴拉,乾清門行走之諾爾布琳沁、德親、齊默特魯瓦達、瑪琳扎布、瑪什巴圖、 錫第等十二人,俱著在山海關外接駕,即由彼隨往盛京,謁陵禮成回鑾時,著於山海關外途 次,各取道回遊牧。乾清門行走之德威多爾濟等十五人,俱毋庸前來接駕。”86被挑選的 12 個 行走王公是“在山海關外接駕,即由彼隨往盛京,謁陵禮成回鑾時,著於山海關外途次,各 取道回遊牧”。嘉慶帝還指出,“達爾漢親王丹曾旺布等二十七人均係世受重恩,即令其全行 隨往叩謁祖陵,亦屬分所當然,但人數過多,且伊等往返無不糜費” ,因而只選取 12 人。 “其 右翼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三盟,喀爾喀四部,遊牧較遠,該扎薩克蒙古王公等俱不 必前來,以示朕體恤之意。”87 嘉慶帝強調,東三盟的 27 名行走蒙古王公“全行隨往叩謁祖 陵,亦屬分所當然”,而免去部分乾清門行走王公接駕扈從,是皇恩眷顧,其西三盟蒙古、 漠北喀爾喀蒙古也本應前來接駕扈從,而令其“不必前來”,也是皇恩“體恤”。仁宗此行共 歷時兩個多月 (七月至九月),其中有一個多月的行程,是在蒙古王公的接駕與扈從範圍 内,在這段過程中,仁宗先後祭永陵、福陵、昭陵,並祭宗室王公、大臣 (費英東、額亦 都、揚古利等) 墓,又駐蹕盛京舉行典禮、祭太廟等等,蒙古王公每日扈從。88 此後的東巡盛京謁陵,基